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中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教案

初中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初中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教案

知識與技能目標:訓練學生的口譯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瞭解託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朗讀法、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瞭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學情分析:

文章可讀性強,學生不僅愛讀,而且易於成誦,教師要仔細而認真地指導學生誦讀,而內容不易過深,考慮學生在現階段的生活閱歷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爲準。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瞭解作者及文體,通譯全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翻譯;理清文章結構。

教學重點:通譯全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翻譯;理清文章結構。

教學難點:通譯全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翻譯;理清文章結構。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錄音機

教學資源:蒐集的“伯樂相馬”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以伯樂相馬導入。同學們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嗎?(教師簡單講故事)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

2.作者介紹。古往今來寫馬的文章中,以韓愈的《馬說》最爲著名。

韓愈:字退之,南陽(現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作實踐也體現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體介紹:“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當它發表議論時,非常重視文辭的力量,常逞其千迴百折之力,極盡嘻笑怒罵之能事,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我們學習《馬說》,要掌握這種文體的特點,着重體會其語言的力量。“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爲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爲“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

二、教師範讀課文

1學生聽,注音,教師訂正(見課下注釋)。(學生聽錄音)

2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停頓的兩處地方:

馬/之千里者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三、學生初讀,領會課文內容。

四、疏通文意:

1、學生四人小組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遇到問題就提出來,先看有沒有程度較高的同學能幫助解決,若沒有,提交全班解決。

2、處理完字詞後,給兩分鐘時間重新梳理課文。然後翻譯。

翻譯採用分組“開火車”的方式,比如第一組,一人翻譯一短句,負責第一段;二組,負責第二段;三組負責第三段。以達到比較大的活動面積。

可能遇到的字詞障礙:

馬之千里者(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是馬也(是,這也,表判斷)

才美(才華和美好的素質)

鳴之(之,語助詞,延長音節同《狼》久之)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其……其……,是……還是……,表反問語氣)

  初二年級下冊文五單元教案2

【學習目標】

1.瞭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

2.反覆朗讀並背誦課文,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3.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託物寓意的寫法。

4.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反覆朗讀並背誦課文,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2.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託物寓意的寫法。

【學習難點】

1、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託物寓意的寫法。

2、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預習案】

1、初讀課文,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祇( ) 駢( ) 槽櫪( ) 食馬( )粟( )邪( ) 奴隸( ) 執策( )

2、結合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駢死於槽櫪之間______________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

(3)執策而臨之_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1)食馬者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見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不能盡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其真無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解釋下列一詞多義詞。

(1)食: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________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2)策:執策而臨之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其:其真無馬邪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馬也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1)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_

3、完成後,教師評價,再讀課文

五、同桌二人對譯課文。

六、自讀自背課文。

七、閱讀課文並獨立思考:

1.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對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裏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3.重點朗讀第3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八、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翻譯了課文,瞭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課堂練習:閱讀課後練習,完成練習二。

十、佈置作業:背默並翻譯全文。

板書:

馬說

韓愈

一、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三、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闡明的深刻道理,瞭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所闡明的深刻道理,瞭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教學難點:瞭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複習導入

1、齊背課文。

2、指名2——3名同學背課文。

3、提問:文章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探究:

1、說是一種說明議論的文體。作者要借馬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在結尾處找找,哪句話最等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那麼作者何以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我們一起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課文。

2、先看第一段,我們請女學生把第一段齊讀一遍,聲音要洪亮。

提問:一開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麼觀點?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進一步提問:在作者的觀點重,還包含着一個反命題:無伯樂,則無千里馬。那麼,這句話實際闡明瞭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什麼關係呢?(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着決定作用。)

追問:真的是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嗎?那麼沒有伯樂,千里馬就怎麼樣了呢?(“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第一段寫了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無伯樂則名馬不名)

看看第一段還有什麼問題,自由讀。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無伯樂則名馬不名。爲什麼說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韓愈是如何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的。男生讀第二段,找出體現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追問:無知會造成什麼樣的惡果呢?用書中原句回答。(“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追問:堂堂千里馬,怎麼會“食不飽,力不足”呢?因爲“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再問:“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結果怎樣?(“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這一反問句,把責任歸結到食馬者不知馬。讀的時候要讀出憤慨的感情。

這段寫無伯樂,千里馬被埋沒。

有感情的自讀。

4、最後一段是對上文的總結,齊讀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點,是什麼句式?(三個“不”連用構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把不識馬者的虛妄無知的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

最後發出感慨:並非沒有千里馬,而是“不知馬”

齊讀

5、者對食馬者抱着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對千里馬又是懷着什麼樣的感情呢?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對千里馬是同情,對食馬者是強烈的譴責與辛辣的嘲諷。

三、背景介紹

根據文意,你覺得韓愈是在什麼背景下寫這篇文章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適當補充。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被用,未被採納,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教師小結:

文章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文章採用的是什麼寫法?(“託物寓意”)。託物寓意,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說理,是這種文體的特點。韓愈就是一匹千里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會,他懷才不遇,屢遭貶斥。他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有強烈的憤慨與不滿,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來,所以,他就託物寓意,借寫千里馬的遭遇,來寫封建社會人才的遭遇。對封建社會中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人才埋沒的現象,則分別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幹奴隸人之手,驕死於槽權之間”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五、遷移:

作者認爲“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說說理由。學生自由發揮。(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六、佈置作業:伴你學

板書:(出示小黑板)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食馬者無知,千里馬埋沒(譴責嘲諷)

  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教案3

【目標定向】

1、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重點】

1、託物寓意的寫法。

2、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入境生趣

1.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裏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着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爲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爲什麼呢?就因爲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爲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2.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nìng(奸邪諂媚的人)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3.介紹文體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敘事,可以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講究文采,和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二、自學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學習釋疑,感知內容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點難撥疑,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⑴ 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麼?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呢?課文中作者寫“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是爲了強調了什麼?

強調了伯樂的重要──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⑶ 第二段說明了什麼?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