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以及反思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以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教學目標: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以及反思

1、認識魯迅。瞭解童年時魯迅愛美麗的自然景物,愛動人的民間傳說,愛讀書學習,恭敬學識淵博的人,愛繪畫,愛一切新鮮活潑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魯迅在永別故鄉和流離顛沛中,追憶童年生活時的一種惆悵的失落感。

3、學習本文依照時間、空間順序有層次的記敘和生動、具體的描寫。(寫景)

4 、記敘的感情色彩。

5 、兩相比照的結構。

6、準確的形容,準確的表述動作。(敘事)

 學習要點:

應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園”。即作家抓住特點寫景和寫景中確切使用形容詞、動詞這一部分。只有深刻體味到在“百草園”這個自由廣闊的天地裏能夠享受到無窮樂趣這一點,才能進一步理解“三味書屋”單調、沉悶、枯燥的生活是怎樣束縛和摧殘着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的。

 教學難點:

1、弄懂插敘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別是理解插敘後的一段議論的含義。

2、正確理解魯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態度。

  教學課時:

3

 自學內容:

1、 查找作者簡介。

2、 朗讀課文,掌握本課出現的生字詞語。

3、 再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第一課時

 一、簡介作者及創作背景。

  學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省紹興市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全集》裏。本文寫於1926年,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後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裏讀書。

當時我國正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高潮時期。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順利北伐,衝擊着北洋軍閥的統治。另一方面,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加緊迫害革命力量,鬥爭很尖銳。魯迅先生始終堅定地站在愛國青年學生一邊,站在鬥爭的最前列,寫下了《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與反動勢力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戰鬥。因而被誣陷,被通緝。爲了安全起見,魯迅先生於1926年9月初到達廈門,經林語堂推薦,在廈門大學國文系任教。在廈大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裏,魯迅一方面爲革命風暴在南方的興起而歡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魯迅不久就發現,廈門也骨子裏和北京沒有什麼兩樣,“沉沉如死”。廈大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林文慶,是個頑固守舊分子,他使廈大彌散着尊孔復古的空氣,令人窒息。林文慶與跟蹤魯迅而來的“現代評論派”分子串通起來,以種種卑劣手段排擠魯迅。魯迅此時又陷入渴望戰鬥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與苦悶之中,於是,對於往事的回憶便開始在他心中醞釀了,“朝花”,即清晨帶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鮮花,指魯迅青少年時的事;“夕拾”,是說直到中年以後纔在回憶中把它們寫出來,藉以慰藉“夕時”“離奇和蕪雜”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樣,筆法靈活,抒情之中見諷刺,敘述之中顯深意,嚴肅的內蘊常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出之,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整體感知,理清寫作思路。

從課文題目大家讀出了什麼?依此如何理清課文寫作思路?

明確: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童年生活過的兩個地方。魯迅用“從……到……”的標題把它們聯繫在一起,帶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間轉移順序寫的。閱讀時抓住地點的變化可將全文分爲兩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時間和事情的不同分爲幾層。請大家理清寫作思路。

第一部分(1—8段):回憶百草園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層。

一層(1段):總的介紹百草園情況。點出是“我的樂園”,充滿留戀之情。

二層(2段):寫熱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

三層(3—6段):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層(7—8段):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

第二部分(9段—結束):回憶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經歷。可分五層。

一層(9段):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

二層(10—11段):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和先生。

三層(12—16段)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

四層(17—20段):寫不準去後園玩。

五層(21—24段):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畫畫兒。

 三、學習寫景方法,體會作者情感。

1、朗讀第一段,找出關鍵句。

作者寫道:“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這裏稱百草園是“我的樂園”,請認真閱讀下文,說說百草園哪裏體現出是“樂園”的特點?

活動形式:學生速讀,小組交流明確。

(1) 百草園的景物好看,好玩的多。

(2) 百草園有神祕的傳說。

(3) 百草園冬天可以捕鳥。

2、學習寫景手法。

活動形式:學生邊讀邊勾畫第二段,重點引導學生如何描寫景物。

總結寫景方法:

(1)抓住事物特點,符合兒童心理

石井欄“光滑”表明長年累月摸,寫出少年魯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竄”寫出鳥兒的機靈輕捷和兒童羨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寫景,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齊備。

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後才叫,與後文冬季合成四季圖,構思極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現兒童好奇好知熱愛大自然的性格特點。

(4)寫景有序,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活潑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體到局部,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後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用“單是就”突出後者

