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集合15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集合15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把握故事情節,體味這個英雄故事的傳奇色彩。

2.賞析文中“老頭子”這個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點。

3.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在閱讀賞析中,品味語句的優美,把握作用;着眼於文本,在熟讀的基礎上分析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

四、教學重點:把握故事情節,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學難點: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

六、教學準備:學生預習課文內容,查找資料。一些影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創設問題,2分鐘

電影《小兵張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們知道電影中的`小男孩是誰嗎?(小兵張嘎)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 (河北白洋澱) 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大片的蘆葦、美麗的荷花還有一望無際的水域,以及白洋澱獨有的水上生活、鬥爭情景。這部電影中小英雄嘎子機智勇敢,智鬥鬼子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洋澱優美奇特的水上風光也令我們心生嚮往。 今天,我們來學一篇課文,講述的也是抗戰時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樣發生在河北白洋澱上,只不過,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讓我們一起走近課文《蘆花蕩》。

二、作者簡介 學生補充,板書鞏固。3分鐘

孫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澱”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澱》《蘆花蕩》《白洋澱記事》等。

三、閱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梗概:

1、邊閱讀邊標出段序,並注意以下字詞和詞語解釋 閱讀感悟,自主研討。15分鐘

提防 瘧子 寒噤 吆喝 躥 仄 颯颯 泅水

2、解釋詞語:

轉彎抹角: 悠閒:

張皇失措: 月明風清:

3、複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讀課文,理清記敘要素。(學生口述,教師引導。5分鐘)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複述故事情節: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突出故事的主要內容。

示例:抗日戰爭時期,我軍隊伍駐紮在葦塘裏,裏外交通全靠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進葦塘,被鬼子發現,其中一個女孩受了傷,他發誓要爲女孩報仇。他引誘鬼子進入他的埋伏圈,用鋒利的鉤子把鬼子鉤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確即可)

四、再讀課文,把握文章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梳理行文思路。

反覆閱讀感悟,理清思路。13分鐘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和主要人物。(爲情節展開作鋪墊)

第二部分:(9-54) 在一次護送兩個女孩進蘆花蕩的看病途中,由於老頭子過分的自信, 導致大女孩受傷,老頭子感到丟人,決定當着小女孩的面教訓敵人,挽回面 子。 (開端、發展)

一層:寫老頭子載了兩個女孩回葦塘找隊伍。

二層: 由於老頭子的過分的自信和自尊,導致大女孩受傷。 。

三層:老頭子爲沒能完成護送任務而內疚,發誓要爲女孩報仇。

第三部分:(55-末尾) 寫老頭子用計謀通達了幾十個日本鬼子,爲大女孩報了仇,找回了自己的自尊。 (高潮、結局)

五、課堂小結:

學生梳理本節課的收穫。學生口述,2分鐘)

六、佈置作業:

A組(學優生):完成練習冊,將故事內容複述整理在筆記上。

B組(中等生):將故事內容複述整理在筆記上,字詞小楷。

C組(後三分之一學生):字詞小楷,識記文學常識。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的:

1 通過縮寫小說訓練,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2 把握“縮寫”的方法,原則;

3 學會運用精練簡潔的語言。

教學重點:

1 通過縮寫小說訓練,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2 把握“縮寫”的方法,原則。

教學難點: 把握“縮寫”的方法,原則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有句幽默的小品語言“濃縮的都是精品”,今天課前我們就來談談這句話。(引導學生談談爲什麼這麼說,可以舉例子;並且說說怎樣“濃縮”)其實文章也一樣能夠濃縮,這單元我們學了四篇小說,今天就讓我們把這些文學大餐“濃縮一下”,來進行今天的作文訓練“縮寫小說”。 縮寫是作文中的一種常用形式。所謂縮寫,就是把內容較多、篇幅較長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在不改變基本內容、不改變中心、不改變體裁、不改變順序的情況下寫成較短的文章。學會縮寫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培養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 寫作準備

主要針對“縮寫”與“小說”的特點分別來進行。

1 縮寫:找同學就小學學過的知識中說說縮寫的要求等。 概括大意,不改原意

2 小說:三要素及情節發展的結構

三 指導:

1、摘錄法

抓住原文的中心和要點,以摘錄原文重要語句爲主,適當增加銜接語言,連綴成文。縮寫記敘文可摘錄有關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重要語句縮寫議論文可摘錄原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保留主要論據,次要的事例、引文等,有的可以略去,有的可以從中作些摘錄。縮寫說明文,可把最能說明事物主要特徵的.部分較多地摘錄下來,而文中的枝節問題、與事物本質特徵關係不大的部分可少量摘錄或不錄。

2、刪除法

原文敘述或說明具體而細緻,縮寫時將這些刪除,剪掉枝葉,留下主幹。縮寫句子,保留強調的分句。段落縮寫可以抓住段中主句,其餘的字句適當保留。如記敘文,可刪除次要人物、將要情節、非關鍵性的細節,以及一些描寫和渲染性的語言等。說明文可刪除部分重複的例證、描寫、議論性的文字,刪除那些不直接影響說明對象的修飾性語言、敘述和次要細節,保留事物特徵和本質的部分。議論文可刪除重複的分析、次要的例子以及非論證的部分。

3、概括法

用簡練的語言去概括原文的意思。記敘文,細緻描寫的部分可壓縮成粗略的描寫,詳盡敘述的部分可壓縮爲概括敘述,詳細的對話可以改爲簡略的對話等。說明文,可概括那些對特徵、本質解釋的文字。議論文,可將理論論據由具體引用壓縮成概括引用,事實論據可由具體詳細敘述變成概括略述,有的論據還可以一語帶過。也可以把幾段文字壓縮成一段文字。還可以把段縮成句,長句縮成短句,以及把抒情性的句子縮成一般的陳述句。

以上三種方法可能結合使用,務必使縮寫後的文章儘量保留原文精彩的句子或中心句,做到結構完整,中心明確,語言流暢,特別要使保留的部分和變更的部分銜接自然吻合。不能改變原文的體裁,打亂原文的順序,另起爐竈,重新組織材料,更不能隨意發揮,添枝加葉。

四 寫作訓練

(一)回到原文分小組活動,每小組以本單元的一篇課文爲例

1 分別概括“三要素,情節結構,主題”;

2 複述每篇課文;

3 肯定學生複述的基礎上,提出縮寫的主要原則及方法(教材148頁寫作訓練)

(二)分項練習

1人物:圍繞人物讓學生從原文中概括出相關的內容,例如人物特點,事件等;

2 情節發展:小組內分工,分別縮寫情節發展的各個階段,老師到小組內進行指導; 念學生的範文,互相交流。

五 談體會

學生通過一節課的訓練,談談自己的體會或收穫。

六 作業:

連段成篇 學生動筆進行小說縮寫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 積累詞彙,明確“狼籍”、“躊躇”、“賦閒”“頹唐”、“觸目傷懷”等詞語的含義。

2、 整體感知課文,歸納中心意思。

3、 學習文章飽含深情的、樸素的語言。

(二) 過程與方法:

1、 反覆誦讀,深入體會文中表現的父子情深。

2、 找出文章中描寫人物的語句,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仔細揣摩文中行動描寫的表達作用。

(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

珍愛親情,增進子女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飽含深情的、樸素的語言。

教學難點:

文章描寫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動描寫的表達效果。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情況:

《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同學們一定耳熟能唱,但我也經常聽到有同學把它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確實,父愛和母愛是一樣偉大的,只是父愛可能比母愛更深沉、更含蓄,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同樣能體會到。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過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

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於某種職務。“推卸”,用於某種責任。

奔喪(sāng),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sàng,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chóu chú),猶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於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pán 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tuí),精神委靡,意氣消沉。

瑣屑(xiè),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yíng),光潔透明。

2、學生朗讀課文。

找學生朗讀課文,最好分三個部分,找三個同學分別朗讀,提出朗讀要求。

二、引導學生劃分段落層次,掌握結構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個部分,應怎樣分法?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三個部分的分界線,劃出三個部分後,歸納大意,要求用同樣的語式(字數、結構形式大體相同),訓練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現在與回憶的分界線。“這幾年來”是回憶與現在的分界線。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間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歸納如板書所示。

板書:

①開篇寄思 ②往事回憶 ③結尾懷念

如學生能用“背影”作線索概括,也應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寫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文章敘事的層次又可以分成幾層意思呢?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中間部分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父子分別時的家境 第二層次:送行前父親的細心關照

第三層次:送行時看到父親的背影還可以有別的概括,比如:

中間部分可分爲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家境 第二層次:浦口送別

在第二層次“浦口送別”中又可以分爲三個小的層次:

第一、細心照顧 第二、車站買橘 第三、車門話別

(3)在劃分段落層次時,應從開始就告訴學生,文章本身的結構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劃分層次應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結構形式,但由於讀者認識的差異、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這就要作具體分析。

三、.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1、本文用什麼把全文的故事情節連接起來並且貫串起來?

