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中學語文《橋之美》教學設計?(精品)

中學語文《橋之美》教學設計?(精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橋之美》公開課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中學語文《橋之美》教學設計?(精品)

中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三單元是說明文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中,《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範的說明文,《橋之美》《說“屏”》則是帶有一定說明性的小品。

學習本課之前,通過《中國石拱橋》的學習,學生已初步瞭解了說明文的特徵、常用的說明方法,也瞭解了說明文語言應準確、周密的特點。學習本文,要仔細品味文中詩意的描寫性文字,它與帶有說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讓人在受到美的薰陶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美學常識。

《橋之美》雖然是“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但很顯然是不能把它作爲純粹的說明文來教,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在這一課教學中可以不必過於強調。如何定位呢?還是在於:要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作者從畫家的角度介紹了自己喜愛橋的原因。我們不是從畫家的角度學習語文,我們還是應該從語文的角度把這一篇文字作爲語言學習和訓練的好材料。本文無論從語言的理解,還是美學的欣賞,都覺得難。難在畫家眼中的美,我們多數人只可仰望,如天上的彩虹,可望不可及。但作爲教師,除了仰望,還要架起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橋,引導學生欣賞那道絢麗的彩虹。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課文內容——橋之“美”美在什麼地方。

提高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閱讀能力。

品味本文優美有情味的語言以及在內容和表達上都較具作者個性色彩的句子,並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行感悟理解,鍛鍊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認識橋之美,進而感悟美,欣賞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對橋在不同環境中的不同審美效果分析,指導學生獲得一些美學基本知識;品味文中詩意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突破

初讀課文,感覺語言很美,情趣高雅,但內容較散,初中學生不好把握。再讀課文,研究教法,創設情境,以喚起學生的審美需求,激發學生探求美的慾望。同時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聯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蘊涵的審美特色。

《橋之美》的語言畫面感很強,修辭靈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學生結合語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覆誦讀,整體把握,力求使學生既欣賞了橋之美又學習了語言之美。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文人筆下的“橋之美”

1.媒體出示“小橋流水人家”的圖片及《天淨沙· 秋思》的內容。

天淨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2.媒體出示艾青詩《橋》的內容)

艾 青

當土地與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時候,

當道路與道路被水截斷了的時候

智慧的人類佇立在水邊:

於是產生了橋。

苦於跋涉的人類,

應該感謝橋啊。

橋是土地與土地的連繫;

橋是河流與道路的愛情;

橋是船隻與車輛點頭致敬的驛站;

橋是乘船者與步行者揮手告別的地方。

3.媒體出示徐志摩詩《再別康橋》(節選)的內容)

再別康橋(節選)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教學創意:多媒體展示多幅橋的優美畫面,並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朗讀,創設情景,渲染氣氛。教師導入,艾青的橋有了故事;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溫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

(板書課題:橋之美 吳冠中)

 二、畫家眼中的“橋之美”

1、感知“橋之美”。

閱讀第4、5自然段,思考:

課文重點寫了哪些橋?橋周圍的環境如何?兩者以怎樣的形式存在?產生了怎樣的美感?勾畫相關語句 。

學生勾畫相關語句,合作交流,教師適時點撥板書,明確:

烏鎮石橋———密密葦叢———疏密相間——舒暢

江南石橋———細柳飄絲———剛柔相濟——銷魂

長橋臥龍———水天一色———面線相融——滿足

風 雨 橋———飛瀑流泉———動靜相生——欣賞

(教學創意:這一環節最大的創意有二,其一是跳開開頭三段,直接進入課文重點“橋之美”的解讀。其二是根據課文的描述,把橋與周圍環境的對照,分別用一個字提煉,爲後文學習做好鋪墊。

作者借第四段裏寫的幾座橋向我們介紹了這樣的四種美:密密的蘆葦蕩中突現一座小石橋,這是疏密相間之美;石橋細柳則表現出剛柔相濟之美;水天一色中的長橋,則讓我們欣賞到面線相融之美;風雨橋和飛瀑流泉有的是另一番的動靜相生之美。再稍微讀一讀原文就可以看出,“舒暢”、“銷魂”、“滿足”、“欣賞”,這幾個詞很巧妙地表現了不同形式的橋的美帶給人們的美好感受。這一段文字,描寫、議論、抒情很好地結合。介紹每一種橋的手法也不太相同。

