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日喻》原文+譯文+教學設計

日喻》原文+譯文+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日喻》原文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爲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爲日也。

日喻》原文+譯文+教學設計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鍾而之龠yue4,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南方多沒水,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世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日喻》譯文

譯文

(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麼樣子。有的人告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鐘聲,把發出聲音的鐘當作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用手摸蠟燭就曉得了它的形狀。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yue4,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鐘、吹奏的龠yue4差別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眼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爲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抽象的“道”(道理、規律等)難認識的情況比太陽難認識的情況嚴重,而人們不通曉道的情況比生來就認識太陽的瞎子沒有什麼不同。通曉的人告訴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啓發誘導,也無法使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銅盤和用蠟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或教法好。從用銅盤比喻太陽而到把銅鐘當作太陽,從把銅鐘當作太陽而到把樂器龠yue4當作太陽,像這樣輾轉連續地推導它,難道還有個完嗎?所以人世上的大談“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來闡明它,有的沒有理解它卻主觀猜度它,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麼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蘇先生說:“道能夠通過自己的虛心學習,循序漸進使其自然來到,但不能不學而強求它(道)。”什麼叫做“致”?孫武說:“會作戰的將軍能招致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招致(處於被動的境地)。”子夏說:“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裏,來完成他們製造和出售產品的業務;有才德的人刻苦學習,來使那道自然到來。”不是強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來,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潛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歲就能潛入水裏了。潛水的人能長時間的潛入水裏,哪能是馬虎草率而能這樣的呢?一定是對水的活動規律所領悟的。天天與水生活在一起,那麼十五歲就能掌握它的規律。生來不識水性,那麼即使到了壯年見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潛水的人詢問來求得他們能潛入水裏的技術,按照他們說的技術到河裏試驗它,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實實地刻苦學習而專力強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學潛水的一類的人。從前以講究聲律的詩賦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合儒家墨家還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現在以經學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只知道強求義理,而不是專力踏踏實實地學。渤海人吳彥律,是有志對經學作實實在在地學習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禮部主管的進士考試,我寫《日喻》來勉勵他。

  《日喻》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藉助註釋理解課文內容,做到熟讀課文,對生字新詞能讀正確,寫正確,解釋明白。

明白用比喻闡明道理的論證方法。

生字新詞:

眇:原指一目失明,這裏指雙目失明。

捫:摸。

揣:摸。

龠:古代竹製的管樂器,像笛,比笛短。

譬:比喻。

相:形容,比喻。

卒:終於,終究。

歟:嗎,助詞,表疑問。

沒:能潛水。

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題解:

“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動的事物進行比喻說理,是議

論中常見的一種論證方法。

作者: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

相關鏈接:三蘇,指蘇洵、蘇軾、蘇轍,著名古文家;與韓愈、柳宗元、歐

陽修、曾鞏、王安石合稱唐宋八大家。

大蘇:《核舟記》中“蓋大蘇泛赤壁雲”中“大蘇”指蘇軾。

分析課文第一、二、三小節。

朗讀三小節。

默讀第一小節,試分句翻譯:

“問之有目者”——“問之(於)有目者”

“以爲日也” ——“以(之)爲日也”

把 …… 當作

“與……遠” ——相比差距很大

“未曾” ——不曾,沒有

大意:

以一個盲人識日的生動事例來作比喻,說明要親自觀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獲得完整的知識。沒有直接觀察,道聽途說,對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確的認識。

  板書設計:

比 喻

(寓深奧的道理於通俗的比喻之中的形象的論證方法)

盲 人 識 日 要親自觀察,不可道聽途說,

才能正確認識事物

問之有目者 得其聲

} }未得其實

未嘗見而求之人 得其形

默讀第二、三小節。

比 喻

(寓深奧的道理於通俗的比喻之中的形象的論證方法)

盲人識日 要親自觀察,不可道聽途說,

才能正確認識事物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 道可致而不可求

指出人們“求道之過”

理解:

“人之未達” ——人不能通曉明白(道)。

“無以” ——沒有什麼。

“無以異於眇”——和瞎子不認識太陽沒有什麼不同。P42注④。

“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P42注⑥。

“轉而相之” ——輾轉而形容、比喻它們。

“莫之見” ——“莫見之”(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從比喻導入正題,指出“道之難見也甚於日”,即抽象的“道”比有形的日更難捉摸。

進一步闡明盲人識日的道理:因輾轉“相之”,謬之千里,結果鬧出笑話,非常形象地說明自己缺乏實踐經驗,無切身感受,只從別人那裏轉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結論,強調了深入實地調查,獲得直接經驗的重要性。

思考:

“盲人識日”是否還能從另一個角度給人以啓發?

結論:

既然是天生的瞎子,而有人卻給瞎子講太陽的形象,不考慮實際情況,儘管“巧譬善導”,用心良苦,那也是白費心機。問的人錯在缺乏親自觀察,而教的人錯在不看對象,無的放矢。(道理雖淺,令人深思。)

第二、三小節大意:

求道之過應予以糾正,尋求一種正確的途徑。

以設問自答的方式,連用兩個歷史典故,有理有據地闡述“道可致而不可求”。

思考:

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結論:

道可致而不可求,學以致其道。

要勤奮地通過自身的學習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道,而不是隻從別人那裏搬一些或沒經過自己實踐努力而去取巧。

思考:

何謂“致”?

結論:

“致”——莫之求而自至,使其自至

孫武“善成者致人,不致於人” ,“致人”是使敵人自投羅網,“於”被。

子夏“君子學以致其道”。

 總結:

由“盲人識日”的比喻導入“道之難見也甚於日”,指出人們求道的弊病;連用兩個歷史典故,有理有據地論述“道可致而不可求”,“君子學以致其道”。

道理要從實踐中自然獲得,這樣才真實可靠。

 佈置作業:

抄寫生字新詞,解釋加點字。

一詞多義(實詞),“得”“道”“過”“自”“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進一步理解本文作者的基本觀點。

分析第四、五小節。

北人學沒:又深一步以一個“沒者”在長期的“沒水” 實踐中“得道”的比喻,(“沒人”識“水之道”,進一步說明實踐的重要)。說明“致道”要像“沒者”游泳那樣,反覆實踐,長期學習,才能掌握“道”的規律。如果紙上談兵,只憑聽來的一點知識輕率入手,勢必像“北方之勇者”那樣成爲“溺者”。

由“北人學沒”指出讀書人“求道”和“務學”的偏頗,進一步強調“君子學以致其道”。

 板書設計:

比喻

北人學沒 知識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化爲技能,

纔是真知

從正到反 正面立論

正反對比 反面告戒

士雜學而不志於道

讀書人“求道”和“務學”的偏頗 { } 學以致道

士知求道而不務學

總結:

說理性散文,借用兩個事例作比喻,形象論證“道可致而不可求”“學以致其用”的道理。

  總板書設計:

日 喻

比 喻

盲人識日 要親自觀察,

不可道聽途說,才能真正認識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