“背影”。現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樣用“背影”來貫串並連接全文的?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答並隨時歸納。

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思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望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別背影)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想背影)

這四次背影的出現,是怎樣隨着文章情節的推進而有不同的表現力的呢?或者說,文章對父親的回憶是怎樣以“背影”爲線索連貫起來的`呢?

可以做這樣的理解:

(2)作者爲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結構成文呢?

教師可引導學生作短暫的交談、自由討論,然後集中發言,教師擇優肯定、適當補充。

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基於表現內容的需要,體現着高明的藝術構思:

①可以表現父親在特定環境下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憂鬱,用“背影”來表現,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②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寫父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內涵。

③藝術視角的創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隨人後,開拓了藝術表現的新領域,給人以生動、新穎的感受。

四、小結

父愛是深沉的,偉大的。當我們用心去感受父愛時,我們會發現,我們的父親,他就像巍峨的高山,具有博大的胸襟;他就像洶涌的大海,具有寬闊的胸懷。

五、佈置作業:

1、反覆涌讀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二。

附:板書設計:

十一 背影

朱自清

難忘背影:點題 家境:禍不單行

父子 描寫背影: 送別前:細心關照 父親疼愛兒子

情深 (細緻刻劃) 買橘子:周到入微 兒子憐愛父親

再現背影:思念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4

內容預覽:

《愛蓮說》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說的 特點。

2、反覆誦讀,背誦課文。

3、瞭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二、技能目標 1、能夠利用工具書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義以及用法。

2、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感受其高雅脫俗的情懷。

教學重點

1、能順暢地朗讀並背誦課文,初步培養文言文閱讀的語感。

2、探究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和文章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運用菊和牡丹來正襯和反襯的作用。

教學課時:

一課時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課文的教學錄音帶,與課 文有關的圖片與資料,輔助教學的小黑板。

2.學生準備:課前閱讀課文,認讀課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書解釋課文中不理解的詞語,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初步翻譯全文,做到能夠順暢地朗讀課文。查找作者的有關資料,瞭解寫作背景及說這一文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見過蓮花嗎?欣賞課本一幅蓮花插圖,引導學生回憶相關詠蓮或荷的詩句。(學生吟誦詩句:有唐代詩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代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唐代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古往今來,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將蓮作爲描寫的對象。 最喜歡蓮花的當數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說》,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板書課題、作者)。但周敦頤喜歡蓮花主要並不是因爲它美,他寫《愛蓮說》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讚美它的美。那是爲了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蓮花是高潔的象徵,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潔無瑕,故而中國人民喜歡以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作爲激勵自己潔身自好的座右鉻,而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描繪過它,讚美過它,並把它當作高潔脫俗品格的象徵,藉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頤寫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世不衰的贊蓮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文章。

題解

簡介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家,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說說本文寫作背景。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

二、感知課文

聽錄音朗讀

朗讀指導:①注意聽準字音,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

②本文前一段介紹,介紹當用陳述語調讀,後一段議論,其中有判斷,有感嘆,要注意前後語調使用的區別。)

掃清生字詞

yí fán yū zhuó dí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頤 蕃 淤泥 濯 洗 滌 清漣 褻玩 逸 噫 鮮

3,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參照註釋,疏通文意並翻譯課文。

重點講學生難懂的兩個文言句式:

(1)予謂菊 ,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句型爲,也可譯爲,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兩句與此相同。

(2)菊之愛,賓語前置,譯爲愛菊 。蓮之愛、 牡丹之愛與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與此相同。

5,指名朗讀

加入初二學習小組 更多超值免費資料不容錯過!

三、 研讀課文 (一) 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 1、作者把蓮花比作什麼?文中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

2、作者又是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表現了蓮的哪些品質? 蓮 君子的品格 明確: 生長環境 (出 不妖) - ---高潔、質樸 體態香氣 (中 益清) ----正直、芳香 風度 氣質 (亭褻玩焉) ----清高 小結:這些描寫,句句寫蓮,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寫出了蓮花美麗的外表、芬芳的氣質,而且對她那高潔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風度,作了惟妙惟肖、盡善盡美的描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蓮花的讚美之情。這也正是作者愛蓮的原因。 (這種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這種寫法叫託物言志)

3、請同學們把這些語句齊讀一遍,注意體會作者的讚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態度?

(二) 理解運用菊和牡丹來正襯和反襯的作用。

1、文章寫了蓮,還寫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麼?

2、作者主要描寫和讚美蓮花,爲什麼還寫了菊花和牡丹?這有什麼作用? 作者對三種花的態度怎樣? 明確:這是一種襯托的寫法,用菊和牡丹來襯托蓮花。

(1)、 分析菊的襯托作用。 誰愛菊花?陶淵明。因爲菊花不畏嚴寒,傲霜鬥雪,品格高潔。菊花又是花中的隱士,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脫俗,這符合陶淵明的處世態度。寫菊是爲了正面襯托蓮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師:作者寫陶淵明獨愛菊,正是讚頌他不苟同於世俗的高潔品質。用菊花來襯托蓮花,也是用陶淵明來襯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襯的作用。 誰愛牡丹?世人。因爲牡丹雍容華貴,歷來人們把它當成富貴的象徵。世人甚愛牡丹說明人貪慕富貴,追名逐利。這種世風,這種人生態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寫牡丹實際上是從反面襯托蓮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視的情感? 師:作者寫世人盛愛牡丹是從反面襯托蓮的高潔品質,從而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3)對照板書,齊背課文。

四、總結:

作者周敦頤既不願像陶淵明那樣做一個隱逸者,更不願像世人那樣貪慕富貴,追求名利。他要在當時渾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高潔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實在難能可貴!至今仍對我們有積極的教育意義。生活中我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蓮一樣正直的人。

五、能力訓練。 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聯繫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寫出你最喜歡的一種花。模仿例句,用託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愛蓮花,因爲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愛梅花,因爲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堅貞頑強,鬥志昂然的勇士 。

同學們注意體會作者對這三種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齊讀第二段。讀的時候注意

a、文中有一個嘆詞噫,朗讀時聲音應該延長。

b、最後三句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句式來表達作者內心複雜的情感。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是什麼句式?陳述句在朗讀時應讀平調,這一句重音應放在鮮字上,應讀出惋惜的語氣。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是什麼句式?疑問句朗讀時應讀升調。 牡丹之愛,宜乎衆矣!什麼句式?感嘆句朗讀應讀降調,要讀出鄙視的語氣。

......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

 〖學習目標〗

1.積累生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紹園林的條理和順序,培養學生按事物本身規律組織材料,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能力。

〖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嚴謹的結構層次.

