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關於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精選10篇)

關於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9K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鄉愁作爲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動人的一曲,因爲他抒寫的不是一般遊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於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層層推進,生動形象地抒發了鄉關之思、故國之戀。全詩構思精巧,復沓手法以及疊音詞的運用更增強了詩的音韻美。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悟,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

2、通過比較賞析,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意象美。

3、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鑑賞能力,激發學生表達情感的慾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和把握詩中的四種意象。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聽一聽: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間多媒體播放音樂)

導語:同學們,你們從剛纔的音樂中聽出了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鄉愁)是的,遊子思鄉、故土難忘,這是人類的普遍情感。由於政治原因,臺灣海峽將臺灣與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臺灣人民對大陸故鄉的思念與日俱增,對兩岸和平的渴望日趨強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詩作——《鄉愁》。(板書課題、作者,多媒體顯示全詩)

二、讀一讀:感受詩味,體會詩的情感美。

⒈、教師示範朗讀。(多媒體配樂)

⒉、學生自由朗讀,師指導、解疑。

⒊、學生試讀課文。

⒋、師生點評指導。

板書:母子別新婚別生死別故園別

⒌、把握詩歌主題。

⑴設疑:大家讀過不少抒寫鄉愁的詩,與一般鄉愁詩相比,這首詩在情感上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從哪兒可以看出?這一處該怎樣讀?

⑵補充資料圖片,進一步體會兩岸同胞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⒍深情齊讀詩歌。

三、議一議:比較鑑賞,體會詩的意象美。

1、出示改詩,引導學生比較、品評。(多媒體顯示)

設疑:

⑴鄉愁是一種大家都可能曾經體驗過可又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讀了原詩,你覺得余光中是怎樣將鄉愁形象地展現出來,使你對鄉愁有了一些具體的感覺?(運用了幾種具體的事物來表現)

⑵鄉愁怎麼是郵票、墳墓?這些事物會使你產生怎樣的聯想?老師改寫的詩有沒有這種效果?

2、學生思考、交流、發言。

3、引導學生理解何謂意象。

明確:詩歌一般是通過創設意象來抒發情感的,創設意象就是藉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託於其上加以表達的寫作手法。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上,使說不清道不明的鄉愁變得具體可感了,並且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4、美讀:想象情景,體會情感,讀出韻味。

四、寫一寫:拓展遷移,體驗人生的情感美。

1、請根據以下情境,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仿照詩句,用具體的事物來抒寫鄉愁。

①情境:中秋月圓之夜,作爲一名住宿生,當你獨處寢室,這時,鄉愁是______。

②學生自創。

2、學生思考、創作、交流,師生共同點評。

五、佈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仿寫詩歌。

板書設計

鄉愁(余光中)

母子別郵票

新婚別船票

生死別墳墓

故園別海峽

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鄉愁》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深刻的主題,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

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誦能力、品味語言的能力、自學探究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及更爲深沉的愛國情懷,將感情上升到激勵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

教學重點:

體會意象和構思對錶達鄉愁的作用。

教學難點:

對詩中四種意想的體會和把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故鄉,是每個離家的人都魂牽夢繞的地方,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離開故鄉,有時帶着憧憬、夢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時帶着寂寞惆悵和一份深沉的蒼涼去奔波,但不管怎樣,家鄉總是遊子心中最溫柔、最留戀的地方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遊子,因爲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纔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

二、作者簡介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三、指導朗誦

1、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朗讀深沉、圖文並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確感情基調、語速(深沉中略帶哀傷的,緩慢的)

3、劃分詩的節奏

4、老師作示範朗讀(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

5、指名朗讀

四、分析、解讀本詩

1、這首詩抒發詩人什麼樣的感情?(抒發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體表達出來,就要藉助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藉助什麼樣的意象表達這濃濃的思鄉之情?(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中分別表達了怎樣的鄉愁呢?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再現詩中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生六人一組,師來回巡視,具體指導)

(通過聯想,演釋詩的內容:小時候,作者出外求學,當夜靜時總想起母親,就拿筆寫信,望着那小小的郵票,他希望這郵票能帶去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後來他漸漸長大了,成家立業了,爲了養家餬口,外出工作每當要回家時,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在家等待着;後來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母親卻在一方矮矮的墳墓裏,作者心酸極了,那種辛酸是無法言喻的而現在,作者己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了,他站在高山上,眺望祖國大陸:這淺淺海峽飽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什麼時候祖國才能統一啊!板書:思鄉、懷親、愛國)

4、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這首詩美在哪裏?同學們可以從結構、主題、意境、修辭等去欣賞(生議論明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富有音樂美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富有結構美)

小結: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作爲鄉愁的對應物,收到了具體、生動的效果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來是並列的,從感情的抒發來看,則是層層推進的由鄉關之思、懷親之情、至更爲崇高的愛國深情,具有以往鄉愁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構思精巧、結構整飭、旋律優美

5、再次朗讀全詩,體會感情,試着背誦(三分鐘後,師生齊背)

五、激情抒懷

鄉愁是苦澀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縷縷扯不斷的情思,是對家的嚮往,是對根的企盼不論漂泊多久,不論身在何處,當夕陽西下,當晚風吹拂,總有那麼一抹淡淡的愁緒縈繞在心頭……如果你是這位憑欄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峽的彼岸,眺望大陸的方向,心裏會想些什麼?你又想對大陸說些什麼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許能隔開一切,卻隔不斷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骨肉深情!相信這深情總有一天會填平這淺淺的海峽,到那時,“月圓人也圓”!