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學生好好地感知這一段的文字美和手法妙的特點。這樣才能用足文本的價值。教學中,在瞭解了畫家提出的美學原則之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緊扣文本,讓學生活動起來,訓練起來,發展起來。一切圍繞“語文”和“學生能力培養”來設計。)

2、欣賞“橋之美”。

朗讀與欣賞:多媒體顯示和朗讀段文字相一致的景色和橋的畫面,並配有“蘇提春曉”背景音樂,讓學生從課文的感知回到畫面的欣賞。

(教學創意:由於文章語言生動,極富表現力,讀來朗朗上口,畫面感很強。因此,學生欣賞豐富多彩的畫面,使抽象的文字更形象,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思維。 透過畫家的眼神,我們眼前浮現的不僅僅是一座座精美的橋,更是一幅幅完美的圖畫啊。從而使“橋之美”具備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和統一。)

3、品析“橋之美”。

橋與周圍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圖畫,通過閱讀,你最喜歡哪座橋呢?是因爲景物描繪的美,還是因爲語言美呢?

(1)賞析美景

例如:烏鎮石橋:厚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鄉間石橋:柳枝的動、細弱、年年發芽和石塊的靜、厚重堅硬、歷久不變形成對比。

在寬闊的水面上的長橋,打破了單調的背景,整個環境充滿了靈氣和生命。

廊和廳的安閒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峯的險峻又形成對照。

(教學創意:通過閱讀課文,我們不難看出,作爲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功能,更重視其美學價值。怎樣來欣賞一幅畫面?關鍵看其中的景物與周圍的環境是否既對照又和諧。這也是本文揭示的全新的審美角度)

(2)對比之美

在講到橋的不同環境中所表現的不同的形式作用時,引導學生做這樣的思考:如果在險峻的山峯間造一座古樸堅硬的石拱橋會有什麼感覺呢?

讓學生明白了堅毅的山峯間適宜休閒的風雨橋,卻不適合厚重的石拱橋,也因此明白了,溫柔的江南爲何多古樸的石拱橋。從而明白了,不同的環境中需要不同形式的橋。

在講到橋的建造需要注意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的和諧美時,爲了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強與弱,剛與柔形成的對立統一美。可做一個類比:這堅硬的`石橋與輕緩的河水,與橋頭纖細的柳絲構成了一副和諧的圖畫。這份和諧就如強健的男性與柔美的女性所組成的那份剛柔相濟的美,這份和諧就如壯偉的高山與清幽的流水所形成的山水相依的美。

(教學創意:教學的過程中,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對比欣賞一副副圖畫,假如這樣的環境裏沒有這座橋會怎樣?有了這座橋後又怎樣?通過這個環節,學生不僅橋的這個形式美就有了比較清楚地瞭解。而且還懂得了欣賞這類圖畫的方法。學生對於對立統一的和諧美有了比較真切的瞭解。)

(3)品味雅詞

如:舒暢、銷魂、搏鬥、曉風殘月等詞語的妙處。

資料鏈接:

“銷魂”出自江淹的《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時而已矣”。意思是說人們在分別的時候非常悲傷、愁苦。

“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鈴》的名句。“多情自古傷離別,又哪堪冷落清秋節。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枝在古人眼裏是離別的象徵,有淡淡的悽清感。

卞之琳的《斷章》:“我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下看你”。

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4、可是現實中,並非所有的橋都美,文章提到不美的橋有哪些?不美的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閱讀學習第6自然段。

(1)南京長江大橋

(2)錢塘江大橋

(3)成昆路上的直線橋

不美的原因:沒有與周圍環境呼應和襯托。

5、畫家眼中美與不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引導學生迴歸第2自然段學習,學生能很容易地理解,即“橋在不同環境中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三、我心中的“橋之美”

1、文中提到鵲橋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2、“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請說說你的理解。

3、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那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沒有看不見卻具有“橋之美”的橋呢?

