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與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與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與反思

  教學目標:

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瞭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詞句,培養學生朗讀 理解能力。

三、學習唐雎不畏強權的精神,敢於爲國犧牲自我的精神。

  教學重點:重要詞句,文意理解

  教學設想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傳統課文,也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相對於初中階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記》等來說,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難度,《戰國策》又是以記言爲主,初中生學習起來可能興趣不大。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安排上應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過,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允許他們提問,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但是,有些涉及到專門性知識如歷史知識的地方,教師則必須講解、點撥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學中仍然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安排不同要求的讀書,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薰染。

  教學方法:

加強誦讀,從整體文意的把握來幫助理解文中的具體字、詞、句,從對文中關鍵字詞句的確切理解來幫助掌握整體文意,雙向互動地學習古文,探討唐雎不畏強權、爲國赴難精神的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戰國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說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餘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後,一度還保持着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併安陵,於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讀註釋,瞭解《戰國策》

  二.初讀,掃清文字障礙,整體感知課文。

首先請四位同學來朗讀課文的四個小節,讀後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爲下一步順暢地朗讀全文做準備

以長句爲例,讀準節奏。

選擇例句,指導朗讀語氣。

分角色讀,注意人物對話語氣。餘生參考註釋理解文章大意。

讀完後,請兩至三位同學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這篇文章寫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釁,以換地爲名想挑起戰爭。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國,表示願意犧牲自己來刺殺秦王嬴政,終於使秦王嬴政屈服。

三.誦讀,把握性格與主題

一生讀課文。

學生找出表現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後的不同態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現的句子,認識二人性格,並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參考答案]①秦王表現:“秦王不悅”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讚頌不畏強權敢於爲國犧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節是全文的重點段落,作者在這裏進行了精細的描寫,同時,這一節也是情節發生逆轉的關鍵段落。請學生齊讀第三小節,這裏重點解決“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和“懷怒未發,休浸降於天”這兩句的意義,以及“夫專諸之刺王僚也……蒼鷹擊於殿上”的意思。

齊讀“夫專諸之刺王僚也……蒼鷹擊於殿上”,欣賞排比句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並作練習,嘗試在其後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參考原文)再連起來齊讀。

[參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四.演讀,讀懂氣節與精神

學生表演 ,餘生在點評中獲取新的認識

小結:結合全文說說:爲何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五.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唐雎的這種不畏強權的精神,和敢於爲國犧牲自我的精神,在我們現代社會,還有沒有現實意義?

  六,鞏固與積累

1。背誦課文第三節的排比句。

2。在課外查閱有關刺客的知識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專諸、聶政、要離的事蹟。

 附:板書設計:

唐 雎 不 辱 使 命

秦王:“秦王不悅”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驕橫 狂妄 色厲內荏)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將“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沉着 鎮定 堅強無畏)

文章主題:讚頌不畏強權的精神,敢於爲國犧牲自我的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文章以記言爲主,言辭頗有深意,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味。雖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難度。但是由於情節跌宕起伏,矛盾衝突尖銳,人物個性鮮明,再加上學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積累,所以教學設計時,在疏通文意這個環節上我採取了讓學生自學爲主的方法。現在看來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得當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趣味盎然的。

課程改革以來,讓學生“學會學習”已成爲教師的一個目標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會學習這一目標的實現取決於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我自認爲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還是比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歷史談起,情景導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的“讀——譯”均由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加以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的慾望。關於文章分析由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先提出問題,加以整理,然後班級進行交流。學生提出的問題有:1、雖然我們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於好心,但是我們不理解這中間究竟有什麼樣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分別是如何反駁的?表現出了二人有什麼不同?3、秦王在文中分別有什麼行動和語言?表現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4、唐雎既然想刺殺秦王,爲什麼不直接說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卻繞圈子說了三個刺客的事?學生在感悟、賞析詞句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的理解。

再有,本節課在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故事複述、分角色朗讀課文、爲人物設計神態、動作等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學生在感悟唐雎這種剛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懷怒未發,休祲

降於天”以及與秦王同歸於盡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學生又展開了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恰到好處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本節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生學會學習。唯一遺憾的是,時間分配欠合理化,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小練筆:運用對話描寫刻畫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同時,更要加強課堂程序、時間分配等方面的學習,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