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初中語文教材《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初中語文教材《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一、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教材《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1、積累古今異義、一義多詞、省略句等文言知識。

2、以“絕境”切入,深入理解文章,解讀桃源“絕境”的多層含義。

3、以“言語爲抓手”重點品味副詞,引領學生感悟不起眼的副詞背後豐富的意蘊。

4、感悟“桃源”的社會意義,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

  二、教學重點:

目標2、3 教學難點:目標2、4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1、課前熱身:陶淵明“無絃琴”的故事。

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2、解題:

(1)齊讀課題,從課題中讀出了哪些信息?

——記:古代敘事性文體。

(2)點撥:桃花換成菊花,可否?《愛蓮說》:晉陶淵明獨愛菊。菊,隱士的象徵。

——桃花意象: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桃天》

桃花意象:

1、 美好 2、吉祥 3、避邪

——桃花源:美麗、美好的象徵。

  (二)研讀“絕境”

1、隔絕之境。

(1)自讀文章,思考:這美麗美好的世外桃源,在桃源人自己眼裏是個怎樣的地方(從文中找出一個詞來概括)?你從文中哪些語句體會到與世隔絕?

(2)預設: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隔絕之境。

A、見漁人乃大驚。 (於是,就 竟然?)

——強調大吃一驚,吃驚程度之大,突出與世隔絕之久,從未見過外人。

b、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解釋:乃、無論——讀出了什麼信息?——穿插中國古代朝代更替史: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問今是何世,既不知有漢,亦不知魏晉。

——乃、無論,語氣更強烈,更突出了與世隔絕之久、之深。

C、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馬,遂與外人間隔。

——句中哪個字(詞)最能體現隔絕之意?

——復:再,強周從來沒有——從此句中,體會到桃源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反對戰爭,熱愛和平。

文言積累:

妻子、絕境、交通、無論、不足——古今異義

(3)小結過渡:桃源,絕境也。除了給人“與世隔絕之境”的感覺,還有什麼之感?再讀文章2、3節。

2、絕和(佳、妙、美)之境。

(1)生自讀2、3節,思考、討論、交流。

(2)百度百科——詞目:絕境

1、與外界隔絕之地。

2、風景絕佳之處。

遊歙州興唐寺

山橋通絕境,到此憶天台。

(3)預設:

A、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哪裏讀出“美”?——僅僅是景色美麗?

——屬,何意?你能從中體會到什麼?

——豐饒、富足。

B、阡陋交通,雞犬相聞。

——此句讓你感受到環境的什麼?——安寧、靜謐

——哪個字最能體現這種寧靜?——相,雞鳴犬吠相互應和,以動襯靜。

文言積累:

儼然 豁然 怡然 欣然:……的樣子

——齊讀上面兩句寫景語句,體會這是一幅怎樣的鄉村圖景?

過故人莊

綠樹村也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祥和富足的鄉村圖景

(4)預設:(有人說:“最美的風景應是人”,在這幅美麗祥和的圖景中,桃源的人怎樣呢?)

A、黃髮垂 ,並怡然自樂。

——並,都——換成“鹹、皆、悉”,可否?——替換,品讀。

—— ——兩人一起——老人小孩一起快樂,祖孫同堂,相嬉相樂,老人怡養天年,小陔茁壯成長。

——這正如陶《桃花源詩》所寫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B、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你能想象這些男女壯年都在幹什麼?

——男耕女織,夫唱婦隨,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齊讀上下兩句,體會那種和樂和美和諧的農家生活氣息。

(5)預設:(這裏描繪的是桃源人羣體的生活圖景,除此哪裏還讓你感受到人是最美的風景。)

A、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句中哪幾個詞最能表現這種熱情好客的人情美?——突出便、鹹、各——一家之客,便是大家之客,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客吾客以及人之客——人與人之間多麼和睦融洽。

B、見漁人,乃大驚。

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齊讀,體會兩句話所表達的村人態度的變化。

——乃,出乎意料,大吃一驚,漁人的出現很意外;便,於是,就,在這種意外吃驚情況下,馬上就邀請漁人回家,讀出了什麼?——村人淳樸,信任,人心不設防。

C、( )見漁人,( )乃大驚。( )問( )所從來。

( )具答之。( )便邀( )還家,設酒殺作食。

——陶語言簡潔,省略很多人稱詞,補回去可否?