六、遷移拓展

1、仿句

這首詩作者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託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爲"鄉愁"打個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整理起來,就是一首很美的鄉愁詩了,同學們嘗試做詩人了。

2、各領風騷話說愁

鄉愁、離愁、憂愁歷來是文人墨客吟詠的題材,請說出帶“愁”字的詩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體演示積累的有關"愁"的詩句,學生快速地抄寫在筆記本上,積累妙詞佳句)。

板書設計

鄉愁

於光中

小時侯:郵票、思鄉

長大後:船票

後來:墳墓、懷親

現在:海峽、愛國

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教師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創設情境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振。

1、課堂導入設計新穎,歌曲《想家的時候》渲染氣氛,配以詩意的導言自然引人新課,讓學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奠定感情基調。

2、突出探究創新的特點體現了"誦讀——解讀——激情——拓展"的教學模式,這是在課改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個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是:"讀熟、悟透、情揚、遷移"這堂課這四大塊很清晰:解讀環節中,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在小組中想景悟情,描述詩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情環節中,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感受並抒發盼歸深情拓展的環節,讓學生模仿詩中的意象爲鄉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各領風騷話說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

3、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課堂教學起到了恰到好處的輔助作用,體現了課堂資源的整合課前的歌曲欣賞《想家的時候》再加上如泣如訴的《思鄉曲》作爲背景音樂,都給人以審美的薰陶和藝術的享受。

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 篇3

一、教材內容分析

《鄉愁》是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是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作品,詩中表現的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鄉愁。《鄉愁》藉助時空的變化來推進詩情的抒發,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思念。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可感的意象將抽象的情感具體化,是一首遊子思鄉的深情戀歌,是一首如泣如訴、動人心魄的真摯情詩。意象獨特,構思精巧,形式完美,表達了一個深刻的主題,給我們極強的審美感受。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詩人以獨特的意象抒發思鄉之情的手法及藉助時空變化來推進抒情的特色。

2、通過誦讀品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準確理解詩歌的主題。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1、學生一週回家一次,對“鄉愁”有較深的感受。

2、學生都是十四五歲的學生,思維活躍,語文學習興趣較濃厚。

3、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感受濃濃的鄉愁。

4、學生結合以前講過的詩歌鑑賞技巧,能夠理解和感悟本詩。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自主學習策略,學生提前預習,掌握字詞,初步感受本文情感。

2、合作交流策略。

3、以問題研究和學生活動爲中心的策略。

4、學教並重。

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教學環境:多媒體

資源準備:自制的《鄉愁》ppt

六、教學過程

(一)走近鄉愁(循環播放《故鄉的原夜》的曲子)

對於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回家”是他們最大的願望、最美的夢想。然而,因爲種種原因,一些人卻有家不能回、有親不能見,於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傳千古、滿載思鄉之情的詩章。今天,我們一起欣賞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大屏幕顯示課題)

(二)傾聽鄉愁(循環播放《故鄉的原夜》的曲子)

1、首先我們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點擊余光中)

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於南京,1950年赴臺。但他卻與大陸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繫。《鄉愁》就是詩人思鄉的代表作。現在,我們一起傾聽《鄉愁》。

2、多媒體播放《鄉愁》(在聽的過程中,仔細體會詩中蘊含的感情)

3、深情的誦讀,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鄉愁。朗讀是語文的基本功之一,讀詩,更要注意把握節奏和重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斜線表示停頓、着重號表示重音。我先爲大家誦讀一遍。

4、我們再次傾聽《鄉愁》,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下面分組朗讀,注意感情。

(每組推薦一個同學,朗讀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鄉愁

1、詩人藉助時空的變化層層推進詩情,請把表示時間變化的詞找出來。

明確:這四個詞分別是: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板書)。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人生的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恰恰是詩人的整個一生。

2、整首詩都是圍繞着鄉愁來寫的。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詩人爲何有這麼多的鄉愁?如果他不曾遠離親人和家鄉,會不會有這麼多的愁緒呢?

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遠離故土,所以,這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3、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卻用具體可感的事物把鄉愁形象化,請同學們找一找,這首詩用了哪些具體事物表現鄉愁?

