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

七年級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82K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

七年級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1

【教學目標】

1.在對課文內容進行歸類的基礎上,用較爲簡練的語言概況課文所選內容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度,以及人格修養方面的思想觀點。

2.聯繫自身,說說對文中有關“學習之道”以及個人修養論述的理解。

3.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探究《論語》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視和熱愛。

【教學重、難點】聯繫實際理解《論語》的思想內容及現實意義,並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方法】引導法和講授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稱爲萬世師表的聖人,但你們知道嗎?孔子生非其時,一生屢遭打擊,從沒有獲得過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如果我們細考孔子的一生,會發現他的一生無權無勢,只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過治理國家之權。但那些聲名顯赫的王公貴族們早已在歷史的長空中灰飛煙滅,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寶貴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們爲他守喪三年方纔灑淚而去,而子貢則整整爲他守喪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樣的人格魅力,使得人們對他這樣崇敬景仰呢?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論語》,來探尋其深邃的思想內涵。

出示任務:對《論語》十二章課文內容的簡單回顧。

(二)再讀課文,遷移闡發

出示任務:

1.在上節課學習基礎上,學生自讀課文,用較爲簡練的語言概括所選的這幾則語錄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度,以及人格修養方面的思想觀點。

反饋指導:注意語言的簡潔準確。

2.結合自身在學習方法和態度方面存在的問題,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態度,並談談你對“學習之道”的理解。

反饋指導:注意與自身實際相聯繫

3.圍繞課文中闡述關於修身的章節,抓住其中的關鍵詞,談談對這些詞的理解,並討論這些關於修身的論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現實意義?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饋指導:理解詞語含義與探究現實意義相結合

(三)延讀《論語》,拓展提升

出示任務:

1.教師出示幾個《論語》中的小故事,並引出相關語句或章節,安排學生分組探究這些語句或章節的思想內容。

2.結合對本課的學習,你認爲孔子身上最打動你的是什麼?今天我們讀《論語》有什麼現實意義?

反饋指導:將本課所學內容結合到探究中

(四)誦讀課文,情蘊其中

帶有感情地齊聲誦讀課文,注意讀出音韻美,並在誦讀中進一步品悟課文內容,同時感受古代典籍的無窮魅力。

(五)小結與作業

小結:《論語》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們尊稱爲“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的爲政以德、仁者愛人的政治思想,誠信處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無類、啓發誘導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牽涉到人類生存與社會安定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論述,堪稱人生的百科全書。雖然有些篇章僅僅是隻言片語,但卻精闢微妙,發人深省。雖歷經兩千多年,今天讀來仍激盪着我們的胸懷,啓迪着我們的智慧,給予我們豐厚的人生營養。

作業:1.課後自主閱讀《論語》,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摘抄下來,並且說說對它們的理解。

2.《論語》中有不少語句逐漸演化並固定爲成語,至今仍活躍在現代漢語中,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後生可畏”“當仁不讓”等。你還知道哪些?課文蒐集積累,與同學分享。

七年級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2

教學目標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2.掌握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3.瞭解《論語》的基本情況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的用法,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六章內容。

一、導入,出示學習目標。

1、中華民族有着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爲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爲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二章》。

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爲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爲“四書”,成爲儒家的重要經典。

二、初讀感知。

朗讀課文

①範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慍(yùn)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不亦說(yuè)乎三省(xǐng)吾身傳(chuán)不習乎逾矩(yújǔ)簞(dān)

好(hào)肱骨(gōng)篤(dǔ)

三、賞讀課文。

1、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彙。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彙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爲“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裏,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繫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着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簞食。人不堪其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關於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六章。

學生較爲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傳不習乎?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e.人不堪其憂

四、自主質疑:學生自主質疑,合作解決。

五、練習:反覆朗讀,直到成誦。

六、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抄寫、識記字詞。

③預習剩餘部分內容二次備課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後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朗讀背誦

①朗讀課文。

②背誦課文。

三、賞析課文

理解後六章內容

1、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餘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②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2、概括思想內容,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四、學生質疑,小組合作解決。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爲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

拓展延伸: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後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並板書:溫故知新、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

五、當堂練習(具體內容見練習冊)

六、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蒐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二次備課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學習態度: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人行,必有我師

個人修養:人不知而不慍吾日三省吾身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成語:溫故知新、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

七年級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3

【教學目標】:

1、能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知大意,體驗人物 。

2、積累文言詞語,疏通課文 。

3、當堂背誦,積累成語警句。

4、通過朗讀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5、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學會修身做人 。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2、初步學會運用各種方法,疏通課文,理解大意 。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當堂背誦,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能熟讀背誦、默寫全文。

3.理解、運用其中關於學習的名言警句,培養學生的文言翻譯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請診斷

1.教師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後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孔子,隨着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讀課文,掃清語言障礙。特別注意加點字的音行、形、義。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悅乎(yuè) 傳不習乎 (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3.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爲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在公認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副其實;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爲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後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讚譽,唐代的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後代的統治者爲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爲“至聖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山東曲阜的孔府是我國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築,也是著名的旅遊名勝。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1.聽錄音,要注意聽準生字的讀音。然後學生自主朗讀。

2.根據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參考: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時常去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裏)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爲)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危險。”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貧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他的人,又不如以它爲樂的人。”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起胳膊當枕頭,快樂也在其中了。非道義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於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岸上感嘆說:“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他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子夏說:“博覽羣書廣泛學習而記得牢固,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第三階段:合作探究