2、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領略我國江南第宅園林建築的風貌,從而得到美的享受並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使用說明及學法指導〗

在熟讀的基礎上,結合每段的中心句,梳理結構.把握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明確說明順序。感受蘇州園林的圖畫美。

學生自主學習案

策略與反思

糾錯與歸納

 一、〖自主學習〗——建立自信,克服畏懼,嘗試新知。

1、藉助工具書,會讀會寫生字詞 。

2、蒐集作者和蘇州園林的相關資料。

3、熟讀課文.梳理課文結構。

引入:播放介紹蘇州園林的圖片和音像,由學生談自己所見所感

反饋預習成果,師補充糾正。

〖合作探究案〗——昇華學科能力(大膽質疑),透析重難點。

1整體感知,知己知彼

1)、本文是( )說明文。也可是( )說明文。

說明對象:( )

2)、對象的總體特徵:( )

3)、蘇州園林爲了達到圖畫美這個目的,具體設計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還注意了哪些細節?

4)、本文結構特點:( )

5)、說明順序是( )。具體是從( )到( ),

從( )到( ),從( )到( )。

2、蘇州園林美點追蹤(精讀3-----9段)

請用“蘇州園林很美,美在層次,你看有幾個園林還在適當的位置撞上一面大鏡子,幾乎可以說把整個園林翻了一番。”展示你所找到的.美。

蘇州園林很美,美在( ),你看( )。

3、請你爲蘇州園林寫幾句宣傳語。

例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

1、明確學習目標。

2、師生交流學習說明文的方法。

3、課件展示說明文相關資料。

4、尋找蘇州園林美點:

學生自由讀文

圈劃出文中語

句加以說明。

5、組織交流、評價。

6、小組討論:宣傳蘇州園林。

7、師生共同總結本基恩、內容。

 二、〖課堂練習〗——技能拓展應用,搭建金級平臺。

1.第二段的“爲了達到這個目的……的層次”,四個排比分句的順序能否顛倒?爲什麼?

2、假如要你來介紹蘇州園林,你還有別的思路嗎?

學生獨立完成,反饋糾錯。

體會說明文結構的嚴密性,和多樣性。

 三、〖拓展延伸〗——情感體驗,主題昇華。

小作文:我的校園

提示:先抓住學校的教學樓、實驗樓、宿舍、食堂的共同點,先概述,後分說。可用邏輯順序,也可用空間順序,也可二者穿插使用。

字數爲150字。

學以致用,提高寫作水平。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學會10個生字,認識6個字。注意多音字“殼、譁、調”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蟬脫殼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弄清課文是如何將內容表達具體的,學會表達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中天才樂師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場景。

教學重點:

理解重點句子,學習怎樣把課文寫具體。

教學難點:

學習語言,品味語言。讓學生自己讀書,抓住關鍵詞句理解。

教具安排:

生字卡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10個生字,認識6個字。注意多音字“殼、譁、調”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言激趣:

一肚子沒學問,

開口閉口知道,

瞧瞧這小傢伙,

實在真是驕傲。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小動物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於蟬的一篇課文。

二、初讀

自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些什麼,並邊讀邊圈生字,讀完課文後把所圈生字反覆多讀幾遍直到熟練。

檢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課文再讀課文,想想讀完課文後,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可提出來。

三、精讀

1、請大家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這一部分主要寫了什麼?

2、生交流:(這一部分主要寫了蟬是我的鄰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蟬的天下。)

3、那麼蟬還有些怎樣的特點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四、學習生字

1、本課有三個多音字,殼,譁,調。注意字音。“蟬、弱、震”是翹舌音,操是平舌音,騰是後鼻音。

教學時,重點指導學生讀準這些字音。

2、指導學生書寫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採取歸類學習。

3、全班交流。

4、重點指導生字書寫:疊騰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具體學習蟬的特點,知道蟬是如何脫殼的,瞭解雄蟬喜歡唱歌的特點。

2、能用自己的話講講蟬脫殼的過程。理解重點句子,學習怎樣把課文寫具體。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複習生字。抽讀生字卡片。

2、上節課同學們瞭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蟬的天下,那麼蟬又是如何脫殼,雄蟬喜愛演奏、蟬的視覺,聽覺分別有什麼特點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二、精讀課文2—4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2—4自然段。

邊讀邊思考;蟬是怎樣脫殼的?勾畫重點詞句,特別是動作的詞語。

2、同桌討論交流蟬脫殼的方式。

3、全班交流。

(1)蟬是怎樣脫殼的?

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理解課文。如:描寫蟬脫殼的動作的詞語“騰起、翻、倒掛、打開、伸直、翻、勾住、蛻”。

(2)理解課文是如何將“蟬脫殼的時候,可以說是一種奇怪的體操。”寫具體的。

(3)指導學生朗讀,教師評點,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三、精讀課文5—10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5—10自然段。

邊讀邊思考;哪些地方描寫出了雄蟬喜愛演奏的特點?勾畫重點詞句。

2、同桌討論交流雄蟬喜愛演奏的特點。

3、全班交流。

(1)蟬有哪些特點?

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理解課文。

(2)抓住蟬喜愛演奏,視覺靈敏,聽覺特殊這幾個特點,讓學生自己讀書,抓住關鍵詞語理解。

(3)指導學生朗讀,教師評點,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四、聯繫實際

1、感受中天才樂師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場景。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知識點

1、文學常識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1823—1915),法國昆蟲學家、作家。被世人稱爲“昆蟲界的荷馬”(相傳荷馬爲古代希臘兩部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作者),文學界的“維吉爾”。寫作背景本文選自《昆蟲的故事》。

2、重點字詞

喧囂(xiāo)蚋(ruì)臃腫(yōnɡ)鰭(qí)塗墁(màn)蜣(qiānɡ)窠(kē)無動於衷(zhōnɡ)尋覓(mì跳蚤(zǎo)鈸(bó)

喧囂:聲音雜亂,不清靜。囂,吵鬧、喧譁。

罅隙:縫隙。騰躍:跳躍。

開合自如:分開收攏不受阻礙。

無動於衷:心裏一點也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

3、文章主旨

本文兩個部分主要介紹了蟬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蟬蛻皮的過程,描述了蟬產卵狀況以及蟬孵化成幼蟲時的生物習性,揭示了蟬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種種危險,抒發對蟬經過艱苦勞動才換來短暫歡樂的由衷讚歎和同情。

教學反思

很害怕上由法布爾《昆蟲記》改寫的課文。他是一個蟲癡,癡到極致成家成魔成仙,做生物學研究,這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做語文課教學,往往有很“裹”人的地方,讓我們這些非專業者黔驢技窮。這不,有關金蟬脫殼這一節,老師們之中都產生較大分歧,畢竟生活在城市,近距離觀察端詳蟬的機率少之又少。

然而,孩子們卻表現出超常的好奇心,似乎只有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童,纔會是童心未泯法布爾的“知音”——正如備課時所預設的:中的天才樂師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地演奏的場景,吸引着學生去關注蟬脫殼的情況,蟬的視覺、聽覺異於人類的特點。

教學這樣的文字,我明白“只有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獲取,學生才能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但蟬脫殼那一段實在太難想象了!要是有錄像參照,可能還好點兒,通過真實觀察,再來看語言文字是怎麼再現的。如今誰也沒有看到過這個相對微觀的情景,如何僅從語言文字中理解、體會?還真不是一般的難點。

如果我有可以的電教設備,如果稍微能擠出點找資料的時間,相信這一課會上得更清晰、準確。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理解並積累“唏噓、詰問、焦灼、伎倆、顛沛、窮愁潦倒、連聲諾諾”等詞語。

2、瞭解信客職業及其品質。

3、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4、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朗讀法、引導法、討論法、繼續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學習方式。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揣摩其寫作意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信客的風雨生涯中、感悟人生。樹立誠信爲本的做人理念。

2、把握信客形象。培養學生潔力自好、待人寬容、任勞任怨、等品格。

重、難點:

1、感受本文的語言、體會人物品格

2、理解文章思想內容,、揣摩品味語言。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打印好的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準備:預習、識記字詞、掃清閱讀障礙、閱讀課文、疏通文章脈絡。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正如一則廣告語所說的“呼機、手機、商務通”一個都不能少。電信業的迅猛發展,給忙碌的現代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便利,手機短信拜年已成爲一種時尚,提及20世紀初期的鄉,對外通信往往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人——信客。也許人們難以想象,其實在很長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餘秋雨《信客》將向我們講述這段故事。“信客爲遠行者們效力,自己

