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愛發脾氣的孩子》教學反思?三篇

《愛發脾氣的孩子》教學反思?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篇一:《愛發脾氣的孩子》教學反思

今天的語文課上,我和學生一起學習《愛發脾氣的孩子》。課文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脾氣不好,經常因一點小事無緣無故大發雷霆,雖然事後他也後悔,也會道歉,可他的朋友還是越來越少。後來在爸爸的幫助下,他知道發脾氣給人造成的傷害是沒辦法彌補的,他改掉了這個壞毛病,遇事能有自控能力,再也不亂髮脾氣了。

《愛發脾氣的孩子》教學反思?三篇

故事很吸引學生,課堂延伸環節中,我出了這麼兩個問題:想想自己平時有沒有亂髮脾氣的時候,遇到煩心事時你會怎麼辦?問題一出,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講自己,也揭發別人,一時間課堂氣氛鼎沸,熱鬧非凡......

正在這時候,一向不愛說話的同學站起來大聲說:“老師,我爸爸就愛發脾氣。發起來就和電腦較勁,拼命玩遊戲.....”話音未落,另一位同學就搶過了話 “我爸爸更愛發脾氣,那一次他一腳把我從客廳踹到了廁所裏,我的屁股可疼了......”看着他的笑臉,可我分明感覺到了留在孩子心底的痛,是呀,他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情形,可見這事對他的傷害有多深。我的眼光掠過每一個學生,我心裏不由咯噔一下,啊,自己平時頁經常在學生面前發脾氣,我的臉一下子紅了,眼光躲閃着,不敢再正視每一個學生,費力鎮靜了一下情緒,我再次擡起了頭,大聲對我的學生表達了我的歉意。面對我的真誠,孩子們剛開始有些意外,一會兒就明白了,接着就七嘴八舌地安慰我。心再次被感動,多純真的孩子,他們小小的心靈真的是一張潔白無暇的紙,他們愛自己的老師,而作爲他們的老師,我們又應該怎麼做呢?

今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爲人師表”這四個字的分量!

  篇二:《愛發脾氣的孩子》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課教學要以學生爲主體,學生受到了尊重。可是有一種現象在課堂上卻時有發生,那就是“插嘴”如何看待學生課堂上的“插嘴”呢?我總不斷在思考。

記得在上第五單元《愛發脾氣的孩子》這篇課文,當我講到“以後每釘一顆釘子,我心裏都非常難受,因爲我知道着又是一個無法填平的洞”這一句時,話沒說完,小超同學就插嘴問“木樁上的洞填不平,爲什麼他會非常難受呢?”我先一楞:這正是我馬上要提的問題,是以課堂紀律爲重批評他插嘴,還是順着她的提問讓學生思考呢?我下意識地瞪了他一眼,他不好意思地笑着,並抓了抓頭。他已經知道不應該“插嘴”了,我就不要在批評他了吧。我順勢引導,說:“這正是老師要問的問題,你能回答嗎?”他搖了搖頭,認真地和同學們一齊思考。忽然又一位女生插嘴叫道:“爸爸讓他發一次脾氣就在木樁上釘一顆釘子,他每釘一顆釘子就代表自己又發了一次脾氣,而且當他向同伴道歉後雖然能把釘子取下來,可是他的朋友還是越來越少了,他當然難受啦!”同學們經他一提醒,便紛紛舉手,……這個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當時我想:正是這兩位同學的“插嘴”帶動了其餘學生的思維,這個問題的答案才得以從學生口中說出,如果學生每次單方面從老師口中得到答案,學生一定又是一副似懂非懂的表情,那樣教學效果可是大打折扣哦。

課後我認真反思了這種現象,覺得教師應認可這種“插嘴”。因爲插嘴的學生,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了,我認爲有時多幾個這樣的插嘴,課堂氣氛將會因之而活躍起來。當然,老師在認可這種“插嘴”的同時,也要適時制止有些學生的惡意“插嘴”,所以教師在課堂中引導者的地位非常重要。

  篇三:《愛發脾氣的孩子》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博大精深。它的魅力,如同一空皓月,又似一瓢清泉,讓我在浪漫與現實中游走。回首12載漫長的語文教學生涯,與之點點滴滴的接觸,語文已經悄無聲息的化作一團美麗的元素,滲入我的心底,緩緩流淌着,悄悄發散着。偶然間,我才發現我的生命裏離不開語文。我的人生因語文而倍增充實與幸福。

這周學校進行了語文優質課競賽。我自己上了一課,聽了其餘五位老師的課,另外還觀摩了市級語文說課競賽。在忙碌中,我思緒萬千,對語文教學又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爲了梳理梳理思緒,特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

