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中語文《蜀道難》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蜀道難》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蜀道難》教學設計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比較準確地概括出蜀道的形象特點,初步理解和體驗詩人的複雜情感,然後通過朗誦來表達和鞏固這種理解與體驗。

2.在品讀涵泳詩歌的同時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初步感受這首詩豪放中蘊含悲愴的詩風。

  教學重點

朗讀體驗李白在詩歌中的複雜情感。

教學難點

揣摩“長諮嗟”的複雜內涵。

 教學過程

 一、從學習經驗入手,初步把握李白樂府詩的特徵

在初中學過的李白詩歌中,在內容和形式上與《蜀道難》最接近是《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在這首樂府古體詩中打破了整齊的詩歌句式,運用跳躍的思緒表達了對“行路難”的感嘆,既有對現實人生的茫然,對仕途艱難的感嘆,更有對理想的堅定執着,感情可謂跌宕起伏。

 二、抓住核心詩句,把握詩歌脈絡

請學生自由朗讀《蜀道難》,要求畫出詩歌的核心詩句,概括詩歌的結構脈絡,試着把長詩讀短。

1.抓住詠歎蜀道的抒情主旨句:“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2.抓住詩人關心友人入蜀的詩句:“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明確:第一種梳理思路,能扣住詩題,貫穿全詩,體現詩歌一唱三嘆的抒情特點,可作爲詩歌脈絡的主旋律;第二種梳理思路也有一定道理,是詩歌的副旋律,可以作爲第一種思路的補充。三、關注語言形式,感受蜀道形象朗讀涵泳是古人留給我們鑑賞詩歌的法寶。以貫穿全詩結構脈絡的詩句爲線索,重點品讀關鍵詩句,關注語言形式,把握蜀道的形象特點,體驗詩人複雜的情感。

1.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要求學生自由朗讀這四句,說說這樣處理的理由,教師根據學生朗讀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

(1)關注語言形式,運用誦讀中的輕重快慢等手段讀出運用嘆詞的抒情效果,讀出開口呼韻語氣通暢的效果,以及詩句字數的層遞而形成語勢的層遞,從而奠定全詩豪放的感情基調。

(2)模擬生活體驗,如當我們面對巍峨高山時,只能仰頭,情不自禁輕嘆,讀出“危乎高哉”輕輕吟哦的聲音形象。

(3)感受蜀道形象,讀出蜀道開闢的艱難、蜀道險峻的感覺,再來重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中誇張豪放的語氣。

教師先範讀蜀國開國、蜀國開闢的詩句(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讀出由輕到重,由慢到快的語勢節奏,感受蜀道開闢的艱難。

然後指導學生朗讀描寫蜀道高峻的詩句(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幾句將誇張、傳說與想象融爲一體,通過個別詞語的重音處理讀出蜀道的高峻險要。

再指導全班齊讀描寫行走在青泥嶺的詩句(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要輕聲讀出青泥嶺上的曲折,彷彿登上高峯心有餘悸的感覺。

總結誦讀經驗:朗誦不只是技巧問題,要關注語言形式的技巧,要領會意象的形象感,要有生活體驗,要有對象感和姿態感。經典作品只有與讀者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才能化作讀者真實的聲音,讓經典復活。

2.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難怪詩人發出“使人聽此凋朱顏”的感嘆,“凋朱顏”就是讓人面容失色,甚至動人心魄。引導學生尋找並朗誦讓人“凋朱顏”的詩句。

(1)學生朗讀描寫蜀道悽清的詩句(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指導學生彷彿聽到悲鳥的啼號,聽到子規滴血的哀叫——不如歸去。這哀叫彷彿是對遊子的悽楚呼喚。引導學生通過拉長“愁空山”這三個字的讀音,感受這三字短句所營造的蜀道上空曠悽清的環境。

