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勾踐滅吳》教案設計(精選12篇)

《勾踐滅吳》教案設計(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勾踐滅吳》教案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勾踐滅吳》教案設計(精選12篇)

《勾踐滅吳》教案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 瞭解《國語》的文學常識

2. 學習勾踐勵精圖治,發憤圖強的精神

3. 學習鮮明生動的人物描寫方法

4.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文言句式(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的詞)

學法指導:

瞭解《越王勾踐滅吳》的背景,熟悉課文內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礎上疏通文義,歸納古漢語知識,最後,分析課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經驗教訓。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瞭解《勾踐滅吳》的背景,熟悉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第一、二、三段思路,在此基礎上疏通文義。

教學難點:

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教學方法:

講授、啓發、誦讀

一、導入

楊慎的《廿一史彈詞》總說歷史“天上烏飛兔走,人間古往今來。沉吟屈指數英才,多少是非成敗。 富貴歌樓舞榭,淒涼廢冢荒臺。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

回首春秋,“中國諸侯,爾虞我詐,逐鹿紛爭,此消彼長,遂有五霸。南之吳越,意欲逐鹿,然兩國彼此虎眈……”

二、背景

一個是任用逃亡到吳國的原楚國貴族伍子胥和齊國的軍事專家孫武的吳國,改革內政,擴充軍隊,加強戰備,並制定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戰略方針。

一個是領土狹小,人口稀少,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的越國,但有楚國的結盟和大力支持,從而使越力量迅速壯大。

齊讀《學》97頁背景中公元前496年至494年間兩國的戰況…………的吳軍乘勝追擊,佔領越都會稽,並進而包圍了會稽山。如果連會稽山也被攻克,那越國就不只是戰敗而已,而是——亡國。

三、研習第一段(引文學生找出翻譯的關鍵點——注意雙橫線)

1.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勾踐做出一個關於哪方面的決定?

“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他沒有象某些故事講的那樣主人公如何哀痛,或被複仇的慾望驅使幾近瘋狂,而是痛定思痛,他首先想到的是——求謀臣。簡直是老虎將自己半身虎皮相許於人,來表現他對人才的渴求。

2. 大夫文種向勾踐獻上了一條什麼建議?

“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

3. 文種建議用成語表達就是——未雨綢繆。

論述的時候使用了哪些的修辭手法呢?排比,比喻,類比。

4. 面對君王,文種從容鎮定、侃侃而談,但有句話聽起來語氣不對,哪句?

(1)“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文種直接責備了勾踐不能早一點任用賢才 進

勾踐聽了並不生氣“何後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遂使之行成於吳” 納(本單元還有哪些進諫納諫的人)

(2)鄒忌婉轉地進諫齊王應廣開言路 進

齊王曰:“善。”乃下令三賞 納

(3)燭之武含蓄地責備鄭伯不能早一點任用賢才“今老矣,無能爲也已” 進

鄭伯曰:“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過也。” 納

(4)當越王求賢才時,吳王夫差對伍子胥反對議和的理由置之不理(吳越兩國是世代的仇敵;吳越兩國江水環繞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一山不能容二虎;爭霸中原不如滅越有利,並看出越國君臣卑辭厚禮的背後所隱藏的滅吳野心,因而堅決主張徹底滅越,否則,必將縱虎歸山,“今不滅越,後必悔之”。但夫差急於北上同齊爭霸,聽信奸臣伯嚭讒言,認爲越國既已投降,不足爲患。因此答應越國議和,率軍回國。)進納小人諫拒忠臣諫(由此似乎能想到國家結局)

5. 找出你不能翻譯的地方。

6. 齊讀一段。聽寫:棲 絺 賈 爪 蓑笠

四、研習第二段(引文學生找出翻譯的關鍵點——注意雙橫線)

1. 求和並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還得有實際行動表現誠意。請找出勾踐求和誠意的句子。

明確:“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其身親爲夫差前馬。”

2.越王勾踐對戰敗的反省及態度如何?

明確:“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

3.越王勾踐是如何糾正自身錯誤的?

明確:葬---問---養---吊---賀---送---迎---去---補。

如果把這三點都看成勾踐對己的要求,那對吳對民產生了什麼效果?

對吳:麻痹,可騙取信任

對民:自責,可平息怨氣

對民:更策,可安撫民心

勾踐在吳國忍辱含垢三年,據史料記載,勾踐在吳王夫差得病時,曾親口品嚐夫差的糞便以瞭解病情,騙取信任。此後不久(公元前491年),勾踐便得以釋放,回到越國。

勾踐歸國後,決心復國滅吳。此時的勾踐只擁有方圓百里的土地,人口也不過萬人,談復國,難啊。

4. 齊讀二段

五、研習第三段(引文學生找出翻譯的關鍵點——注意雙橫線)

我們想想,一個國家在戰後,尤其是戰敗國,其精壯人口大量戰死沙場,物質和財富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國家衰弱,人口稀少。沒有人,去哪兒招兵呢?沒有物資和money,買什麼馬呢?再有倘若再加上民怨沸騰的話,即使有人有馬,誰又願意替你賣命呢?勾踐還是下定決心,讓文種治政,范蠡整軍,並下達了哪些方面的命令?

1. 鼓勵生育,壯大國力

(1) 重女不輕男

爲了確保出生人口的素質,“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

爲了保證人口數量,制訂了適齡婚育政策“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怎麼結婚那麼早呢?)

爲了提高出生人口的存活率,令“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不能不讓人讚歎勾踐作爲一位政治家的謹細務實。

當室者 支子

在描述勾踐鼓勵生育時有這麼一段話“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 勾踐不僅不實行計劃生育,反而要獎賞。賞的東西有那麼一點點區別。

A這狗和豬,勾踐到底給生男的獎勵多還是給生女的獎勵多?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同“饋”)孔子豚。”

B 爲何獎賞酒呢?酒是獎給誰的?

酒既是物質刺激,又是精神滲透,還廣泛運用於感情投資。過去,百姓討好上天,就頻繁地以酒祭神,以酒祭祖;皇帝籠絡臣下,就例行設宴賜酒,過節賞酒,立功犒酒,有時還來個賜民共飲;主帥拉攏將土,就賞酒出師,賜酒壯威,頒酒酬功。爲此,越王勾踐曾倒酒於江河,令三軍同醉,得士卒效其死力;霍去病曾傾御酒於泉中,和手下共飲,得戍卒拼命疆場。

小結:適齡、適時婚姻,獎勵生育。在生產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時期,一個國家要強盛,要發展生產,首先需要的是勞動力;同時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是兵員的多寡。勾踐要復興越國,首先重視發展人口,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給予更多的獎賞,不過是爲了贏得更多的生育者

拓展:自古以來,重男輕女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但《兵車行》杜甫“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封建社會,哪怕現在有些地方,重男輕女的現象還很嚴重,男尊女卑,就是現在找工作,男性似乎有一定的優勢,但杜甫一反常態,百姓重生女,是因爲戰爭改變了人們的心理。這種變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負擔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實造成的,反映了人們心靈受傷害之深。其實,男人戰死了,女人了成了寡婦,怎麼能嫁比鄰呢,也要隨百草埋沒。是不是真的生女兒好呢?詩人沒有說,也不必說。

(2)軍隊培養(培養軍隊也不是複製機器人,有了更多的生育者,纔有可能談兵員)

2. 輕徭薄賦,籠絡百姓

“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

有糧食儲備:“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3. 廣招賢才,休養生息

人才培養(秦漢人才毀滅情況)

(國內培養人才,注重教育“國之孺子之遊者,無不餔也,無不歠也,必問其名。”這是一種人才的可持續發展策略。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只有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勾踐的作法也體現了他作爲一位政治家的遠見。扶持國內志士“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於義。”)

(國外招攬“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廟”即帝王的宗廟,是極爲神聖的地方。《左傳》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種做法體現了勾踐對人才的極度重視。)

4. 艱苦樸素,身爲民先

“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

效果:鼓勵生育,壯大國力;輕徭薄賦,籠絡百姓;廣招賢才,休養生息;艱苦樸素,身爲民先。

軍隊 儲備 人才 榜樣 武器(雖是冷兵器時代)

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劍,居然毫無鏽蝕,且依然鋒利無比,閃爍着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20多層的複印紙,劍從中間“唰”一聲一劃全破。是我國收藏的第一號名劍,享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