明確: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濃濃的鄉愁濃縮在四個具體的事物上: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4、這些形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郵票:(返回畫面,女同學讀一節)小時候離家讀書,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可路途遙遠,只有讓這枚小小的郵票把心中的思念帶給遠方的母親。真是郵票小小,含情依依。(板書: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畫面,男同學讀第二節)長大後,爲生活所迫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那縷縷的鄉愁,只能寄情於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書: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請同學們結合畫面,仿照前兩節的形式,用自己的話把三四節的內容講給小組裏的人聽。(學生髮言後,老師可做總結)

墳墓:(教師讀第三節)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後,鄉愁都有所寄託與排遣。可是,當詩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時,卻再也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的隔開了。所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板書:墳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峽:(齊讀第四節)而現在,這淺淺的海峽,又把我與祖國隔開。它阻斷了多少親人的團圓夢,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離;這淺淺的海峽之水,是遊子的思鄉之淚,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鄉愁之淚!所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板書: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到這裏,詩人把鄉愁推向極至,暗示了只有祖國統一,心中的鄉愁才得以了結。由個人的思鄉念親推廣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小結:詩人從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郵票雖小,牽繫綿長母子情(屏幕顯示: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濃濃夫妻情(屏幕顯示:夫妻情),墳墓雖矮,卻是生死別(屏幕顯示:生死別),海峽雖淺,更使遊子鄉愁無盡(屏幕顯示:故鄉情)。看似平常、單純的事物,蘊涵着飽滿的詩情。這就是詩人常用的技巧之一:託物寄情(板書:託物寄情)。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達的形象、具體。

5、讓我們再一次傾聽《鄉愁》(多媒體播放《鄉愁》)

6、下面,我們帶着感情來背誦這首詩。之後,每組推薦一個代表爲大家背誦。

(背誦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鄉愁—ザ雜誄て諂泊的遊子來說,家園的影子最讓人牽絆,鄉愁更是揮之不去,

(五):作業:

1、熟讀、背誦余光中的《鄉愁》。

2、蒐集並整理思念家鄉的古詩詞。

板書設計

鄉愁

小時候——郵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長大後——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後來——墳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別

現在——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故鄉情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對於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既沒有要求學生逐句講解詩句的意思,也沒有概括詩歌每節的內容,而是按照“聽讀——誦讀——解讀——欣賞——拓展”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意向美,發現詩歌的結構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詩人把鄉愁化爲“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

3、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愛國之情,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理解意象,體會感情。

【難點】

理解意象,感悟情感,激發感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回憶王致遠的《秋思》由古代的鄉愁引入現代詩人的鄉愁。

二、播放錄音

聽讀感悟,說出作者的情感基調。(憂鬱深沉)

三、自由朗讀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初步感受作者的濃濃鄉愁。

四、品位詩句

1、作者在文中以多少幅畫表達鄉愁?(四幅具體生活畫面)

讓學生理解“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

2、學生口述四個畫面:

⑴ 幼年求學,母子分離。

⑵ 成年後,告別妻子,背井離鄉。

⑶ 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

⑷ 同胞難得相間見,國家不能同意。

五、情感深化,領悟主旨

六、拓展

激發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

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將詩歌意象與生活情景的聯想相結合,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2.抓住這首詩“真摯的感情、鮮明的形象和優美的韻律”這三個明顯特徵,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現代詩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深切感受詩人的思鄉愛國之情。

2.培養學生分析現代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感受並理解詩歌優美的韻律。

[教學方法]

以多媒體教學爲輔助手段,綜合運用反覆誦讀、師生互動和教師總結歸納的方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flash動畫。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結合學生剛剛學過的《靜夜思》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兩首詩,指出“鄉愁”在中華兒女的身上代代相傳,而臺灣人民的思鄉之情更深切、更感人,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先齊讀,再聽配樂朗誦,找出差別,然後請一兩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誦,聽後師生一起評價,特別注意朗誦時的語氣和節奏。

提問:作者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抒發鄉愁?(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這些形象的?(以時間爲順序)

二、師生互動,想象構圖

1.教師範讀詩歌的第一節。

(1)讓同學們聯繫自己在外上學、思念母親的實際情況理解詩歌內容。

(2)請同學說出自己的聯想。

2.請同學朗讀詩歌的第二節,教師進行指導。

(1)構建生活場景理解內容。

(2)補充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加強同學們的語文知識積累。

3.請同學深情地朗讀詩歌的第三節,教師進行指導。

(1)讓同學們想象三五十年之後,母親去世後自己的內心感受,加深對詩歌第三節的內容理解和情感體味。

(2)回顧前三節意象選擇的典型性,加深學生對作文選材典型性的認識。

4.第四節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也是同學們在內容理解上的重難點。

(1)首先應對學生進行引導:作者思念故鄉、想念親人,那爲什麼不回到他們身

邊呢?僅僅是由於有一道臺灣海峽嗎?

(2)再從作者生世和寫作背景出發,結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學們真切體會詩人

的思鄉之情和企盼祖國早日統一的強烈願望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課堂練習]

結合自己的真情實感,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模仿造句。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條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別離時媽媽不斷的揮手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在車站久久的站立

[課堂小結]

正是由於具備了真摯的感情、鮮明的意象和優美的韻律,余光中的這首小詩才會成爲海峽兩岸廣泛傳頌的名篇,這也正是我們分析不少現代詩歌的重要途徑。

[課後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鄉愁》和《夜雨寄北》這兩首詩。

板書設計

時間、空間、鄉愁

小時候、母子、異地、郵票

長大後夫妻分離船票真摯的感情

後來墳墓內外墳墓鮮明的意象

現在海峽兩岸海峽

鄉愁是……數量詞、疊詞

我在這頭……在那頭、優美的韻律

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 篇6

課標要求

1、瞭解本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

2、瞭解本詩情感的層層加深。

3、瞭解本詩託物寄情的手法。

4、瞭解本詩反語正出的效果。

5、 瞭解本詩寓變化於統一的結構美。

學法點悟

1、在誦讀中體會意境和感情。

2、與同題材的古詩和現代詩比較閱讀。

3、結合寫作背景,深入理解。

整體感知

本詩以一組具體可感的“物”,表現了一種抽象的情。以自己人生的四個階段爲序,迴環往復地詠唱,將鄉愁由對親人的思念逐漸上升爲家國之思。

疑難解析

質疑:這首詩構思的巧妙主要體現在哪裏?

