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觸龍說趙太后人教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

觸龍說趙太后人教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觸龍說趙太后人教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觸龍說趙太后人教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掌握文中尊稱與謙稱。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的詞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結合上下文揣摩詞語的意義與用法,的能力。

3.分析人物形象,賞析曲折委婉的語言藝術。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疏通、評判、翻譯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

認識父母應爲子女作長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愛的.危害性。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課文文言詞語和句式。

難點:對觸龍曲折委婉的勸諫語言的理解。

解決辦法:讓學生藉助註釋與工具書自讀課文,理解課文文言詞語和句式,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逐層背誦課文第三段。領悟觸龍的勸諫語言。教師要介紹作品背景材料,對課文涉及的文言知識要點撥、歸納。

●學生活動設計

1.藉助課文註釋與工具書自讀課文。

2.分角色朗讀課文,激發興趣,加深理解。

3.製作文言詞語、詞類活用以及文言知識卡片,積累文言知識。

4.討論課文層次結構,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內容。評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

5.討論觸龍的勸諫語言藝術。

課時安排

4課時

第一、二課時

●教學步驟

1.導入

本單元已經學過兩篇“諫說”類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與《鄒忌諷齊王納諫》。兩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諫說”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燭之武善於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層深入,正反剖析;而鄒忌則善於以事設喻,以小見大,類比推理。這都是因爲他們能夠從“諫說”對象的利益、心理出發,統觀全局,並且具有很高的運用語言的能力。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諫說”類的文章《觸龍說趙太后》,看看觸龍的“諫說”又有什麼特點,是如何說服趙太后的。

2.背景及人物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繼位,因年小故由趙太后(即趙威後)執政。此時,秦見趙新舊交替,國內動盪不安,以爲有機可乘,便發兵攻趙。趙向齊求救,而齊則要趙讓孝成王之弟(趙太后最小的兒子)長安君爲人質方纔出兵。趙太后溺愛小兒子,堅決不肯讓長安君去做人質。於是觸龍出面勸說趙太后,終於使她同意讓長安君去做人質,齊國纔出兵救趙。

趙太后,趙惠文王之妻趙威後。惠文王死後,孝成王年幼,威後執政。《戰國策?齊策》中記載了趙威後問齊使的一段對話,她先問齊國的年成和百姓,然後才問齊國國君,並對齊國兩個賢士不被重用,一名孝女沒有受到敬重要深表不滿,體現了她以民爲本的政治見解和積極用士的精神,是個開明君主。這是她最終接受觸龍勸諫的思想基礎。

觸龍,趙國的大臣,擔任左師。他年齡大、資格老、關係深,有豐富的人生經驗,目光長遠、對趙國忠心耿耿,這也是他勸諫成功的基礎。

3.學生自由誦讀課文

(1)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強(qiǎn)諫 心唾(tuò)其面 揖(xū)之 有所郄(xì)

恃(shì)輦(niǎn) 耆(shì)食 不肖(xiào) 沒(mò)死 溝壑(hè) 媼(ǎo) 持其踵(zhǒng) 挾(xié)重器

膏腴(yú) 百乘(shèng)

(2)注意以下句子的誦讀停頓

日食飲/得無衰乎 太后之色/少解 年/幾何矣 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 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 則/爲之/計深遠 老臣/以/媼爲長安君計/短也

4.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儘量讀出一些味道。

提示:第一段太后的話,要讀出惱怒、嚴厲;第二段觸龍的話要讀得懇切、舒緩;第三段觸龍的話,求職要讀出影射之味,“甚於婦人”要讀得風趣,“老臣竊以爲”要讀得輕鬆,“則爲之計深遠”要讀得深沉,“豈非”要讀得肯定。第四段觸龍的話要讀得從容、深沉,表現出憂慮。

5.學生製作文言知識卡片

(1)古今異義

“用事”:執政。“丈夫”:男子。“徐趨”: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乘”:古代一車四馬爲一乘。“沒死”:冒着死罪。“至於趙元爲趙”:到了……的時候。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詞用作動詞:“趙王之子孫侯者”(封侯),“質於齊”(做人質)

使動用法:“沒死以聞”(使聞),“今媼尊長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貴)

動詞用作名詞:“其繼有在乎”(繼承人)

(4)句式

“日食飲得無衰乎”(該不會……吧)

“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難道不是……嗎)

“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憑什麼……)

(5)尊稱與謙稱

完成課後練習三,然後加以整理。

(6)一詞多義

完成課後練習二“質”“及”“甚”“少”“異”“爲”。

補充

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 (才)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 (卻)

趙氏求救於齊 (向)

於 和於身也 (在)

甚於如人 (比)

6.擴展

閱讀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切忌望文生義。古今詞義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詞義範圍擴大。例如“江”古代專指長江,“河”古代專指黃河,現在則泛指一般江河。

2.詞義範圍縮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現在則縮小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3.詞義的轉移。例如“是”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現在轉爲行走。

4.感情色彩的變化。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謗譏”是中性詞,而現在則爲貶義詞。

5.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在是一個雙音合成詞。例如“地方”“至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