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月夜》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

《月夜》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一、作者簡介

《月夜》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唐開元、天寶年間在世。他一生沒有出仕做官,過 隱居的生活。他的詩多詠物寫景,尤以絕句見長。

  二、註釋

1.《月夜》:一作《夜月》。

2.更深:指夜深。

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爲五更,每更約兩小時。更深當在三更子夜前後。

3.半人家:指地面上的景物,一半浸浴在月色裏,一半沉睡在暗影中,若明若暗。

4.北斗闌干南鬥斜:表示夜深的景象。

北斗、南鬥:星名。

闌干:即柵欄,以關門的橫欄喻北斗七星在天上排列的由豎而橫,這時已過子夜,北斗星即將隱沒。闌:○粵[蘭],[lan4];○漢[lán]。

5.偏:偏偏,出乎尋常或意料之外。

6.新:初,剛。

  三、賞析重點

這首吟詠月夜景物的小詩,詩人寫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用筆細膩,體物入微。

夜已深,一輪明月漸漸西沉,斜斜照 地面上的屋舍,景物或明或暗。這時,北斗星已橫掛在天上,南鬥星也斜在西方。今天晚上竟感到有些溫暖,大概是春天臨近了,這是萬物復甦的訊息,綠窗紗外的蟲鳴聲不是也開始清晰的傳進屋裏來麼。

詩的前兩句通過星月移位這一靜穆而富有詩意的自然景象來點題,而詩人留戀月色、夜深不寐之情亦由此可見。「更深」說明了時間;一個「半」字寫出地面景物若明若暗,半實半虛。這種明暗、虛實的對比、映襯,突出了月夜的靜謐。「闌干」、「斜」呼應上句的「半」字,月偏則星斜,使人感覺到整個宇宙都浸沉在一片寂靜之中。後兩句寫詩人春夜裏的感受。春天剛剛來臨時,氣溫些微的變化只有敏銳的人才能捕捉到。在這個深夜裏,詩人不僅因氣溫變暖而感到春天的臨近,那一陣陣蟲鳴聲更讓他感受到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生機。詩人用一個「透」字來刻畫蟲聲,彷彿這聲音如春天一般向他走近,具有一種動態之美。蟲聲愈清晰,愈能反襯出夜的寧靜。萬籟俱寂,唯有蟲鳴。

上半首詩因見月色而及星象,下半首詩因聞蟲聲而知春暖,都是互爲因果的句法。這首抒寫冬春之交物候變化的詩歌,塑造出一種靜穆清幽的氛圍,把靜境寫得優美動人。

【想一想】

1.假若詩人明晚仍不能入睡,你建議他做些甚麼好幫助他入睡?

2.夜深不能入睡時,你會做甚麼?會不會欣賞月色?會不會細聽周圍的聲音?

3.你覺得自己哪種觸覺是最敏銳的?試用生活實例加以說明。

劉方平在唐代詩人中並不出名,留存的幾首詩也少引人注目,但《月夜》這一首還是能帶給我們不少啓示的。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起筆從月色寫起,勾勒出一幅非常寧靜的氛圍,夜已經很深了,詩人還出來看夜色,隨即他擡頭望天,發現了斗轉星移。斗轉星移實際上暗示着時光的流逝,如孔子語“逝者如斯夫”。如果只看這兩句,此詩卻沒有特色,很平淡,感嘆時光流逝的人多矣。

但諸君你且看後兩句。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到今天我才知道春天已經來了,因爲昆蟲幾聲鳴叫向我傳來了春的消息。你看,此詩就妙在這裏。大家一般寫春天來臨的選材選什麼?選的無非是春山、春水、春樹、春草等,哪有什麼人選蟲呢?在寫作上看,這就是“選材巧妙”。再說,聽到蟲聲,是不是暗暗地傳達出一種生命萌發涌動的景象。

如果用現代漢語來說全詩,可以是這樣的:更深夜半的時刻我爬了起來仰望天空,發現斗轉星移了,啊!時光過得真快!沒想到耳畔傳來幾聲蟲叫,哦,春天來了!

唐詩的閱讀就是去尋找一種感覺,從作者的詞句裏去發現一幅畫面,一種心境,你如果能夠走進文字,用自己的話把他所寫的內容講出來,便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