另在軍事上,築城立廓,修繕被戰爭破壞的都城,訓練部隊,厚賞嚴刑;在對外政策上,奉行“結齊、親楚、附晉、厚吳”的方針。

聽寫:句無鄞 豚 餼 疾疹 餔 歠

六、總結

越王“臥薪嚐膽”三年,回國“十年生聚”,而這十年內的吳國

不斷送給夫差優厚的禮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對越國的戒備;送美女西施、鄭旦給他,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賄賂吳臣,爭取他們的同情和幫助;並離間吳國內部,挑起其大臣不和;破壞吳國的經濟,用高價收買吳國的糧食,使其內部糧價高漲,造成供應困難;採集良材,選派巧匠,送給夫差,促使其大興土木,消耗人力、物力(姑蘇臺橫亙五里。臺上又建有春宵宮、千石酒鍾、天池等,均以銅玉珠寶爲飾,奢華之極。《左傳》說夫差“吳日敝於兵,暴骨如莽”,又說吳王不恤民力,“視民如仇”,窮兵黷武)。因吳王急於以武力威脅齊晉,稱霸中原。勾踐也推動夫差北上。上述措施,收效顯著,壯大了自己,削弱了敵人。越國力量大爲增強,發兵伐吳所缺乏的只是時機問題了。

七、作業:一、二、三段給你帶來的啓示?

八、板書

勾踐滅吳

《戰國策》

越 求賢存國 富國強兵 (百姓請戰)

對吳:麻痹,可騙取信任 鼓勵生育,壯大國力——軍隊

二段 對民:自責,可平息怨氣 三段 輕徭薄賦,籠絡百姓——儲備

對民:更策,可安撫民心 廣招賢才,休養生息——人才

艱苦樸素,身爲民先——榜樣

武器(雖是冷兵器時代)

吳 拒賢親佞 勞民傷財 (亡國自殺)

《勾踐滅吳》教案設計 篇2

[導學目標]

1、反覆誦讀課文,達到熟讀,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積累文言詞語的用法,瞭解特殊的語法現象。

3、結合時代背景,體味課文的思想內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徵。

[教法與學法]

採用以誦讀爲主的方法,引導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誦讀課文,歸納重點字詞句,以達到熟讀全文、背誦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學過程 ]

一、導入課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二千越甲可吞吳。”這是顏邁爲頌揚蒲松齡堅韌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對聯。上聯說的是秦朝末年項羽帶兵渡過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終於擊敗秦軍主力的史實;下聯則記述了越王勾踐在失敗後臥薪嚐膽,處心積慮,報仇雪恥,終達目的的故事。越王勾踐當年到底是如何臥薪嚐膽,又是如何報仇雪恥的?《勾踐滅吳》這篇文章給了我們具體的答案。

二、背景提示:(可讓學生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回答)

吳越是春秋後期興起的兩個大國。兩國經常攻戰不休。公元前496年,吳攻越,吳師敗績,吳王闔閭受傷死去。兒子夫差繼位。公元前494年夫差爲報父仇攻越,敗越於春椒(今江蘇蘇州),又乘勝攻入越都。越王勾踐即位三年後討伐吳國,在五湖大敗,率五千甲退守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並使人向吳求和。本文就從這裏開始。

三、理解文章各段大意。

(一)戰敗和談(1-3)

1、越王勾踐戰敗後第一個舉措是什麼?(可讓學生用原句回答,然後概括)

提示:①懸賞納諫;②賞識賢才。

2、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對臣下進諫的態度有何不同?

提示:越王納諫(“執其手與之謀”),吳王拒諫(“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一個求賢若渴,虛心納諫;一個剛愎自用,是非不分,不同的人物性格爲下文勝負成敗奠定了基礎。

(二)臥薪嚐膽(4-7)

1、越王勾踐對戰敗的反省及態度如何?

提示:反省:“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

態度:“此則寡人之罪,寡人請更。”

2、越王勾踐是如何糾正自身錯誤的?

提示:葬、問、養、吊、賀、送、迎、去、補

3、從文中找出勾踐臥薪嚐膽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親爲夫差前馬。”“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

4、勾踐爲了增強國力,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結果如何?

提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吊死扶困,輕徭薄賦,招賢納士,整肅軍紀。

結果: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三)三敗吳國(8段)

越三敗吳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提示:“果行,國人皆勸……曰:‘孰是君也,而無可死乎?’”可見,勾踐最終戰敗夫差的根本原因是獲得了民心。

通過以上的對課文大意的分析,引導學生熟讀並理解大意,這一過程不必侷限於某個詞、某個句子的細微解釋。

四、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對文中重要的語法現象和文言詞語分類歸納總結。

(一)重要實詞。(知、復、勸、當見課後練習二)

①物資,錢財 (《聊齋志異·促織》:“成妻具資詣問。”)

②費用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軍資所出。”)

③供給,資助 (《隆中對》:“此殆天所以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④憑藉 (《赤壁之戰》:“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⑤積蓄以備販賣 (“賈人夏則資皮……”)

①完成,實現。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②成功 (《赤壁之戰》:“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③成爲,形成 (《赤壁之戰》:“如此則荊關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④已成的,老的,舊的。 (方苞《獄中雜記》:“獄中成法,質明啓鑰。”)

⑤講和 (“遂使之行成於吳。”)

①在水中浮行 (《呂氏春秋·察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遊哉?”)

②流動,流浪。 (本文:“國之孺子之遊者……”)

③虛浮不實 (遊嘴滑舌)

④遊玩,遊覽 (《醉翁亭記》:“滁人遊也。”)

⑤遊歷,遊學 (《後漢書·張衡傳》:“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

⑥交遊 (《史記·項羽本記》:“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

①茂盛。

②多 (周敦頤《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③繁殖 (本文:“將帥二三子以蕃。”)

④通“藩”。屏障。

⑤通“番”。古時對外族的通稱。

(二)文言虛詞(既、遂見課後)

1、乃

①代詞。你,你的。(陸游《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②判斷副詞,是,就是。(《戰國策·齊策》:“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③於是,就,才。(“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乃號令於三軍曰……”)

④卻,竟然。(《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⑤僅僅,只。(《史記·項羽本記》:“至城東,乃有二十八騎。”)

(三)詞類活用:

1、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 (退,使動用法)

2、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

(宦,使……做宦,名詞的使動用法)

3、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

(潔、美、飽都是形容詞使動用法)

4、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

(廟,名詞作狀語;禮,名詞做動詞)

5、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

(恥,動詞使動用法,使……蒙受恥辱)

6、又郊敗之 (郊,在郊外,名詞作狀語。)

(四)古今異義:

爪牙 丈夫 夫人 脂 勸 於是

(五)通假字

帥→率 取→娶 免→娩 政→徵 摩厲→磨礪 有→又

(六)文言句式

①何後之有? (賓語前置)

②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介詞結構後置)

③國之孺子之遊者 (定語後置)

五、在瞭解大意、疏通文句的基礎上,揣摩人物待人處事藝術,深層次把握人物豐富個性。

我國古代有一部著名的軍事典籍,曾被美國軍校作爲教科書。20世紀90年代初海灣戰爭期間,有消息報道美軍幾乎人手一冊。它向人們介紹戰爭謀略,在各種情況下克敵制勝或避敵鋒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國古代長期軍事謀略的概括總結,也爲後世軍人提供了寶貴的借鑑資料。這就是《三十六計》。《勾踐滅吳》一文中,勾踐在謀臣的配合下,審時度勢,成功地運用三十六計,最後滅吳。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找出本文所運用的計策。然後教師補充分析。

(1)第3自然段:“越人飾美女八人……夫差與之成而去之。”——美人計

美人計爲敗戰之計,是形勢不利於我方時採用的一種謀略。越王勾踐在戰敗面臨亡國之危的形勢下,以美女八人賄賂吳王夫差的親信嚭,以此保全性命和實力,引誘吳王沉湎於酒色,玩物喪志。

不僅如此,勾踐在吳國受辱三年後,不惜進貢大批金銀財寶,珍玩狗馬,使吳王驕縱任性,鈍化鬥志,又不惜在國內四境選擇美女數千人,將最漂亮的西施、鄭旦送給吳王。吳王爲兩美女修建館娃宮、響屐廊、採香徑,不事朝政。

(2)第4自然段:“然後卑事夫差……其身親爲夫差前馬。”——苦肉計

以勾踐越王之尊,而行爲夫差牽馬之實,其目的就是吳王夫差放鬆警惕。勾踐夫婦和范蠡到吳國,棲身在山洞石屋中,蓬首垢後,做吳王僕役。吳王每次外出,勾踐徒步跟在左右,寸步不離,隨聽使喚。一次吳王染病,勾踐親見吳王,探問病情,私下親嘗吳王糞便,終於打動了吳王,得以回國。

(3)第3-5自然段:——暗渡陳倉之計。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云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不明修棧道,則不能暗渡陳倉。修棧道是假象,渡陳倉是目的。勾踐卑事夫差,即要表明無東山再起之意,而暗則休養生息,發展經濟,以圖東山再起。

通過對以上計謀的分析,本文主要人物勾踐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他忍辱負重,克勤克儉,仁義治國,廣納賢士,精於心計,善於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在上下同心,羣情激昂的情況下一舉殲敵。

六、總結全文:從越王戰敗後臥薪嚐膽,最終滅吳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啓示?

