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席慕蓉《長城謠》教學設計

席慕蓉《長城謠》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教學理念:

席慕蓉《長城謠》教學設計

在教學難點的突破上,我採用症候式解讀法進行引導,於詩句中看似不合理之處下重手,引導學生思索,品味本詩含蓄的語言特色,突破教學難點的問題。最後,學以致用,進行仿寫訓練,讀寫結合。整堂課的設計之中,力爭讓學生既學習到知識,掌握方法,又發展能力,務必使學生課課有所得。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體會本詩蘊含的情感,學習詩歌借物抒情、虛實結合的寫法;

能力目標:運用症候式解讀法,品味本詩含蓄的語言,在反覆朗讀中體會詩歌抒發的情感,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標:對學生進行愛家鄉的情感教育。

 教學重點:

領悟作者所抒發的情感,學習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症候式解讀法,品味本詩語言含蓄地表情特色。

  教學方法:

朗讀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討論法、症候式解讀法。

 教學媒體:

電子白板、PPT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多媒體播放音樂《長城謠》

2、“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內外是故鄉......”如果說,在中華大地上有一個建築可以讓華夏無數兒女魂魂牽夢繞,那必然是——長城。無論是身在祖國,還是身在他鄉,長城始終連着華夏兒女的心房,無可替代地成爲華夏兒女心靈的永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席慕蓉的《長城謠》來領略她寄寓長城的深摯情感。(板書:長城謠)

二、進入新課

(一)、引導釋題

(明確:寫作對象——長城;體裁——歌謠,抒情詩)

(板書: 借物 抒情)

(二)、明確目標

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我們今天的任務就是要跨上三級階梯,即初讀:順文悟情;再讀:品句賞情;三讀:仿創表情

(三)、初讀:順文悟情

1、齊聲朗讀,正音。

2、指出易讀錯的字

焉支 隘口 蹲踞 敕勒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並帶着自己理解的這種情感誦讀相關的詩句。

(1)、思念故鄉之情。 (板書:思鄉)

(2)、從“唱你時總不能成聲 寫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可以看出詩人的激越的情懷。“總”這一表“無論如何一定如此”的副詞,寫出了詩人日夜牽掛故鄉的形象;“一……便……”這一表時間間隔短的關聯詞,寫出了作者心繫長城,魂牽夢繞,揮之不去的情懷。

(3)、爲什麼詩人會有這種情感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簡歷及及本詩的寫作背景,深入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現的感情。(板書:席慕容)

席慕容:祖籍內蒙古,是蒙古族王族之後,外婆是王族公主。1943年出生於重慶,1949年她離開故鄉,去了臺灣,從小在母親吟唱的《長城謠》中長大。因爲政治的阻隔,她甚至從未與故鄉謀面。每當想家鄉時,她就吟唱兒時入夢的民謠——《長城謠》,靠着自己的想象去描繪故鄉的畫卷聊解思鄉之苦。這種濃郁的思鄉戀國之情,終於在1979年噴薄而出,形諸筆端,寫下了《長城謠》這首詩。

是啊。詩人少小離家,老大難回。情動於衷,難以自己,就用一系列振聾發聵的問句起,用排比的句式表達出了詩人對長城故鄉洶涌澎湃的依戀、讚美,含蓄地寫出了古老長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響。

(4)、帶着剛纔對詩歌的初步感悟誦讀全詩,注意讀出節奏和情感,讀出思鄉的味來。

(四)、再讀:品句賞情

下面我們就通過品讀詩歌來進一步把握詩歌內容,感悟詩人的情感。

1、下面請聽老師範讀,同學們一起思考。

(1)、三節詩分別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從哪裏可以看出?請各用一個短語概括出來。體悟各幅圖畫所表達的不同情感。

明確:

滄桑長城圖(爭戰、歷史、奪了、還了、隘口、悲歡)——深沉

烈焰山河圖(火、軀體、面容、雲、樹、風)——熱烈

夢月故鄉圖(敕勒川、陰山、夜色、黃河)——沉靜

請用同學們不同的情感讀出各小節詩句。

2、詩中三節中各都有一處看似有矛盾之處?應該如何理解呢?請找出來並討論體會詩人爲什麼要這麼用筆。

明確:

(1)、第一節中“你永遠是個無情的建築......冷眼看人間恩怨”,長城真的“無情”“冷眼”嗎?。

“無情”、“蹲踞”、“冷眼”是對長城的刻畫,詩人通過擬人的手法,使長城人格化,寫出了長城千百年來一直默默冷靜地觀注着中華民族血與火歷史的歷史見證者的冷靜形象,抒發了詩人對長城的依戀和讚美之情。但詩人這裏不是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是反說長城”無情”,於矛盾中、於不合情理中非常含蓄地寫出古老的長城自在己心中的地位和對自己的影響。這一“無情”卻是“道是無情卻有情”,千百年不離不棄的關注卻正好極度地表現出詩人真正的深沉的情感。

自由朗誦第一節詩,讀出“深沉”的味來。

(2)、第二節中“爲什麼唱你時總不能成聲/寫你不能成篇/而一提你便有烈火焚起,”詩人爲何會這樣?

因爲,詩人早已把長城融進了自己的生命,“不能成聲”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不能成篇”是情思多多,不知從何下筆,不願任意取捨;“烈火焚起”是朝思暮想故鄉的情感熾烈如火。

長城在詩人心中,早已不僅僅是客觀的物象和歷史的見證者,長城已成爲民族的象徵,成爲祖國的象徵,成爲中華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徵,更是民族苦難歷史和豐富民族遺產的象徵。詩人心繫長城,心繫故鄉,視古老的長城爲自己的根基和靈魂的寄託之所。所以,纔會讓多情的詩人歌不成聲、賦不成篇,卻又揮之不去,成爲一種縈繞於心情結。

齊聲誦讀第二節詩,讀出“熾熱”的情來。

(3)、第三節中“流進我不眠的夢中”,“不眠”爲何有夢?這不矛盾嗎?

詩人身居他鄉,心繫故國;想回家鄉,卻不能成行;希望有夢,夢迴故鄉;但好夢難圓,濃烈的鄉思鄉愁讓詩人夜不能寐,難以成眠。“不眠”一詞刻畫了一位遊子深沉的思鄉之情。躍然紙上,令人動容。

男、女生比較誦讀第三節,讀出“沉靜”的思來。

3、本詩的感情爲什麼要藉助長城及第二人稱來表達呢?有何深意?

明確:

(1)、在詩人心中,長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徵,還是寄託鄉思鄉愁的個性化對象。詩人的故鄉就在長城腳下,黃河岸邊,詩人想到故鄉就會想象到長城及與之相關的黃河、敕勒川、陰山、月色、雲、樹、風.....這些事物共同構成一副莽莽蒼蒼的山河畫卷,那是詩人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家園,詩人藉助這些具體可感的事物來寄託和抒發心中的感情,來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板書:意象長城)

(2)、作者運用第二人稱寫法的作用

便於拉近作者與長城的距離,面對面地傾訴自己對長城的讚美之情。

4、在她的想象中,故鄉美嗎?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詩人想像中故鄉的畫卷嗎?

明確:

在詩人的想像中:陰山下,茫茫的大草原,明朗的夜晚,月亮在空中懸掛,如水的月光傾瀉而下,故鄉的山水在月光下顯得朦朦朧朧,如夢似幻。

5、多美的一幅山水畫卷啊!多想回家看看,無奈,“少小離家,老大難回,”只好展開遐想,放飛思緒,夢迴故里。同學們,讓我們帶着詩人心中的無限思念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吧。

(五)、三讀:仿創表情

1、仿寫

讀了席慕容的詩,我們不禁爲她濃濃的故鄉情節所打動。我們生活學習在竇團山下、涪江河畔。請同學們以竇團山或涪江爲話題,用具體可感的事物來寫一首借物抒情的詩歌,來表達我們對家鄉的熱愛、依戀和感恩。

題目自擬。

可以仿照《長城謠》的詩句形式寫,也可以隨意寫一二節。

2、分享

學生朗誦自己的作品,師生賞析。

 三、作業佈置

1、有感情的朗誦全詩。

2、積累表達思鄉之情的名句

 附板書設計

長城謠

席幕容

借物 抒情

長城

意象 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