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陳情表公開課教案設計

陳情表公開課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李密早有孝名,據《晉書》本傳記載,李密奉事祖母劉氏“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嚐後進。”武帝覽表,讚歎說:“密不空有名也”。感動之際,因賜奴婢二人,並令郡縣供應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終養。小編今天爲大家帶來陳情表公開課教案,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陳情表公開課教案設計

本教案將通過《陳情表》的教學,引導學生對於古人“至孝”行爲的理解,喚醒他們對親情的珍惜。

學習目標:

1.梳理課文情節,檢查學生掌握的文言知識。

2.通過閱讀對祖孫之情的描寫,具體體會“孝”這一中華美德。

3.引導學生賞析李密說情的藝術以及至真至誠的說情語言。

教學流程(3課時):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以聲激情

充滿真情的課堂一開始就要把學生引進我們設置的情境裏,於是我在課前選擇了滿文軍的一首《懂你》,把整個課堂引入深情的氛圍,然後導入:

讀《出師表》不淚下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淚下者,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淚下者,必不友。今天,讓我們走進李密的陳情表,去體會一個孝子面對恩重如山的祖母和皇帝詔命時無奈的述說吧!

二、涵詠功夫興味長,以讀訴情

閱讀能體味文本思想的多姿多彩,深化作品的情感,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提升他們的審美境界。語言形象是任何影視表演永遠取代不了的東西,所以,品讀語言,感受形象是教學的必備環節。我在課前已經佈置學生有層次梯度地三讀了,即:第一讀,讀正確音;第二讀,讀準字詞輕重;第三讀,把握感情。所以,上課時,我讓學生伴着舒緩憂鬱的節奏朗讀時,他們已經把李密的感情處理得十分到位了。

三、潤物無聲潛人心,細節析情(課堂實錄片段)

在分析文本時,好的問題設置能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我採用的創設情境法,不單停留在對課本的文字的解說上,更注重調動學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構築畫面,我設置的問題如下:

幻燈顯示1:從第一段中,有幾個數字,“六月、四歲、九歲”,這幾個時期李密分別發生了什麼變故?你能用自己的話去描述李密的童年遭遇嗎?

生:李密6個月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四歲母親也嫁人了,九歲還不會走路,他的童年非常悲苦。

師引導:一般小孩子13個月就會走路了,爲什麼李密九歲還不會走路?

生:他營養不夠,缺鈣。

生:他沒人帶,也沒人教他走路。

師引導:這樣的情況,我們在哪裏會看到類似的小孩?

生:步行街,那些衣服破爛、全身骯髒、到處討飯的小孩。

師引導:對,李密的童年和他們很相似,我們可以推測他還會有哪些遭遇呢?

生:受人歧視,沒錢讀書,沒有同伴,沒有玩具,性格孤僻,自卑至極……

幻燈顯示2:李密說自己險釁,有哪些句子可以抒發他命運悲苦的情懷呢?

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和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師引導:爲什麼李密會“晚有兒息”呢?

生:家裏窮,沒有人願意嫁給他。

師:是一般的窮嗎?古代窮人可多了。

生:窮得看不到希望,家裏人都快死光了,感覺這種家庭快滅絕了!

師引導:那麼李密結婚後呢,他應該不再孤單,爲何還是“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生:莫非他的妻子不是他的真愛,不能理解他。

生:那麼窮,有人願意嫁給他,在古代門當戶對的觀念下,估計這個妻子自身條件也不太好,所以李密覺得不幸福!

幻燈顯示3:第二段中,李密歷任了哪些官?他爲何在最重要的升職前推脫呢?說說他的“狼狽”在哪裏?

生:做了秀才,到郎中,要升到東宮冼馬。

師引導:能爲太子冼馬,這是多麼榮耀的官職。哪些詞可以看出這個皇帝對李密的看重?

生:切峻、逼迫、急於星火。

師引導:越是急,李密越是推時間,他的苦衷是什麼?

生:劉病日篤,沒有幾天光景了。

師引導:課文中哪個詞可以看出劉的病情嚴重?

生:“朝不慮夕”,早上活着,還不知道能熬得過晚上嗎。

幻燈顯示4:第四段中,李密欲說服皇帝的勝算籌碼在哪裏?他是如何巧妙述說使皇帝打消懷疑他是亡國踐俘的顧慮呢?

生:聖朝以孝治天下。

師引導:他稱本朝爲聖朝,而稱前朝爲什麼?