卻是最困苦的遠行者”。今天,讓我們通過文章《信客》去認識信客,去體會他的苦澀人生。

二、整體感知:(檢查預習情況)(課件展示)

1、正音

2、釋義

3、理清行文脈絡:做信客的原因——怎麼做信客的——怎麼不做信客的——爲什麼當教師、校長也是好樣的。

三、啓發探究:

1、填充信客檔案:信客是我們的主人公,那麼他有哪些遭遇,他是怎樣一個人呢?這是我們首先要了解的。老師設計了一個信客檔案,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從文中捕捉重要信息。老師邊問學生邊答來填充檔案的內容。(課件展示)

職業:信客。

身體狀況:老犯胃病和風溼病(職業病)(第12段)

收入情況:收入微薄(第3段)

最高興的事:幾十年來從未失過會一封信,一件物品:給焦急等待的家屬送去了在外親人的消息;他的工作被鄉親們還有老信客認爲,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表楊(信客的幸福快樂是建在別人的幸福快樂的基礎上的)。

最痛苦的事:報死訊、被懷疑、被誣陷、被打、被扭送到巡捕房。

最敬重的人:老信客(最後一段)

座右銘:信客信客就是一個信字(誠信是信客的生命)。

2、用一個字概括你對信客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苦)。

3、學生暢談信客形象,師歸納。

明確:誠信無私、任勞任怨、待人寬容、善良厚道、屬盡職守、潔身自好、忍辱負重。

四、小結:

信客就是這樣一個人:儘管時常飽受職業病的困擾;儘管收入永遠和付出不成正比;儘管有時還要蒙受無端的猜疑,誣陷和欺凌,但他牢記老信客的教誨,誠信無私,從不雁過拔毛,風得忘義;心胸寬廣,所有基、累、辛酸委屈都默默承受;他有情有義,總是以最恰當的方式處理郵件兩頭的難事。他用大半輩子辛勞履行自己的承諾,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

同學們,這是一個多麼樸實感人的形象。你們在閱讀過程中一定也遇到了許多震顫你心靈,讓你感動的語句和片斷,下面請你們把它們自由地、小聲地、深情地朗讀出來。

第二課時

一、品味佳句、體會風格

1、請同學們把剛纔找出來的感動你的名子讀給大家聽並對其作一品析,教師作適當引導。(可側重從它們所表現出的人物品質分析它的美感)

它們可能是:

①第三世界16自然段“闖蕩都市的某個謀生者……連聲諾諾”

②第18自然段:“直到他流了幾身汗……堆在他的肩上。”

③第22段中的“傳喚來的同鄉……他不想讓滇沛在外的同鄉蒙受陰影。”

2、文中還有一些含義豐富的美句,你們都懂它的含義嗎?可以提出來,師生一同討論解決(提示:可從修辭角度,重點詞句等理解它們的深刻含義和表達效果)

如:①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

②信客沉穩地點點頭,他看得太多,對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裏的升沉榮辱,震顫着長期遲鈍的農村神經系統,他是最敏感的神經未梢。

③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

④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回鄉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他的肩上。

3、歸納本文的語言特點:

①質樸的典雅。

②精闢而又暢達。

二、互動合作:展示作品人物形象

請學生依據課文內容試寫一段話,描寫信客基碑上的文字,或某一補白性的文字,鼓勵學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得意之筆,並作簡要點評

參考示例:(多媒體顯示)

三、遷移拓展,尋找現實生活中的信客。

1、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像信客一樣,默默奉獻着,而又處在社會下層的平凡人?請舉一兩例,並談一談你對他們的看法。

例如:馬路上維持交通秩序的交通協管員、清潔工……。

師可補講關於四川藏族自治縣的鄉村郵遞員王順友的故事。

小結:他們雖工作平凡,但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同學們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將來從事的也像信客一樣普通平凡的工作,我們雖然不能做偉大的事情,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將來就算是一名清潔工,你也要像貝多芬繪畫一樣,全身心地投入,熱愛、忠誠於我們的職業,這樣我們的人生纔會無怨無悔,生命纔有意義。課上到這裏,老師不禁想起一首歌,歌中這樣唱道……(多媒體展示《好大一棵樹》的歌詞,師生齊讀,讀後放這首歌,在歌聲中結束本節課。)

四、中考鏈接:佈置作業

1、按例名仿寫:

例1、同情是一縷春風,讓枯禿的枝頭綻出新綠。

同情是 。

例2、信譽就是你立足社會的通行證。

信譽就是你 。

信譽就是你 。

例3、真誠,友誼的橋樑,沒有它,人們之間就失去應有的平和與信賴。

批評, 。

2、請同學們以“誠實爲話題,寫一篇小短文,可以談看法,也可以講故事。”

板書設計:

信客

脈絡

做信客的緣起

怎麼做信客的

怎麼不做信客的

爲什麼當教師、校長是好樣的

品格素質

任勞任怨

誠信無私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8

教學目的

1、學習以空間方位爲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併爲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

教學設想

可運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燈(核舟圖片)配合教學,以便學生有直觀印象,加深理解並記憶。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噴噴稱奇、歎爲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隻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爲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爲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髮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2、佈置課內預習

請大家運用字典並結合黑板上的預習題自讀這篇文章(有些題目需在自讀本上筆答完成)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摘要在自讀本上)。

2.爲文章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貽、軒敞、篷等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語精煉,各不超過十個字)。

4.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4)本文雖名爲“記”,是不是記敘文,爲什麼?

(5)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6)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三、朗讀課文

1.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各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道其成功之處。

2.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

讀音要力求用標準的普通話,注音要正確,特別是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必須嚴加推敲,查有實據,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斷句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古人稱爲“句讀”。文言的斷句水平跟讀者的閱讀面、閱讀量以及文言的基礎、功底和語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規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於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比如句首的發語詞“夫”、“蓋”等必須斷開,“蓋大蘇泛赤壁雲”就不可誤讀爲:“蓋大/蘇泛赤壁雲”;另外,斷句跟句法關係密切相聯,主、謂、賓各成分之間一般應斷開;再則,斷句與句意必須一致,不可因斷句錯誤而產生歧義或謬誤。最後,斷句還跟文言的一些語法習慣、文章的感情基調、文體規律、作家作文的習慣、讀者的閱讀習慣等有關。閱讀中均需綜合考慮。

3.在預習並對課文整體內容稍有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稍有閱讀文言知識的情況下,教師或可帶讀,或可範讀,力爭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達到流利暢達之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而把握文章的'整體,獲得這種文體的語感。

四、研討課文

本文的題目雖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種記敘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本討論題旨在考察同學在預習並熟讀之後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藉助比較,讓學生對古文中的“記”體文言有比較深入的瞭解。

學生的討論可以從下列角度開展:

(1)所“記”的對象和內容

(2)表達方式及語言

這個問題在本課時最後提出,容同學課後查閱有關文章資料,並分小組討論。

第二課時

一、齊讀全文導入第一課時的“研討課文”。

對這個題目的正確解說應當是,(1)從所“記”的對象和內容看,《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記”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實地實景,顯然屬遊記類性質的記敘;而《核舟記》作者“記”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藝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絕頂智慧,很可能寫成說明文。(2)從表達方式及語言看,前者幾乎一律用描寫文字,對其環境、場景、氣氛、人物等窮形盡相作細緻入微的刻劃渲染;本文則多用客觀的說明性語言,採用多種科學的說明方法。就此可以區別:同爲“記”,卻是文體迥異的兩類文章。

關於記敘文和說明文的區別:

