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語文《琵琶行》優秀教學案例

高中語文《琵琶行》優秀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一、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琵琶行》優秀教學案例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詩歌風格;

2、領悟本詩的藝術特色,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

3、品味詩歌意境,分析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4、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播放紀錄片《唐之韻——白居易與新樂府》,使學生對白居易及其詩歌風格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教師配樂朗讀詩歌,在誦讀過程中用符合詩歌意境的音樂和飽含感情的語言使學生產生共鳴,找到語文的詩意美;

3、運用背景音樂《琵琶曲》,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美的享受,並且通過學習詩人描寫音樂的變化使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展示;

4、讓學生在享受中展開討論,瞭解中唐歌女的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情況,使學生對詩歌主旨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5、實踐音樂練筆,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抒發自己的情感,並用教師範文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薰陶,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喜愛之情;

2、培養學生審美情趣,豐富學生情感,在老師、學生、抒情主人公之間做到心與心的交融;

3、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形成健康美好的人生態度與價值觀。

 二、設計理念

這是追逐個人價值的時代,也是一個崇尚“經濟動物”的時代。於語文,我心中更多的是憂患與悲情,內心深處充滿惶恐:語文的詩意丟了?學生的情感空虛了?激烈競爭的大背景,殘酷考試的主旋律,加快了生活的節奏,也剝奪了學生翱翔的思想、悠揚的歌聲、豐富的情感。以前曾讓學生激動不已的美文現在已不復然。一個冷視人生、情感乾癟、空虛的學生是不可想象的,而一堂形式呆板、缺乏交流的課堂也是不可想象的。

“萬一禪關砉然破,美人如玉劍如虹”。在心靈的掙扎與虛空的迴旋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三維作爲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的標準,體現了一種新的哲學思考。三維的第一個維度是知識與能力;第二個維度是過程與方法;第三個維度是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互相滲透、互相交融在語文教學詩意、情感的荒原中撒播綠意;在精神的廢虛中重構真善美的殿堂。

《琵琶行》是我在課堂上詩意與情感教學的一個典型案例。“腹有詩書氣自華”,古老的智慧、經典的知識,都具有益人心智、沁人性情、優化氣質、滋養人生的價值,語文文本的選擇越來越傾向於人文性,語文課堂也越來越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現。《琵琶行》教學是心的感動,是一次被人感動並感動他人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情感的對話、思想的交流,學生與琵琶女及抒情主人公白居易做到了精神的融合、靈魂的互滲。而這種交流、融合並不是架空的,是通過語言文字的研讀、品味與揣摩來實現的。文學由情而作,詩詞因歌而發,《琵琶行》這個案例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學生情感,讓學生在詩意的課堂中感受到歷史與現實中的人性之愛、人倫之善、人道之尊,感受到人類精神文明的博大與深邃,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與柔情。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播放紀錄片《唐之韻——白居易與新樂府》。

(二)教師配樂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設計

1、理論:抒發情感是音樂和詩歌的共同點,本詩又是應琵琶曲而作,所以用音樂導入順利成章,且在課堂一開始就創設了感傷悲涼的意境。

2、導入語:一位盲人將要離開人世,對別人說:“我多想看看陽光及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啊!”人們請來了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熱淚說:“我看見了,我看見了!我看見了陽光、鮮花、小鳥、河流。”盲人帶着喜悅滿足地離開了人間。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聽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後,老淚縱橫地說:“我觸摸到了俄羅斯民族的靈魂。”美妙的音樂能引起不同經歷、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鳴。《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情演奏使詩人潸然淚下,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

是怎樣的音樂使得這位江州司馬青衫溼呢?(動作設計:教師邊說邊播放《琵琶曲》。)

 (二)誰解琵琶聲

1、理念:這首詩的主體音樂就是《琵琶曲》,古典音樂的魅力在於它能感染不同年代、不同階層的聽衆。本環節旨在《琵琶曲》與學生之間建立起情感的橋樑,從而使學生理解白居易對琴聲的深刻感悟,並從藝術欣賞的角度認識白居易描寫音樂的高超藝術,感悟語文文本的詩意。

2、過程

提問:你們從《琵琶曲》中聽到了什麼?

明確:琵琶女對自己身世的感慨;琵琶女徒有美貌和一身的才世,對命運不公的感嘆;雖是琵琶女彈奏曲子 ,但我們卻感覺到了我們生活的無奈。

提問:詩人幾次聞到琵琶聲?

