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隆中對》教學設計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隆中對》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隆中對》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隆中對》教學設計

1、通過課文,瞭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2、理解時年27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極其銳利的戰略眼光。

教學難點:

1、 重點字詞及句子的理解。

2、 有關歷史人名及故事。

3、 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三國演義》開篇有一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依舊夕陽依舊,英雄生命已逝,但卻活在後世人的記憶裏,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今天我們要通過《隆中對》這篇文章來了解他,在學習之前,問一問學生,瞭解哪些關於諸葛亮的詞語、對聯詩歌、故事?(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二、課文朗讀。(範讀,齊讀,指名讀相關段落)

三、作家與作品。

1、 文章出處。(本文節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作者是陳壽,字承祚,晉朝安漢人,所著《三國志》共65卷,記載三國時期魏、蜀 、吳的歷史。)

2、 介紹關於《三國志》:《三國志》是歷史散文。記載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三國志》分爲《魏書》、《蜀書》、《吳書》。屬紀傳體的分國史。它善於敘事,總是選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節,進行簡潔描述和重點刻劃,從而突出中心,表現人物性格物徵,文學價值很高。

《三國志》在二十四史中,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一起被稱爲“四史”(前四史)。

3、文中當時的人物介紹:

曹操:漢室丞相,挾天子而令諸侯 (200年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基本統一黃河流域;207年北征烏桓,取得勝利,爲統一全國準備了條件。)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

(牢固地佔有長江下游南部地區。)

劉備:出身於販屨織蓆之輩

(相繼投靠陶謙、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199年起兵攻打曹操失敗,依附袁紹;次年因袁紹全軍覆沒,逃往荊州依附劉表,受排擠被送到新野小縣屯兵——雖號稱“帝室之胄”而二十餘年流亡各地。)

4、時代背景。

東漢末年朝廷政治日趨黑暗,官府徭役繁重、刑罰極其苛刻,廣大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時,爆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產生和壯大起來的大小武裝力量,爲了取代東漢王朝,爭奪勢力範圍,進行了勾心鬥角的政治鬥爭和頻繁的軍事混戰。在鎮壓黃巾起義中起家的曹操、劉備和孫堅,在多次戰爭中,一步步擴大勢力。赤壁大戰之後,形成了曹操、劉備和孫權三國鼎立的形勢。

5、解題

公元207 年,劉備屢敗,只好投靠劉表,寄居新野,勢單力孤。渴求賢者輔佐其成就大業,於是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的三顧之情所打動,爲他對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做分析。“對”:回答,應對。

四、再讀課文,弄準字音。

隴畝(lǒng) 傾頹(tuí) 猖蹶(chāng 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胄(zhòu) 殆(dài) 沔(miǎn) 詣(yì)

五、利用課文註釋或《教材全解》弄清課文大意。

六、自學效果抽查。

七、再次朗讀體會。

八、作業。

將自學或抽查中重點的字詞解釋在作業本上。

第二課時

一、朗讀激趣。

學生自選你最喜歡的一段當堂朗讀。

二、抽查消化情況。

昨天作業本上字詞的抽查。

三、文章脈絡。

1、諸葛亮青年時代之事 一論曹操——不可爭鋒 未出茅廬而

2、徐庶推薦諸葛亮 二論孫權——爲援不圖 知天下天分

3、劉備問計,諸葛亮對策 三論荊益——天所以資

4、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孔明之重要性) 四論策略修明內政,聯吳抗曹

四、逐段深研。

第一段:簡介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遠大的抱負。

1、爲什麼交待這個?——與《陳涉世家》聯繫:

①寫人物傳記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傳記的寫法。

②爲下文作鋪墊。

2、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說明他什麼?

說明他志向遠大,自認爲有出將入相的才能。

3、爲什麼“時人莫之許”,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謂爲信然”?

因爲當時人們還不瞭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

才知道他確有出將入相的才能。

第二段: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1、徐庶爲什麼說諸葛亮只可“就見”“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夠尊重地請他,他肯定不會來。⑵親自前往拜訪,才能顯示思賢若渴,才能表現對人才的尊重。(3)通過徐庶的話側面烘托諸葛亮的才能。

第三段:寫劉備三顧茅廬問策。

1、“三顧茅廬”爲什麼不詳細介紹?

