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名人讀書的故事(精選25篇)

名人讀書的故事(精選2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故事,可以解釋爲舊事、舊業、先例、典故等涵義,同時,也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情過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人讀書的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名人讀書的故事(精選25篇)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

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爲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到達事事精通。一本書的資料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瞭解某一個方面。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麼就從這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有些笨,但這樣讀過之後,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2

王冕是元朝傑出的詩人和畫家。王冕幼年喪父,家境十分貧寒,因此只讀了三年私塾,就不得不去給人家放牛來維持生活,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王冕仍然刻苦讀書。

每天放牛的時候,王冕都要把家中僅有的幾本舊書帶在身邊。以便隨時翻閱,可是這幾本書很快就被他讀得滾瓜爛熟了;於是,他在微薄的工錢中拿出一點點,來跟夥伴們換幾本舊書讀,但錢實在是少得可憐,根本換不了幾本書。

王冕又開始四處借書讀,這些借來的書中,有些常常使他百讀不厭;但是,借來的書總是要還的。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將喜歡的書逐字逐句地抄寫下來,這樣說可以反覆地閱讀了;不論是火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他都始終如一地堅持抄寫。

王冕讀書勤奮,白天放牛的時候讀,晚上休息的時候就更不想放棄了。可是 ,家裏太窮了,沒錢買油燈。沒有光亮怎麼讀書呢?他想到了村裏的一座廟,那裏有一盞長明燈,整夜都是亮着的,可以到那裏讀書。不過,這事可不能讓母親知道,母親若是知道了,少不了要打他一頓的,因爲那盞燈是專門點給菩薩的,怎麼會容他一個小小和放牛娃去褻瀆呢?

一天晚上,等母親睡着了,王冕輕手輕腳地走出家門,來到廟裏。

廟裏有些昏暗,只有那盞長明燈把菩薩照得十分明亮。王冕心裏有點兒害怕,但爲了讀書,他還是大着膽子,走到菩薩像下,再爬到菩薩的膝蓋上,藉着長明燈的光亮讀起書來。從此,王冕每天晚上都到廟裏去讀書,而且常常一讀就讀到天亮,直到村子裏的歡叫纔想起回家。

如此勤奮苦讀,使沒上幾年學堂的王冕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對天文、地理、詩歌等無不精通。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3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覆誦讀,一直到弄懂爲止。因爲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爲了一冊書。由於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後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傳誦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4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鍾愛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

禪師爲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爲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領悟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僅學習並領悟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習並領悟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

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最後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之後,陸羽撰寫了廣爲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5

列寧酷愛讀書,他讀書時很喜歡在書頁的空白處隨手寫下內容豐富的評論、註釋和心得體會。有時還在書的封面上標出最值得注意的觀點或材料。

一旦讀到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著作,他還在書的扉頁上或封面上寫下書目索引,特別註明書中的好見解、好素材及具有代表性的錯誤論斷的所在頁碼。每當讀到精闢處,他就批上“非常重要”、“機智靈活”、“妙不可言”等,讀到謬誤處,就批上“廢話!”、“莫名其妙!”等等。

列寧的重要著作《哲學筆記》就是在讀哲學書籍時寫的批註和筆記彙編而成的。它被公認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6

高爾基,前蘇聯大文豪,列寧稱他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時代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寄養在外祖母家。正因家庭極爲寒,他只讀過兩年小學。10歲時就走入冷酷的“人間”。他當過學徒、搬運工人、麪包師。還兩度到俄國南方流浪,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鐘愛讀書,在任何狀況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機會,撲在書上如飢似渴地讀着。如他自我所說:“我撲在書,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一樣。”

他爲了讀書,受盡了屈辱。10歲時在鞋店當學徒,沒有錢買書,就到處借書讀。那時的學齡前徒,實際上是奴僕:上街買東西,生爐子,擦地板,洗菜帶孩子……每一天從早晨幹到半夜。在勞累一天之後,用自制的小燈,堅持讀書。

老闆娘禁止高爾基讀書,還到閣樓上搜書,搜到書就撕碎。正因讀書,還捱過老闆娘的毒打。高爾基爲了看書,什麼都能忍受,甚至甘願忍受拷打。他說過:“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你去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也能夠理解的。”

由於高爾基生命如飢似渴地讀書,勤奮不懈地發奮,他寫下了超多有影響的作品:《海燕》、《鷹之歌》、《母親》、《克里姆·薩姆金的生命》、《童年》、《人間》、《我的大學》。除此之外,還寫了劇本和超多的政論、特寫、文藝評論等。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7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啓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鑑》,並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爲萬事皆了了,我認爲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顧炎武勤奮治學,他採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鑑》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匯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8