明確:詩人三次聽到琵琶聲。第一次是詩人送客聞琴聲;第二次是彼此相見,琵琶女奏曲,是重點描寫;第三次是“感我此言”而和。

提問:在衆多的聽衆中,誰又能真正瞭解這琵琶聲呢?

師生共同研討:能瞭解琵琶聲的恐怕非白居易莫屬了。白居易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詩人對琵琶曲調的描寫和琵琶女的自述是可以吻合的。第二次琵琶聲可以分爲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

第二部分是“歡樂曲”: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爲《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成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世超羣,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轉爲清脆圓潤、輕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第三部分是“沉思曲”:“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像善於歌唱的黃鶯在花間鳴叫一樣流暢、悅耳。就像人低聲哭泣,氣咽聲堵,又像冰下泉水,陰塞難通。如泣如咽,似斷似續。“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幽愁暗恨生。”形容聲音越來越低沉,以至停歇。“此時無聲勝有聲。”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讓聽衆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暫時的寂靜無聲,比連續不斷的鏗鏘之聲更能撩撥人們的心絃,增加一層對比:有聲無聲。

第四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

提問:白居易不僅是欣賞音樂的行家,又是描寫音樂的高手。白居易是怎樣把琵琶聲的美傳達出來的?

明確:①用比喻來寫音樂的美。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四弦一聲如裂帛”。

②用音樂效果來描寫音樂的美。“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以主人忘歸客不發襯托音樂美妙驚人。“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人們被音樂打動,心往神馳沉浸在音樂當中,“悄無言”比報之以熱烈的掌聲或喝彩聲更好,這就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襯托音樂高超迷人。“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寫盡音樂的感人力量。作者善於把音樂效果和環境氣氛、人物感情結合起來寫,共同烘托出一個音樂的世界。

③從琵琶女的彈奏技巧上也能夠體會音樂的美。“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三)誰解青衫淚

1、理念:由對琵琶女的單向理解導入到主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學生、琵琶女、詩人三者之間進行情感交流。

2、過程

提問: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詩人白居易爲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誰能理解詩人此時的心情?

明確:詩人既傷琵琶女也傷己。他們之間雖然出身、經歷不同,但也有相似之處:

一個本是京城女,一個去年辭帝京,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地僻的江州;

一個是名滿京都的.名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都有出類拔萃的才能;

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相諫而遭貶謫,都有從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着滿腹的“幽愁暗恨”,過着冷落悽清的寂寞生活。

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琵琶女此時彈奏中所包含的感情似乎已經超越了前二次,她既爲己悲,又爲江州司馬而悲,誰解青衫淚不言而語,只因“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四)誰解風物意

1、理念:情景交融歷來是抒情的重要手段。景物可以烘托氣氛,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產生共鳴。

2、過程

提問:我曾寫過這樣一幅對聯“枯藤老樹皆成詩,小橋流水齊入畫。”橫批:情景交融。情景是一家,詩人並沒有對音樂作孤立的描寫,而是把秋夜江景也融入到詩中。邊聽曲子,邊找出風物描寫的句子,並說說它們與情感的關係。

明確:“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敘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令人頓感秋涼襲身,傳達出詩人淒涼愁慘的心情,爲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別時茫茫江浸月”,敘述別時景象,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間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詩人此時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樣無邊無際,此時的心緒就像江中破碎動盪的月影一樣零亂。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無不彌散着詩人的離愁別緒,同時爲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悲涼的氛圍。“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在爲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獨守空船的環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淒涼的心情;

“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渲染詩人被貶後的孤寂悲涼。

總之,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歌中的風物成了溢滿感情的意象,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鬱的月光裏,悽美哀人。

  (五)文與樂的實踐

1、理念:本環節是《琵琶行》教學的延伸,旨在培養學生對文學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的情感。

2、實踐:白居易能從琵琶聲中聽出琵琶女的苦楚,並和歌而作,我們能不能也從音樂中聽出自己的聲音呢?下面我們也來聽一段音樂,如果你有感悟,就把它轉化成文字。

3、教師範文:

在零點享受孤獨

我是一個沉靜的歌者,聽過了卑瑣與醜惡,看過了無奈與不公,身陷於太多的積習與違心。

零點時分,看着黑暗一點一點將自己吞沒,心滿滿的,全是想哭的溫柔;睜開眼,看到的全是寂寞。不知何時起,總喜歡在零點品味孤獨。

問自己:幸福嗎?是的,幸福;幸福早已揣在懷中,幸福是丈夫深情的關懷,幸福是女兒可愛的笑靨。

問自己:孤獨嗎?是的,孤獨;孤獨如影隨形,孤獨是身在異鄉爲異客的遊子心,孤獨是刻骨想念的父母情。

有人害怕孤獨,有人喜歡孤獨,我,則欣賞孤獨。

在這個擁擠嘈雜的世界裏,在這個忙碌無序的環境中,難得有機會一個人去品味孤獨,體驗那份靜謐的時刻。

欣賞孤獨才能呵護愛情,讀懂孤獨才能珍惜友情,走進孤獨才能重視親情。

在零點時分品味孤獨,可以什麼也不想,也可以泡一杯咖啡,聽一首歌,寫一篇文字,想念一切……

  四、教學後記

  (一)案例評析

本案例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爲主題,以琵琶曲爲線索,環環相扣,課堂充滿詩情畫意,學生的情感也被激發出來,。但也不不少遺憾之處:一是學生文學修養不高,雖是一首通俗易懂、情真意切的詩歌,並且課文有詳細的註解,但仍有學生對個別詩句不理解,影響審美效果;二是學生對古典音樂的欣賞能力不高,因受現當代流行音樂的影響,他們不能馬上融入到音樂中,對曲子的感悟較慢;三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欠缺,表述較平淡通俗,語文的詩意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但綜合來講,這堂課還是做到了“迴歸語文詩意,激發學生情感”。

  (二)教學總結與反思

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審美與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要找回語文詩意,首先要讓教師充滿詩意;要激發學生情感,首先要讓老師飽含情感。我在反覆地實踐和思考中找到了一些讓語文充滿詩意,讓教師飽含情感的方法。

1、教師必須充滿智慧,脫離庸俗與膚淺。在《琵琶行》教學中,學生的文學修養不高並不是個別現象,即使是在教師隊伍裏也有離開教參備不出課的現象。教育家肖川這樣闡述: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他們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那麼他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我們要經常走進大師的心靈,與聖賢對話,採取靈活的方式,在現代科技超常態發展的背景下,以智者的判斷力和鑑賞力使那些最具有時代性,最具有思想價值,最具有創造力的文本進入到我們的視野中來。博鑑羣書使教師充滿智慧,厚積薄發使教師脫離庸俗與膚淺。

2、教師必須做到胸中有教材,講出自己來。語文教學是真情的流露,教師應該全身心的投入。語文教師要想充分發揮語文教育的個性特點,挖掘語文詩意,十分重要的是把教材吃透,做到胸中有書,教材爛熟於心,要熟悉到如出我心,如出我口,以此講出自己來。學生學有所得,他纔有興趣;學無所得,他怎麼會有興趣呢?那就更談不上激發情感了。

3、教師必須具備教學藝術。新課程提出:教師不再以課程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和權威自居,其職能將變“知識施予”爲“教育交往”,老師應當以平等之人格、除僞之語言同步實行與學生的人際交往與心靈交流。正如加拿大學者史密斯所言:“教學乃是教師與學生在‘思考’這面超驗的旗幟下進行“聚全”的活動,這‘思考’拒絕以某個在先的目的的名義而結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教育其實是老師和學生分享人類的精神財富,那就意味着教師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平等的傳遞,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學生的學習也不再是負擔而是享受,如沐春風。優良的教育藝術使得教育過程順利,師生配合密切;相反教育就很難進行下去。

4、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語感。在所有的人類活動中,語言最能表現人之爲人的特點。人在語言中思考、生活;人在語言中溝通、交流。語文學科的價值是在語言之內,而不在語文之外,語文學科的價值取決於語言的價值。語感就是專注於人對言語的感知、領悟和把握。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教師的語感、作者的語感與學生的語感通過文本的言語的共振共鳴,使教師之心、作者之心與學生之心在文本言語中交流融合。在語感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一支蠟燭,他還可以是一個手工製作家,是個富有創造力的設計者,並且是一個能夠欣賞作品的藝術家。他能對語言作品產生親和力,然後得到滿足、提升,用點燃的藝術烯起心靈的火焰,燃燒學生的感知、想象,釋放出感情的力量、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推動學生不停地變成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