解惑:四節詩爲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表達鄉愁的對應物,而且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

質疑:爲什麼說四個小節表達的感情是層層加深的?

解惑:小時侯,思念母親,可以寫信;長大後,惦念愛人,坐船回家;鄉愁都有所寄託與排遣。到後來,母子死別,時空的隔阻再也無法溝通,詩到了這裏,感情加重。現在,海峽將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鄉愁得到了昇華,感情更加厚重。

質疑:作者把鄉愁說成是“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解惑:這樣寫,把抽象的感情——鄉愁,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郵票”、“船票”。託物寄情的寫法,增加了形象性,便於使讀者展開種種聯想,也便於作者創造豐富的意境,表達感情,感染讀者。增加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語言揣摩

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

這四個形容詞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正語反出,把鄉愁濃縮與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上,更加反襯出思鄉之情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濃烈。

2、“在這頭”“在那(裏)頭”反覆出現的表達效果。

這兩個短語的反覆出現,強調了空間的阻隔。在人生四個階段中,詩人飽嘗了鄉愁的各種滋味:小時侯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反覆詠歎,渲染了濃濃的離愁別恨。

3、讀第一小節,你會產生哪些聯想?

也許你會想到一位少年到異地求學,夜深人靜,輾轉反側,難以如眠,披衣下牀,給母親寫信……。由此你應該能夠體會到,詩歌的語言是凝練的,好詩能夠用極少的語言引發人無盡的遐想。全詩沒有一個感嘆號,不動聲色的寥寥數語,卻使我們彷彿聽到了詩人發出的沉重的慨嘆,好詩又是含蓄的,不着一個“愁”字,卻讓你忍不住唏噓不已。

4、詩中“母親”“新娘”如果換成“父親”“孩子”,行不行?

不行,那樣表達出來的感情就大大地“變味”了,鄉愁是建立在對故土的熱愛和依戀的基礎之上的。母親是人一生中最依戀和眷念的,新娘會使我們想到“美麗”、“熱戀”,這兩個形象與思鄉的感情基調是協調一致的。

研究課題

1、收集古今中外的鄉愁詩,欣賞比較。

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現代詩的閱讀方法與技巧,提高閱讀水平。

2、學習借物抒情的寫法。

3、通過反覆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點:

1、朗讀,把握節奏,重音,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2、探討詩歌的主題。

3、品味詩歌的感情,學習抒發抽象情感的方法。

4、閱讀遷移訓練。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2、深層理解文本,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教具安排:

ppt教學課件

flash課文

配樂朗讀課件

教學課時:

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思鄉歌曲,創設情境:

導言:同學們,每到週五,你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如果將來你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在遙遠的異地工作生活,最容易產生一種什麼感情?(思鄉之情)

“遊子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恆的話題,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騷客抒發過這種美好的情愫。那麼,請同學們回顧你曾經學過或讀過的作品,說出有關描寫鄉愁的詩,詞,曲。

有關作品:

1、馬致遠的曲:《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李煜的詞《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3、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5、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6、崔顥的《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遊子思鄉,故土難忘。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着多少遊子的心!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於歷史的原因,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着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其鄉愁詩也是異彩分呈。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幻燈片]

二、簡介作者,瞭解寫作背景:[幻燈片]

展示幻燈片後補充:

1928年餘光中出生於南京,1949年隨國民黨軍到臺灣,臺灣與大陸由於人爲的長期隔絕,有近四十年不通來往,漂流到孤島上去千千萬萬的同胞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祖國和親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臺北的辦公室靠着臺灣東海岸,他說:“我看太平洋和美國有什麼意思?這也許是天意,我憑窗而立,就可以直視海峽,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陸。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這一番話讓我們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園情結是多麼的濃烈!1972年,飽嘗了23年鄉愁之苦的余光中終於按捺不住,在臺灣的寓居內,用了僅僅20分鐘時間創作了《鄉愁》,唱出了兩岸人們共同的思鄉曲。1992年餘光中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圓了43年來的思鄉夢;xxxx年春節,余光中在中央電視臺親自朗誦了這首詩。現在就請同學們聽聽這首詩的配樂朗讀,感受詩人的濃濃鄉情。

三、朗讀

1、課件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朗讀節奏與重音的劃分。(展示幻燈片)

四、賞析全詩:

1、思考討論:[幻燈片]

(1)、詩中有四個表示時間的詞語像一條紅線貫穿全詩,請找出這幾個詞語。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作者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表達這種難以言盡的情感?那麼作者的這四個人生階段又各因什麼而愁呢?