他的成功,與他從小就有刻苦自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11歲時,他就讀完了一套通俗科學讀物,並對科學開始發生興趣。12歲時,他又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此外,和現代的孩子們相比,他個性重視哲學的閱讀,13歲時就開始自學康德的哲學了。他還根據自身的特點、志向和興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學的學習上。結果他在物理學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愛因斯坦在讀書學習時不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經常愛和同學在一齊討論,使他感受到互補的樂趣。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9

漢朝時儒學大師孫敬小時候讀書十分刻苦,經常讀到深夜,因爲怕自我睡着,就把頭髮用繩子系在屋樑上,每當自我昏昏欲睡,頭垂到必須的時候頭髮就會被拉得很痛,從而防止自我打瞌睡犯困。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0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我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我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1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裏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爲美談,激勵着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名人的讀書的故事: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爲命,爲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爲大嫂所不容,爲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着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爲美談。終有一老着,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2

宋濂小時侯很喜歡讀書,但是家裏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別借,每次借書,他都會和別人講好還書日期,按時還書,從不都不會違約,人們都非常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麼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裏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裏時,老師感到地稱讚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3

幾十年前,波蘭有個叫瑪妮雅的小姑娘,領悟十分專心。不管周圍怎樣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瑪妮雅在做功課,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遊戲。瑪妮雅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專心地看書。

姐姐和同學想試探她一下。她們悄悄地在瑪妮雅身後搭起幾張凳子,只要瑪妮雅一動,凳子就會倒下來。時刻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瑪妮雅讀完了一本書,凳子仍然豎在那兒。

從此姐姐和同學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瑪妮雅一樣專心讀書,認真領悟。

瑪妮雅長大以後,成爲一個偉大的的科學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4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樑的故事。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5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6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爲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牀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着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牆壁,藉着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7

囊螢映雪“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裏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爲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爲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爲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爲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爲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8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爲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爲佳話。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9

高士其從小就用功讀書,他的學習成績,年年都是班級裏最好的,全校先生和同學,都誇他是個好學生。

他是一位科學家。它六歲那年,要上學讀書了。開學那天,大矇矇亮,高士其就穿上新衣服,揹着新書包,上學去了。

一路上,高士其樂得象只小鳥兒,又蹦又跳唱着歌。他跑到學校門口一看,大門還緊緊地關着呢。他不敢去敲門,只好站在門口等着,不知道等了多久,學校的大門開了。

開門的是位老伯伯。高士其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又叫了聲老伯伯早!

老伯伯心裏真高興,笑眯眯地說:多懂禮貌呀,孩子,你是一年級新學生吧!

高士其點點頭。老伯伯把高士其領到一年級的教室裏。

過了好一會兒,同學們才一個個來到學校。

在開學典禮上,校長站在臺上講話。高士其一雙烏溜溜的眼睛,專心地盯着校長,他聽得可仔細啦。

校長講完了話,叫高士其站到他身邊來。高士其不知道有什麼事,一顆心象小鹿似的怦怦亂跳。

校長摸摸高士其的頭,表揚他是一個守紀律、懂禮貌的好學生。

高士其把校長的話記在心裏,每天,他上課用心聽講,放學回家就認真做功課,他跟全班的同學都要好,跟同桌的一個同學更要好,下課以後,兩個人一起遊戲,可高興呢。

可是有一天,這個同學嘟着嘴,衝着高士其說:你到底認識我嗎?

高士其覺得很奇怪,說:咱倆是好朋友呀,怎麼會不認識你呢?

這個同學氣呼呼地說:那你剛纔上課的時候,爲啥不理睬我呢?

高士其一聽,笑了起來。原來,剛纔上課的時候,這個同學拿出紙頭,折成一隻只小青蛙,悄悄地玩了一陣子,玩着玩着。覺得一個人玩沒有勁,就湊到高士其的耳朵邊,輕輕地說:我們來玩鬥青蛙吧!

高士其坐得端端正正,正用心聽先生講課,這個同學的話,他根本沒有聽見。這個同學又輕輕地碰了碰高士其,高士其還是坐得好好地在聽課。這個同學心裏挺不高興,使勁拉了拉高士其的衣服,這一來,高士其回過頭來了。那個同學指指膝蓋上的兩隻紙折的青蛙。高士其明白了,是叫他一起玩鬥青蛙呀,他對那個同學白了一眼,又用心地聽先生講課了。

高士其想到這裏,笑起來了,他對那個同學說;下課的時候,咱倆一起玩,是好朋友。可是上課的時候,我就不認識你了。

高士其的話,說得這個同學也笑了。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20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爲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爲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爲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可是,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複朗讀了多少遍,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家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曾先生是一個平凡的人,卻依靠自己的勤奮成爲歷史上的偉人。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21

