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天遊峯的掃路人》評課4篇

《天遊峯的掃路人》評課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天遊峯的掃路人》評課【1】

《天遊峯的掃路人》評課4篇

陳老師執教《天遊峯的掃路人》,主要是讓學生讀懂天遊峯的高、險以及通過遊人與老人的行爲比較,突出老人的品質。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所描寫的景物融爲一體所達到的一種藝術。《天遊峯的掃路人》課文的第7小節寫了遊人攀登天遊峯的不易及掃路老人打掃天遊峯的艱辛。這時,教師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物,結合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學習了語言文字後,出示天遊峯的插圖,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意境中,想象當時作者的內心,從而更加突出掃路老人豁達開朗的性格特徵。讓學生深入作者所描寫的意境之中,在這個過程中,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爲徑,以作者描繪的景物爲緯,讓想象的翅膀任意飛翔。

教師只充當一個主持人的角色。問題的設計不僅關係到教學內容的落實,更關係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個性的發展。在教學中,讓學生討論“老人累不累”展開小組辯論。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理解,不僅是他們對課文內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們不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教師充分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爲他們創造和諧、輕鬆的課堂氛圍,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一定要給予正確的評定。比如:一個學生說讀懂了一個平易近人的老人。“平易近人”與“和藹可親”是不能混用的。在這個平凡的掃路老人身上用“和藹可親”更爲恰當。

  《天遊峯的掃路人》評課【2】

聽了朱老師執教的《天遊峯的掃路人》,感覺這是一節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她重點介紹了天遊峯的高與險及掃路老人的樂觀、豁達、自信、開朗的生活態度。

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根據“自讀提示”來自讀自悟天遊峯的“高而險”的特點。學生能抓住文中形象的比喻、具體的數據、關鍵的詞語,如“銀絲,拋,飄飄悠悠……”“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遊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等來體會山高而險、石階多、上去不容易及老人掃山路是十分艱辛的.。

其次,在品讀掃路老人的樂觀、豁達、自信、開朗的生活態度時,老師以學生爲主導,教學思路隨學生而走,在探究人物心理體會作者感情的同時,沒有導致語文教學本質任務的迷失,重視了對學生語言文字感受能力的提高。記得《小學語文教學》雜誌中寫到:“課文是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的統一體,兩者是分不開的。一般來說,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越豐富,對思想內容的體會就越深入。”因此,在教學中,老師給了學生充分自學的空間,讓學生再次根據自學要求,通過默讀來深入文本。 學生讀着讀着。心裏一定有許多話要說,於是陳老師抓住時機讓學生充分地表達,真正做好“說”的語言文字訓練工作,踏踏實實地上好語文課。在學生充分地表達後,老師均給予充分的肯定,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天遊峯的掃路人》評課【3】

能上一節好的語文課,是許多老師夢寐以求的夙願。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是灑脫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詩意的……最終是有魅力的!那麼,語文課的魅力在哪裏?我認爲,它應該在課堂中師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劉勰在《文心雕龍》裏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夫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連通讀者和作者關鍵點。如果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和文本對話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發生共鳴,經歷一次心裏歷程、情感洗滌,哪還有什麼魅力而言呢?

但語文課僅有情感,魅力就夠了嗎?不是,好的語文課要能啓迪學生的心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讓學生智慧的潛能被開發,幽閉的心智被開啓,創造的天性被喚醒!唯有情和智和諧共生,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統一,語文課堂才能煥發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閃耀出動人的魅力。

顯然,吳老師準備這一堂頗費心思,因此整堂課的教學目標很清晰,主要就是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感受天遊峯的特點,體會掃路人的精神。圍繞這一目標,整堂課分兩大板塊:“走近天遊峯”、“走近老人”。每個板塊的教學活動都採用“自學提示——合作學習——交流點撥”的方式展開。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學程導航”的教學理念——“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課堂上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均得到較好的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在他們獲得了較爲充分的自學時間,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天遊峯高大險峻的特點”以及“老人自強不息、豁達開朗等性格特徵”都有較爲清楚的認識,學生的朗讀基本做到了聲情並茂,發言顯得輕鬆自在。

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自學前的“提示”和自學後的“點撥”。比如在體會“天遊峯的特點”時,教師兩次運用了投影圖片把山路如“銀絲”拋下以及“層層疊疊的石階”的鏡頭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加深了學生的感受,學生的朗讀也就更動情了。再如對“可是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級一級掃上去,再一級一級掃下來……”和“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駐地。”教師也在學生深情朗讀過程中,進行了深入的體會。

  《天遊峯的掃路人》評課【4】

《天遊峯的掃路人》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作者在攀登天遊峯時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刻畫了一位天遊峯掃路人的形象,讚揚了這位掃路人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

走進張老師的課堂,我們感受到了新課堂的活力。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說過:“新的課堂應該是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新的課堂應該是充滿問題探索的課堂,新的課堂應該是充滿知識魅力的課堂,新的課堂應該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新的課堂應該是促進學生髮展的課堂。”回顧整個教學流程,老師引領着學生由問題“這是一個怎樣的掃路人?”走進課文,與天遊峯對話,感受天遊峯的高和險;與掃路人對話,體會人物的“形”和“神”;與作者對話,品悟爲文之意、弦外之音。教學環節都是基於學生的探索而生成,“言意統一”的教學理念也讓學生切實體驗到了知識的魅力,以理解爲基礎的朗讀訓練更展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另外,在張老師的課堂上,我們更加欣喜地捕捉到了一種去粗取精、返璞歸真的教學策略。

第一,“剪枝豐實”,簡約教學流程

文學藝術美的核心就是簡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也應如此。張老師從教材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發刪繁就簡、以約馭博,提煉出貫穿全文的教學主線,引領學生站在整體的高度審視文本,簡約學習環節,沿着清爽的思維軌跡走進文本,進而將個人感覺落實在語言文字中,在品讀語言的過程中深化感悟,最後在對文本語言自我發問的過程中超越文本,迴歸生活,既感動於天遊峯掃路人那熱情、樸素和自信的品格,也感動於其輕鬆悠閒、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

具體到文中,我們可以這樣思考:作者“我”其實是課文線索的支點,一頭擔着天遊峯,一頭擔着掃路人。所以,張老師選擇從天遊峯的險入手,由鋒及人,進而品悟老人形象,體會作者感情的策略達到了“剪枝豐實”的效果。

第二、關注表達,實現多方位的統一。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的生命力是在動態、變化、創造的過程中實現的,教學的價值、目標、任務也都是在師生互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生成和實現的。張老師把教學的着眼點放在了激發生成,而不是落實預設。上課伊始,教師在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特徵等深入瞭解的基礎上,高屋建瓴地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主線,有效地將學生的思維引領到文本的表達之上,使學生的自主建構在對文本的不斷揣摩中推進。另外,老師不僅敏銳地抓住了作者是如何表現人物特點等已有資源,更巧妙地把握了課堂上即時呈現的資源,以此來實現基礎與拓展、紮實與靈動、發散與內斂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