記敘文是以寫人敘事爲主,具體而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文體。記敘文的基本特點是敘述性和具象性,所謂敘述性,就是用敘述的方法介紹和說明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或事物狀態的一種特性;具象性,則是就描寫這個寫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動而形象的語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況、面貌等等描述出來,給讀者以具體清晰的印象。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爲主要表達方式來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的實用事體。它主要是用來幫助人們完整地瞭解、認識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構造、關係或發生、發展過程,從而把握事物的特徵、本質及規律性。說明文的特點歸結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面:(一)內容的知識性;(二)材料的科學性;(三)語言的通俗性;(四)表達方式的解說性;(五)結構的條理性;(六)功能的實用性。

結合實例反覆闡述、體味,可以辨清兩種文體及兩種語言。

問題的提出時間不必絕對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後。學生素質好的,超前討論,可以先入爲主,促進對文句內涵對語言風格的理解;反之,則可在疏解文字後再討論,纔不會流於架空或空口無憑式的枉費口舌。二是對這一問題討論的程度不宜過深,點到即止,且多由學生自行體味。)

二、繼續研討課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學生對這開頭,結尾兩段的文句理解質疑,然後展開討論。讓學生自行解決疑難,教師適當點撥、引導。

2.分別請同學通譯,齊讀,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總介王叔遠極工微雕(引王說明對象——核舟)

第六段:綜說核舟“容量”,極稱其技。

3.討論(1):兩段文字都是“總體說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麼不同?

前者是總括王叔遠的微雕技藝,後者則是對這一核舟本身內容的概要說明。

討論(2):開頭結尾的兩節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說明這一核舟的情況時是緊緊扣住了核舟的一個什麼樣的特點?你從這兩節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詞語中看出這一點?

緊緊圍繞的中心應是雕刻工藝奇巧、靈怪。開頭一節的首句,結尾一節的末三句,有力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有關的詞語如“罔不”、“曾不”等。

4.爲加深對這兩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隨堂練習,點明和翻譯下列各詞組:

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貽餘核舟一爲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狹者

三、分析討論第二至第五段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緻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試將這四段文字切分爲兩部分,怎樣切分比較合理?

正確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說明的是船的正面,後者說明的是船背。

2.這樣安排遵循了怎樣的順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討論第二段:

(1)這一段的內容是什麼?

主要說明船艙的結構形態。

(2)強調有關字詞:

“有奇”的“奇”讀jī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9

◆知識與能力

1.理解課文,瞭解新聞消息的特點,並能進行簡單分析。

2.體會文中語言的準確精練、鏗鏘有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提高閱讀的質量和速度。

4.準確認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和課文下注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預習,教師重點講解,輔導課堂練習。

2.討論法、問答法、點撥法、幻燈片演示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進對新中國創建歷史的瞭解,引導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學習革命前輩英勇奮鬥的精神。

重點難點疑點剖析

◆重點

1.把握課文內容,瞭解新聞消息的一般特點。

2.體會本文準確簡潔的語言風格。

3.分析文章的謀篇佈局,注意劃分層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後內容的聯繫。

◆難點

1.引導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2.分析本文準確簡潔的語言風格。

3.培養學生提高閱讀的質量和速度。

◆疑點

作者遣詞造句是怎樣做到準確精煉、鏗鏘有力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學習掌握新聞的基本常識。

2.瞭解兩篇新聞的背景資料。

3.準備課堂練習的幻燈(見練習設計)。

◆學生準備

1.蒐集幾則新聞,準備在課堂上講述。

2.預習課文,準確認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和課文下注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X k b 1 . c o m

第1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一、創建情景,導入(約________分鐘)

二、朗讀第一則新聞,對文章產生整體認知(約________分鐘)

三、理解第一則新聞內容,把握新聞的六要素(約________分鐘)

四、分析本則新聞的五個組成部分,初步瞭解新聞的特點和寫法(約_______分鐘)

板書設計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

導語:簡述渡江戰役勝利成功(1~2句)

主體:詳述三路大軍戰鬥經過(3~16句)

第2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一、分析本文準確簡練的語言風格(約________分鐘)

二、討論課文的寫作特點(約________分鐘)

三、導入第二則新聞(約________分鐘)

四、解析課文結構.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約________分鐘)

板書設計

本文寫作特點:

依時敘事,

詳略得當,

敘議結合,

去粗取精,

語言精煉。

第3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一、疑難字詞練習(約________分鐘)

二、課堂練習(約________分鐘)

三、作文(約________分鐘)

板書設計

疑難字詞:突破潰退擊潰頑強阻遏逃竄

練習設計

1.閱讀下面這則消息,回答問題。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3日電從今天上午10時開始,內蒙古出現大範圍大風、揚沙、沙塵暴天氣,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區遭遇強沙塵暴,是今年以來的一次。

(1)這是消息的導語部分,根據它來填寫消息的標題。

(2)這則消息的.來源是哪裏?

(3)根據導語部分,寫出這則消息的下列幾個要素。

時間:

地點:

事件:

輔導練習提示:(1)的答案具有不確定性,可讓學生探討出幾個標題。

2.新聞主要是用事實說話,但也可插入簡要的議論。本文議論了敵人毫無鬥志的原因,一方面是我軍英勇善戰,另一方面和國民黨拒絕簽定和平協定有很大關係。兩方面的順序能否顛倒,爲什麼?

輔導練習提示:先區分記敘和議論兩種表達方式,找出議論的語句,再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法探討

1.因本課所選兩篇新聞皆是戰爭題材,所以教學時除了要抓住新聞的特點外,還要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特點。抓住新聞的特點,就要分析每則新聞的五個組成部分、寫作特點和它的六要素。講解新聞的五個組成部分時,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點。

2.由於這兩則新聞所報道的事件離今天已有半個多世紀,在教學時對背景資料加以介紹就尤爲重要。在講解《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之前,應讓學生了解整個渡江戰役的情況。《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則需要介紹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概況,對轉入戰略進攻之後的情況要重點介紹。當學生對背景資料有了瞭解之後,課文中相關內容理解起來就較爲容易。

參考資料

新聞,又叫消息,一般可分爲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典型報道和新聞評述四類。其中,動態新聞是報紙、電視、廣播最常用的一種。它報道的是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

每則新聞一般由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個五部分組成。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後二者是輔助部分。標題包括引題、正題和副題;“電頭”後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通常用來提示新聞的重要事實,使讀者一目瞭然,它就是新聞的導語。導語的後面就是主體,是新聞的主幹,是敘述事件、闡發問題和表明觀點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聞的關鍵所在;結語,一般指新聞的最後一句或一段話,它的有無視內容而定。事物的歷史狀況或存在的環境、條件就是新聞的背景,是新聞的從屬部分,常插在主體部分,也可插在“導語”或“結語”之中。

新聞的特點是立場、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具體,反應迅速,語言簡明準確。

新聞的寫法以敘述爲主,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分析本文結構,理解散文特點。

2.感知文章內容,體會雲南少數民族的歌會習俗。

3.掌握本文的詞語。

4整體會沈從文的語言和文學風格。

教學重難點:

1.散文特點。

2.理解三種不同場合民歌的方式和內容及在寫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在雲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遊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涵着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了作者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讚賞。

二、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聽讀之後複述文中描繪的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

學生自評、互評。

四、研習課文:

1.指定學生甲誦讀1~3段。

指定學生乙誦讀1~3段。

評議優劣。此文轉自淘.教。案網

2.歸納第一段:引出歌會地方。

3.討論並歸納第二段的中心內容。

分析:“這是種別開生面的場所……卻互不見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隨口而出。”

“在場的既多內行……解口渴去了”

爭論後歸納:寫歌會的場所、方式、勝負的情況。

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結:

瞭解文章描寫的別開生面的雲南歌會,表現了雲南人民無限趣味的生活,給讀者嶄新的視野。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複習:

聽寫詞語,並用其中的三個詞語口頭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樸

即物起興引經據典悠遊自在龍吟鳳噦

二、繼續研習課文:

(一)誦讀三~五段。

師生點評誦讀情況。

(二)討論第三段內容。

歸納:寫女歌手的情況(性情、外貌、穿着、本領。)

(三)討論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雲南的歌會》教案一》,

第四段內容。

1.本段屬於什麼描寫?