1、樸實、真實、紮實纔是語文的根本。

本次教學學設計,我認真鑽研教材,細讀文本,分析二年級年段特點,尤其我班學生實際,恰當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並結合課後思考題,制定教學設計。尤其是恰當把握課程目標,注重對學生字詞句的訓練,朗讀訓練,總體感覺較爲紮實有效。學生在整過教學過程中得到真實有效的發展。因此,擯棄了花架子、做秀之嫌疑。

2、主線清晰,條理清楚。

該篇文章內容有些散亂,通過認真細讀文本,教師發現了以“用意”爲文眼。第一環節爲:概括內容,思考“用意”。在瞭解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拋出問題“男孩兒明白爸爸的用意嗎?”此問跑出目的在於引發學生繼續閱讀,尋求答案的興趣。並由此問題,生髮出:這究竟是個多愛發脾氣的孩子?順勢進入環節二:緊扣“愛”字,見識脾氣。通過研讀,品詞析句,充分認識男孩兒脾氣暴躁。環節三:精讀課文,體會變化。最後進入環節四:尋求原因,揭示用意。因此全文以“用意”貫穿始終,使得教學主線清晰明瞭,課堂教學集中統一。

3、亮點盤點。

其一是環節四:精讀課文,體會變化。教師問:男孩兒雖然不明白爸爸的用意,但是他還是照做了。男孩兒的脾氣有變化嗎?引導學生思考,並找到第四自然段。找到之後,教師沒有馬上講解,而是引導學生首先找出三個表示時間變化的詞語“很快”“過了一段時間”“到後來,幾個星期”,然後採用師生合作交換接讀,最後讓學生結合這些表示時間變化的詞語,談談你從中讀懂了什麼。學生自然而然的體會到男孩兒的脾氣越變越好,發脾氣的次數也越來越少。

其二、引導學生朗讀“爸爸,我已經不需要這些東西了,我現在可以控制自己,不再亂髮脾氣了。”我採用個性化朗讀。首先讓學生看圖,然後教師提問:此時此刻,男孩說這句話是怎樣的心情?一個學生說:“高興。”老師隨即問:“爲什麼高興?”該生又說:“因爲他改掉了亂髮脾氣的毛病,所以高興。”老師馬上說: “那就請你帶着高興地心情讀讀這句話。”接着又抽問,有的說興奮,有的.說激動,有的說快樂。見此情景,老師有引導:“此時,男兒心理僅僅只有高興、興奮嗎?如果明白了曾經做那麼多錯事,他現在的心理不免會感到怎樣呢?”立即有一個孩子說“傷心”接着有人說“懊悔”,然後又請他們帶着“傷心”“懊悔”的心情讀該句子。在這個教學環節,老師充分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男孩兒的心理,採用個性化朗讀的引導。

  遺憾之處

1、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還停留在理解基本含義上,缺乏創設情境。比如理解“大發雷霆”時,我設計了一下小環節:(1)理解大發雷霆的基本意思。讓學生知道,霆是指極響的雷。然後引導學生明白,大發雷霆是形容大發脾氣。在文中指男孩兒大發脾氣如同天上打雷,讓人害怕。(2)思考:男孩兒大發雷霆是什麼樣子?在此,老師只考慮到,從動作上感知男孩兒發脾氣的樣子,如:罵人、大人、打滾、砸東西等。但是,缺乏在神態、表情上的思考。比如:漲紅臉,怒目圓睜等。(3)思考:如果遇到什麼事,男孩兒就會大發雷霆。老師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此深入理解該詞語,同時學會使用“如果......就.......”造句。但是缺乏一種情境創設,讓學生在情境中想象大發雷霆時的神態、表情、動作。例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如果有一天,有同學不小心踩到他的腳,他會是什麼樣子的?會怎樣做?........聯繫孩子們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想象他大發雷霆的樣子。

2、閱讀訓練還不到位。本次教學,我雖然注重了學生個別朗讀,但還抽讀不夠。一些關鍵詞句的朗讀訓練,雖然引導學生領會其含義,但是在抽讀時,還沒有到位。教師又生怕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就蜻蜓點水。因此朗讀教學訓練不紮實。

3、教師語調過於高亢,缺乏親和力。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調,以此來定位自己教學的語言基調。

4、教師提問繁瑣,提問質量不高。有些不必問的,或者可以拋給學生問的,教師一概問之。這就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時間,提問的機會。因此,值得探討的是:如何減少教師的發問,給足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提出問題自我解答。通過反覆思考,我認爲教學中,首先,教師所提問題,應該少而精要,切不可頻頻提問。教師的提問,應該是誘發學生思考,找出總攬文章全局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有直插文章中心的作用。其次,教師之提問,可以在關鍵處,誘發學生質疑,點化學生深入思考。三、教師應該學着引導學生質疑提問,將提問權儘量教給學生,使得教學過程,由學生質疑,到學生提問,再到學生研讀探討,最後學生解決問題。從而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教學目的。

以上是我對本次教學的點滴反思。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