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舉行“書會”。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說:“這字寫得並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誇嗎?”柳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柳公權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羣,只見一個沒有雙臂的黑瘦老頭赤着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筆下的字跡似羣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

柳公權“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面前,說:“我願意拜您爲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祕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說:“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麼能爲人師表呢?”柳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過苦練,柳公權終於成爲我國著名書法家。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22

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 一次,李白從學堂跑出來,到河邊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來磨去,李白很驚訝,就問老婆婆磨鐵棒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又問"這麼粗的鐵棒何時能磨成針呢?"老婆婆說:"只要有恆心,鐵棒一定能磨成針。"李白聽完很慚愧,從此刻苦學習,最終成爲偉大的詩人。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23

匡衡是西漢著名的大學者,他小時候刻苦讀書的故事世代流傳。

匡衡從小起就熱愛讀書,可那時候白天要幫大人幹農活,沒有空餘時間。晚上很想讀書,可家裏窮得連點燈的油燈買不起。

匡衡的鄰居是個屠夫,家裏雖然也不是很富裕,可有豬油點燈,而且這個鄰居每晚都要點燈殺豬。匡衡知道後,就想辦法,怎麼把光偷過來呢?

有一天,匡衡在牆上鑿了個小洞,燈光從小洞裏透了過來,射在書上。因此,匡衡每晚都能讀一兩個時辰的書。

可沒過多久,屠夫鄰居發現了這個洞,就跑過來責問。

小匡衡只好把真實情況告訴了屠夫,還向屠夫賠禮道歉。屠夫是個很通情達理的人,看到匡衡這麼用功,就借豬油給匡衡點燈看書。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24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之一是重視讀原著,一般不輕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格奧爾格·享利希·福爾馬爾給恩格斯寫了一封信,說有一位女士對社會主義感興趣並打算研究社會科學,但不知進哪一所高等學校纔好。恩格斯覆信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爲大學裏每一門科學尤其是經濟學被糟蹋得很厲害,關鍵是要自學,並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說:“從真正古典的書籍學起,而不是從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國經濟學簡述讀物或這些讀物的作者的講稿學起。”“最主要的是,認真學習從重農學派到斯密和李嘉圖及其學派的古典經濟學,還有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著作,以及馬克思著作,同時要不斷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要系統地讀原著,因爲“研究原著本身,不會讓一些簡述讀物和別的第二手資料引入迷途。”

從其閱讀過的書目來看,他雖然也讀過大量的通俗小冊子,報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讀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典原著。他認爲,系統讀原著是從事研究的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可以瞭解一個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僅可以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發展過程,瞭解這一理論的全貌。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25

陳毅幼年時,有一次,母親叫他到街上去買點綠豆,他提着籃子,一邊走路,一邊看書。買好了豆子以後,又是一路上看着書回到家。母親接過籃子一看:哎呀!叫你買綠豆,怎麼買了豌豆?原來,他一心看書入迷了,竟沒注意自己買的是什麼豆子。

陳毅同志從小就是這樣刻苦好學的,他五歲開始讀私塾,九歲以後在成都上小學。他每天雞叫就起牀,藉着微弱的油燈朗讀課文,在課堂上也認真聽講,放學後,不是溫課做作業,就是選讀家藏的《三國演義》、《水滸》、《紅樓夢》、《官場現形記》等古典名著。

除完成教師佈置的作業外,他還給自己規定,每天要寫一百個大字,兩百個小字。爲了節約紙張,他讓父親買來一疊草紙,用米湯寫字,寫了晾乾,幹了又寫,過了些時候,草紙都變成硬紙塊了。

陳毅對書特別感興趣,他常常把書帶在身邊,有空就看上幾眼,假如發現了一本好書,簡直比什麼都高興。

有一年,他到一位親戚家去歡度中秋節,一到就看見一本自己很想讀的書,於是忘記了步行盡十里路的疲勞,立即躲到一個空房間裏專心地讀起來,一邊讀,一邊作毛筆批註。親戚幾次來催他吃飯,他也捨不得將書放下。親戚就把餈粑和糖給他端去,誰知他嘴裏吃着餈粑,注意力卻還完全沉浸在書中。餈粑本該蘸糖吃,可他竟把餈粑伸到硯臺裏蘸上墨汁往嘴裏送。

過了一會兒,親戚又給他端面去,只見他滿嘴都是墨,便喊來了衆親友來看,大夥一瞧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陳毅卻很風趣地說:“喝點墨水沒關係,我正覺得肚子裏墨水少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