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下《口技》評課稿

人教版七年級下《口技》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口技》評課稿一

胡老師上課很有大將風範,思路清晰,語言精練、簡潔,頗爲幽默、機智。文言字詞落實紮實,是一堂穩紮穩打的文言教學課。

人教版七年級下《口技》評課稿

但是,在課的設計上感覺需要略加調整。三個場景在賞析上太過勢均力敵,應該把某個場景作爲教師引導學生賞析的重點,特別是第三個場景:聲音更繁多、形勢更爲緊張,聽衆反應也最爲激烈,是口技表演的高潮部分,也更爲具體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口技藝人精湛的表演藝術,所以這一部分應當作爲師生共同賞析的重點。同時,整個課堂設計缺少一個構架全文的核心問題。比如:同學們,你認爲這場口技表演如何?學生可能會回答“妙”、“絕”……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圍繞這幾個核心詞語分析三個場景,一二場景可大膽地交與學生去合作討論分析。同時也要注重寫作方法的指導。如:正面描寫、側面烘托等。在此基礎上去歸結作者對口技藝人的高度讚揚:“善”。

  《口技》評課稿二

下面我就林老師的《口技》這堂課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直以來,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多半是教師講,學生聽,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林老師的這堂課摒棄了傳統文言文教學的一些弊端,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把自主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能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在一種比較寬鬆和諧的環境中讓學生學會知識、發展能力、完善人格,是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

我認爲本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有如下幾點特色:

1、依題設疑,巧妙激趣。

教師一開始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的《賣油翁》這篇課文,接着媒體展示《洛桑學藝》的片斷,讓學生總結這種表演藝術是什麼,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讓學生欣賞、感受,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使學生樂學,學生被“撩撥”了起來,踊躍地投入課堂學習中來,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投入到新的學習之中,體會我們中華民族精湛的民間藝術,使學生在新奇中獲得了知識。

2、圍繞目標,引導探究。

從這堂課的教學設計看來,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使學生了解我國口技藝人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掌握古今異義等古漢語知識,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林老師分“讀、說、做”三步進行教學,可以說這堂課是文言文教學中一節典型的“誦讀、品析、積累”課,這三步既表現了一種教法,也點示了對文言課文的一種學法,這三步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首先,教師先讓學生大聲地朗讀課文,因爲讀中領悟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必由之路,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在讀中體會、領悟。這樣可使學生很自然地對課文有所領悟、認知,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接着教師通過層層深入地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進行“說”,圍繞“善”字分析“善”在哪裏,怎樣寫“善”,這個問題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學生每提出一種見解,都必須對課文有一定的理解,這樣既可以檢驗探究活動的效果,又促使學生運用獲取的信息,並且培養了學生獨立探究與合作學習的精神,從而達到本堂課的教學目標,落實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3、課堂巧練,遷移訓練。

林老師在“讀、說、做”的“做”部分設計了一份富有新意的《智能練習》,讓學生“做”。這練習說是練習,其實不是練習,他還是傳授新課的一種方式;說是“做”也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做”,而是帶有研究性學習意義的“做”。這份《智能練習》的設計可能表現了林成亮老師的這樣的一種思考:大面積上的閱讀教學,存在着兩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一個是課堂積累太少,學生的課堂學習筆記主要被圖形板書所覆蓋,從語言理解、語言品析、語言運用的角度來看,它們的價值有限。二是技能訓練力度不夠,學法指導、思辨訓練、聯想遷移訓練和語言文字處理能力的訓練都比較薄弱。而設計得比較好的課堂練習就能解決一些這兩個方面的問題。 這樣,學生們不僅僅只是“做”練習;他們要“做”,還要分析、歸類、聯想、概括、發現。這樣,“練習”的層次就高了——它訓練了“知”,也訓練了“智”與“能”!並且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學習知識的寬鬆、沒有壓力的環境,讓學生認爲學習新知識就象在做練習。

本節課活而不亂,教學效果好,實現了教師、學生與教學環境、教學媒體的多向聯繫,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文言文教學示範課,爲我們文言文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模式。我有幾點不成熟的看法想大家一起探討:

1、在情感目標的確定上,有這麼一個方面,就是體會口技藝人 長期在生活中仔細觀察,專心揣摩,勤學苦練的精神品質,是否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一下。

2、在學法指導上,林老師通過對“善”的分析教給學生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描寫方法,在課堂的最後又給學生點明瞭積累詞語板塊的方法。另外,我還有一點看法,這堂課是用探究這條線貫穿着對《口技》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個人認爲是否可穿插一條暗線,那就是這堂課的教學思路“閱讀——品析——積累”,也是賞析文言文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貫穿是否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明朗一些,使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會這種賞析文言文的方法。

3、在學生圍繞“善”字分析“善”在哪裏之後,進行小結,從正面、側面兩個方面進行描寫口技表演,這裏,教師是否可以再放開點,讓學生從課文中找答案,讓學生來講,哪些是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描寫,這樣課堂會顯得更加開放,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好處。

4、在分析課文通過寫道具少來表現藝人技藝高超這一點上,我個人認爲這裏是否可以用這樣幾個問題:作者爲什麼要寫道具少?爲什麼首尾都出現類似的話?去掉其中一段,可不可以?這樣教材就挖得更深了一點,可引導學生深入探討。這樣設計可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創造性思維。比如:第三個小問題去掉其中一段行嗎,學生可以回答:不能去,重複出現起到強調作用,更能突出藝人技藝高超;也可回答:去掉第一段更好,這樣只有在文章的最後才點明道具少,使人想到:原來是這樣!這種寫法更加突出口技人的技藝高超,文章也更吸引人,這是一種製造懸念的寫法。在學生探討了這個問題後,教師可點明學習文章不可死學,要活學,要創造性地學。

5、在展示《智能練習》之前,教師是否可以給學生一點時間,讓他們思考:還有沒有不理解的詞句。這樣既可照顧中下等的學生,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6、在課堂上,林老師經常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只讓學生用對或不對作簡單的肯定或否定,信息蘊量不大,且難以深化。探究式教學倡導的是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及學生對學生的評價。

以上是我對林老師的《口技》這堂課的一點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