生:僞朝。這樣能討好皇帝,打消懷疑他是亡國踐俘的顧慮。

師引導:還用了哪些句子來打消?

生:亡國踐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幻燈顯示5:李密最後還是選擇了留在祖母身邊,他用了怎樣的說理藝術去感化皇帝的呢?

生:他用了重複述說他與祖母的感情。

師引導: 重複幾層,各表明什麼意思?層次之間有什麼關係?

生:三層,第一層述說與祖母的關係是相依爲命,二人不可或缺;第二層用兩人的年齡告訴皇上祖母光景不長,

人生70古來稀的社會,96歲已是極壽了;第三層以烏鴉反哺例子,動物尚能知孝,久病牀前怎能無孝子。三層之間呈遞進關係,層層剖析,多次強調。

師引導:在去與不去之間,你聽到了李密內心怎樣的掙扎?

生:去吧,聖旨催得急,去嗎?祖母的湯藥誰人侍奉?

生:去吧,爲了光宗耀祖,爲了優越的俸祿,去嗎?祖母又咳嗽了。

生:去吧,前途要緊,能去嗎?祖母已經96歲,我不能沒有她!

一層層的鋪設,引導學生一層層的思考,讓他們理解李密平淡的文字後面唱出的深沉的孝之歌。全班頓時一片寂靜,大家陷入對李密的同情之中,也理解了作者文字背後更深沉的東西。

自我反思:

1.《語文新課程》強調“人文性和知識性的統一”,所謂人文性,不僅落腳在教學方式的改變上,更重要的是對學習主體——學生的人格塑造上。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目的是使學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本文打破了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只停留在字詞的講授上,課前提前佈置學生預習,解決了文言字詞的障礙,教師把課堂的時間花在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對情感的體會和把握上,使得整節課充滿生命力,充滿探究與思考。教案設計非常實在,緊扣文本;很有思路,引導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

2.本課試圖通過教學,喚起學生對親情的感受,設置情境,讓學生挖掘到文字背後的淚水。從學生的作業中可以看出本節課在教師的成功引導下,學生在自己構築的畫面裏真情流露,整節課以孝穿情,完成既定的三維目標,也帶來情感上的共鳴,真正使學生走進了文本,用心靈觸摸了文學形象。

3.課堂設計可以進行適當調整,應該把自己平時對家人的態度拿來和李密做比較,比如“當媽媽生病時,你又剛好遇到升學考試,那麼你會怎麼處理?”這一問題穿插其中,引發他們的討論,這樣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

品《陳情表》

宋朝皇族大臣趙與時的《賓退錄》有言曰:“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無獨有偶,晚清重臣曾國藩也曾說過:“讀《陳情表》而不動心者,其人必不孝。”時至今日,讀罷此文,依然觸動內心,久久難平。當然,在“禮義仁智信,忠孝節勇賢”盛行的封建社會,君主需要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來向民衆傳播一定的道統思想,以期達到駕馭民衆、鞏固統治的目的,那麼該文文逢其時,千古傳誦確有政治原因做支撐的一面;但當我們剝離文章的時代背景和政治目的後,深潛文中,依然可以汲取不盡的言語養分,學到高妙的說話藝術。因此,《陳情表》入選各地各類的語文教材,也凸顯了當前語文教育的生活化和實用性。

筆者所要表述的觀點,恰從兩句對《陳情表》的評論中來。

(1)清人林雲銘在《古文析義》中說道:“(《陳情表》)純是一片至性語,不事雕飾,惟見天真爛漫。”

(2)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在《古文觀止》中說道:“(《陳情表》)歷敘情事,俱從天真寫出,無一字虛言駕飾。”

筆者認爲這兩種評論所下定語過於偏頗,實未理解李密當時的政治身份和特殊處境,下面筆者就從“說話的藝術性和技巧性”這一角度重新梳理本文,以茲補綴前人的評述。

衆所周知,李密是前朝舊臣,晉武帝司馬炎讓他出來做官,目的只有一個:採取懷柔政策,博愛才美譽,籠絡士人之心,減少滅吳阻力。由此可見李密在當時已經很有威望了,不然也不可能進入司馬炎的法眼。史書記載:李密研究學問從不倦怠,以譙周(蜀漢著名的儒學大師和史學家,陳壽的老師)爲師,門人把他比作遊夏(孔子最重視的學生之一,相傳是《論語》的撰稿人之一)。這樣的人才如果可以入選東宮侍讀,定可感召天下,以德服人。所以,以種種形勢看來,李密想不仕基本是死路一條,這就成了此表非常難寫的歷史背景和客觀條件。因爲李密不僅要讓司馬炎這個逼君退位,篡權攝政的陰險毒辣之人感受到自己的孝心,更要讓他感受到自己的忠誠,這樣纔可能全身而退,自保於世。自古“忠孝難全”,本文卻極好地解決了這一人文命題。筆者認爲,這也是《陳情》高於《出師》的地方,高在心思縝密,高在說話藝術,高在不露痕跡。