(教學創意:拓展延伸:尋找、發現生活中的美,讓同學們深刻感悟到橋之美的內涵。)

  板書設計

橋 之 美

吳冠中

橋 環境 形式 美感

烏鎮石橋———密密葦叢———疏密相間——舒暢

江南石橋———細柳飄絲———剛柔相濟——銷魂

長橋臥龍———水天一色———面線相融——滿足

風 雨 橋———飛瀑流泉———動靜相生——欣賞

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橋之美》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瞭解作者看橋美在何處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通過對橋之美的領悟和薰陶,進而使學生能夠獲得一些簡單的審美方法,並培養自己健康的審美意識

 教學方法:

在朗讀的課文的基礎上,通過掌握關鍵句的方法來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並理解本文的主旨

比較閱讀法:通過與中國石拱橋的對比閱讀,來進一步掌握本文在內容與寫法上的特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欣賞《憶江南》一段視頻,視頻中的畫面是江南的各種各樣的橋和蘇州園林的各式橋樑,配合《憶江南》的曲調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同學們看了那麼多的橋,有什麼感受?(生回答,只要說出了感受就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配以導語:“垂虹玉帶”——姿態萬千的橋,地上的虹是橋雖沒有七彩,卻擁有永恆的生命,地上的玉帶地是橋,雖不能飄動卻使水更加靈動秀美。橋一向受文人墨客鍾愛,使橋樑專家放下了量尺鉛筆,用文字建築起了優美的中國石拱橋,現在畫家吳冠中又擱下了畫筆宣紙,用文字細細描繪起橋之美,那麼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大聲朗讀課文《橋之美》,抓住文章中的關鍵句。

  二. 初讀課文,感悟意境:

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呢?(抓關鍵句:)

1.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偏於繪畫的形式美。

2.我之愛橋,並非重於將橋作爲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並非着眼於自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樑的發展,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3.矛盾的發展促成了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橋往往擔任了聯繫形象重疊及交錯的角色。

4.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總結:在作者眼裏,橋的美並不着眼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三.品讀美文,欣賞美景:

(1)爲了說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

烏鎮石橋 密密的葦叢

江南石橋 細柳拂絲

長橋臥龍 湖水蒼茫

橋 環境

風雨橋 飛瀑流泉

畫中橋 街市頭

田野盡頭的小橋

鵲橋

(2)列舉的這些橋它們各自都美在哪,請你結合課文簡要的說說?(結合文中作者景物描寫的句子來談)

人家---房屋,那是塊面;流水那是長線曲線,線與塊面組成了對比美;橋與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變化,同時也是線與面之間的媒介,它是溝通線面間形式轉變的橋。

(點線面的對比美,變化美)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那拱橋的強勁的大弧線,或方橋的單純的直線,都恰好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照。

(寫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厚厚實實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形成空間上的對比美)

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細弱的柳枝拂着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裏有形體上的強與弱,輕與重之分,有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柳枝年 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的對比,差距之大仍能和諧統一)

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一座長橋,臥龍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幾百上千年的年齡。人們珍視長橋之美。頤和園裏仿造的盧溝橋只17孔,蘇州的寶帶橋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橋緩緩看一遍,你會感到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

(橋的長線打破了湖面的單調感,同時橋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出現在水面上,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它就有了靈性與美感)

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山區往往碰到風雨橋,橋面上蓋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橋下多半是急流,人們到此總要駐足欣賞飛瀑流泉,畫家和攝影師們必然要在此展開一番搏鬥。

(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閒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峯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極目一片莊稼地,有些單調,小徑盡頭忽然出現一座小橋,橋下小河裏映着橋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雜草刺破。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着和諧的韻律。)

畫家們眼裏的索橋卻是一道線,一道富有彈性的線!一道孤立的線很難說有什麼生命力,是險峻的環境孕育了橋之生命,是山岩、樹叢及急流的多種多樣的線的襯托,才使索橋獲得了具有獨特生命力的線的效果。

(索橋是一道線,與周圍的景色形成線與面的和諧統一,山上的樹與索橋的顏色形成映襯對比美)

南京長江大橋遠看也是一道直線,直線美不美?直線是否更符合新的審美觀?不宜籠統地提問,不能籠統地答覆,藝術形式處理中,往往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爲了畫長江大橋,我曾爬上南京獅子山,就是想尋找與橋身的直線相襯托、呼應、引申的點、線、面!爲了畫錢塘江大橋,我曾兩次爬到六和塔背後的山坡上,但總處理不好那龐大的六和塔與長長的橋的關係,因而構不成畫面。雖然濱江多垂柳,滿山開桃花,但脂粉顏色哪能左右結構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線橋多,列車不斷地過橋、進洞,出洞、過橋,幾乎是橋連洞,洞連橋。每過環形的山谷,前瞻後顧,許多橋的直線時時劃斷陡坡,有時顯得險而美,有時卻險而不美,美與險並不是一回事

