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學目標

《穿井得一人》教案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有關寓言的文體常識。

2.理解課文,積累溉、汲、居、及、國、道、於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

通過續編或改編寓言,以加深對該體裁特點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

理解寓言主題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的特點。

教學重點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寓意,嘗試編寫和創作寓意。

課件 ppt

課時 1

一、導入

在文學寶庫裏,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

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用假託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寓”是“寄託”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於簡單的故事之中,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於運用擬人的手法。)

歐洲文學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寓言盛行,《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鄭人買履》(《韓非子》)、《鷸蚌相爭》(《戰國策》)、《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讀課文,理解文意。(自學十分鐘)

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註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註釋簡化後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標註課文

溉汲:澆灌。溉,洗滌。汲,從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國:國都。

道:議論

聞之於宋君:有人向宋君報告。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於:向、對。宋君:宋國國君。21cnjy

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向、對。

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於:在

穿井:打井。穿,有“鑿通”的意思。

聞:有聞而傳之者(聽到)聞之於宋君(使......知道)

之:國人道之(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有聞而傳之者(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聞之於宋君,問之於丁氏(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結構助詞,的)

2.翻譯課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裏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着,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裏。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

3.課文探究(質疑)

1)丁氏告人說“吾穿井得一人”是什麼意思?

明確:我家打井得了一個勞動力。

2)有聞而傳之者說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確: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3)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了一個什麼道理?

明確:道聽途說的話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4)作者寫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說明求賢不應該僅憑傳聞,對於傳聞必須驗之以理。

5)這個故事對我們有怎樣的啓示?

明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採取調查研究的審慎的態度、去僞存真的求實精神。

三、課堂檢測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無聞也( )

③問之於丁氏( )

④有聞而傳之者( )

(2)翻譯:

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訴我們 :

四、本課小結:

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應採取審慎的態度,要有調查研究、去僞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五、佈置作業:優化設計P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