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初一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初一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初一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教學目標】

初一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知識目標:

1、學習作者豐富的詞彙,積累並運用和簡潔、富有情趣的語言。

2、兩相比照的手法來突出主題的方法。

3、瞭解作者童年的趣事

能力目標:學習塑造生動的形象,準確的表述動作的能力。

德育目標:瞭解兒童對自由快樂生活的喜愛及對束縛兒童的封建教育的不滿。

【教學重點、難點】採用對比來反映主題及詞語的準確生動來描寫景物和動作。

【教學方法】以讀帶講,小組討論結合集體討論,合作學習。

【學生活動】討論、表演、誦讀

【教學手段】多媒體配合教學。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預習生字詞;指導學生朗讀第二段。(力爭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少年時代的生活是豐富多采的,它令人難以忘懷,幾十年後回憶起來還歷歷在目。文學家魯迅先生在中年時寫了一組回憶青少年時期生活的散文,這組散文浸透了而時的清新甜美,正如晨光裏綻開的花朵,在晚年才拾起來自賞、自慰。因此作者把這組散文匯成一個集子,取名曰《朝花夕拾》。今天我們來閱讀欣賞其中的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1、 介紹作者

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小說《社戲》,對魯迅先生作過詳細的介紹,請大家回憶一下,儘快的填寫出下面的內容:

魯迅,原名 , 省 人,我國偉大的 家、 家、 家、 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說《 》、《 》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 》《 》等。

2、 散文集《朝花夕拾》創作背景

1926年,魯迅先生由北京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在廈門寫下了回憶性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此文最初發表在《莽原》期刊上,後編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的是魯迅童年時期,由家庭到私塾這段生活往事,是以空間和時間的變換來進行記敘的。

本文標題,“從……到……”已經表明這種順序。

二、 按下面的要求默讀課文。

1、以文章題目推測全文分爲幾大部分。按空間的變換,用“‖”在文中劃出部分之間的界限,並分別用一個字概括作者對兩個地方的感受。(樂、悶)

2、讀到有註釋的地方,迅速查找文下注釋,認準讀音,記住詞意。

3、藉助工具書,給加點字寫拼音。

確鑿( ) 菜畦( ) 蟋蟀( ) 纏絡( )竹篩( ) 覓食( ) 淵博( ) 鼎沸( ) 錫箔( ) 厥貢( ) 苞矛( ) 橘柚( ) 倜儻( )金叵羅( ) 皂莢樹( ) 桑葚( ) 輕捷( ) 油蛉( ) 斑蝥( ) 後竅( ) 攢成( )

珊瑚( ) 斂( ) 豁的一聲( ) 人跡罕至( ) 繫繩( )啄食( ) 秕穀( ) 罩住( ) 宿儒( ) 蟬蛻( ) 拗過去( )盔甲( )戒尺( ) 腦髓( )陌生( )

三、 檢查讀課文效果

朗讀接力:當堂讀,錯的就坐下。

四、 作業

1、抄寫字詞。

2、反覆朗讀背誦段,力爭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學習第一部分。

  教學過程:

一、 檢查複習

開展聽寫比賽,達到掌握字詞的目的。

以小組爲單位,互相聽寫十個詞,看哪一組成績最好,最後給予評價。

二、 學習第一部分。

採取讀書形式:二人小組,左邊一行的同學齊讀第一部分;右邊一行的同學監聽,讀後,各自指出左邊同學錯誤的讀音。

三、 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

1、這一段,交代了百草園的位置,哪些詞語表明?

——我家的後面。

2、“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表示不確切;“確鑿”是確實的意思。這兩個詞連用不是互相矛盾的嗎?你怎樣理解雙重的含義?

——已隔多年,最末次的相見印象淡薄,所以用“似乎”,然而,童年時的魯迅對百草園的生活印象很深刻,因而用“確鑿”。以次,強調、突出了童年的記憶。

3、這一部分,哪一個詞語能概括第一部分記敘的感情基調?

——我的樂園

四、小聲朗讀第二段,按順序記住百草園有哪些有趣的東西,作者是怎樣形容和描述的。讀後,合上書本,憑藉朗讀時頭腦中出現的形象,一一回答。

五、討論以下問題

1、 這段描寫,角度多變,卻又層次清晰。從下面提示中,看誰能找到規律。

整體、局部;植物、動物;靜景、動景;聽覺、視覺、味覺、觸覺。

——以整體到局部,先靜景後動景,植物—動物—植物,視覺—聽覺—視覺—聽覺—觸覺—味覺。

2、 此外,使這段描寫層次分明的,還有一組詞語起着重要的作用,這組詞語是什麼?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

3、誰能以最快的速度用這組詞語編一段話,描繪一種情景。

學生活動:可以先分小組交流,再推薦到全班交流。

六、速讀美女蛇的故事,看誰用時少,記住的主要內容多。讀後,講述這個故事。講述後,由講故事的同學問大家:

這個故事給充滿情趣的百草園增添了什麼? ——神祕色彩。

七、作業:背誦第二段。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學習第二部分,體會作者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

檢查背誦。

對背誦情況進行總結,要求做到準確無誤。

二、 學習第二部分。

每位同學認真閱讀第二部分,讀後,二人小組右邊的同學給左邊的同學講述捕鳥的過程。左邊的同學看看課本,聽他講述時所使用的動詞是否正確。

三、 每人描述一項遊戲,至少使用五個不相重的`動詞,看誰動詞選得正確,遊戲描述得生動、具體。兩人交流,互相講述。然後推薦一至二人在全班交流。

四、 齊讀過度段。

魯迅寫詞文時,已經46歲,他知不知道家里人爲什麼把他送進私塾去讀書呢?(他當然知道。)

你們知道嗎?(知道。他到了該上學的年齡。)

那這裏爲什麼要寫不知道呢? (魯迅成年回憶童年往事,是以記憶中的童年時的感受和心理來寫的,正因爲這樣,才更有情趣。)

1、齊讀這一段,然後把第一句中的“不”刪去;將第二句中的 三個“也許……罷”刪去,“都無從知道”刪去。再齊讀。兩相比教意思一樣嗎?(不一樣。)哪種更符合實際?(原文)。

這樣寫能準確表達出魯迅童年時,怎樣的思想感情?

( 誤認爲上學是對自己“過失”的懲罰,表達了對百草園生活的眷念之情。)

五、 四人小組,閱讀第二部分邊讀邊討論。

1三味書屋與百草園相比,在環境氣氛、生活情趣和“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具體說明。與“樂”相對,“悶”在哪?

2、對文中寫到的三味書屋和壽鏡吾先生,歷來有兩種對立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爲三味書屋的生活“呆板枯燥”,是束縛兒童發展的“牢籠”。先生是“維護封建教育制度和宣揚孔孟之道的一個典型的腐儒”,作者用“輕鬆幽默的筆調”對他加以“諷刺和批判”。另一種意見認爲三味書屋“是在同類私塾中頂開通明朗的一個”,先生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他“不打人,不罵人”,對學生和藹、負責,“壽鏡吾先生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一個比較好的老師”。那麼,同學們是怎樣評價三味書屋和壽鏡吾先生的呢?請你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見解。

3、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有選擇的找幾位學生在全班發言。

(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答案不求統一。)

六、 作業

隨筆——我的童年最有趣

要求:1、用上文中那一組詞,描寫景物。

2、對景物的描寫應仔細觀察,描寫具體,力求生動、形象。

3、記事具體,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字數5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