(環境描寫、景物描寫。)

2.本段側重寫什麼?

明確:歌聲不斷。

(1)山鳥呼朋喚侶(戴勝鳥、雲雀)。

(2)趕馬女孩子唱山歌。

環境:樹林、山坡、花。

側重“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

(四)討論第五段。

1.段落主要內容:

寫“金滿鬥會”。

2.發起、處所、人數、曲名、唱法(聲響)、時間、參加者(婦女飾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師傅。

三、討論問題:

(一)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爲什麼?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羣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二)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雲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麼關係?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麼用意?

明確:用環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

四、拓展訓練: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於“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於“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哪些屬於“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的。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選擇一兩首唱一唱。

學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較。

例如:陝北民歌《信天游》福州民歌(真鳥仔,啄波波,三歲孩子會唱歌……一條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難去放牛)……

五、小結:

《雲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雖然是描寫音樂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訓練四。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瞭解通訊這一新聞文體的特點。

2、激發學生愛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3、透過行爲領悟人性善良的本質,讓學生體會嚮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把握課文內容。

2、分析課文,學習通過反覆、細節描寫把文章寫得生動感人。

教學難點:

分析蠟燭、炮火的特殊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特殊的葬禮,炮火是葬禮的伴奏音樂,炮彈炸出來的水坑是埋葬地點,墳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來的,舉行葬禮的人與被葬的人素不相識,這樣一個特殊的葬禮,發生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下面讓我們走進這篇通訊報道——《蠟燭》

二、新授課

(一)初讀課文

請同學們自讀課文,並用兩個字來表達讀後的感受。——感動

(二)理清文章內容

這篇通訊的作者是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當時他秋爲隨軍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收集到了這則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在這裏,我就來扮演西蒙諾夫,讓我們通過合理的想象,還原一下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過程。

“你好,可愛的戰士們,我是記者西蒙諾夫,你們真的很英勇,我聽說在戰場上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你們能給我講一個嗎?”

(請學生複述故事)

“這個故事真的非常感人,但是因爲我要寫的是一篇通訊,所以要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非常的準確,所以我可以再覈實一下這幾點嗎?”

【時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紅軍戰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原因),

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經過),

最後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花燭點在烈士的墳頭,悼念烈士表達敬意(結果)。】

(三)文章主題

(1)“我想請問戰士們,你們認爲這個南斯拉夫的老婦人與我們的紅軍戰士素不相識,她爲什麼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埋藏我們的戰士?”——對戰士的崇敬與哀悼

(2)“我們出兵南斯拉夫,老人埋葬烈士的深刻意義在什麼地方?”

——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老人和烈士之間的母子深情,對和平的共同的渴望

(四)寫作技巧

(1)“真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可是我要突出哪些因素,才能達到更爲感人的藝術效果呢?”

感人因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

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形烈士非常吃力

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

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

可以運用反覆、動作描寫及細節描寫,補充說明

(2)“那麼,我們給這樣一篇文章起個什麼名字呢?爲什麼嗎?”

蠟燭——象徵兩國軍民的感情,象徵着老人與烈士之間的母子深情。

“謝謝大家,那我這就回去趕快完成篇文章。”

三、遷移訓練

那麼,讓我們回到課堂,學習西蒙諾夫來設計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個女孩拾金不昧把錢還給失主。我們爲這樣一個平凡又感人的小故事設計一些感人的因素。

1、天氣惡劣

2、女孩需要錢

3、錢對失主來說很重要。

四、結語

“蠟燭”是光明的象徵,是奉獻的象徵,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迴盪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頭。讓我們爲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着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教學雜談

〖閱讀教學是促進學生自我發展·拓展延伸,聯繫生活〗

教師要加強文本知識與學生日常經驗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把對某個問題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現實,聯繫現實談認識看法,利用文本信息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如學習《蠟燭》一文可延伸問:戰爭還會給人類帶來什麼苦難?聯繫你在報刊雜誌電視上看到過的事件談談看法。學了《臺階》後拓展問:臺階與人的品格、社會地位之間的關係如何?把文本信息作爲激發學生思考的食糧,擴大體驗的範圍。又如,學了詩歌以後讓學生設置某種陳述環境,從詩中選取詩句加以運用,縮短詩歌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增強活動的刺激感。

〖養成教育:語文教學的捷徑〗

議讀課型──議讀貴在活躍思想。數、理、化、史、地、生教學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生理解與掌握教材中的定理、公式、年代、人物、事件,唯獨語文課可以大膽超脫文本,作心靈的遠遊,不需要記住其中人物的名稱、性格、段落大意、寫作特點,而主要爲了逐步學會閱讀運思的方法。議讀課的落腳點還在於“讀”字,讀出原汁原味來,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碰撞出火花,產生共鳴,從而發現文章的質美理趣,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表述,並與同學分享閱讀感受。而討論的目的是合作學習,發現問題,表述觀點,聽取意見,記錄要點。讓學生質疑討論,並不是放羊,老師要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力求每個問題之間有一定的邏輯順序,由表及裏,從感性到理性,從局部到整體,由淺入深。比如:八年級上冊第3課西蒙諾夫的《蠟燭》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概述課文內容後,可以這樣設計問題:

1、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它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課文以蠟燭爲題,這裏的燭光,你認爲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呢?

2、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反覆加以描寫?

3、課文中的老婦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嗎?

〖如何讓語文課導入語更具吸引力·啓迪之美〗

詼諧明快的導入語,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一位教師上西蒙諾夫《蠟燭》一文時導入語是這樣的:“在炮火燒灼了的戰場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有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這是爲什麼?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目睹那悲壯而崇高的一幕吧!”這樣學生就很自然的把注意力集中到課文的學習上來了,從課文中拾取疑點,啓迪學生,讓學生帶着問題閱讀課文,使講課有了一定的思路。

以上總結的幾點課文導入語,意在啓發教師在教學中善於實踐總結,每一堂課成敗與否,好的開頭是關鍵。只有設計好美的導入語才能使每一節課生動自如。

〖“把謊話說得圓”──關於文學作品藝術真實性問題的一點思考·教師應如何處理學生對小說藝術真實性的質疑〗

學生對於文學作品的藝術真實性的質疑通常會出現下列情況:首先,學生基於其知識水平及生活閱歷所限,有時候對小說的藝術真實性還缺乏客觀理性的把握,把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徹底等同,因而可能產生一些偏頗的看法。在這種時候教師要對學生不正確的看法要給予糾正。如《背影》一文,有學生就會認爲這個父親買橘子是違反了交通規則,月臺上肯定有警察,怎麼就沒來干涉呢?這裏涉及的就是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隨意移植而造成的對藝術真實性的錯誤判定。其次,學生如果對作品藝術真實性的質疑確實有一定的道理,教師一方面要給予肯定,另一方面可嘗試引導學生對情節進行適當的修改,儘量“把謊話說得圓”。

那麼謊話如何才能說得圓,讓人信以爲真呢?亞理士多德就此問題也曾說過自己的見解:“把謊話說得圓主要是荷馬教給其他詩人的,那就是要利用似是而非的推斷。如果第一樁事成爲事實或發生,第二樁即隨之成爲事實或發生人們會以爲第二既已成爲事實,第一樁必已成爲事實或已發生。”這些話通俗地說就是要把前後事件細節的聯繫把握好,作品的藝術真實性就能夠較好的體現出來。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西蒙諾夫的《蠟燭》爲例,學生普遍認爲:攻擊方場的炮火如此猛烈,一個年邁的老婦人在方場上呆了大半天竟然安然無恙實在不可信,難道炮彈都長了眼,預知到老婦人身上將要發生感人的事而“手下留情”了嗎?的確,這篇課文給人的感覺就是把生活寫得太光滑,太有條理,讓人摸不到生活本來的毛茸茸的特性,反而留下了編造的痕跡。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討論情節的可信度問題,然後可以讓學生還原生活的本來面目,從細節入手提出修改意見。這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再創作的熱情,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力。

事實上,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不可能都毫無瑕疵,誠實客觀的對待這些瑕疵反而會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充滿了思想的靈光。“把謊話說的圓”就是我們把“瑕疵”之美進行到底的大膽嘗試!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2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疏通文意,明確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世說新語》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說藝術特色。

3、子猷前後的表現是否矛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文章的內容,體會人物的心情和個性特點,感受兄弟親情。

【教學重難點】

1、《世說新語》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說藝術特色。

3、子猷前後的表現是否矛盾。

【教學法】自主合作討論

【課時】1 課時

【預習導學】

1.導入新課

課堂提問:同學們通過預習對《世說新語》有何認識?瞭解哪些?