提示:逆境中不沉淪,要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

《勾踐滅吳》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 瞭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2、 理解文言實詞:知、成、恥、資、服“等的含義;瞭解幾個通假字:帥、政、取、有。

3、 認真誦讀課文,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學習勾踐在逆境之中不氣餒、不沉淪,刻苦自勵戰勝困難的精神與其奮鬥成功的具體緣由,理解文種、申胥的忠賢報國之志。揣摩人物語言,體會說理動情藝術。

教學重點

(1)積累本課要求掌握的重點實詞與虛詞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踐臥薪嚐膽、發奮圖強的奮鬥精神。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在熟悉課文、誦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解題;簡介《國語》思想內容、文學價值與本文相關時代背景;把握全文內容要點;講讀第一部分。

一、導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幅對聯是顏邁爲頌揚蒲松齡堅忍不拔的意志而寫的。上聯說的是秦朝末年項羽帶兵渡過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終於擊敗秦軍主力的史實;下聯則記述了越王勾踐在失敗後臥薪嚐膽,處心積慮,務求報仇雪恨,終於達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們結合歷史事實和古人的記述,看看越王勾踐是如何實現心中理想的。(板書課題)

二、題解:

《勾踐滅吳》節選自《國語·越語》,記述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之間的矛盾鬥爭並最終戰而勝之的故事。

1、關於《國語》

《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相傳它和《左傳》一樣都是左丘明所作,一般的看法是,《國語》有一個成書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後是時人傳習,最後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它是分別敘述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記言史書。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東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國內政、外交等事件。全書似乎是編輯各國舊存的史料,採擇有多少,以《周語》的記載最詳備,其餘各國所記都是側重在某幾個人物和事件上。《國語》的編寫意圖,是“求多聞善敗以鑑戒也”(《國語·楚語下》)。由於《國語》在內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韋昭《國語解·敘》、劉熙《釋名》)之稱。《國語》的文字質樸簡練,文學成就雖不及《左傳》,但也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實錄,寓褒貶”的傳統,也能運用形象思維來寫史,具有較強的史學和文學價值。言談爲事實而發,事實又作爲言談的驗證。它着重記述“邦國成敗,嘉言善語”,故名爲《國語》。它敘事比較完整,着力於通過對話,驗證於行動,虛實相生,詳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達思想。

2、關於本文時代背景

吳越是春秋後期興起地兩個大國,兩國經常攻戰不休。公元前496年,吳攻打越,戰於木雋李(今浙江嘉興),吳師戰敗,吳王闔閭受傷死去。兒子即位。公元前494年爲父報仇,敗越於春椒(今江蘇蘇州),又乘勝攻入越都。越王勾踐即位三年後討伐吳國,在五湖(今太湖)大敗。率五千甲盾而退保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並使人向吳王求和。勾踐在吳國臥薪嚐膽三年,回國後“十年生聚,而是年教訓”,一方面爲保命存國,施行緩兵之計,忍辱含垢圖生存,一方面引誘吳王肆無忌憚地膨脹稱霸諸侯的野心。吳先後征服中原的魯、邾等國,壓服齊、晉,奪得霸主之位。《左傳》說夫差“吳日敝於兵,暴骨如莽”,又說吳王不恤民力,“視民如仇”,窮兵黷武,凋敝不堪。事實如此,吳王沉湎聲色,擾亂農工,違背時令,相信讒言,喜歡娼優,疏遠了拾遺補闕、勸善規過的大臣,所以通達賢人隱居不出,忠臣背叛;周圍人曲意逢迎,施肥不分,苟且偷安。勾踐、魯哀公十六年攻打吳,魯哀公二十年保衛了吳,在軍營中過了三年之後,終於在魯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滅吳。

三、指名分別朗讀課文,正音釋詞。

(一)正音:會稽(kuàijī) 浠(chī)夏天穿的一種細葛布。 句(gōu)無 鄞(yǐn)地名,在今浙江寧波。嚭(pǐ)人名,即伯嚭 。疾疹(chēn)患病的人。無不脯(fǔ)也

(二)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仇讎敵戰之國也。 “讎”同“仇”

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同“娶”,迎娶

將免者以告。 “免”同“娩”,生育

三年釋其政。 “政”同“徵”,稅賦

而摩厲之於義。 “摩厲”同“磨礪”

無不餔也。 “餔”同“哺”,給人吃

振貧吊死。 “振”同“賑”,賑濟

四、齊聲誦讀課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爲幾個部分?試簡要概括其內容。

明確:全文共三部分,分別爲:戰敗和談(第一至二自然段),臥薪嚐膽(第三至四自然段),勝而滅吳(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五、講讀第一部分

(一)學生自譯此部分,解答學生在字詞句方面的疑難處。

難詞難句解析:

1、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山之上。本指鳥類歇宿,引申爲停留居住。

2、 乃(於是、就)號令三軍(古時軍隊大多氛圍上、中、下或左、中、右三軍,也泛指軍隊。)

3、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使動用法,使之撤退)吳者,吾與之共知(動詞,主管、管理)越國之政(朝政、政權)

4、 賈人夏則資(動詞,積蓄,儲備。文中是早作準備之意)皮,旱則資舟,水(用作動詞,發大水)則資車,以(目的連詞,來)待乏(物質匱乏的時候)也。

5、 夫雖(即使)無四方之憂,然(轉折連詞,然而、但是)謀臣與爪牙(指勇猛的將士)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6、 今君王既(已經)棲於會稽之上,然後(這樣以後)乃求謀臣,無乃後(晚)乎?(無乃……乎:固定句式,豈不是……嗎?表反問的句式)

7、 苟(如果)得聞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詞)之言,何後之有?(賓語前置句,有何後,即有什麼晚的)

8、 遂使之行成(求和,成,和)於吳

9、 子胥諫曰:“不可(與之成)!”省略句

10、夫上(高)黨(所、處、地)之國,我攻而勝之

11、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使動詞,使服從)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講和)而去(使動詞,使離開)之

(二)討論:

1、 越王勾踐爲什麼要與吳王夫差談判?

2、 越王勾踐和吳王對臣下進諫的態度有什麼不同?(明確:越王納諫,吳王拒諫)

3、 文種對勾踐提出了怎樣的批評?是採用什麼方法來批評的?

