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短文兩篇:蟬 貝殼》教案

七年級《短文兩篇:蟬 貝殼》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4K 次

  《短文兩篇》教案

七年級《短文兩篇:蟬 貝殼》教案

指導思想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瞭解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教學目標

1.揣摩作者借一隻蟬、一枚貝殼領悟且闡釋的對生命和人生的深刻體驗,擇取積極求實的人生態度和敬業求新的精神.

2.聯繫語境和結合託物釋理散文的特點,明瞭本文的中心意思.

3.瞭解先抑後揚的寫作手法.

4.熟讀課文,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樣借“貝”言“理”的。

教學重難點

1.瞭解先抑後揚的寫作手法.

2.懂得作者是怎樣借“貝”言“理”的。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蟬》

一.導語: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昆蟲得到了許多詩人的眷顧,它多被賦予了詩人的主觀情感.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曾有:“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被稱爲北宋第一貧平民詞人柳永也有:“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之句.爲什麼小小的蟬會吸引如此多的文人墨客的關注,它有什麼特別之處?我想學完本課大家就會明白這個問題了.

二.字詞積累

零落 斷續 收斂(liǎn) 寬恕(shù) 顫動(chàn)

三.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後揚的手法,由一隻小小的蟬引發了對生命的感悟。從寫蟬的聒噪,到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刻意表現了蟬的惹人厭煩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當知道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就活一個夏天時,本來無足輕重甚至惱人的蟬令作者驚訝起來。何必這樣受苦而又執著?朋友的話揭示了樸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歷程就是如此,爲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而已。

結尾作者寫自己被這蟬的生命意義感動着,“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又照應到文章開頭的“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的“煩”字上,但已經從開頭的“煩”變成現在的寬恕,形成一個首尾照應又有變化的完整結構。文雖短而理深厚,言有盡而意無窮。它提示着我們,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四.朗讀課文,歸納段意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蟬,作者在文章開篇對於蟬的感情是厭煩的.煩

第二段: 作者無意間拾得病蟬,不禁驚訝小小的生命竟會發出響徹整個夏天的聲音.作者的情感發生了變化.

第三段:點出蟬生命之短暫.同情

第四段:提出疑問.

第五段:文章的重點段,點出文章的主題.

第六段:不僅僅是蟬生命的意義,更是人生的意義.

第七段:首尾呼應.

作者對蟬的感情經歷了哪幾個變化過程?

煩→驚訝→感動

五.課文賞析

1.文章開頭寫蟬的叫聲有什麼作用?

爲了突出其叫聲之煩,爲後面讚美蟬形成了鮮明對比,更好的突出了文章中心。

2.作者的寫作意圖僅僅侷限一隻小小的蟬嗎?更深層的含義是什麼?課文裏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找出來並說說對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注:在現代文閱讀訓練中只有抓住文章的主旨(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表現的中心意思,它是文章的靈魂),我們才能正確的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使自己的答案正確無誤】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於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爲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3.“斜陽裏,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這句話使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於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作者的靈魂震動,思想轉變,對蟬有了好感甚至是敬意.

4.讀了文章你有什麼感受?

六.探究質疑

【注:先抑後揚也叫"欲揚先抑". 前後形成鮮明對比,使文章更精彩,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寫蟬,先抑後揚。抑在哪裏?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隻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

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

驚訝。當最後朋友說到蟬爲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着,對於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

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着。

七.板書設計

煩→驚訝→感動

蟬的生命→人的生命(生命不在於長短在於是否有意義)

《貝殼》

一.導語

二.字詞積累


三.整體把握

作者是位畫家,又是位詩人,內心細膩敏感,特別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海邊的一枚小小的貝殼就打動了她。和《蟬》的寫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題的方法,一上來就讚美貝殼的美:貝殼非常堅硬、精緻,迴旋的花紋中間有着色澤。她感嘆“在我手心裏躺着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描述了貝殼的精美之後,作者並沒有就此停筆,而是想到了貝殼裏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爲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緻的貝殼。並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裏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創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歎呢?

因爲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爲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纔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仔細、一絲不苟。

和《蟬》一樣,《貝殼》也是由具體細微的物引發了對生命的感悟,它們對物的觀察、描摹都很細緻入微。但本文柔美、細膩的特點更突出,當我們品讀着它,感動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來。

四.課文賞析

1.在第二自然段作者爲什麼要對貝殼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

對貝殼細膩的描寫是爲了突出貝殼堅硬精緻的特點,爲表達文章的主旨作了鋪墊。

2.作者寫貝殼爲什麼要寫貝殼裏“柔軟的肉體”聲名的短暫?

是爲了說明人優越於貝殼,人應該利用好有限的生命做點實事,給世間留下點什麼。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覆觀看,反覆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此處的“固執”“簡單”是什麼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緻、仔細、一絲不苟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並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讚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著和單純的意思。表現了她並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讚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着世界。

4.作者由貝殼感悟到了什麼?

作者由貝殼感悟到一個人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該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認認真真,堅持不懈地去做,並能爲後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歎的東西。

5.作者倡導的人生態度是什麼?

積極求實,執著進取,精益求精。

6.學了這篇文章,談談你的感悟是什麼?

五.探究質疑

對比兩篇課文,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於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於“物”的描寫細緻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後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於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着;《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緻、更加一絲不苟。

3.《蟬》的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並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歎的東西的願望。

【注:補充下發杏林子《生命·生命》】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