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習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導語:練習有利於大家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掌握更多的課內課外知識,下面是,歡迎大家過來做一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習題

 閱讀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問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選自《〈孟子〉兩章》)

(一)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堅利也 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麼說的( )

A.正確的道理 B.作戰的規律 C.施行“仁政” D.統治的方法

3.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寫地理條件雖優越而守城失利,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則“戰必勝”。

D.本文所論述的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兩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相同?( )和( )

A.三裏之城,七裏之郭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B.委而去之 去國懷鄉(《岳陽樓記》)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D.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

5.“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與它意思相同的一個詞是 。

6.用文中語句填空。

從上文看,得“人和”的實質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憶你學過的文言課文,從中舉出一則可以證明本文論點的史實。

 (二)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環而攻之而不勝 (環:包圍)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這裏是“限制”的意思)

13.對下面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B.三裏之城,七裏之郭(方圓三裏那樣的小城和方圓七裏的大城)

C.委而去之(棄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強大來震懾天下)

9.下面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A.《孟子》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採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C.文章第(四)段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

D.本文駢散結合,讀來琅琅上口,朗讀時要注意節奏正確。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0.對文章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文中與“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個詞是“君子”。

B.作者在論述戰爭的三個要素時,着重強調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三)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乙]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選自《論語》)

11.解釋文中加點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1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13.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乙]文重點強調的觀點是什麼?(3分)

14.你認爲[甲] [乙]兩文重點強調的內容有什麼關係?(3分)

 參考答案:

1.(1)兵器 (2)限制 (3)通“叛”,背叛 2.C 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6.得道 天下順之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導致陳勝吳廣起義,秦王朝滅亡。或者:長勺之戰能以弱勝強的先決條件,就是做到了取信於民。8.B 9.B 10.C 11.D

12.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對) ③軍備(軍隊) ④信任,信用

13. ①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②從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於民,國家就無以立足。

1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無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15. [甲] 文重點強調的“人和”(“得道”)與[乙]文重點強調的“民信”(“取信於民”),二者有密切的相關性。“民信”(“取信於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條件(或“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