(明確:批評勾踐平時不注意任用謀臣與武將,而到兵臨城下時纔想到尋找有用之才,爲時已晚。採用比喻說理的方法,用賈人與蓑笠作比。)

4、 伍子胥反對議和的理由是什麼?請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明確:吳月兩國是世代的仇敵;吳越兩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兩國不能並存;吳國佔據中原無利可圖,而佔據越地則得益非淺。)

5、 談判的結果怎樣?(提示:夫差王與之成而去)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講讀第二、三部分;概括評析人物形象;歸納全文中心與寫作特點。

一、講讀第二部分

(一)疑難字詞句疏通

1、 勾踐說於國人曰shui 勸說

2、 寡人不知其(自己)力之不足也,而(卻)又與大國執讎(結仇),以(導致,以致)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改變治國政策)【省略句】。

3、 吊憂者(慰問)

4、 去民之所惡(厭惡)

5、 然後卑(恭卑)事(服事)夫差

6、 宦(帝王的僕隸,這裏名詞用作使動詞,“使……爲宦)士三百人於(到)吳

7、 四方之民歸(歸附)之,若(像什麼一樣)水之歸也

8、 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二三子”,春秋時表複數的習慣用語,相當於“你們”“諸位”“各位”等)夫婦以蕃(生息,繁殖)

9、 其達(明智達理)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於義:(供給他們整潔的住處,給他們漂亮的衣服穿,讓他們吃飽飯。)

10、 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一定在廟堂上舉行宴享,以示尊重。禮,禮遇)

(二)討論:

1、 越王勾踐對戰敗的反省及態度如何?(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

2、 越王勾踐是如何糾正自身錯誤的?(提示: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

3、 從文中找出能表現勾踐臥薪嚐膽的句子。(提示:卑事夫差……親爲夫差前馬。非其身之所種不食,非夫人之所織則不衣)

4、 勾踐爲了增強國力,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結果如何?(提示:鼓勵生育,提高人口素質,招納賢士。輕徭薄賦,整肅軍紀。結果: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三敗吳國)

二、講讀第三部分

(一)疑難字詞句疏通

1、 昔者(從前)夫差恥(侮辱、羞辱;另解:原爲形容詞,現作使動詞,“使吾君恥”)吾君於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剋制)矣,請報(報仇)之

2、 如寡人者,安與知恥?(怎麼能不知道羞恥呢)請姑(暫時)無庸(用)戰!

3、 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讎,其(副詞,表詰問,同“豈”,難道)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請允許我們再打一戰)

4、 勾踐既許之,乃致(招致,召集)其衆而誓之

5、 不患其衆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思想行爲)之少恥(缺少知恥的精神)也

6、 今寡人將助(幫助,順應)天滅之。吾不與(贊成)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同進同退,旅;俱)。

7、 如此,則有常(規定的)刑 就會有合於國家規定的刑罰。

8、 果行(果斷地這樣做(伐吳)),國人皆勸(勸勉鼓勵)

(二)討論:越國伐吳時,國人爲什麼“皆勸”?越國終能滅吳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 1 因爲勾踐與民休息、體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國國力大增,百姓忠君愛國;越國上下精誠團結,雪恥心切。 2 根本原因是勾踐忍辱負重,全國同仇敵愾。具體而言:勾踐具有“以民爲本”的思想,他認爲只有民心所向,才能無敵於天下,因此,他能夠尊重民意,依靠民力,與百姓同甘共苦,休慼與共。於是,全國上下同仇敵愾。勾踐有着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面對強敵,他毫不畏懼,堅持反攻復國的目標,忍辱負重,不屈不撓,終於復仇雪恥。勾踐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紀律嚴明,賞罰分明。)

2、越國滅吳經過了哪幾次戰爭?(明確:三次,即課文最後一句:敗吳於囿,又敗之於沒,又郊敗之)

三、總結全文

(一)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 從越王勾踐戰敗媾和,臥薪嚐膽,最終滅亡吳國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啓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淪,要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

2、 本文塑造了一組形象鮮明生動的人物,試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他們的思想性格特點。

(明確:

勾踐:一代開明聖賢的明君。他胸懷大志,不忘國恥,有膽有識,處變不驚;知人善任,勇於自責,能屈能伸,奮發圖強;撫慰百姓,深得民心。

夫差:一個有勇少謀的昏君。他優柔寡斷,剛愎自用,驕矜自滿,不納忠言,聽信佞臣,終於錯失良機,埋下禍根。

文種:一個治亂之賢臣。他耿直坦率,忠貞自負,足智多謀,長於辭令。

子胥:一個失敗的忠臣。他忠心耿耿,力諫君主,觀察敏銳,分析深刻,但缺乏進諫之藝術,又遇上惑於讒臣的昏君,一片苦心付之東流。

伯嚭:一個色令智昏的奸佞之臣。他置自己的職責於腦後,貪圖越國美女,巧言惑君,幫助越國“行成於吳”,成爲吳國滅亡的千古罪人。)

3、 分析本文詳略取捨上的特點。(提問:文章標題爲“勾踐滅吳”,那麼,全文的重點是否在於“滅吳”之戰?)

(明確:吳越戰爭的具體情節不是作者所要反映的內容,因此文中隱去了吳越五湖之戰、勾踐被打敗這一段史實:對於越國反攻過程當中數年發生的幾次戰爭,也只是一筆帶過。而和談備戰是作者要重點表現的,因此不惜筆墨放開去寫。寫和談,各色人等紛紛出場,文勢跌宕,高潮迭起。寫備戰,從人力物力兩方面寫,人力一面寫得尤爲詳細,如婚娶的具體規定,獎勵剩餘的具體措施等,無不如實筆錄。從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踐滅吳,事有必然;夫差覆亡,無法逆轉。)

4、 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

(明確: 1 敘述語言古樸簡明,點到即止,絕無贅言; 2 人物語言個性鮮明,旁徵博引,巧譬善喻; 3 人物對話曲折盡情,起到了推進事態發展與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4 人物語言切合特定環境與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勾踐只有在兵敗國危以後纔會親切地稱三軍將士爲“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並提出誰能退吳,便與他一道分享國家權力。再如文種作爲治亂之賢臣,忠心耿耿,纔敢於對勾踐提出批評。而伍子胥、老謀深算,富有遠見,纔會入木三分地剖析不可與越國議和的理由。)

四、佈置作業

《勾踐滅吳》教案設計 篇4

教學任務

1.瞭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2.學習勾踐在困境中不氣餒、不沉淪,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的精神。

3.理解和整理歸納文中重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棲、昆、資、形成、吊、蕃、釋、餼、旅”等詞語的意義。

2.整理歸納“知、夏、既、勸、遂、當”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掌握古漢語中省略句式的類型和特點。

2.體會本文外交辭令的巧妙傳神,錘鍊語言方面的字約義豐的特點。

教具準備

錄音機,《勾踐滅吳》教學磁帶、投影儀、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特點]

1.瞭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2.介紹有關背景。

3.學習課文的1~2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語

清出著名的小說家蒲松齡的聊齋屋曾有一幅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對聯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勾踐,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今天,我們就結合歷史史實和古人的記述,看看勾踐事如何在失敗中崛起,終於報仇雪恥,吞併吳國的。

二、瞭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先讓學生看課文62頁的介紹)

《勾踐滅吳》選自《國語·越語》,《國語》是繼《左傳》之後的又一部歷史散文著作。《國語》中的“國“,指的是周王朝和魯、齊、晉、鄭、楚、吳、越七個諸侯國。“語”就是語言的意思。因爲這部書是人物語言記載來反映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文化和外交活動的,所以稱作《國語》。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國記言的國別史。它所記載的言論史實,上起於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於戰國初期的魯悼公(公元前453年),全書分爲八部分:即《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語》三卷,《魯語》二卷,《齊語》一卷,《晉語》九卷,《鄭語》一卷,《楚語》二卷,《吳語》一卷,《越語》二卷。

雖然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但《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後是時人傳習,最後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時代大約在戰國初年。

後人曾傳《國語》和《左傳》並稱,稱《左傳》爲《春秋內傳》,《國語》爲《春秋外傳》。其實《左傳》側重記事,《國語》側重記言,就文學價值說,《國語》不及《左傳》。(請參考課本62頁介紹)

但總的來說,《國語》開創的國別史對後世是很有影響的。戰國時期的《戰國策》,司馬遷《史記》和《世家》,陳壽的《三國志》,皆與《國語》一脈相承。

三、背景介紹

《勾踐滅吳》記述了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之間的矛盾鬥爭及勾踐滅吳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經常發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攻越,結果受傷而死,死前叮囑兒子夫差定要報仇,夫差練兵三年,於公元前494年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大敗之後退守到會稽山時,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敘述的就是勾踐退守會稽山後,臥薪嚐膽,富國強兵,經過長期準備,終於報仇雪恥的故事。

(放錄音,讓同學們整體感知課文)

四、學習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生字:棲(qī)絺(chī)譬(pǐ)讎(chǒn)嚭(pǐ)赦(she)鄞(yín)蕃(fān)餼(xì)

(2)多音字:賈(gǔ)人爪(zhǎo)牙疹(chēn)疾疹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識則不衣