(3)、有人說把詩歌的第四節刪去會更好,你認爲呢?

2、歸納板書(幻燈片)

補充講解:

(1)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

(2)詩人將抽象的鄉愁描寫爲“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使鄉愁有了寄託,變得具體,形象,生動,感人。

小時侯外出求學,“小小的郵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來寄託對母親,對故鄉綿綿的思念;

長大後,出外謀生,爲生活而奔波,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與愛人團聚,了卻作者無盡的牽掛。

後來,“一方矮矮的墳墓”使我與母親永遠生死相隔,永生無緣再見,也許,在母親臨死時還滿含熱淚盼望着團圓!

現在,“一彎淺淺的海峽”(指什麼?指臺灣海峽)使多少骨肉同胞兩地相隔,日夜思念!詩人將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萬萬人的家國之思。暗含了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主題更爲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畫龍點睛,把個人的思鄉之愁昇華爲普遍的家國之思了(國愁與民愁)。

五、欣賞歌曲《鄉愁四韻》。

(現在,音樂家已經把這首詩譜上樂曲,賦予了鄉愁更深刻的含義,請同學們欣賞音樂,體會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愁)

插入:兩案形式分析

遊子的思鄉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目前,我們黨和政府正積極採取相應措施,促使兩岸和平同一。臺灣政界重要人物(連戰、宋楚渝)也頻頻訪問大陸,兩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臺灣人民思鄉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遠了。

六、分析本詩的寫作特點。

1、比喻新奇,把這種難以言盡的抽象的鄉愁寄託在四個具體形象上。(借物抒情)

2、結構整齊,且成功運用反覆手法(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和疊音詞(小小的,窄窄的……),使詩歌富有音樂美,好讀易背。

讓學生再次深情朗讀課文。

七、課堂練習(幻燈片)

八、欣賞其他詩人寫的“鄉愁詩”。(幻燈片)

九、作業佈置(幻燈片)

教學後記:

1、用音樂導入及薰陶效果非常好。

2、朗讀還可以延長一些時間,多讀幾遍。

3、多聯繫目前的兩岸關係。

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本詩運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現意象的具體含義。

2、學習現代詩歌的朗誦技巧,較有感情的朗誦本詩。

能力目標:抓住意象體會豐富的想象所創造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積累思鄉的對聯

情感目標:體味字裏行間散發着濃濃的鄉愁,激發學生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朗讀詩歌,感悟詩歌主題,深化愛家鄉愛祖國的意識。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象,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一、導入

他,一首詩,道出了兩岸共同的心聲;他,多次往返海峽,卻始終難圓故鄉夢;他,一段陳詞,成就故鄉無盡的佳話和榮耀。

他是誰呀?(鄉愁詩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二、教學過程

在以往學習詩歌的課堂上,老師說過,學習詩歌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呀?(朗讀)

是的,古人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而且,朗讀時解讀詩歌的 敲門磚。我們只有對詩歌進行反覆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詩歌的藝術殿堂。

1、自由讀(強調:在讀的時候,揣摩一下怎樣才能讀好。)

2、齊讀

覺得自己讀得好嗎?

錄音好在哪裏?(強調:語速要慢,感情是憂鬱的,節奏要放慢)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錄音的朗讀,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進的。

3、個別讀。

一首詩只有讀出來,生命纔算完成,朗讀者要象演奏家一樣,把詩歌的潛在生命激發出來,這樣能吸引人,打動人。

通過剛剛的朗讀,從中你讀出了什麼呢?(詩人融於詩歌中的濃濃思鄉之情)

爲什麼詩人會有如此濃重的鄉愁呢?這與詩人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

正是因爲這樣的經歷,才讓余光中在接受大陸記者的採訪時,脫口而出,讓我們再次跟着錄音朗讀,體會詩中的鄉愁。

通過朗讀,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在漫長的生活經歷中,對故鄉綿綿思念一直縈繞在心間,讓他悵惘嘆息。那麼,詩歌中那些詞可以看出。

(如: 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小小 窄窄 矮矮 淺淺 疊詞,以事物的輕小襯托鄉愁的濃重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物化鄉愁,使其具體可感。)

愁緒在詩中瀰漫,讀來似乎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鄉愁本來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麼詩人又是如何通過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呢?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四個不同的人生階段,作者分別選取了最能表達鄉愁的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那麼這些意象分別表達的是怎樣的鄉愁呢?

所以,作者在選取這四個意象時賦予了它們獨特的內涵,你覺得它們之間有無共同點呢?

(都顯示着分離,漂泊,訣別,可望而不可即的離別情緒)

那麼,真的都一樣嗎?在情感的歸屬上沒有什麼不同嗎?

(由個人——國家)

是的,余光中曾說過:

在漫長的時光中,詩人的鄉愁不僅僅是簡單的思家戀鄉,更是慢慢昇華,成爲對祖國的深深的愛戀,這份愛國情懷,深入詩人骨髓:

這是一份多麼深沉的思念,多麼刻骨的愛啊!

