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師教案設計推薦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師教案設計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馬克思是飲譽世界的思想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 yuwenmi小編整理了《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師教案設計,歡迎欣賞與借鑑。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師教案設計推薦

一.教學目的

這是一篇極富思想養料和人文精神的課文。先應根據其本身的語文因素引導學生理解其結構特和語言風格,但決不能僅止於此。剖析其結構和語言外殼的目的,是爲了把握其思想內核,並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今天的中國和他們自己的人生。這樣也能跟我校的人文主義教育緊密結合。

具體說來,充分挖掘本課的語文和人文教育因素以達到如下目的:

1. 開啓思想閘門。馬克思不迷信權威、思考一切的思維品質,他偉大的創新精神,他重視實踐並認爲一切科學理論都必須根據社會生活實踐的變化而發展的求實精神,無疑應該成爲今天跨世紀中學生的精神養料。

2. 進行人格薰陶。馬克思所以能爲人類作出巨大的貢獻,首先是他在青年時代其就立志爲人類工作,並且具有目標始終如一的頑強意志。我力求能讓學生由衷地感到:也許我們一時還難以完全理解馬克思的不朽學說,但我們完全應該而且也可以學習他偉大的人格!

3. 感受時代脈搏。不能讓學生覺得他們是在學一篇外國文言文,而應在分析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聯繫當今中國的改革實踐,讓學生深深感到我們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進都是對馬克思學說的真正發展,也是對馬克思最好的紀念。

二.教學重點

通過對課文結構的把握和語言的品味,瞭解馬克思的卓越貢獻並感受馬克思的偉大精神。

三.教學難點:

1.學生如果不適應這種研討式的教學風格而出現啓而不發的狀況怎麼引導?

2.放手讓學生質疑研討,如果出現一些我事前無法預料的思維火花時,我又如何駕馭課堂(既尊重學生的思考又不影響教學的節奏和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四.教學設計

1. 導入:由追悼會和悼詞引出話題:

2. 課時分配:三節課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使學生了解本文的結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悼詞的基本結構

1.某年、月、日,某人因某原因去世。

2.逝者的生平事蹟。

3.悼念語。

二.朗讀課文(或播放錄音)

要求同學結合“導入”分清本文的結構。(見PPT課件)

三、分析課文

(一) 本文的文體及特點

提問:本文的文體是什麼?有何特點?

明確:是悼詞。(1)從內容看,悼詞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話,所以開頭一般介紹死者逝世的原因、時間、地點及其享年,還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職務;然後追述死者的經歷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貢獻,並做出評價;最後對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對參加悼念儀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2)從表達方式看,有敘述,有議論,,更有抒情,而且可以這麼說,抒情貫穿着全文。

(二)據此,討論全文的結構。

着重研究第2、6、8段的歸屬。教師小結時應指出劃分段落的原則:段者,斷也。既然全篇由各段組成,各自然段之間當然有內在的聯繫,之所以割斷爲幾個大的段落,是因爲大的段落具有內容的完整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還應注意段與段之間銜接、組合的語言標誌。

關於第2段的歸屬。有人將此歸到第一部分,理由是它與第1段關係密切,是在第1段記敘描寫的基礎上進行議論,提出全文的論點。誠然,第2段和上段是緊密聯繫的,但是,第1段的段旨是介紹馬克思逝世的情況,這是悼詞開頭的一般寫法;第2段才進入文章的主體,是第二部分的總說。因此,第2段同下文聯繫更爲密切,應該歸到第二部分。而第1段相對的獨立性比較大。

關於第6段的歸屬。文章前的3、4、5段介紹馬克思一生的偉大發現,第7段介紹馬克思作爲革命家的偉大實踐活動,第6段是兩個層次之間的過渡,這是毫無疑義的。這個過渡有兩層:一是評述馬克思的科學發現到說明他對科學的看法,二是從評述科學家的馬克思到評述革命家的馬克思。這過渡段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判斷它的歸屬,要看它主要的作用是承上還是啓下。顯然是啓下。此外分析時要特別注意語言的照應與銜接。如果根據因果關係看,它與第7段的聯繫也很密切。注意第7段首句,它呼應第6段中的“在馬克思看來……革命力量”。所以第6段應該歸到下一層次。

關於第8段的歸屬。有人把它同第9段合併爲一部分。我以爲,它實際是對3——7段的一個總結,應該歸到第二部分。第8段首句中的“這樣”,應當是指馬克思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的偉大貢獻。或者說,正因爲馬克思有這樣的偉大貢獻,纔有第8段所講的馬克思在當代的巨大影響。

板書:((見PPT課件))

本文的結構

一. 馬克思的逝世(1)

二. 馬克思的畢生事業(2-8)

1. 巨大的損失(2)

2. 偉大的貢獻(2-7)

3. 深遠的影響(8)

三. 悼念詞

(一) (二) (三)

敘述 議論 抒情

(理論貢獻屬於“解釋世界”,實踐貢獻屬於“創造世界”。)

小結:本文結構前後勾連,過渡自然,如行雲流水,層次分明而又難解難分,這正說明了本文結構十分嚴謹,顯示了強大的邏輯力量。

四、佈置作業(略)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目的2”

教學過程:

一、溫習舊知

二、講授新知

(一)方法指導

明確本課的主要任務:揣摩語句。

如何揣摩語句,請看“單元指導”。揣摩語言主要靠積累,靠語感,靠反覆思考。揣摩語言要聯繫語境,因爲語境時時處處干涉語言表達。語境,是運用語言的環境,有外部(如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人際關係等)和內部(文章中心、上下文等)之分。先說聯繫外部語境,如《荷塘月色》中的首句的理解,就需聯繫作者的時代背景。再說聯繫內部語境,如《荷塘月色》“不能見一些顏色”中“顏色”一詞的`理解。

提問:本文的外部語境是怎樣的?

明確:特定的環境:馬克思的墓前,莊嚴的葬儀。作者身在公墓,直面戰友的墓穴,親臨莊嚴的葬儀,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場合,以特殊的身份發表計劃,因而文章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對馬克思的特殊感情。

板書:學習重點:揣摩語言

內部語境(中心、上下文)

總的方法 聯繫語境 外部語境(背景、人品、文風等)

特定的場合:墓前、葬儀

特殊的身份:作悼詞者、親密戰友

特殊的感情:哀悼、讚頌

(二) 討論分析

要求學生畫出文中最能夠表達作者感情的語句。教師設想學生可能涉及的問題。

第三課時

測驗(略)

附:課文

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間裏不過兩分鐘,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着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着了。

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着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後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使人感覺到。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爲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着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爲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由於剩餘價值的發現,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但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膚淺地研究的。

這位科學巨匠就是這樣,但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即使它的實際應用甚至還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但是當有了立即會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產生革命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經密切地注意電學方面各種發現的發展情況,不久以前,他還注意了馬賽爾·德普勒的發現。

因爲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 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這實際上就是他畢生的使命。鬥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鬥爭。最早的《萊因報》(1842年),巴黎的《前進報》(1844年),《德意志-布魯賽爾報》(1847年),《新萊茵報》(1848-1849年),《紐約每日論壇報》(1852-1861年),以及許多富有戰鬥性的小冊子,在巴黎、布魯塞爾和倫敦各組織中的工作,最後是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做爲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實說,協會的這位創始人即使別的什麼也沒有做,也可以拿這一結果引以自豪。

正因爲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衊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紛紛爭先恐後地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抹去,只是在萬分必要時纔給予答覆。現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