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貝殼 (席慕容)》說課稿

《貝殼 (席慕容)》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貝殼》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新增的一篇自讀課文,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按照新課程標準去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感悟人生,現將上課情況簡介如下並略做評述。

《貝殼 (席慕容)》說課稿

一、課堂教學主要步驟:

1、教師向學生簡介作者席慕容,飽含感情的朗讀兩首席慕容的抒情短詩,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導入《貝殼》一文的教學。

2、教師範讀課文,多媒體配樂(葫蘆絲)和畫面(碧藍的大海、金黃的沙灘、貝殼特寫)要求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感情。

3、學生齊讀課文,發現自己最喜愛的句子。要求:注意朗讀速度(舒緩),配樂。

4、師生共同品讀1、2兩節,學生體會貝殼的外形特點,學生結合課文描述自己所看過的貝殼的外形;教師提出討論題:你看到貝殼時,你想到了什麼?(此時,學生展開熱烈討論,向身邊的同學談自己的想法,教師提2-3名學生回答。)

5、分別抽學生美讀3、4、5節,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感情來(找6--8名學生站起來讀,其他學生先後對上述學生的朗讀做出評價)

6、啓發學生找感受最深的語句,教師和學生一起反覆朗讀這幾個句子。經過學生品賞,一致認爲以下兩句最感人:

(1)貝殼中生命所留下來的痕跡已經完全消失了,但是,爲了這樣一個短暫而細小的生命,爲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他製作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

(2)比起貝殼裏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更長和更多一點呢?

7、圍繞上述兩句學生暢所欲言,感悟人生,昇華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8、配樂齊讀課文,從整體上揣摩課文結構、思想,感悟席慕容的人生情懷和哲理思考。

  二、對本節課的一些思考

第一,課文要好好地讀,在朗讀中讓學生受到薰陶感染。語文課堂教學必須遵循學科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共同解讀教材,解讀人文,讓學生受到薰陶感染,遵循學生的閱讀心理規律,把學生的體驗感受放在首位。在《貝殼》一課的教學中,我把學生的體驗感受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人生,體會人生的意義,應當說,席慕容的這篇散文給培養學生情感提供了很好的載體,在朗讀過程中,隨着朗讀次數的增多,在老師的點撥和學生的感悟的共同作用下,全體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朗讀中,我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們的感情變化,在賞讀一些段落和句子時,許多學生都動了真情,有的學生眼眶都溼潤了。

 第二、師生關係有了新的定位,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標準着重強調了“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思想,特別張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本課的設計中,有意識的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以學生的朗讀感悟爲教學的主線貫穿全課;把學生之間討論作爲解決讀文疑難的重要手段;用“找最喜愛的句子”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感受文章的美;課堂小結是讓學生暢所欲言,談對人生的思考,啓發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韓愈曾說,教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今天看來,這隻能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形象了,在信息化的21世紀的今天,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因此,教師應當是教學流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學習過程的評價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已經落後於時代的要求。

第三、應注意構建語文課堂教學的多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課堂絕不是教師的獨角戲、一言堂,而是師生對話的平臺。就文學作品而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在文學欣賞中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那麼,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爲什麼非要學生對作品(課文)只能按教參或者老師的一種理解去記憶呢?讓“一千個讀者,有一個哈姆雷特”是違揹人的審美心理規律的。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課文,老師只是拿出自己的觀點與學生交流。例如:在前文所述的兩個最喜愛的句子欣賞中,有的學生讚歎貝殼的堅韌不拔,有的感慨生命的短暫,有的讚美平凡的偉大,不一而足,我對他們的回答一一肯定,也許教參給定的答案很完美,但對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卻是弊大於利。

通過《貝殼》的教學,使我對新課程標準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張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構建課堂教學的多元,把師生的平等的關係展示出來,走出技術設計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