——不簡潔,囉嗦、拖沓。

——補進去再對此着讀,還有什麼不一樣?——漁人與村人的對話顯得有距離,原文主賓無間,言談親切。

——省略:更表現一種人與人關係的親切,人情的溫度。

——落地爲兄弟,何必骨肉親。——和睦、和合的圖景。

(6)小結過渡:桃源,(絕境)也。通過剛纔的品讀,我們感受到桃源應該是一個怎樣的絕境?絕,這時是什麼意思?——極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哪個詞最能括其意?

——“和”——中國古代文化中,“和”是最高境界,“和而生萬物”。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演繹中華民族“和”的文化蘊意。——桃源,絕和之境。

——除此,你覺得“絕境”,還有何意?這還是一樣怎樣的地方?

3、絕幻之境

(1)生自讀文章首尾,思考。

(2)預設:

A、太守,即遣人……遂迷,不復得路。

劉子驥欣然規位,未果,尋病終。

——絕無神祕。

B、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絕幻、虛無

(2)小結過渡:

桃源(絕境)也,這是一個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絕幻之境。那爲什麼陶要給人們虛構這樣一個絕美又絕幻的地方呢?

(三)感悟“桃源”價值

(1)生討論交流。——你知道當時的社會背景嗎?

(2)漁人的時代——晉太元中。

太元,東晉武帝年號,共21年。期間爆發戰爭約60場。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從這兩句詩中,你讀出當時百姓怎樣的生活?聯繫這背景,你理解作者爲什麼寫《桃》嗎?

——水深火熱、民不聊生、顛沛流離的戰亂生活。張養浩詩云:“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在這種困厄與無望中,需要一種精神的寄託,那就寄希望予夢想吧,雖然夢想渺茫,但畢竟有夢纔有希望。所以陶淵明57歲花甲之年寫《桃》,不僅僅是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更重要在於:

世亂如傾,政亂如粥,心亂如麻,

陶淵明的貢獻是於亂世、亂政、亂象之中,

在人們心靈深處開發出了一塊恬靜的心田。

——樑衡《心中的桃花源》

(3)既然陶要給苦難的世人一個美好的夢,那爲何故事結尾又加了淡淡的一筆——“後遂無問津者”?

——怎麼讀?重音落在哪個詞?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朗讀比較體會:

後遂無問津者。 後遂無問津者。

A、遂:終於於是就?——遺憾人們不再尋找了,淡淡的憤懣之情。哀其可憐,怒其不拿啊。

B、無:——問路探尋的人都沒有了,悲哀世人連夢與希望都破滅了。夢還在,心還在,夢滅了,心就死了。

哀莫大於死心。——這是最悲哀的一句話。

——再來讀讀,讀出悲哀來。

(4)你認爲這句話還“悲哀”在哪裏?

——作者孤獨的尋夢者。“世人皆醉,我獨醒”啊。

但無論當時是怎樣的世亂如傾、政亂如粥,心亂如麻,作者依然執着追尋心中的桃源之夢——

陶淵明

仕 大濟蒼生

“憶我少壯時……猛志逸四海。”

隱 歸園田居

“不爲五斗米折腰”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夢 願言躡輕風,

高舉尋君契。

——塵世之中,他尋找濟世良方;尋無着落,退隱田園,求得精神寄託;田園夢破,繼續寄夢於桃源,給世人一方歸依心靈的樂土。

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境界!

百度百科——詞目:絕境

3、極爲高超的境界

爲文通絕境,從室及良辰。

絕境豈可名,恨我詩語煩。

——陶的精神境界亦可謂“絕境”! 桃源,(絕境)也。

隔絕之境

絕和之境

絕幻之境

精神絕境

(5)總結:先生已去,但桃源依舊,千年桃源,千古後人夢……

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志士沿着先生的足跡,追尋那片精神的樂土。但願今天我們重讀經典,也能沿着先生的足跡,追尋自己心中的“桃源”。

 板書: 桃花源(記)

隔——

和—— 絕境—— 精神

幻——

千古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