(3)通假字:“餔”通“哺”例句:國之孺子之遊者,無不餔也

“有”通“又”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三千

(4)異體字:“已”同“矣”例句:雖悔之,亦無及已

“句”同“勾”例句:勾踐之地,南至於句無

“取”同“娶”例句:令壯者無取老婦

“免”同“娩”例句: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

“政”同“徵”例句: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

“歠”同“啜”例句:國之孺子之遊者,無不餔也,無不歠也。

(學生齊讀課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異體字的讀音)

2.再讀課文,指導誦讀,理清思路,簡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

誦讀指導:

(1)勾踐之言要讀得沉穩、堅定、語速適中,因它雖兵敗棲於會稽,事急求謀臣,但緊張而不慌亂,實爲將帥風度。

(2)大夫種臨危不亂,挺身而出,進見勾踐。所言責備之中又可見忠貞和自負,要讀出來。

(3)“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句節奏感很強,“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讀。

(4)“無乃後乎?”是大夫鍾對勾踐的提醒,要讀出責備之中的忠誠之意。“何後之有?”雖是反問句卻要讀出誠懇的納諫之意。

(範讀,學生齊讀)

提問:本段敘述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本段以簡練的筆法寫出越國兵敗退守會稽之後,君臣執手相謀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

誦讀指導:

(1)本段主要記敘吳國大夫伍子胥的言辭。勾踐派大夫鍾使吳,以求和解,伍子胥堅決反對,他的進諫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要讀得從容不迫,抑揚頓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句要讀得懇切、堅決而有力量。

(大夫鍾之言要以謙卑恭順之語氣增添吳王夫差的驕矜之氣。

(齊讀,指名一學生讀,讀後點出不足之處)

提問:大夫鍾赴吳求和,吳國君臣的態度如何?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吳國忠臣伍子胥反對和解,力諫吳王夫差。認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亦無及已。”吳國佞臣太宰嚭貪財好色,爲越開脫,以“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國的利益上,諫夫差同意和解。而夫差不聽忠臣之諫,輕信太宰嚭之言,與越國和解。《勾踐滅吳》說課稿教案

(齊讀一、二自然段)

五、佈置作業

1.反覆閱讀課文,藉助註釋、古漢語詞典進一步疏通文意。

2.完成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課文的3~6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檢查複習

資料顯示(一)(投影或多媒體)

1.《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史書,共21卷,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八國之事。

2.《國語》是通過______來反映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文化和外交活動的。

學生回答:《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之事。《國語》是通過記載人物語言來反映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文化和外交活動的。

資料顯示(二)(投影或多媒體)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

2.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

3.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

4.遂使之行成於吳

學生回答:“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的“棲”應爲“退守”之意。“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中的“昆”爲“兄”之意。“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中的“賈人”爲“商人”,“資”爲“儲備”,“絺”爲“夏天穿的一種細葛布”。“遂使之行成於吳”句中的“行”爲“赴吳”,“成”爲“講和”。

資料顯示(三)(投影或多媒體)

1.大夫鍾是如何論述爲政必須先求謀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後,乾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2.對於越國的求和,子胥、太宰嚭的態度如何?結局如何?

學生回答:大夫鍾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責備君王平日沒有培養謀臣武將以備用時。越王勾踐退守會稽之後乾的第一件是求謀臣。

對於越國的求和伍子胥堅決反對,太宰嚭貪財好色,爲越開脫,吳王夫差聽信了太宰嚭。

二、學習課文的3~6自然段

從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鍾略施小計,賄賂了吳國佞臣太宰嚭,吳王夫差聽信太宰嚭之言,與越國訂立了盟約,爲勾踐的報仇雪恥創造了條件。爲了復國,勾踐是如何做的呢?

1.學習三、四自然段

(學生齊讀)

誦讀指導

(1)“勾踐說於國人曰”中“說”讀shuō.“去民之所惡”中的“惡”讀è,當作“不好”講。“南至於句無”句的“句”讀gō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中的“衣”讀yì,是動詞,當“穿”講。“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勾踐滅吳》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課文,達到熟讀,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積累文言詞語的用法,瞭解特殊的語法現象。

3、結合時代背景,體味課文的思想內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徵。

[教法與學法]

採用以誦讀爲主的方法,引導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誦讀課文,歸納重點字詞句,以達到熟讀全文、背誦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背景提示:(可讓學生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回答)

吳越是春秋後期興起的兩個大國。兩國經常攻戰不休。公元前496年,吳攻越,吳師敗績,吳王闔閭受傷死去。兒子夫差繼位。公元前494年夫差爲報父仇攻越,敗越於春椒(今江蘇蘇州),又乘勝攻入越都。越王勾踐即位三年後討伐吳國,在五湖大敗,率五千甲退守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並使人向吳求和。本文就從這裏開始

二、教師範讀或聽錄音

三、講讀文章第一段

1.學生齊讀

2.學生質疑,教師答疑,掃清字詞

注意:實詞------棲、退、進、資、行、成

虛詞------乃、則、夫、雖、之、然

固定短語------無乃……乎?

特殊句式------何後之有?

古今異義------行成

3.思考:

⑴.開篇寫“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爲何用一“棲”字,而不用“退”“守”“軍”等字?

探究學習:《史記》中稱:“猶鳥棲於木以避害也。”這就形象地寫出了勾踐兵敗退守會稽山的窘迫、悽惶。

⑵.勾踐事急而求賢,越國大夫種對勾踐“求謀臣”所持的觀點是什麼? 文種用了一段精彩的語言闡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道理,這是什麼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學習:凡事應該早做準備。比喻說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

⑶.本段大意:勾踐求賢,文種定計,向吳求和。

四、講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學生齊讀課文

2、利用註解,學生自我疏通字詞

3、教師點撥:

實詞------說、暴露、更、致、誓、帥、蕃、取、免、餼、釋、潔、禮

虛詞------於、以、而

通假字------帥、取、免、政、摩厲、

難句翻譯------4.思考:

⑴、勾踐對內對外“請更”,有哪些具體措施?

對內: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

對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其身親爲夫差前馬。

⑵、勾踐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麼?

臥薪嚐膽,準備復國

⑶.爲復國勾踐採取了那些一系列具體措施?

鼓勵生育,減免賦稅,廣招賢才,休養生息。

⑷.按說,富民強邦,重點應是發展生產,但文中勾踐制訂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圍繞繁衍人口這個中心,特別是生女孩給予更多的獎賞,這是爲什麼?

探究學習:此即《左傳》所稱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產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時期,一個國家要強盛,要發展生產,首先需要的是勞動力;同時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是兵員的多寡。勾踐要復興越國,首先重視發展人口,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給予更多的獎賞,不過是爲了贏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時勾踐給予“達士”優厚待遇,禮賢下士,廣攬人才,說明他在重視人口數量的同時,更注重人口質量。

五、作業:背誦全文

《勾踐滅吳》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瞭解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刻苦自勵,報仇雪恨的故事。

瞭解本文的寫作特色。

掌握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過程:

一、作品簡介

《國語》作者沒有定論,相傳與《左傳》都是左丘明作。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二十一卷,全書按周、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分國編次,記載了從周穆王到周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後五百餘年的史事。反映了這一漫長曆史時期諸侯各國的交往、爭戰等情況。全書以記言爲主,與《左傳》重記事不同。語言藝術雖不及《左傳》,但說理嚴密,刻劃人物也比較形象生動,對後代散文有很大影響,在我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歷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經常發生摩擦。公元496年,吳王闔閭攻越,結果受傷而死,死前叮囑兒子夫差一定要報仇。夫差練兵3年,於公元494年大敗越國。

越王勾踐退守到會稽山時,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敘述的就是勾踐退守到會稽山後,臥薪嚐膽,富國強兵,經過長期準備,終於報仇雪恥,滅掉吳國。勾踐滅吳是我國曆史上對後世影響很大的一件事。勾踐忍辱負重,報仇雪恨,夫差倨傲縱敵,身死國亡,對後人都有深刻的啓示

三、介紹相關的知識:

1、一副對聯

一個成語臥薪嚐膽

2、欣賞相關的圖片展示.課件

四、學習以下知識(學生討論展示.課件)

1、詞類活用

2、古今異義的幾種情況

3、文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4、通假字

5、文言實詞知復當勸

6、文言句式倒裝句省略句判斷句

7、重要句子翻譯

不患其衆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

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

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五、學生.總結課文大意(學生討論展示.課件)

六、學生分析文章脈絡(展示.課件)

七、欣賞課文(展示.課件)

八、.寫作特色(學生討論後展示.課件)