2.作者鏈接

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宋武帝劉裕侄兒,世襲臨川王。

《世說新語》,是記載魏晉人物言談逸事的筆記小說、志人小說。全書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個門類,較爲集中地反映了魏晉時期的社會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選自《世說新語·傷逝》。

【合作·探究·展示】

一、讀書(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對作品有大概的把握,反覆讀書培養語感,爲翻譯,背誦奠定基礎)

1、學生朗讀作品,教師糾正字音:

篤( dǔ ) 都( dū )喪( sāng )( sàng )

了(liǎo) 輿( yú ) 調( tiáo )慟( tng )

2、體朗讀課文

3、師範讀課文(注意在範讀期間,容易讀錯的字音要重讀)

二、對文中主要人物的把握:

學生活動:學生讀出他們課下找到的相關資料

(一)子猷:王徽之,是王羲之之子,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在《世說新語》中對其生平逸事有大量記載。

教師補充資料:

1、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試爲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牀,爲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2、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二)子敬:王獻之,王羲之之子。東晉著名書法家。主要作品《洛神賦》

三、掃清字、詞、句等障礙(使學生能掌握作品大意,爲理解作品中心思想奠定基礎)

小組活動:

1.以平時要求的四人爲一小組活動。

2.結合工具書、課下注釋讀課文。

3.讀懂課文,把握大意,全班交流。

要符合新課標的精神,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成爲課堂的主體,調動其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增加互動性,調動課堂氣氛

課堂檢測一:找出下列翻譯的不當之處。

1、原文: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

翻譯:子猷向左右問:“爲什麼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

改錯:左右:近旁的人,這裏指近侍

2、原文:語時了不悲。

翻譯:說完話後根本就不悲哀。

改錯:說話時完全不悲傷。了:完全

3、原文:便徑入坐靈牀上。翻譯:(子猷)從小路上走向靈牀。

改錯:(子猷)徑直坐在靈牀上。

比較閱讀:(分析人物形象)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牀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餘亦卒。(《傷逝第十七》)

人琴俱亡!”因頓絕,先有背疾,遂潰裂,月餘亦卒。(《晉書列傳十五》)

1、子猷、子敬兄弟感情深厚,在上面兩個語段之中都有反映

2、在語段一之中人物形象刻畫很有個性,請你摘抄其中充分展示子猷個性的語句體會子猷的形象,並說一說這些語句與語段二之中哪些語句相照應。

3、子猷對弟弟有深厚的情誼,但弟弟死後他一開始並沒有哭,這是爲什麼?你能從語段二之中找到答案嗎?

(教師通過對此題的分析,使學生更加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後人用“人琴俱亡”一詞表達對死者無限哀悼之情的主要原因)

四、小結:

課文內容結構

俱病篤 子敬先亡

人亡

問左右 奔喪不哭

手足情深

人琴俱亡取 琴彈 不調擲地

琴亡

慟絕久 月餘亦卒

在此結構之中,小說的雛形依稀可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形式業已具備。敘事較爲完整,情節波盪起伏,首尾呼應,實爲一佳作。在整理結構的同時,讓學生試背文章,完成大綱要求。

五、佈置作業:

拓展思維:根據《人琴俱亡》寫一篇親情故事,更好的體味其中的情感。

【反饋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王子猷( ) 病篤( ) 了( )不悲

輿( ) 不調( ) 慟( )絕

2.解釋下列加點詞。

(1)王子猷,子敬俱病篤: (2)而子敬先亡。

(3)何以都不聞消息。 (4)語時了不悲。

(5)便索輿來奔喪。 (6)子敬素好琴。

(7)便徑入坐靈牀上。 ( 8)弦既不調。

(9)因慟絕良久。 (10)月餘亦卒。

3.《人琴俱亡》選自 作者是 ,他是 (朝代)文學家,人琴俱亡的意思是:“ ”

4.文中說“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牀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你認爲“不調”的原因是:

5.《世說新語》中很多故事發展爲成語《人琴俱亡》發展的一個成語是 。這則故事表現了:

6.翻譯句子:

(1)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

(2)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3)因慟絕良久。

1.yóu dǔ liǎo yú tiáo tng

2.俱 :都。而:順承,不譯何以:以何,爲什麼。語:說話。了:完全。便:就。索:要。輿:轎子。素:一向。 徑:直往。既:已經。因:於是。絕:氣息中止。卒:死

3.筆記體小說《世說新語》 劉義慶 南朝宋 人琴俱亡,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4. “不調”既是寫實際情況,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淒涼。

5.人琴俱亡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6.(1)爲什麼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2)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3)於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3

教學目的與要求:

一、掌握重點、難點、疏通文意。

二、學習抓住特徵寫景狀物的方法。

三、熟讀成誦

教學方法:誦讀、討論、分析歸納。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三峽的風光片,聯繫學生平時對三峽的所見所聞,讓他們暢談三峽這一景觀的感受,激發學習興趣。

二、講授新課

(一)由學生介紹作者,以及作品的.簡介。三峽具體指什麼?

(二)學生自由朗讀,找出生字詞,運用工具書讀準字音,弄清文意。

(小組合作學習,邊讀邊結合課文註解,是以課文,然後作彙報。)

闕嶂曦月襄陵沿溯素湍綠潭漱屬引

補充解釋:

重巖疊嶂:即“重巖疊嶂”。嶂:治理向屏障的山峯

隱天蔽日:即“隱蔽天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應按照“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的結構理解。

絕:斷。

或:“有”,不能做“有時”。“或``````有時``````”含有假設的意思,可理解爲“(如)有``````(則)有時``````”。

其:這

雖:在這裏表假設,應譯爲即使。

奔:在這裏作名詞用,指奔馳的駿馬

不以:不如

時:季節

則:連接上下文,帶有輕微的轉折意思,可不譯。

於:從。

其:它們,指怪柏。

漱:衝蕩

“清,榮,峻,茂”前皆省主語。

林寒澗肅:即“林澗寒肅”。肅:寂靜。

故:所以。

兩句詩的意思是:巴東三峽當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幾聲我得眼淚就沾溼了衣裳。

三聲:幾聲;三步是確數。

(三)整體把握課文結構,

思考:作者通過描寫三峽的哪些景觀,來表現三峽的壯麗風光的?試找出相關的語句。

第一層:(從開頭至“不見曦月”),寫三峽兩岸的山。

第二層:(從“至於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寫三峽的夏水。

第三層:(從“春冬之時”至“良多趣味”),寫三峽的春冬景色。

第四層:(從“每至晴初霜旦”之文末),寫三峽的秋天景象。

三、 朗讀

分段朗讀,多讓學生自己體會,如何把握合適的語氣語調語速。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

一、齊讀課文

二、討論:文中描寫了三峽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這些景物各有什麼特點?情結合原文,說明理由。

歸納:

山:“七百里”(長)

“相連無缺”“略”(多)

“重”、“疊”“隱蔽”(陡,高峻)

“自非“江面狹窄(高峻-——夏水的迅猛)

夏水:“襄陵,阻絕”(兇險)

“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迅急)

“雖乘奔御風,不以急也”對比

春冬景色:俯視:“素湍綠毯,迴清倒影”

仰視:“絕讞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色彩:白浪,綠潭,青山,花草。

一字一景:“清”“榮”“峻”“茂”

秋:三峽秋景:“晴初霜旦之時”林、澗、猿嘯、回聲。

漁民的悲慘生活:情景:悲寂,淒涼(與前面對比)

聯想:當地漁歌

激發學生聯想:

1、“淚沾裳”是什麼意思?爲什麼會這樣?(引導學生聯繫地理知識合理聯想)

2、從文中兩句漁歌,你還可以聯想到那些詩句?他們的意境相同嗎?