(2)學生朗讀描寫蜀道艱難的詩句(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砅崖轉石萬壑雷),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中“萬壑雷”的自然現象,讀出這四句由低到重、由慢到快的自然偉力。啓發學生誦讀這些詩句,感悟詩歌的審美特徵。進一步領悟這種美感已經不是一個“豪放”所能概括,簡直是驚悚、驚心動魄的人生體驗。這既是李白的聲音,也是盛唐的聲音,讀這樣的詩句可以拓展我們的胸襟,滌盪我們的靈魂。

3.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

蜀道上這麼淒涼孤寂,這麼驚心動魄,難怪詩人要模擬蜀國人對外來的遊人發出如此詰問——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

(1)讀出長句的反詰語氣

指導學生讀出這個長句的節奏感以及反問語氣,並進一步啓發學生探究爲何發出如此嚴厲的詰問?

學生朗誦描述劍閣的詩句(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把握詩人的意圖:描寫劍閣的艱險,易守難攻,是爲了引出蜀地的封閉,容易滋生各種動亂。

(2)讀出短句的緊張氣勢

學生朗讀描寫蜀國戰禍暴亂的詩句(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理解視角的轉換以及詩句的比喻義:蜀地戰亂,讓百姓朝夕躲避叛臣逆賊;滿目卻是叛軍暴徒殺人如麻、血流成河的慘象。

教師指導學生誦讀這一組詩句時,可先從語言形式和視角轉換的角度,以七字句開頭,拉開序幕,除了中間的兩句五字句,主旋律是四字句,凝練緊湊,而且視角轉換頻繁,可謂跳躍跌宕,大開大合,極力渲染蜀地的兇險,要讀出一種緊張、急迫的氣勢,讓人眼花繚亂,驚歎突兀的視覺衝擊。再從詩句描寫的情感內容上看,蜀國因爲偏遠、封閉,常常被叛臣亂黨佔據爲王,濫殺無辜,慘不忍睹,可以使用各種拖音、顫音的技巧,讀出慘無人道、驚心動魄的語氣。

(3)讀出詩人的勸誡語氣

李白之所以要渲染蜀地的慘烈、驚心動魄,其主要目的是爲了勸誡入蜀之人,因此詩人對友人提出了這樣的忠告——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指導學生讀出李白對入蜀友人忠告的口吻,要有對象感(對友人)和口氣感(竭力勸誡),這兩句語氣先鬆後緊。在充分感受李白詩歌語言特點及情感特點的基礎上,概括《蜀道難》的詩風——豪放中蘊含悲愴。

  三、探究“長諮嗟”的內涵,感悟李白的人格特質

面對蜀道的高險、悽清、孤寂以及蜀地的兇險、慘象、驚心動魄,李白髮出第三次詠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1)探究“長諮嗟”的內涵

引導學生探究“長諮嗟”的內涵:對蜀道山水的詠歎、對友人入蜀安危的關切、對蜀地百姓安危的憂慮。教師可以結合李白其他詩中的自我形象“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難》)等詩句,探究“蜀道難”的含義,不僅是自然道路的高險,也指社會人事的兇險,還可以指人生仕途的坎坷。

(2)詩人爲何“側身西望”?

指導學生朗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指導學生要讀出詩人的姿態感——側身西望(結合李白側身西望的圖片),面對人生的艱難坎坷,詩人爲何要選擇這種很不舒服的姿態呢?

探究李白的人格氣質,即使面對自身仕途的坎坷,他也不會低頭消沉,而是高昂着高貴的頭顱,表現出一股凜然不可屈服的傲骨,這纔是李白的人格特質,代表着盛唐氣象。因此《蜀道難》的特點不只是豪放,而是豪放中蘊含惆悵,悲愴之中有傲骨。

 四、把握情感基調,師生共同朗誦

學生起立,向這位人生在世不得意,卻留傲骨在人間的詩壇前輩表達我們的敬意!師生分角色一起演繹這首多聲部的交響樂——《蜀道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