本文首段述“悲”。以時間爲敘述主軸,可以概括如下:童年時期,年幼喪父、母親改嫁,祖母撫養;少年時期,行動不便、零丁孤苦,祖母耐心呵護;成年時期,無親無僕、較晚得子,祖母盡心支持。事實是最有力的明證,唯有真實才能打動人。這一部分的敘事即爲彙報,向晉武帝彙報自己的成長史,怎一個“悲”字了得?《晉書》言曰:“母何氏改醮,密感戀彌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一個前半生遭遇瞭如此不幸的人能活下來,除了“上天厚德”外,定有“貴人”相助,而祖母劉氏就是李密的“貴人”。她自始至終辛苦的付出終於換來了李密的長大成人,這是何等偉大的母性啊!但長期的獨自勞作,一人擔當累垮了比李密大五十四歲的祖母。於是接下來的一句“夙嬰疾病、常在牀褥”,讓李密之悲從自身蔓延到了祖母身上。本可以在孫子成人立業後安享晚年的祖母,孰料重病附身,喪失行動能力。這對李密無疑又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對於這位曾經對自己“頭頂肩扛、悉心付出”的祖母,李密則以孝償情,親自照顧、不離左右。《晉書》記載:“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嚐後進。”這是李密第一次表露“孝心”和“孝行”,有爲下文鋪墊之意,其實更是提前向晉武帝創設了一個“現在祖母已離不開我”的情景。

首段表述皆爲事實,言語融情,處處顯悲,渲染出了悲涼的閱讀氛圍,描繪出了一幅“病榻老嫗、風燭殘年、孫子在側、跪奉湯藥”的悲情感人的畫面。美國著名演講家卡耐基在其風靡世界的著作《有效的溝通藝術》中提到的第一條演講法則就是“講出屬於你自己的故事,因爲只有你的故事纔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故事,纔是別人沒有經歷過的,才最能吸引人。”本文第一段深合此法則精髓。

講完“己悲”,按理應該詳細描述祖母的病情以及自己的難處,然後懇請晉武帝讓他在家照顧老人。但作者卻別開生面、宕開一筆,特寫本朝無論是地方官還是聖主對自己的重視和重用。真是匠心獨運、獨樹一幟。本段婉轉地表述了自己四次拒絕做官的經過:第一次,太守逵聘他爲孝廉;第二次,刺史榮聘他爲秀才;第三次和第四次的聘用人都是晉武帝,而聘任的職務也十分顯赫,前次爲郎中(廳級官員),後次爲太子洗馬(前途無量),但李密是無論你是誰,給何職務,我都以一言拒絕——祖母重病,供養無主。着實執着。

第二段的結尾是“臣之進退,實爲狼狽。”我相信這是李密當時真實而真切的表述,但李密的言語技巧在本段中也展現得淋漓盡致。第一句是奉承之言,接下來便是上述的四次拒絕經歷。其中既從兩位官員的重視角度擡出了自己的人品和實力,又把晉武帝對自己的超級信任(當太子的屬官)表述出來,並剖露以死相報之心。可是心存僥倖的李密依然沒有赴京任職,晉武帝一定是被他拒絕的行爲激怒了,於是開始了封建帝國裏有趣的逐級威逼和催促,文中一連用了“逼迫”“臨門”“切峻”“詔書特下”等詞語來形容。迫於形勢李密也不得不“奉詔奔馳”了,這也是在爲自己開脫,表明自己其實是準備赴京的,這是自己“盡忠”的心理表現。但此時祖母的病情日趨嚴重,李密的孝心又一次使他斗膽請示,“臣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這是最妙的一句。明知不可能卻非要有此一說,我相信他的孝心,但我也相信這是他精心的設計,把自己的孝心和抗旨之罪並列排開,天枰的兩極盛放的一邊是祖母的生命一邊是自己的生命。難怪莎士比亞也曾下過論證:“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