(作者認爲沒有找到合適的角度去畫南京長江大橋和錢塘江大橋,很難找到襯托呼應、引申的點、線、面,處理不了六和塔龐大的面和長長的橋的關係因而構不成畫面,不符合畫家的審美標準.)作者用反面的例子來說明畫家看橋的審美標準

總結:作者看橋有他自己獨特的眼光,橋之美,美在與周圍景色的融合、映襯、呼應,注意到點、線、面的搭配;和周圍景物 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同時作者在描繪的時候語言很有感染力,有抒情的色彩,做到了用心去描繪。

(三)吳冠中先生對橋之美的追尋對你有什麼啓發?

和諧纔是美;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只要用聯繫的眼光來看事物就能從中尋找到美或是新的發現。橋之美,美在與周圍景色的融合、映襯、呼應,注意到點、線、面的搭配;和周圍景物 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橋之美,美在不同環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四.拓展延伸:

⒈ 我們從橋之美中體會到了橋的美感真是賞心悅目。同是寫橋的文章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相同點:都以橋爲說明對象,均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都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不同點:內容上:《橋之美》從審美角度說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中國石拱橋》從建築功用角度重在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點

語言上:《橋之美》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描寫抒情語言較多,《中國石拱橋》是較規範的說明文語言科學平實。

⒉的確,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本文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即從事物之間的聯繫中尋求美。我們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樣的“橋之美”?

學生通過討論,可能得出的結論:

可以說看到的美景,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無形的“橋”

與同學發生矛盾經過調解成了好朋友,——溝通的橋最美

和家人有了爭執是老師的開導勸慰,代溝沒了 ,——親情的橋最美

失意時鼓勵的眼神,跌倒時有力的攙扶 ——友誼的橋兒最美

。。。。。。。。。

爲民辛勞,滿身是泥,疲憊不堪卻是最美的人最有力量的人 ——弘揚一身正氣的橋最美

  五.作業佈置: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橋名的由來,如西湖的斷橋名因何起。

2、收集有關橋的詩歌、對聯、謎語、俗語、諺語成語等。

3、收集有關橋的故事與傳說,如三國故事中的當陽橋。

  教學反思:

好的方面:

1、準確把握並激活學生的興趣點

說明文相對其他文體來說比較枯燥,《橋之美》爲自讀課文,位於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課文同是寫橋,但《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橋樑專家,而《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是畫家。他們分別從科學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寫橋。在課文導入中,由於講《蘇州園林》假山的堆疊中提到了橋的設計和中國石拱橋中的結構堅固,形式優美,但是都沒看到橋的美,於是在一段視頻中,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些美妙絕倫的建築,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文章重點研讀的環節中,也讓他們感受到了作者所舉的例子中的葦叢中的石橋、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形式獨特的風雨橋橋等讓學生有了直觀上的認識。這個環節結束後,整個班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因此我認爲,教師必須準確地把握並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纔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注重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

事實上,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和實踐。古人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自子自知。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教學法。文字是情感的載體,也是美的傳遞者,我讓學生採用了不同的朗讀形式重點研讀了課文的第四段,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橋美在何處。學生在閱讀中積極主動的理解和迴應,書本潛在的意義才能處於不斷的被創造性的流動之中,學生的心靈才能於書本中的世界融爲一體。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依附於課文載體實現的。它的實現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充分關注教學對象的情感體驗,效果不錯。

3、重視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具體的實際生活中,讓他們能從書本的小語文走進生活的大語文,讓學生生活語文的意識增強,從而提高自己生活的審美能力和生活中的自主意識,讓學生充分的認識的語言語文所彰顯的魅力。

不足之處:有些具體的知識點沒落實到位,比如在講解時候,有個學生找到了南京長江大橋和錢塘江大橋,他認爲這也是作者所認爲美的橋,我只是和學生否認了他沒找準確,卻美和學識討論爲什麼不美。

學生分析到了映襯美,對比美,但畫面中並沒實際的標出什麼和什麼映襯,纔是美的。什麼和什麼對比才美等,可能有些學生還不夠完全的明白,如果畫片中標記了,應該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