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課堂實錄及課後反思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課堂實錄及課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俄國詩人普希金於1825年流放南俄敖德薩同當地總督發生衝突後,被押送到其父親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間創作的一首詩歌。下面爲大家分享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課堂實錄及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課堂實錄及課後反思

【教材分析】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初三年級下冊第X單元的一首外國詩歌。

詩歌的作者是俄國偉大的民族詩人普希金。他一生與黑暗專制進行着不屈不撓的鬥爭,他的思想和詩作引起沙皇極度不滿和仇視,他也因此曾兩度被流放。在這樣極其艱難的處境下,詩人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更加熱愛生活,相信正義必勝,光明一定會到來。這首詩就是在他被流放期間創作的。

這首詩歌是詩人真實生活的寫照,是詩人發自內心的強烈呼喚,表達了對美好未來的熱切期盼和執著追求,自始至終洋溢着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它告訴人們: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但這只是暫時的,當人們度過艱難困苦之後再回首往事,那過去的一切將變得更加美好。這是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這首詩僅八句,但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就在於它充滿了人情味和哲理,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情緒。詩歌問世後,許多人把它當作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今天,它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進行挫折教育的極好教材。

【學生分析】

初三學生也許知道普希金,但對他的生平與思想了解不多;他們雖然讀過一些文學作品,但對外國詩歌接觸較少,很需要這方面的文學修養。他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沒有遭遇過戰爭和離亂的痛苦;他們中的大多數從生活在都市,生活優裕;對獨生子女而言,更是被百般呵護,缺少生活磨礪……總之,“少年不識愁滋味”,十分有必要進行挫折教育。

另一方面,初三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對未知領域充滿好奇心,能夠理解和欣賞一般的文學作品,對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積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全有能力學好這首詩。

【設計理念】

生活的內涵有多深,語文的.內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寬,語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寬。語文教學應當體現實踐性這一學科特點。同時語文學習又是個性化的體驗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帶着自己的生活體驗閱讀文本,提高語文素養。

教師和學生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行爲和學習行爲,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充分發揮組織和引導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尤其要很好地體現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和情感交流。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善於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熱情;要巧於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還要客觀正確地對學生作出評價,要讓學生長有所進,短有所補。

【教學目標】

1、瞭解詩人的生平。

2、理解詩歌的內容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3、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查閱圖書、上網等手段,蒐集和整理普希金生平的有關資料;朗讀和背誦詩歌,理解大意。教師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設計教學情境和導學策略,準備應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同時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困難、挫折和失敗是難免的。當你覺得失意、痛苦甚至不幸的時候,你都是怎樣面對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俄國詩人普希金的一首小詩,相信一定會給大家帶來不少啓發。

(出示課題和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知

1、瞭解作者及創作背景: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普希金嗎?他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外國詩人之一。過去有人做過一個心理測試,要求被測試者在聽到問題後不假思索,立即回答。其中有一個問題是說出一個外國詩人的名字,結果70%的人的答案都是“普希金”。

師: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普希金。先以四人小組爲單位,交流,資源共享,選出優秀作業,然後選派代表,全班討論。

(小組交流,教師巡視並查閱作業;多媒體展示優秀作業。教師發現,多數同學的資料都比較翔實,個別同學的缺乏條理)

師:現在進行課堂發言,讓我們來資源共享。

(課堂討論比較活躍,大家相互補充、指正。教師對有獨到見解的發言給予鼓勵;對存在的問題給予糾正。)

屏幕顯示相關內容:

亞歷山大·普希金(1799—1837)是俄國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他的創作對俄國文學和語言的發展影響很大,不僅是“俄羅斯文學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他一生熱衷於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着不屈不撓的鬥爭。他的思想和詩作引起沙皇統治者極端的不滿和仇視,曾兩度被流放,最終在沙皇佈置的陰謀決鬥中遇害。他的詩作有《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等,代表作是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和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歌就是他在流放期間寫的。

2、理解詩歌內容:

師:請大家把這首詩歌集體朗讀一遍。

(同學們齊聲朗讀,聲音洪亮,整齊劃一)

師:有願意爲大家表演詩歌朗誦的嗎?

(不少同學舉手,有兩位同學爲大家朗誦,有聲有色,感情充沛。教師及時予以鼓勵)

師:請大家先默讀這首詩,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學生默讀,教師巡視)

師:哪些同學想談談意見?

生:這首詩歌的意思是,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要鎮靜。

(引用書上的話。同學們大笑)

師:能不能具體一點?

生:我認爲,意思是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不要過於悲傷,要有耐心,等待快樂的日子到來。

師:很好!能不能再明確一點?

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要消沉,對未來要有信心,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師:回答得很好!其實這首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和悲傷,歡樂也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眼前的一切都會過去的,快樂的日子終究會到來。

那麼,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度呢?大家反覆讀幾遍,就可能感悟出來。

(學生們各自大聲朗讀詩歌)

生: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不怕困難,嚮往美好生活的樂觀態度。

生:表現了作者蔑視困難,對美好的未來充滿希望。

師: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呢?