九、作業

《勾踐滅吳》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的

1. 解《國語》的基本知識,重點了解其語言特點,勾踐滅吳(教案)教案。

2. 握文言詞“知”、“復”、“既”、“勸”、“遂”、“當”在本文中的用法。

3. 掌握古今異義的幾種情況。

教學重點

1. 積累文言詞語。

2. 培養直譯課文的基本能力。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課文,簡介《國語》。

參見P59註釋。

辨析:編年體——以年代爲編寫的序列。國別體——以不同的國家爲編寫序列。

補充:蓋文王拘而演(演,演驛,推廣。周文王拘於羑Yǒu裏,將《周易》的八卦重爲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遊列國,到處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國語》;孫子臏(刖刑,古時砍掉腳的一種酷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傳,流傳。呂不韋是秦始皇時的相國,使其門客作《呂覽》。始皇十年,以罪免職,後又奉命遷蜀,這時《呂氏春秋》才得以流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韓非多次以書幹韓王,韓王不能用,於是作《說難》、《孤憤》,傳到秦國,秦始皇看了很喜歡,因派兵急攻韓,得韓非。韓非至秦後,被李斯等所讒,下獄死。);《詩》三百篇,大底(大致)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

——司馬遷《史記報任少卿書》

《勾踐滅吳》被稱爲《國語》的壓卷之作。

二、介紹背景。

春秋末期,吳越常發生摩擦。公元496年吳王闔閭攻越,結果受傷在而死,死前叮囑兒子夫差,一定要報仇,夫差練兵三年,於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國,勾踐只得退守會稽山,此時的勾踐,總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敘述的故事,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三、學生自讀課文。

閱讀注意點:讀準音,讀順句。重點注意下面這字的讀音:

會稽kuìjī 仇讎chóu 苑 囿yòu 暴pù露

四、疏通第一段。

重點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 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知,管理。如:知政、知縣。我和他們共國管理越國的政事。

2. 賈人夏則資皮——賈,古時的商人者稱商,坐者稱賈。如:商旅不行。資,積蓄,儲備。商人夏天就要儲備皮貨。

3. 無乃後乎——無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譯作:恐怕……吧。

4. 何後之有——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夫晉,何厭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5. 遂使之行成於吳——遂,終於。(遂迷,不復得路。)終於派文種動身出使吳國並達成了協議。

五、疏通第二段。

重點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 民無所移——百姓沒有地方遷移。

2. 將不可改於是——將不可以改變這種局面。於是,在這種局面上。是,這。(此“於是”與現代漢語不同。例:◎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3. 不可失也已——千萬不能夠失去。也已,古漢語中爲了強調,有兩個或三個語氣詞連用的情況。一般只譯後一個即可。(例如:今老矣,無能爲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4. 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服,使動用法,使……臣服。古代討伐一個國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5. 夫差與之成而去之——去,使動用法,使……離去,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勾踐滅吳(教案)教案》。夫差與越國訂立了盟約,讓文種離開了。

六、佈置作業。

1. 熟讀課文。

2. 練習二(知、復、既)

第 二 課 時

一、複習舊課。

1. 檢查作業

答案:知(1 知道; 2感到、覺得; 3主持 ; 4通“智”)

復(1繁複; 2再; 3 恢復。)

既(1不久; 2已經; 3 既然。)

二、疏通第三段。

重點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之,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夠。

2.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以,以致,導致。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於原野。

3.寡人請更——更,更改,改變。我請求你們允許改變治國的策略。(也有人說是指改正錯誤)

3. 宦士三百人於吳——派三百個士做吳王的僕隸。宦,帝王的僕隸。這裏做動詞用,譯作:讓……做帝王的僕隸。

三、疏通第四段。

重點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 通假字:

南至於句無。(句,通“勾”。) 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帥,通“率”。)

令壯者無取老婦。(取,通“娶”。) 將免者以告。(免,通“娩”。)三年釋其徵。(徵,通“政”。) 令孤子、寡婦、疾疹(疹,通“疢”。)

而摩厲之於義。(摩厲,通“磨礪”。) 無不餔也。(餔,通“哺”。)

無不歠也。(歠,通“啜”。)

2. 重點句:

①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潔,使……潔淨。美,使……美麗。飽,使……吃飽。供給他們整潔的住處,給他們穿美麗的衣服,讓他們吃飽飯。

②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廟,廟堂。這裏作狀語用,釋作“在廟堂上”。前來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廟堂上宴享,以示尊重。

四、疏通第五段。

重點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 通假字:

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其,通“豈”。) 億有三千(有,通“又”。)

2. 重點句:

①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與,語助詞。知,感到,知道。像我這樣的人,怎麼知道恥辱?

②勾踐既許之。——既,……以後。勾踐終於答應了。

③如此,則有常刑。——像這樣,就會受到合於國家規定的刑罰。

翻譯全文。

五、佈置作業。

1. 練習二之“既”、“勸”、“遂”、“當”。

2. 熟讀課文。

第 三 課 時

一、複習,作業檢查。

答案:勸(1 勸勉 2 勸說不) 遂(1 成功 2於是 3終於)

當(1 掌管 2 面對 3 介詞,表示在某個時候 4阻擋,把守 6 將)

二、疏通第六段。

重點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 孰是君也——是,這,這個。誰像我們的國君這樣體恤百姓啊。

翻譯全文。

三、簡析課文。

主要討論以下問題:

1. 勾踐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來複興越國的?

外交上:折節忍辱,屈膝求和。

內政上:鼓勵生育,壯大國力;輕徭薄賦,籠絡百姓;廣招賢才,休養生息;艱苦樸素,身爲民先。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簡直是老虎將半身虎皮相許於人,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說勾踐“可與共患難,

《勾踐滅吳》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中出現的重點字詞句。

2、揣摩人物語言,體會其說話藝術。

3、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觀念來評價勾踐等人物。

4、引導學生暢談自己對文章的感想。

教學重點:

同上1

教學難點:

同上1、3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宣佈上課後,直接播放音樂,屏幕顯示楊慎的《廿一史彈詞》。

二、學習第一段

1、找一學生朗讀該段。

2、教師講析該段,需要強調的重點字詞:

教師分析時,要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

(1)先設想自己是勾踐,被逼留於會稽山上,自己會怎樣想和做呢?

(2)文種最終要說明的道理是什麼呢?

(3)在這麼危急的時候,被大臣批評,你又會怎麼做呢?

鄙,未能遠謀,誠有罪,請恕之。天欲滅我,我亦無所用焉。”

三、學習被課文刪去的部分

1、先讓學生設想,自己若是夫差,會如何對待勾踐、如何對待子胥呢?

2、然而,夫差並沒有那麼做。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第二段。

3、教師強調重點字詞句

四、拓展思維:

請你認真閱讀下文,認真思考:編者爲什麼要把原文中的第二段刪去呢?你認爲這合理嗎?你的依據是什麼呢?

不站在全文的高度上,是拿不出成熟的觀點的。好,下面的時間留給大家,希望結合註釋認真自讀課文。

《勾踐滅吳》教案設計 篇9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篇目是《勾踐滅吳》,它是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高一第一冊第五單元(文言文)的第二篇。在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包括古詩文詞曲小說等在內)佔了1/2的篇目,這篇文章上成功與否,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對學生能否學好後面的文言文有着重大的影響。

“大綱”對高中階段在文言文方面就閱讀能力的要求如下:誦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用法。考綱的要求如下: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其中,包括:

1、理解:

①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②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20個: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爲、焉、也、以、矣、因、於、與、則、者、之)。

③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被、賓前、省略、詞類活用)。

④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2、分析綜合:

①分析並提取文中信息。

②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3、鑑賞評價:

①鑑賞文學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②3大塊9個考點,覆蓋了大綱的要求。

剛升入高中的一年級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尚在進一步形成中。根據大綱、考綱及教參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文特點,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4、教學重點:

(1)積累本課要求掌握的重點實詞與虛詞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踐臥薪嚐膽、發奮圖強的奮鬥精神。

5、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在熟悉課文、誦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的最後兩段。

6、教具:爲了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我製作課件,利用現代技術教育手段——多媒體教學。

根據教參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計劃用2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誦讀、串講、討論相結合;第二課時:討論、誦讀爲主。

二、教學過程設計說時。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國語》思想內容、文學價值與本文相關時代背景;把握全文內容要點;講讀第一部分。

1、我首先談一下我是怎樣導入新課的:(3′)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條慾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故設置導入如下:

① 投影幾則小資料後說:

一些媒體報道了複製珍貴文物越王勾踐劍2500把,限量發行的消息。孰料一劍挑起千層浪,圍繞能否“克隆”等問題,各方人士“舌戰”正酣。

②我然後問:爲什麼“一劍挑起千層浪”?