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小組內合作研討,概括每一章所講的內容。

參考: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句講學習樂趣。第三句講爲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不斷溫習,(知識)方能牢固,學習之樂;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切磋促進,人生之樂;自求長進,不怨他人,提高修養。

第二章:討論思想品德修養。朱熹認爲,重在爲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爲“傳習”之本。由此可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品德修養。

第三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第五章: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認爲二者不可偏廢,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方能有所得。

第六章:討論思想品德修養,顏回清貧樂道的高尚品質。

第七章:講正確的學習態度。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

第八章:講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應樂在其中,不羨慕、不貪圖不義之財。

第九章:講的是要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借鑑別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點。

第十章:告訴我們時光飛快流逝,我們要學會珍惜時間。

第十一章:用國家的帥將與一個人的志向做對比,說明立下大的志向,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十二章:一個人,要有大志,好要善於思考,纔能有較大的收穫。

第四階段:檢測小結

試背全文,比比看誰背的最準確。

背誦過程中要注意停頓,不搶不拖,不加字,不吞字。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請診斷

1.教師導入。

上節課我們從《<論語>十二章》學到了很多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識。這十二章的語言都很簡練,但卻蘊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學習後,每個人都會受益匪淺。此外,《論語》是出成語最多的文化典籍,我們就更不能小視對這篇課文的挖掘。接下來,我們就繼續學習它。

2.準確翻譯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3.檢查課文的背誦情況。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試按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將課文中的句子進行分類。

1.學習方法:

(1)學而時習之。

(2)溫故而知新。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學習態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品德修養: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第三階段:合作探究

通過本文的學習,你能就本篇課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後世的影響,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嗎?

1.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含蓄雋永。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徵,它就是記錄孔子的隻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達卻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學習。

(2)《論語》的文學色彩在於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數語中,蘊含着一個爲人師者的胸襟、風範,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一個師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響:

《論語》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爲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

第四階段:檢測小結

檢查課文的背誦和全文的翻譯、註釋等,要求做到掌握乾淨、牢固。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1)學而時習之。

(2)溫故而知新。

學習方法:(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態度:(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品德修養:(3)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 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鑑賞品析

句子賞析

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賞析:“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爲,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賞析:孔子認爲,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學而不思的侷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纔可以是自己成爲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3.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賞析:這句話寫出了孔子淡薄的心境,以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情懷。

寫法賞析

語言簡練,用意深遠。

課文共選取了十二章,又大致可以分爲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這些是從《論語》中節選出的格言警句,每一章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句式整齊,音調和諧,讀起來相當流暢,富有感染力。

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死教書、教死書不能適應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新課程改革正是對今天教師教學觀念的挑戰。

教師應由知識的佔有者轉化爲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爲學習的促進者,超越課堂的藩籬,將現代教學過程演化爲“培養學習者”的過程,實現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變。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的本領。

(一)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由於學生的知識面相對狹窄,平時閱讀書籍、報刊、雜誌等較少,這就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較差。

針對這種情況,本人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的現有書籍,有選擇的向他們推薦一些書籍,盡力擴大他們的知識面,以提高他們閱讀理解的能力。而在課堂上,注意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後回答問題,並適當地引導,以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後,學生的知識面不但擴大了,而且閱讀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所提高。

本校的學生由於一些原因,口頭表達能力較差。爲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本人在課堂上,多注意讓一些羞於開口的同學起來回答問題,先用一些簡單的容易回答的問題,通過耐心引導其回答,並加以肯定、表揚,從中鍛鍊他們的膽量,樹立他們的信心。

平時,還注意指定一些簡短的文章給他們朗讀,並且在班裏舉行一些朗讀比賽,獎勵小禮品,以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從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學生們口頭表達能力有所提高,這不但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在學校開展的朗誦比賽中,本班學生多人蔘加並且都獲得了不錯的名次。這反過來又刺激同學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三)學生寫作能力有所提高。

爲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每週都會佈置一個作文,並進行批改。在批改時充分肯定學生的閃光點,並且在班上公開表揚,讓學生嘗試到一點成就感,最終調動其寫作的積極性。

(四)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科目的興趣。

在吸收他人經驗及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盡力改變以往的以教師講解爲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填充式教學方法,按照新課程標準,在課堂上通過設計一些與學生實際相貼近的問題,以啓發的教學方式去引導學生思考並回答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儘量做到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裝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主動的狀態,在輕鬆的氛圍中理解、接受知識並適當地及時地鼓勵、表揚學生的表現,肯定他們的回答,讓他們從回答問題中樹立信心。

還通過設計一些難度較大的與現實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分組探討。這不但刺激他們的求知慾望,讓他們在探討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完成教師的教學目標,而且還讓他們從中體會到一種團隊合作精神,集體的凝聚力,從而提高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增強了他們對語文這一學科的興趣。注意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讓學生樹立起學習語文的信心。

由於本地區學生受閩南音的影響,對語文的學生有一定的侷限性,對待語文科目較不重視,要讓學生樹立信心,只有多抓學生的優點,讓他們意識到有人關注他們,有人在乎他。當然這種做法收效甚微,但我還是要關注他們,畢竟他們也是班級中的一員,在學習中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因爲我們的教育理論中有一句:“一切爲了學生,爲了一切的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所以我不能放棄每一位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