讓我們攜帶着詩人的這份情,再來齊讀全詩,感受詩歌中的濃濃鄉愁。

三、總結

板書:

讀(詩歌)──賞(意境 )──悟(情感)

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抄寫詩作,感知詩行、詩節等作品外觀特徵;

2.通過誦讀詩作,體驗這首詩迴環往復的聲韻特色;

3.通過替換喻體,探究本詩運用的表達手法和效果。

【課前準備】

複印余光中《鄉愁》手跡及40歲左右青年照(本詩寫於作者43歲時),製作PPT。(手跡和照片見百花文藝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書前照片頁)

印發本課學習單。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歌

PPT投影余光中《鄉愁》手稿,導入新課,簡介余光中及其創作手稿。

讓學生照着手稿把詩歌抄寫在筆記本上。

抄好後,要求輕聲讀一讀,用筆勾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詩句。

二、讀詩之外觀

觀察學生是“橫抄”還是“豎抄”,藉此點出現代詩歌“詩行”和“詩節”的概念,明確詩行和詩節是現代詩歌重要的表達手段。

明確:這首詩一共4小節,共16行。外觀佈局排列整齊,一行行、一節節排列下來,給人爽朗之感。

三、讀詩之聲韻

齊讀詩歌,邊讀邊感受,說說這首詩在聲韻上有什麼特點。

(學生一般回答是押韻。辨析何爲押韻——韻母相同的字。)

明確:此詩並不押韻。

追問:此詩並不像常見詩歌那樣採用押韻的方式,但爲什麼讀起來會有如押韻一樣的、和諧順暢的聲韻效果?

(教師帶領學生勾畫詩歌每小節相同的句式以及重複的詩句,圈出表明時間的詞: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

明確:這首詩音律上的特點是迴環往復。正因如此,讀起來有一種迴環上升、層層推進、和諧悅耳、一唱三嘆的音韻美感。

學生再讀。

(教師用領“讀”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聲,聲入心通,帶領學生不斷深入作品。)

四、讀詩之手法

(一)請學生分享初讀時勾畫出的打動自己的詩句。

學生勾畫圈點集中在每一節第二句,還有“這頭、那頭”“外頭、裏頭”等處。

(二)重點品讀四個比喻句

PPT展示四個比喻句(略)

1.展開想象,說說對這四句詩的理解,並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

明確:四個比喻句分別表達了對母親的想念、對新娘的思慕、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祖國的深沉的愛意。

2.四個比喻前後順序上的安排有什麼講究。

明確:步步擴大,層層深入,節節昇華。

3.聯繫詩中的“這頭”“那頭”“裏頭”“外頭”,體會這些詞語給人怎樣的感受。

明確:“這頭”“那頭”“外頭”“裏頭”的用詞拓寬了空間,詩人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中阻隔,時空迢遙,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鄉愁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個比喻,讓這種複雜的復調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爲具體,表達自己的鄉愁。鄉愁是對母親的思念,是對妻子的思念,是對逝去的親人的思念,是希望臺灣早日和祖國團圓的熱切期盼。讀完全詩,我們受到感動。

五、讀詩之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寄寓了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詞性的具體事物。這四個比喻句的喻體——“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來替換詩中原來的喻體,仿寫一個新的比喻句(詩中其他語句可以稍做變化)。

教師示範:小時候/鄉愁是一封薄薄的家書/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分組活動: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小節,仿寫一個小節中的比喻句。

(學生仿寫;教師巡視,及時判斷,指出其正誤優劣,相機指導;全班交流。)

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輛舊舊的自行車/我在後頭/母親在前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根短短的電話線/我在這頭/親人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場舊舊的電影/我在外頭/記憶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張薄薄的照片/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不恰當的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張長長的信紙/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長長的”不符合原詩意象前修飾語的語境。

長大後/鄉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信封”與原詩第一節“郵票”重複,沒有顯示原作不同生命階段意象選擇的獨特性和個性化。

後來啊/鄉愁是一張黑白的遺照/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點撥:過於直白,讓讀者一覽無餘,不夠含蓄。可以換成“鄉愁是一個小小的鏡框”。

(二)組織學生討論將改寫與原作做細緻比較,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原詩寫作中遣詞造句的創造、意象選擇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結:原作意象選擇得精美圓熟,鮮明突出。意象前修飾語對意象的反襯,形成情感表達的張力: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作者把意象寫得小巧精緻,那份濃濃的鄉愁卻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郵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長長;墳墓矮矮,痛苦無窮。尤其是淺淺的海峽,讀到“淺淺”二字,我們似乎瞬間感受到了來自詩歌的一種虹吸,一種糾纏,一種撕裂,讀到了許許多多的審美快意,這就是詩歌的張力。

(三)背誦詩歌。

六、佈置課後作業

1、閱讀余光中《鄉愁四韻》《民歌》,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加以賞析。

2、模仿《鄉愁》的格式,在下列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首三段構成的詩歌。

選擇題目:“友誼”“青春”

PPT:

【友誼示例】

小時候/友誼是一顆甜甜的糖果(麪包、餅乾)/我吃這頭/好友吃那頭

長大後/友誼是一本輕輕的書冊/我看這頭/老師看那頭

後來呀/友誼是一串小小的數字/我在這頭/同學在電話那頭

【青春示例】

小時候/青春是一張五彩的畫卷/我在外頭/嚮往在裏頭

長大後/青春是一段長長的旅途/我在這頭/理想在那頭

後來啊/青春是一張斑駁的照片/我在裏頭/淚滴在外頭

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 篇10

一、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鄉愁》)