③ 引出顏邁爲頌揚蒲松齡堅忍不拔的意志而寫的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投影、簡單解釋)

2、接着投影、解說時代背景(5′)

這裏主要講清楚吳越兩國不共戴天的關係。

接着投影、解說《國語》(2′)

這裏主要講清楚《國語》思想內容、文學價值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這兩點在下面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將得到詳細闡述)。其次採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預習。印發材料,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內容包括:A作家作品;B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理清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本課將分兩課時進行,;第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內容確立課型。第一課時:引導學生在熟悉課文、誦讀課文,掌握第一部分重點實詞與虛詞及文言句式;串講、討論相結合;第二課時:掌握第二部分重點實詞與虛詞及文言句式,討論、訓練爲主;第四,爲加大課堂容量和訓練密度,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學生在熟悉課文、誦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的最後兩段這難點的。在此我所把握的總的方法是:理清思路,多次大聲誦讀,培養語感,自然成誦。

第一步:齊聲誦讀課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爲幾個部分?試簡要概括其內容。(11′)

明確:全文共三部分,分別爲:戰敗和談(第一至二自然段),臥薪嚐膽(第三至四自然段),勝而滅吳(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第二步:講讀第一部分(10′)

學生自譯此部分,解答學生在字詞句方面的疑難處。

考慮到學生的文言文水平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我把一些疑難詞句投影出來並作解析:這一步落實“教學重點:1”。

第三步:通過對以下幾個問題的討論,理清第一部分的思路,培養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此,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採用討論和點撥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本部分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鑑賞的切入點和方法,逐步培養其文言文閱讀能力。(10′)

討論:

1、越王勾踐爲什麼要與吳王夫差談判?

2、越王勾踐和吳王對臣下進諫的態度有什麼不同?(明確:越王納諫,吳王拒諫)

3、文種對勾踐提出了怎樣的批評?是採用什麼方法來批評的?

(明確:批評勾踐平時不注意任用謀臣與武將,而到兵臨城下時纔想到尋找有用之才,爲時已晚。採用比喻說理的方法,用賈人與蓑笠作比。)

4、伍子胥反對議和的理由是什麼?請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勾踐滅吳》教案設計 篇10

學習要點:

1、瞭解《國語》的相關常識

2、掌握文中詞類活用的類型、古今異義詞和通假字

3、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

4、多義詞積累:知、復、既、勸、遂、當

5、分析勾踐滅吳的原因,吸取歷史經驗和教訓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1、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2、西施故事引出人物:

范蠡的結局——乘輕舟以浮於五湖,莫知其所終極

文種的結局——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

3、相關常識:

史書體例基本可以分三類:紀傳體如《史記》,國別體如《國語》

編年體如《左傳》左傳長於記事,國語長於記言

二、學生讀課文,教師正音:

鄞Yin卑事Bei

三、理解並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

知:①管理,主持②交好,相親③通“智”,聰明,智慧

勸:①勉勵,獎勵②勸說③勸進——鼓勵、促進;受到鼓勵

封:①加土培育樹木,引申爲聚土築墳②邊界

旅:①軍隊,衆②寄居③俱,共同

遂:①成功,順利地做到,順利地成長②於是,就③終於④田間水溝;通達

當:①掌管②面對③介詞,在某個時候④把守⑤必定⑥將

常:①符合規定的②永久的、固定的,引申爲規律、規則③長度單位,兩尋爲常

四、古今異義:

爪牙:武士,重臣——壞人的黨羽

於是:在這方面——表承接、因果關係的連詞

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

中原:原野——黃河中下游地區

暴露:日曬夜露——隱蔽的缺陷、問題等顯露出來

至於:至,動詞,到;於,介詞,引出處所——表示達到其中某種程度或另提一事

五、詞類活用:

又郊敗之,郊,名詞作狀語,在郊外

必廟禮之,廟,名詞作狀語,在廟堂

助寡人謀而退吳者,退,使動用法,使…退兵

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暴露,使動用法,使…暴露

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恥,使動用法,使…蒙受恥辱

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衣,作動詞,穿

六、特殊句式:

何後之有——賓語前置

又何求焉——賓語前置

行成於吳——狀語後置

國之孺子之遊者——定語後置

七、句子翻譯:

1、於是葬死者……補民之不足

2、今夫差衣……而患其衆之不足也

八、問題討論:

1、爲了復國,勾踐採取了哪些措施?

對外:卑事夫差,忍辱負重

對內: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向民謝罪,安撫百姓

獎勵生育,發展人口

扶貧助弱,招攬人才

發展生產,以身作則

讓利於民,民富國強

2、“致取父母昆弟而誓之”和“致其衆而誓之”兩個誓言怎樣理解?

前一個誓言,既形象生動,又頗具個性。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爲此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民的措施;後一個誓言,既有對雙方形勢的評介,又有對雙方實力的比較,更對志向和操守及紀律的作了強調,並用“助天滅之”以顯示替天行道進行鼓譟。這一切都將爲復國成就大業奠定基礎。

九、作業:

1、閱讀《語文讀本》上的《國語》相關篇目

2、完成書後練習二、三

附錄: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用較長的時間繁殖人口,聚集才力,教育人民,使國家富強。

十步之內,必有芳草:比喻處處都有人才。(劉向)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謂處處都有賢人。(論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謂培養人才不容易,須作長久之計。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謂人的言行總是處在衆人的監視之下,如有不善,無法掩蓋。

《勾踐滅吳》教案設計 篇11

一、教法建議

拋磚引玉

1、勾踐滅吳的故事爲大家所熟知,常被廣大青少年引用。這個故事和成語密切相關,導入課文可先讓學生回答,這個成語是什麼,並讓他們簡單介紹這個成語故事。這樣做可以調動學習興趣,同時鍛鍊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2、本文記敘了吳越興亡的歷史,有必要對背景加以介紹,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瞭解。春秋末年,吳越爭霸,勢不兩立。吳國依靠伍子胥、武的計謀,往西攻破強大的楚國,往北威懾到齊、晉兩國,往南攻打越國。越王勾踐領兵迎擊,在姑蘇山打敗吳軍,擊傷了吳王闔廬的腳大趾。吳軍撤退,闔廬對太子夫差說:“你會忘記勾踐殺死了你的父親嗎?”夫差答說:“不敢忘記。”當天夜裏,闔廬死去。夫差立爲吳王后,任伯嚭爲太宰,演習戰鬥射技,三年後攻打越國,在夫椒山打敗越軍。

3、要注重預習,讓學生在預習中整體感知課文。可根據沉重的預習情況,試着讓同學們簡單議論一下,課文記敘了吳越興亡的歷史,富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可啓發誘導學生,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相教育。

4、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誦讀。古人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意思是說,讀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強語感,逐步理解詩歌的內容,掌握詩歌的語言規律,從而自己也就會寫詩了。文言文也是如此。

所謂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覆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誦讀一般按下列步驟進行。第一,讀準字音。第二,讀清句讀。第三,讀出語氣。

文章要讓學生自己讀,學生閱讀文言文存在着種種障礙,更要多讀才能領會。當然提倡學生自己閱讀,並不排斥教師的必要指導。教師要指導學生精讀部分章節。

5、剖析分析步驟和要點。

(1)結構層次

第一段 勾踐總結經驗,文種進諫。

第二段 越王委曲求和,吳國態度不一。

第三段 勾踐深刻反省,禮賢下士。

第四段 勾踐內修法政,獎勵增殖,磨礪士人,善待人民。

第五段 明恥教戰,上下一心。

第六段 國仇敵愾,戰勝吳國。

(2)人物形象:

勾踐:忍辱負重,善於總結經驗;禮賢下士,能夠團結國內各種力量;深謀善政,在戰略上英明決策。

夫差:親小人,遠賢臣,驕傲輕敵,剛愎自用。

(3)重要字、詞

實詞:知、資、吊、致、蕃、報、旅、勸、勉、水人、廣運、二三子、孺子、匹夫、常賞

虛詞:無乃、苟、已、其

(4)重要文言句式:

①賓語前置例:何後之有?