三、引導學生領會全文的藝術特色。(投影打出)

(一)抓住特點寫景

1、文章主要描寫三峽中的峽。課文寫四時風光,爲什麼從“山”寫起?

2、寫四時風光的順序是:。爲什麼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二)語言特點:

1、動靜結合。找出一兩處動景和靜景

2、有張有馳。

引導學生用心體會:那些地方平靜舒緩,那些地方激烈緊張?

四、介紹《三峽》中的其他描寫,激發學習興趣。

五、以小組爲單位,開展朗誦比賽,可是當配樂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

1、理解本文總說和分說的結構及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2、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領略我國江南第宅園林建築的風貌,從而得到美的享受並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文章的結構。

2、難點:文章語言的特點。

[教學時數] 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 導入

作者簡介: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他曾在小學、中學、大學教過書,對語文教學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設有重大貢獻。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創作道路上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葉聖陶全集》。

本文作者葉聖陶是蘇州人,對蘇州園林很熟悉,因此對蘇州園林的情趣和特徵有深刻的體會。

本文是爲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我們把它作爲一篇說明文來學習。它不僅介紹蘇州園林的特點,而且文字生動、優美,從寫作構思到語言運用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

二、朗讀課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進一步理解詞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樣向讀者介紹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徵。

三、從寫作構思入手,分析文章結構

學生提問,共同探究。

提問:這是一篇事物說明文,被說明的事物蘇州園林的特徵是什麼呢?

引導學生找出本文說明事物特徵的課文內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是貫穿全文的中心,圖畫成爲介紹蘇州園林的線索。

提問:作者怎樣抓住中心構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結構呢?

由同學討論,教師歸納。

文章開頭:結合重點詞標本(原指供學習、研究時用的動、植物的實物,這裏有範本的.意思)、鑑賞(指對藝術品的欣賞和評價)理解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建築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全文的總起,確立本文說明的對象蘇州園林(總體)。

提問:第2段課文,作者圍繞蘇州園林共同特徵,寫了幾層內容?

討論歸納:

第一、撇開不同點,專說共同點。

第二、蘇州園林共同點具體在四個講究。

第三,再一次強調共同點(一切都要爲構成完美的圖畫)

第四,用遊覽者的話證實作者的評價突出本文是從欣賞者的角度描寫的。

提問:課文的第3、4、5、6段內容與第2段是什麼關係?

第2段是總說,其他是分說。每一段與前面的一個講究相照應,具體說明蘇州園林某一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圖畫美。以上四方面是重點,作者作詳細說明。

提問:課文第7、8、9段寫了什麼內容,與中心有何關係?

文章收尾留有餘地,令人回味。

思考:本文說明事物的順序是怎樣的?討論歸納:

從全文看,按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從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順序。

提示:本文先總說後分說的結構層次在段中也有體現。以第3段爲例作分析。

提問:爲了能說明事物特徵,給讀者具體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選用恰當的說明方法。試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說明方法並分析其作用。

歸納:

運用作比較、打比喻的說明方法,說明蘇州園林不講究對稱,園林是美術畫,講求自然之趣。

四、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

第二教時

一、複習舊課

二、學習本文語言的多樣性

提示:本文語言的多樣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歸納:

1、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2、句子的多樣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詞的精練、準確和周密。

4、多種修辭方法的使用。

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提問:本文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以第5段爲例說明。同學發言,歸納:

第1句是說明,說明花草樹林映襯方面的圖畫美。第2句是描寫,描寫了俯下的高樹枝和仰起的低樹枝,交相輝映的情景,富有動態,給人以層次感。第4句因爲依據另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是議論,闡明這樣栽種的藝術效果。

提問:還能找到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例子嗎?

如第7段中描寫,第1段中的議論,既增強文章生動性、趣味性,又對蘇州園林作了畫龍點晴的評價。

提問: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體描述的句子,其實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說明的句子,同學們找找看。

如第2段中概括蘇州園林總特徵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蘇州園林特點的作用。

三、語言的特點

提問:請同學們找找本文運用詞語的特點。

1、準確

鑑賞:指對藝術品的欣賞和評價。(玩賞、欣賞、觀賞)

2、周密

請說出以下各句劃線詞的作用。

①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

②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③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

④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3、精練

請讀第7段,說說段中栽、蔓延、補幾個動詞用得爲什麼好?

這幾個動詞恰當而形象地寫出設計者和匠師們的精心佈局,化靜爲動,化音調爲色彩。

提問: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種修辭方法嗎?

排比:第2段。 設問:第3段。 比喻:第3段。

有人說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爲作者通過說明描繪,自然、真切的再現了蘇州園林的風貌,使我們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題目所寫,使人有種眷戀之情,你能從文中找出例子嗎?

如第4、5、7、8、9段的結尾及全文的結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四、小結

本文由總到分地說明了各具特色的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徵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表現了對蘇州園林的讚賞和眷戀之情。

五、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二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熟悉課文內容,掌握全文結構,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學重點:熟悉全文內容,掌握課文結構。

教學難點: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作者餘秋雨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筆記》、《行者無疆》、《千年一嘆》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獲得多個書評大獎,《山居筆記》更獲得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第一名。

2.導語

現在通訊事業發達了,電話、互聯網的出現使我們的溝通方便多了,但是傳統的書信聯繫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郵遞員也延續着他們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對郵遞員有什麼印象呢?

二、聽了幾個同學對郵遞員的看法後,我們看看餘秋雨先生所寫的郵遞員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讀課文,找出生字詞,並給文章的四個部分各寫一個小標題。

生字詞:剋扣 接濟 唏噓 稀罕 噩耗 呵斥 詰問 焦灼 伎倆 顛沛 弔唁文縐縐

窮愁潦倒 風塵苦旅 雞零狗碎 低眉順眼 連聲諾諾 生死禍福

文章結構:信客當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樣做信客的---信客爲什麼不做信客了---信客爲什麼當教師、校長也是好樣的

2.閱讀課文一遍後,文中的信客給你怎樣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詞來描述一下嗎?

任勞任怨 待人寬容 善良厚道 恪盡職守 有才幹

3.結合課後練習第一大題的3個小問題,再次仔細閱讀課文,然後分小組討論,看看文中主要寫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個故事又體現信客怎樣的爲人呢?

任勞任怨:代讀寫書信幫忙料理鄉人後事、安撫死者家屬

待人寬容:遭別人懷疑、遭同鄉誣稱爲小偷仍不計較

恪盡職守:前後當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幹: 當教師、校長同樣受到讚譽

4.在信客的這麼多的故事中,哪個最讓你感動呢?並說說原因。

5.解答課後的練習

三、小結

回顧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爲人,如果讓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寫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樣的話來寫呢?

板書設計:

信客當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樣做信客的---信客爲什麼不做信客了

任勞任怨:代讀寫書信 幫忙料理鄉人後事、安撫死者家屬

待人寬容:遭別人懷疑、遭同鄉誣稱爲小偷仍不計較

恪盡職守:前後當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幹: 當佬都同樣受到讚譽

第 二 課 時

一、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二、完成課後習題。

三、拓展延伸。

板書設計:

信 客

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誠信無私

終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勞任怨

收入微薄,生活貧窮-----待人寬容

 教學後記:信客一文的學習,學生對信客的品質和精神都能能較好地體會,對文章的結構基本能把握,朗讀能力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