同學們,剛纔我們聽到的歌曲是根據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譜曲改編的。他寫的《鄉愁》讓他紅遍了海峽兩岸,享譽華人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鄉愁》,去感受詩人那濃濃的情思,去體會這首詩的獨特魅力。(板書:鄉愁余光中)

二、一唱三嘆訴鄉愁

請大家齊聲朗讀一遍.想想詩中哪些離別觸動了他的鄉愁?他的鄉愁具體指什麼?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們初步感受到余光中先生對親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呢?生:用深沉的語調,舒緩的語速來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一遍,感受詩人對親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哪位同學來朗讀一下余光中的《鄉愁》?

師提醒:注意“這頭和那頭”,“啊”讀作“ya”。這幾個字的讀音可以在課本上批註一下。指導學生放慢語速。

師:這兩個同學越讀越越有感覺,讀詩就應當通過文字讀出其中所蘊涵的感情。雖然這首詩只有四個小節,短短的十六行,但是,我們讀的時候會發現,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生:結構相似,有些句子重複------師:這就是我們曾經在《詩經》學過的重章疊句,這樣的句式表現詩人反覆詠唱和纏綿無盡的感情。

師:下面我們分角色來朗讀,第一組讀第一小節,第二組讀第二小節,第三組讀第三小節,全班讀第四小節。讓我們用聲音來傳達出不同人生階段的四種感情

師:從剛纔的朗讀中,我們還發現了什麼順序?

師:是的,詩人是按時間順來寫的,詩人一生的鄉愁就濃縮在這四個時間裏了。隨着時間的變化作者思鄉的情緒越來越濃,越來越厚。

師:隨着時間的推移,作者鄉愁的情感逐漸變濃、變重、變強,最後由故鄉之思上升到家國之情。前面三小節寫的是過去的的鄉愁,那麼與現在的鄉愁是什麼關係呢?

生說:詩人由小家到大家,前面三小節個人的故鄉之思是爲了襯托他的思想愛國之情。

三、巧借意向訴鄉愁

師:同學們,鄉愁本是看不見摸不着的,詩文中又是通過哪些獨特的詞語來抒發這種感情的呢?

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達了不同時期的濃濃的鄉愁。師:我們把詩歌中寄託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具體事物稱作“意象”。(板書:意象)

師:這四個意象分別表達了他對母親、新娘、母親和大陸的感情。請四個同學來分別讀一讀這四小節。

師:在他們的朗讀中,我們感受到了作者人生不同階段那濃濃的鄉愁。這其中最沉痛最感人的鄉愁出現在第三小節,讓我們來讀一讀,品一品其中深沉的感情。(生齊讀)師:這個小節的結尾和其他三小節在用詞上有一個變化,同學們發現了沒有?生2:這個小節和其他小節不同的是把“這頭”、“那頭”換成了“外頭”、“裏頭”。師:那“外頭”和“裏頭”的距離有多遠呢?

師:“生死兩隔的距離”,讓我們想象一下,母親在矮矮的墳墓裏靜靜地長眠,外面站着泣不成聲的詩人。我想這世界上最痛苦的滋味,最遙遠的距離,最永久的悔恨,莫過於這樣近在咫尺,卻陰陽兩隔了。

我們課前都認真聆聽了由毛阿敏演唱的《鄉愁》。大家或許不知道,當時毛阿敏在錄這首歌時,錄了兩次都沒有成功,原因是每當她唱到“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時就痛哭不止,沒辦法往下錄。當時毛阿敏的母親剛去世不久,她唱到此處,感同身受,情不能自已,所以不得不停下來。我們應該從這個幕後故事中明白: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背景,設身處地地體察、品味語言,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真正讀懂一首詩。

那麼我們怎麼通過“外頭”和“裏頭”這兩個詞語,把母子陰陽兩隔的悲痛情感讀出來呢?請同學們自己先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把握好。

師:這位學生讀得很動情,效果非常好,說明她已經走進了詩人的內心,而這正是品味現代詩歌需要達到的境界。老師建議大家在讀這兩句的時候把語速放緩,讀出停頓,想象着詩人在墓前慢慢回憶母子共處時光的情景,重讀“我”、“母親”、“裏頭”,把“外”和“裏”拖長,把作者心頭的沉痛之感表達出來。(生齊讀)

師:我們在讀這一小節的時候,還要特別注意讀出一個“呵”。這個小小的語氣詞,通過這個“呵”,我們可以想象出詩人放電影般追念自己和母親共處時的溫暖,還有母親去世後的無限唏噓、黯然神傷的悲涼。朗讀時,可以先吸一口氣,再把它慢慢吐出來,誰來試一試。(生讀)

師:這位同學對詩歌停頓、節奏、重音、語氣的處理不錯,從她的朗讀中,我們感受到先生對母親啼血般的愛。那麼是怎樣的人生經歷讓她對母親懷着如此熾烈的深情呢?