②判斷句 例: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

③省略句 例:於是葬死者

(5)詞類活用:

①使支用法 例: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

②名詞作狀語 例:必廟禮之。

指點迷津

1、創設語境,導入課堂。

本文牽涉到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哪位同學能講述一個他們的故事?看誰講的語言準確、生動活潑。如:說成語故事,講歷史人物,談背景知識,把同學們帶入一個特殊意境,從而引起學習本文的興趣。本文牽涉到的歷史人物很多,如:孫武、伍子胥、西施、勾踐等。

2、訓練學生朗讀課文。要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讀出語氣。如:

找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在讀準字音,讀清句子的基礎上,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讀出語氣。要在語氣上體現伍子胥的深謀遠慮、忠心耿耿;體現出太宰嚭的陰險狡詐、卑劣無恥。

3、精讀某些段落,領會文章語言特點。

4、貫穿啓發誘導式教學法,體現學生主體作用。

5、補充和本文相關的文章,加以比較閱讀。

二、學海導航

學法指要

1、課文第一段提問:大夫種的建議可用一個成語概括,這個成語是什麼?

答案提示:未雨綢繆

2、課文第二段提問:子胥進諫採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對於越國求和,子胥與太宰嚭各是什麼態度?

答案提示:

類比推理。子胥認爲不可。太宰嚭認爲可以。

討論題目之一:子胥和太宰嚭的態度不一致,孰是孰非?

答案提示:

子胥爲吳國長遠計,太宰嚭爲個人謀私利。

3、課文第三段提問:(勾踐)葬死者,問傷者,養生才;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這樣做的用意何在?

答案提示:團結國內各種力量。

4、課文第四段提問:勾踐爲鼓勵人口增殖採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適齡、適時婚姻,獎勵生育。

5、課文第五段提問:越人堅持請戰的理由是什麼?用現代漢語表達。討論題目之二:說一說越人爲什麼願爲國君賣命。

答案提示:越國人,像受戴父母一樣受戴國君,像孩子思報父母之仇一樣想着爲國君報仇,難首有敢不盡力的嗎?

討論題目之二提示:越王治國有方,愛民如子,下下一心。

6、課文第六段提問:越人爲什麼取勝,取勝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

答案提示:同仇敵愾。勾踐治國有方。

7、閱讀下文,結合課文作比較閱讀。

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伐越。越王勾踐迎擊之,敗吳於姑蘇,傷闔廬指。軍卻,闔廬謂太子夫差曰:“爾忘勾踐殺而父乎?”夫差對曰:“不敢。”是夕,闔廬死。夫差既爲立爲王,以伯嚭爲太宰,習戰射,三年,伐越,敗越於夫湫。越王釵踐乃以兵五千人棲於會稽山上,使大夫種厚幣遺吳太宰嚭以請和,委國爲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諫曰:“越王爲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後必悔之。”吳王不聽,用於宰嚭計,與越平。其後五年,吳王聞齊公死而大臣爭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子胥諫曰:“不可。勾踐食不重味,弔死問疾,且能用人,此人不死,必爲吳患。今越,腹心之疾,齊猶疥癬耳,而王不先越,乃務伐齊,不亦謬乎?”吳王不聽,伐齊,大敗齊師於艾陵,遂與鄒、魯之君會以歸,益疏子胥之言。其後四年,吳將復北伐齊,越王勾踐用子貢之謀,乃率其衆以助吳,而重寶以獻遺太宰嚭。太宰嚭既數受越賂,其受信越殊甚,日夜爲言於吳王,王信用嚭之計。伍子胥諫曰:“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遊辭僞詐而貪齊,破齊譬猶石田,無所用之。《盤庚》曰:‘古人有顛越不恭,劓殄滅之,俾無遺育,無使易種於茲吧。’是商所以興也。願王釋齊而先越,不然,將悔之無及也已。”吳王不聽,使子胥於齊。子胥謂其子曰:“吾諫王,王不我用,吾今見吳之滅矣,女與吾俱亡,無爲也。”乃屬其子於齊鮑氏,而歸報吳王。太宰嚭既與子胥有隙,因讒曰:“胥爲人,剛暴少恩,其怨望猜賊,爲禍也深。前日,王欲伐齊,子胥以爲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計謀不用,乃反怨望。今王又復伐齊,子胥專愎強諫,沮毀用事,徼倖吳之敗,以自勝其計謀耳。今王自行,悉國中武力以伐齊,而字胥諫不用,因輟,佯病不行,王不可不備,此起禍不難。且臣使人微伺之,基使齊也,乃屬其子於鮑氏。夫人臣內不得意,外交諸侯,自以先王謀臣,今不用,常怏怏,願王蚤圖之。”吳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賜子胥屬鏤之劍,曰:“子以此死。”子胥曰:“嗟乎,讒臣宰嚭爲亂,王顧反誅我。我令若父霸,又若立時,諸子弟爭立,我以死爭之於先王,幾不得立。若既立,欲分吳國與我,我顧不敢當,然若之何聽讒臣殺長者?”乃告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爲器,而氛吾眼著之吳東門,以觀越寇之滅吳也。”乃自刺殺。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乃爲立祠於江上,因名曰胥山。後十餘年,越襲吳,吳王還與戰,不勝,使大夫行成於越,不許,吳王將死,曰:“事故以不用子胥之言至於此,令死者無知則已,死者有知,吾何面目以見子胥也!”遂蒙絮覆面而自刎。

《勾踐滅吳》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的

瞭解關於《國語》的文學常識

學習常用字“知”、“復”、“既”、“勸”、“遂”、“當”。背誦第五、六段

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感受勾踐爲圖復國臥薪嚐膽的意志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

勾踐之困會稽也,喟然嘆曰:“吾終於此乎?”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論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請給這段話用成語起個標題,有能力的把這段話翻譯出來。

題目:臥薪嚐膽

譯文:勾踐困守在會稽的時候,喟然感嘆道:“難道我就這樣困守在這裏一輩子嗎?”吳王夫差赦免越國以後,越王勾踐回到越國,於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膽,無論是坐着還是躺着,擡頭就能看見苦膽,吃飯時也親口嚐嚐苦膽。勾踐還常常自言自語地說:“你忘記了吳越在會稽這一仗的恥辱了嗎?”越王勾踐親自參加田間勞動,他的夫人親自織布,吃飯時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種顏色的華美衣服,屈己禮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來訪的賓客,救濟貧窮的人,慰問死者的家屬,與老百姓同甘共苦。

誦讀課文

根據下列問題學生自己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要求注意字音、斷句。可以根據自己情況小聲讀課文。

1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時,爲什麼要號令三軍?號令三軍的內容是什麼?

2文種是怎樣進見勾踐的?勾踐派誰向吳國求和?勾踐怎麼說服出使者的?

3“夫差將欲聽與之成。爲什麼沒“成”?後來爲什麼又“成”了?

4當越國解了會稽之困後,勾踐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5越國國土面積有多大?勾踐對父兄昆弟發誓說了什麼?勾踐對國人下了什麼命令?對“達士”,對“四方之士”,對“國之孺子之遊者”,對自己什麼態度?十年沒收什麼產生什麼結果?

6越國父兄幾次向勾踐請求報仇?勾踐是怎樣回答的?

7討伐吳國的戰爭開始後,國人有什麼表現?

朗讀課文

朗讀課文,訂正字音、斷句,並準備複述課文。

第二課時

複述課文

學生複述勾踐滅吳的故事。要求學生在講敘時要用聯想和想像的方法生動敘述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注意重點字的理解。

注:講大綱要求掌握的常用詞“知”、“復”、“既”、“勸”、“遂”、“當”用幻燈打出這些常用詞在初中使用過的句子,並註明出處,讓學生快速回答。

評價勾踐

分析評價勾踐,要求用原文語句來分析。

學生只要自圓其說就行。對勾踐評價好與壞,學生可能會超出《勾踐滅吳》這課的內容,只要學生引用的史實沒能科學性錯誤,教師都不要輕易否定。目的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

指導背誦

1越國父兄幾次向勾踐請求報仇?勾踐是怎回答的?

2討伐吳國的戰爭開始後,國人有什麼表現?

3戰績如何?

作業佈置

背誦課文最後兩段。完成書後練習第61頁第二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