生:“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到來。”“一切都是瞬間,一切都會過去。”

師:同學們回答得都很棒。在極度的艱難困苦之中,作者泰山壓頂不彎腰,心情依然是那麼平靜,那麼鎮定,對未來充滿希望,表現出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請大家把這首詩歌再朗讀一遍。

(學生繼續朗讀)

重在朗讀,感悟詩歌語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爲深入探究奠定基礎;探究法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啓發式教學起到了循循善誘的作用。

三、重點探究

師:下面我們重點討論幾個問題。大家能說什麼就說什麼,能說多少就說多少。最好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

出示思考題:

1、“生活欺騙了你”是指什麼狀況?

2、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爲親切的懷戀”?

(同學們閱讀思考,教師巡視點撥)

生:“生活欺騙了你”就是在生活中事事不如意。比如我們在學習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結果成績還是不好。

生:我認爲生活中事事不如意,不能說是生活欺騙了你,因爲有時是我們事做得不好。

(意見出現分歧,發生爭論)

師:大家可能有不同想法,可以各抒己見。

生:我認爲‘性活欺騙了你”就是在生活中遇到麻煩,遇到困難。比如我們平常說話、做事有時不被家長、老師和同學理解,總覺得生活欺騙了自己。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大家可以討論討論是不是這樣。

(同學們就以上意見展開討論。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最佳時機)

生:生活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它不會欺騙任何人。假如我們違背了生活規律,必然受到懲罰,這不能說是生活欺騙了你。

(見解十分獨特。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討論得極爲熱烈)

師:大家可以針對這一話題進行討論。

(通過討論,同學們基本同意這一觀點)

師:大家的意見很好,很有生活哲理。我們還是應該結合詩人當時的處境來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當時正是沙皇黑暗統治時期,詩人堅持真理,追求光明,卻遭到流放。正義被玷污,革命被扼殺。從這個意義上看,的確是黑暗的現實生活欺騙了詩人。應當說“生活欺騙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

(教師及時點撥,使學生明確認識)

請大家繼續討論第二個問題: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爲親切的懷戀”?

生:從以往的憂鬱到後來的快樂,作爲一種經歷,回憶總是美好的。

師:很有道理!

生:當快樂來臨的時候,回憶過去的憂傷,越發感到快樂來之不易,因此,詩人感到親切。

師:有哲理!大家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

生:比如我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當時一定很煩惱。但一旦有了轉機,我們會感到很快活。這時候再回憶往事,也就不覺得怎樣苦澀了。

師:是啊。我們是不是能這樣去理解:人的生活經歷應當是豐富多彩的,各種生活體驗,包括痛苦和磨難都是一筆寶貴財富,都有助於更好地把握人生。

這一環節體現了多角度閱讀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歷,解讀詩歌的深層含義,理解詩歌的精神實質。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有獨到見解,出現激烈爭辯的場面,雖屬意外,卻是亮點。教師因勢利導,加以點撥,使學生的思維得以深入與明晰。

四、體驗反思

師:經過思考和討論,大家對這首詩歌有了較爲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文學欣賞能力。同學們,假如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挫折,身處逆境,你又將怎樣面對現實呢?請同學們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讀了這首詩的感受。

(學生略作思考)

生:當我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千萬不能退縮,要勇敢地面對現實,只要加倍努力,困難總會克服的。

生:當我們在生活中失意的時候,絕不要灰心喪氣,要有信心,有耐心渡過難關,爭取美好的未來。

(不少同學都聯繫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實際,談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到位,真正地進入了角色。今天的課上得非常成功,這不僅在於我們讀懂了這首詩,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能帶着自己的生活體驗,去品味和感受。其中最令我高興的是大家都能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且有獨特感受和獨到見解。這種大膽的探索精神,是提高語文能力的根本,希望大家在這方面再做些努力。

體驗性閱讀反映了語文教學的本質,同時也是依據教材的人文因素,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環節。

【課後反思】

這堂課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

教師和學生都變換了角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培養了主動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討論,既解決了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合作精神。教師“不憤不啓,不徘不發”,給學生留下較大的自主學習空間,使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

語文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共同的知識,而且應當充分體現學生個性化需求。不同生活經歷的人對同一教材的理解可能千差萬別。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片面強調緊扣書本,書寫到哪裏,學生的思維就停止在哪裏;在對學生的評價上,強調“標準化”、“一刀切”……這樣,不僅影響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猶如一個大的構架,其中許多內容有待於學生去填寫,這就是所謂的“再創造”。新課程要求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節課便充分突出了這方面的特點。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拓展和延伸了教材內容。例如對“生活欺騙了你”的理解,學生的認識角度就很獨特,也很深刻。這是教學參考所沒有提到的,更是教師事先沒有想到的。這充分說明學生的思維是十分活躍的,他們的確是課程改革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