還需要強調的是,李密的兩難抉擇是一種真實存在,上到晉武帝,中到地方官員,下到街坊鄰居都應該知曉,否則李密早已欺君遭刑了。司馬炎是司馬懿之孫,司馬昭的長子,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晉朝,爲西晉開國皇帝。此人陰險狡詐、城府極深,你想忽悠他,那真是嫌命太長,所以李密很清楚應該怎樣說才能打動這位不好惹的皇帝。李密的說服策略從上述兩段可觀其大概,即老老實實說情況,真真切切顯孝心,認認真真表忠心,這纔有可能觸動晉武帝。

第三段又開始迴歸自我,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分四個層次。首句就給皇帝戴了高帽,“聖朝以孝治天下”,我李密乃至孝之人,聖朝將如何待我?把球踢給了皇帝。隨後的“猶蒙矜育”“特爲尤甚”兩詞,展現聖朝厚待自己,自己也將對此知情銘恩。是啊,知恩就應該圖報纔對,按理下文當在報恩上着墨纔對。但李密說話藝術之高妙,就在“不按常理出牌”上。他隨後的十句“剖露仕心”真真把晉武帝的心思看透,在本文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這十句的整體心理佈局是大說特說自己本意做官,這是在消除皇帝的戒心,尤其是“不矜名節”一句,真是把自己的聲譽和人格都搭進去了,可謂破釜沉舟!然後是對聖朝的越級提拔和優厚待遇表示惶恐之至,理應投桃報李,即刻進京,以死盡忠。這前半部分的確塑造了一個銘恩圖報、爲國盡忠的的臣子形象。這一形象確是真實的,可以接受的。一點也不矯情。

但祖母的“氣息奄奄、朝不慮夕”又讓李密顧慮重重,深怕自己這一去即爲祖孫永別,足留人生最大遺憾。《曾國藩·黑雨》一書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大臣潘祖蔭的一句“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救下了這位大清國最後的頂樑柱。後來左宗棠收復我國新疆全境,這可是在當時相當於六分之一國土的山河啊!我相信李密更是以一句“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深深打動了晉武帝的心。此句對仗工整且不必說,那其中生死相依,不離不棄的信念足以震撼世人。文采斐然,匠心獨運啊!接着,此段結尾道出了李密的最終抉擇——“不能廢遠”,即不能廢止奉養,遠離祖母。硬氣!這可是在對當朝皇帝說話啊!但筆者相信,這份硬氣,來自於對自己說話藝術的底氣和對晉武帝心理把握的自信!

前三段李密的說服思路是細數悲情——兩難抉擇——剖露內心,而最後一段的表述則迴歸謙遜和忠情。年幼喪父,母親改嫁的李密,能夠活到四十四歲,無疑祖母的付出是居功至偉的。今年九十六歲的祖母,在世之日當爲不多,按照“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此祖母當屬稀世珍品,放在當代也是長壽明星,於是李密講出這一事實,順便帶出來了盡孝劉氏日短,盡忠陛下日長的對比,這一對比很實在,很客觀,很有效。接着他又拿動物來做比較。烏鴉反哺、且知孝養之意,何況人乎?這兩處對比,一個是時間上的,一個是種羣上的,極有力度!而且下文又引出可證明自己實情的人,有前朝的也有本朝的,在輿論方面也得到支持。最後借祖母之名錶示感謝,更再次爲自己表忠心:生爲人臣,死爲鬼雄。生死之間,除祖母之外,絕對盡忠。真正的讓皇帝放心。

本文至真至誠,歷來爲人稱道,而筆者在如此真情溢滿的文中,也讀出了作者高妙的說話藝術和技巧,其淋漓盡致的多維凸顯,委婉波折的極盡能事,真是鬼斧神工,令人折服,這正是成熟政治家的必備生存技能。難怪晉武帝也被其感動,《晉史》有載:“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古文觀止》也記述“晉武覽表,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看來此文的效果真是相當的好啊!