3、朗讀美女蛇一段,學生複述,分析作用。

——運用了聯想手法,增添神祕氣氛,豐富了百草園作爲兒童樂園的樂趣。

4、冬天的百草園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羅漢,人跡罕至,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費字不多,寫出兒童愛玩心理。

劃出捕鳥動詞,分析作用。

——作者對捕鳥經過的記敘,雖然僅僅用了兩個句子共100個字,但寫得很細緻,很有層次。第一句,簡潔交代了冬季捕鳥的條件。第二句,着重寫捕鳥經過。這之中,又是先寫捕前必要的準備,創造招鳥環境和確保來鳥落網的可能,強調要先露出一塊地面再撒些秕穀,支棒要短,竹篩大而多孔,繩長,人遠遠牽着,看鳥雀下來後再猛然一拉。最後說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領,罩住鳥是不成問題的。這一小段記敘,語序順正而嚴格,絕不能任意調換。“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準確、生動、真切寫出捕鳥地全過程,也從捕鳥活動寫出捕鳥時的興奮驚喜之情,不點樂園,卻樂在其中。對比閏土父親的描寫,則寫出閏土父親的善良,沉靜,捕鳥經驗豐富。

總結:通過描寫百草園是一個絢麗明快、充滿生氣的樂園,充分表達了“我”對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好奇、求知的性格特點。

 四、分析三味書屋的生活,探討主題。

1、你認爲三味書屋有趣嗎?

活動形式:學生各抒己見,從文中充分找依據。

2、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寫出我對先生的敬意。

三味書屋的先生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宿儒,但他對“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卻不作回答,而且臉上還帶怒色。先生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你怎樣評價這位先生呢?

引導學生認識:提問本是魯迅出於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應,是當時私塾制度所規定的。只要學生讀自己的書,不應多問不必要的問題,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這種教育制度不可取,會大大挫傷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壽鏡吾先生學識淵博,對學生要求嚴格,但他,仍有和藹,開明的一面,對罰跪,戒尺等到落後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態度,因面魯迅一直對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三味書屋的生活也是比較有意思的:可以折花、尋蟬蛻,做戲,畫畫兒,喂螞蟻。還可以偷偷描繡像。

結合朝花夕拾的寫作背景來理解,當魯迅先生在年已不惑的時候,在他憂國憂民內心憂憤的同時,他更加懷戀那些快樂甜蜜溫暖的童年時光,於是一篇文筆優美的回憶性散文便誕生了。作者通過對兒童時代美好生活的回憶,來傳達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歡樂的心理。

  五、揣摩•運用

1、文章描繪百草園,用了“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把這些詞語去掉讀一讀,跟原文對比,體會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並試着模仿這樣的句式寫一段話。

2、雪地捕鳥這段文字總共不到70個字,連用9個表達動作的詞,把雪地捕鳥的系列活動生動而有層次的表現出來了。每句話都寫得實實在在,沒有可有可無的字句,試寫一個遊戲,表現系列動作,注意用詞準確,不超過100字。

教學反思: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文中描寫精彩的段落,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朗讀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發掘文中的童真童趣,並且能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去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走近作者。

但是,在學習時,還是有不少學生對本文的寫作主旨提出了質疑,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僅僅是爲了回憶他一段快樂的童年生活嗎?沒有更深層次的目的嗎?我知道學生之所以會這麼問,就是因爲他們聯繫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歷史背景還有一直以來,各種資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禮教,和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憶童年美好生活,表達自己對三味書屋那種教學方式的厭惡和摒棄”等說法,可以說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誠然,魯迅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覺者的敏銳,有思想家的責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對於黑暗的社會現實,對於國家的貧弱,對於民衆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來說,他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屬於自己的回憶以及回憶中的快樂和憂傷。因此,當他在年已不惑的時候,在他憂國憂民內心憂憤的同時,他更加懷戀那些快樂甜蜜溫暖的童年時光,於是一篇文筆優美的回憶性散文便誕生了。

因此,面對學生的問題,我給他們講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後讓他們自己再結合課文內容去理解作者的寫作主旨。最後,學生們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躍發言,談出了真實的感受,認爲作者通過對兒童時代美好生活的回憶,來傳達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歡樂的心理。此時,我感覺學生們真的走進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許這纔是我們可敬的魯迅先生寫此文的初衷吧??

總之,當我和學生一起再讀這篇經典文章的時候,我非常感謝魯迅先生能留給我們後人這麼優美的文章,不但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的語文知識,而且讓我們瞭解到了他作爲一個偉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時讓我們能再次回憶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