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孟子》教案

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孟子》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教學目標:

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孟子》教案

1.瞭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2.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3.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教學重點: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於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課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遊說於齊樑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爲貴”君爲輕”,稱暴君爲“一夫”,認爲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爲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爲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爲“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思想事蹟大都見於《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擋。出於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願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於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2.解題。

本文是一篇短論,論述了戰爭中民心背向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是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講授新課:

1.朗讀課文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聽讀,注意讀音、節奏等。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於作戰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三裏之城:周圍三裏(那樣的小)城。

七裏之郭:郭,外城。

環而攻之而不勝:環,圍。而,錶轉折,卻。

夫環而攻之:夫,句首發語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池非不深也:池,護城河。

兵革非不堅利也:

教案《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孟子》二章》教案》,來自網!http://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衣。堅利,堅固鋒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糧食。

委而去之:委,放棄。去,離開。意思是棄城而逃。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這裏意思是限制。以,憑,靠。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固國,鞏固國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攝。兵革之利,武器的強大。

寡助之至:之,動詞,到。至,極點。

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順之:順,歸順,服從。

故君子有不戰:故,所以。有不戰,不戰則已。

6.請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決定戰爭勝負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層(1段):總論。擺出觀點,提摯全文。

第二層(2段):從進攻一方的失利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第三層(3段):從防禦一方的失利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必勝”。

7.提問:“人和”與下文所說的“道”是什麼關係?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則“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8.提問: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主要觀點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問:文章第3段運用什麼句式?有什麼效果?

--運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強語言氣勢的作用,極言防禦一方地利條件的優越。

10.提問:文章第4段運用什麼句式?有什麼效果?

(l)運用排比句,再次強調“地利”不足恃。

(2)運用對比手法,把“得道者”與“失道者”的後果進行對比,點明文章主旨。

11.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麼特點?

--本文先擺出觀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後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論斷,闡明瞭“人和”的實質。最後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三、小結:

1.古今異義。

郭 古義:外城七裏之郭 今義:姓氏

池 古義:護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義:池塘

去 古義:離開委而去之 今義:到……去

親戚 古義:內親外戚親戚畔之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員。

委 古義:放棄委而去之 今義:委任

域 古義: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義:地域

是 古義:這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今義:判斷動詞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親戚畔之。

3.虛詞。

之 代詞“他”親戚畔之。 助詞“的”三裏之城。 動詞“到”寡助之至

而 表並列“並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飾“着、地”夫環而攻之。錶轉折“卻、但是”環而攻之而不勝。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②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爲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③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憑着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四、作業:

1.背誦默寫全文。

2.掌握文中的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