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經歷。

1928年,10月21日(重陽節)生於南京。

1937年,9歲,日寇的鐵蹄踐踏南京,他隨着母親逃亡,輾轉蘇州、上海,經香港、越南、昆明到重慶。1947年,19歲,考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外文系。

1958年,30歲,赴美國進修。這一年,他的母親孫秀君女士在臺北去世。

1971年,43歲,在臺北寫出《鄉愁》。此時,他已離開大陸滿20年,而母親也已經去世13年了。

1992年,64歲,離開大陸已經整整43年後第一次訪問北京,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師:從上面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余光中最最摯愛的母親,不僅給予他生命,更在那戰火紛飛的年月用自己瘦小的身軀悉心呵護孩子的成長。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那樣一個戰亂的年代,這位母親還千方百計地支持他求學。如今,孩子功成名就,想要盡心竭力地報答親恩,可母親就在那矮矮的墳墓裏頭再也聽不到孩子的呼喚了。此情此景,怎能不讓先生痛斷肝腸呢?帶着“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永遠的悔,詩人余光中寫了很多詩來懷念他的母親。老師找了兩首詩,讓我們朗讀一下,用心去感受詩人這種鄉愁的沉痛。(播放配樂,教師讀《天國地府》生讀《今生今世》。)

師:通過剛纔我們對詩歌第三節的反覆深入的品讀,大家都感悟到“墳墓”一詞中濃濃的深情。其實“郵票”、“船票”、“海峽”這三個意向也包含着深情,因爲詩歌就是藉助意向來表達感情的。

四、妙用疊詞訴鄉愁

師:那麼除了藉助,作者還使用了哪些獨特的詞語來表達他濃濃的鄉愁呢?生:“小小的”等

師:這幾個詞在形式上有一個重複,這就叫做——疊詞。(板書:疊詞)

師:我國古典詩歌,特別是《詩經》,大量運用疊詞,爲什麼要運用疊詞呢?我們來做個比較,男讀左邊,女讀右邊。鄉愁是一枚小郵票——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愁是一張窄船票——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愁是一方矮墳墓——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鄉愁是一灣淺海峽——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師:比較一下,爲什麼用疊詞?生:用疊詞比一個字讀起來聲音拖長啦!

師:一個字,又疊了同一個字,讀起來聲音自然要拖長,而鄉愁的深情也就隨着聲音的拖長變得綿延、瀰漫開來了。我們慢慢地來讀這些疊詞,就彷彿聆聽着詩人內心的嘆息,悠遠、綿長,有獨特的味道。

生:運用疊詞,感情變深,加重了。生:第三聲的字疊起來

師:上聲字疊起來,就會讓人迴環曲折,低迴婉轉,恰恰把作者作者那種百轉千回,揮之不去的濃濃鄉愁表達出來。

師:一層疊一層,層層疊疊,鄉愁自然隨着感情的疊加變濃加重,下面我們就重點來品味第四小節。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這頭,這淺淺的海峽到底有多淺呢?

補充:臺灣海峽長38千米,寬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這麼深的海峽卻說“淺淺的”,矛盾嗎?

生:“淺淺”的海峽反襯出鄉愁之深,對祖國的眷戀之深。)

師:海峽是淺淺的,可是它卻成了詩人返回大陸看一看的巨大阻隔。“淺淺”這個詞恰好表達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沉痛感。1949年離開大陸,1972年寫這首詩,23年不能踏入故土一步,那種感覺,那種滋味,向誰傾訴,又有誰能體會得到呢?在這個時候讓我們一起把第四節再讀一遍。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海峽淺淺,鄉愁深深;墳墓矮矮,鄉愁高高;船票窄窄,鄉愁寬寬;郵票小小,鄉愁大大。這其實就是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板書以小見大)

師:這四個簡簡單單的疊詞,把詩人鄉愁的濃重,綿長和百轉不回表達出來,難怪有人說余光中是聽覺的詩,音樂的詩。還有哪些詞語觸動了你的心靈?預設三還有對詩中的詞有新的發現?生:一枚、一張等

師:詩人選擇這獨特的數量詞,把大世界,大情感融於方寸之間以“一枚”等之小,反襯了內心深處鄉愁之重。

五:總結拓展

通過剛纔的反覆品讀,我們發現從“郵票”這些飽蘸深情的意向,到“矮矮”那些低迴婉轉的疊詞,從“小時候”“長大後”這濃縮悲歡離合的漂泊人生,再到“外頭”“裏頭”之間遙不可及的生死距離。這些獨特的詞語無不寄託了詩人那血濃於水的的鄉愁深情。鄉愁本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作者卻能巧借意向,妙用疊詞,以小見大,一唱三嘆,化抽象爲具體,讓這首詩風靡全球。

余光中說:“我慶幸自己離開大陸時已經21歲,我受過傳統的《四書》、《五經》的教育,也受到過五四新文學的薰陶,中華文化已植根在心中。”“如果鄉愁只是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現實無法穿越,但詩歌是自由的。他在詩歌裏寫那段歷史,那段文化,寫自己的回家夢,這裏,老師另找了他的一首詩。(鏈接《春天,遂想起》)

其實,在那麼我們能不能也拿起手中的筆寫一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