隆中的對策纔是要點,這樣安排詳略得當。

(1.小說 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強;從很多細節上進行文學加工,如寫諸葛亮臥睡草堂讓劉備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細節,這樣使二人的見面更有戲劇性了。2.小說詳細寫了三顧茅廬時關羽和張飛的表現,以襯托劉備求賢若渴的真誠態度。3.小說還刻畫了諸葛亮的個性,他在劉備的請求面前一再推辭,表現出一副隱士風範。)

第四段:寫隆中對策。

一論曹操 軍事優勢——擁百萬之衆 政治優勢——挾天子而令諸侯

結論——此誠不可與爭鋒

二論孫權 地位鞏固——已歷三世 地理優勢——國險 政治優勢——民附,賢能爲之用

結論——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

三論荊益 (荊州) 地理優勢——用武之國 交通便利(易攻難守) 政治形勢 ——其主不能守(既不會用兵,又不會用人) 結論——可爭,但作爲根據地不保險。

(益州)地勢險要——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政治形勢——闇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結論——可圖,作爲根據地。

第五段:側寫羽、飛,體現對其器重與信任。

五、作業。

完成課後作業2題

第三課時

一、深入探討。

1、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什麼?諸葛亮爲達到這個目的提出了什麼戰略方針?根據是什麼?

藍圖:“霸業可成 ” “漢室可興”

方針:“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接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根據:佔據荊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 、對諸葛亮的這番話,劉備是什麼態度?從這番話看,應怎樣評價諸葛亮?

劉備是持肯定、贊同的觀點。諸葛亮是個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3、在對前景形勢的分析中,諸葛亮特別強調了什麼因素的作用?你是從哪些語句中可以看出來的?

特別強調了“人謀”的作用 “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賢能爲之用”“ 總攬英雄”。

4、結合具體語句,分析劉備和諸葛亮這兩個人的人物形象。

劉 備:是一個思賢若渴、以復興漢室爲己任的英雄形象。

諸葛亮:是一個富有雄才大略的謀臣形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5、結尾寫“關羽、張飛等不悅”有什麼作用?

引出劉備對諸葛亮的評價,說明他的“自比”並非虛誇,從側面突出了諸葛亮的傑出才能;同時照應了前文,使文章顯得結構嚴謹。

二、體會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運用。

正面:諸葛亮隱居及答問過程 體現:不凡抱負和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

側面:徐庶的推薦、關與張的不悅、劉備的回答 體現:表現諸葛亮的非凡才能。

三、拓展練兵。

1、通假字:①欲伸大義於天下:信,通“伸”,伸張。②自董卓已來 :已,通“以”。

2、詞類活用:

①名作動:簞食壺漿:簞,用簞盛,名詞作動詞。 壺,用壺盛。

信義著於四海:信,講信用。

②名作狀。:於是與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西和諸戎:西,向西。

3、一詞多義:

①信:謂爲信然——確實 信義著於四海——誠信 欲信大義於天下——同“伸”,伸張

②因:因屏人曰——於是 因以爲號焉。《五柳先生傳》——因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憑藉 餘因得遍觀羣書——因此 罔不因勢象形——就着,根據

③遂:由是先主遂詣亮——於是,就 然操遂能克紹——終於、最終

遂迷,不復得路。——終於、竟然

④誠: 此誠不可與爭鋒。——加強肯定語氣,的確、實在。 誠如是——如果

⑤已:然志猶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來——通“以” 已歷三世——已經

⑥謂:謂爲信然——認爲 謂先主曰——對……說

⑦然: 謂爲信然——這樣 然志猶未已——然而,但是

⑧用: 遂用猖蹶——因此 賢能爲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國 ——運用

4、句式:

⑴判斷句: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此用武之國。

⑵省略句:君與俱來。

⑶倒裝句: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時人莫之許也。

⑷遞進複句: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⑸被動句:賢能爲之用。

5、古今異義

顧 古義,拜訪。將軍宜枉駕顧之。 今義,照顧。

凡 古義,總共。凡三往。 今義,平常的。

孤 古義,我,古代王侯的自稱。 今義,孤立。

殆 古義,大概。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今義,危險。(百戰不殆)

日 古義,一天天。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今義,太陽或日子

四、出自本文的成語

度德量力 簞食壺漿 挾天子而令諸侯

五、用法遷移。

將下列字組成語並要求用法一樣:

①躬:親自。(事必躬親:不管什麼事情都一定要親自去做。)

②身:身臨其境、身體力行、身先士卒、身經百戰

③度:審時度勢、以己度人

六、視野擴展。

收集有關諸葛亮的故事、成語或名句。(每生至少收集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