順便再說一句,李密有兩子,一爲李賜,一爲李興。兩子都有文采。李賜死在被推薦爲秀才的那一年,李興後爲諸葛亮和羊叔子寫碑文,傳誦一時,爲人稱道。

《陳情表》:“陳情”有法

《陳情表》是一篇文情並茂的佳作。是古代表章史上的奇蹟。

文章一開始,李密便以“四苦”精心營造了一種悽楚哀婉的情感氛圍。一苦:“生孩六月,慈父見背。”二苦:“行年四歲,舅奪母志。”三苦:“少多疾病,九歲不行。”四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四重悲苦的經歷,不但揭開了作者苦難的身世,也交代了自己和祖母相依爲命的特殊關係,更能引發晉武帝的憐憫心理。

第二段以“逮奉聖朝,沐浴清化”開頭,巧妙地以恭敬之心稱頌聖朝功德,順理成章地說到地方舉薦和朝廷徵召,不動聲色地向主題靠攏,接着筆鋒一轉,交代了自己“辭不就職”的尷尬境況:一方面自己“欲奉詔奔馳”;另一方面“則劉病日篤”;含蓄表達了自己“盡忠”“盡孝”難以兩全的矛盾心情。這樣,一個既想報皇恩又想盡孝道的進退兩難而又無助茫然的忠臣賢孫形象立刻浮現在晉武帝眼前

爲了進一步打消晉武帝的顧慮,作者在第三段中先恭維“聖朝以孝治天下”,並讚賞新朝“凡在故老,猶蒙矜育”的政策,表達了自己對皇恩浩蕩的高度認可,接着宕開一筆,談了自己做官的目的是“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不會爲保全名節而“不事二主”;並且非常感激朝廷的“過蒙拔擢,寵命優渥”,但我的祖母已“氣息奄奄,朝不慮夕”。這樣一番發自肺腑的傾訴,自有一種撼人心魄的感人力量,“區區不能廢遠”的陳情目的已見分明。

有了前三段的情感鋪墊,作者大膽地提出了“願乞終養”的要求,通過一組年齡數據的對比表明“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說明“報皇恩”跟“徇私情”只有爲時極短的矛盾,從長遠着眼根本沒有矛盾,並表示“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這種兩全其美的辦法和對皇帝絕對盡忠的感情,晉武帝哪裏還會拒絕呢?不僅準其所請,還特地“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至此作者終於轉危爲安,實現了他的陳情意圖。

說理類文言文因其長於論辯與精於說理,近年來在高考文言文試題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其考查難度較之傳記類文言文等要大得多。因此,考生抓住說理類文言文的特點與解題技巧,快速掌握其主要內容並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就顯得尤爲重要。下面介紹一些方法以資借鑑。

明確中心論點

文言說理文往往有一個表明作者立場的中心觀點,閱讀時要準確抓住文章論點。篇幅較長、內容豐富的說理文除有一箇中心論點外,還有圍繞中心論點而設的幾個分論點,閱讀時要分清中心論點與分論點的關係,理清文章的層次,揣摩作者的觀點態度,做到綱舉目張,從而把握文章的內容。一般從題目、開頭和結尾這三處可以把握並概括出來。如《陳情表》的說理目的在於報養劉氏——“區區不能廢遠”。

把握說理憑藉

論據是用來證明作者觀點的理由與根據,在文言說理文中不可或缺。閱讀時,必須準確找出本文主要論據,並把論點與論據結合起來,具體分析論據是怎樣爲論點服務的。把握了說理憑藉,方可更深入地領悟文章內容。如分析《陳情表》,就要在找出報養劉氏“區區不能廢遠”這個中心論點後,迅速找出文中“願乞終養”“辭不就職”所列的論據,進而理解全文的中心論點。

梳理說理邏輯

所謂說理邏輯,是指說理文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其目的是爲了揭示論點與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掌握了論點、論據後,就要深入一步瞭解作者是怎樣進行說理邏輯論證的。如李密的《陳情表》,就應把握其獨特的論證邏輯,即“情真意切,委婉誠懇”。文章就是圍繞這一點層層推進說理的。這樣閱讀,就能將論文三要素串成一線,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體味說理藝術

文言說理文往往文、理、情兼具,高考文言文信息篩選試題在考查文章藝術技巧方面時有涉獵,因此對其說理藝術的把握也不可忽略。我們應掌握文言說理文的三大藝術特色:一是說理講究生動形象,二是說理注意啓發誘導,三是說理注重對比議論。特別要重點弄清說理文結構上是總分式、並列式還是遞進式等;修辭上用了比喻、對比還是排比、擬人等;論證手法上是比喻論證,還是對比論證等;語言上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獨創性,還是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練性等。只有掌握了這些藝術技巧及其基本作用,閱讀時,纔會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