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精選13篇)

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故事是一種文學體裁,生動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幫你認識社會、理解人生,引導你做一個通達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精選13篇)

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 篇1

八十二歲的狀元

樑灝是五代時代的人,卻是宋太宗時代的狀元郎。他從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起就始終地進京應試,歷經後漢和後周兩個短折朝代。只管屢試不中,但他絕不在意,總是自我解嘲地說:“考一次,我就離狀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錄取進士,被欽點爲狀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參加會試四十場,中狀元時曾經是滿頭白髮的老翁了。在大年夜殿上,太宗問他的年事,他自稱:“皓首窮經,少伏生八歲;青雲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歲了。短短兩句話,蘊含了幾何考場上的辛苦和辛酸!

【感悟】樑灝八十二歲中狀元是阿誰期間的悲哀,因爲他生逢五代亂世,人生起伏在劫難逃。但他的那種鍥而不捨的精力卻是極爲憂傷的'。在修業路上,要是各人都像樑灝那樣孳孳不斷,爲到達方針不吝追求到鬚髮皆白,那麼,即使着末不能功成名就,至少能夠滿腹經綸垂名後裔。這種剛勁的修業精力值得每個人私家稱揚和進修。大年夜器晚成的故事講述青少年:進修不在於春秋,人的生平是一個始終進修、始終完美的歷程,只要準確對待,不竭如一,就能到達你的方針,實現自己的理想。

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 篇2

匡衡鑿壁借光唸書

匡衡是西漢有名的經學家。他從小喜愛進修,刻苦勤勉,然則家裏卻買不起燈油,無法在夜間進修。一天夜裏,他正躺在牀上默誦白晝讀過的《詩經》時,察覺鄰居家燈火通明。匡衡戀慕在燈光下唸書的人,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把鄰居家的.燈火借過來就能夠唸書了。

匡衡正在考慮着該怎麼借到光看書,燈光把宏大年夜的人影投身到牆上,酷似一個個怪物,怪模怪樣地在牆上晃來晃去。小匡衡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我要是在這邊偷偷鑿個洞,近鄰燈光就能穿牆而過,照射到我這小屋裏來,我不就能夠藉着這點光亮唸書了嗎?

他開心地一骨碌從牀上爬起來,找來一把鑿子,在牆壁下方荒僻處鑿了個小小的洞穴。霎時刻,燈光照亮了一小塊兒地方。匡衡趕快從牀頭翻出《詩經》,湊到那一小塊兒寶貴的光明處,收視反聽地苦讀起來。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云云刻苦,都感想特別快慰,同時又倍感酸楚。

以後往後,匡衡白晝幫大年夜人忙田裏的農活,夜晚藉着那一小束從近鄰人家借來的燈光,孳孳不斷地念書,經由不懈地全力,終於成爲一代學者。

【感悟】這個故事講述咱們,外界前提不是制約咱們勝利的抉擇成分,自己的全力纔是勝利的要害。進修中碰着堅苦是常有的事。但要全力抑制這些堅苦,要有受苦的精力,作育自己的進修毅力。

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 篇3

魯迅先生在“三味書屋”

魯迅先生小時辰很是狡詐。一天,鎮裏的戲臺正在排戲,魯迅先生聽到外面的鑼鼓聲,便在家裏坐不住了,趁着父親不細緻,他一溜煙兒地跑到戲臺前看熱鬧。這時,戲臺四周曾經擠滿了人。俄然,熱鬧的鑼鼓聲停了,從靠山走出一個人私家,對臺下一拱手說:“哪位小兄弟情願上臺?咱們讓他客串閻王殿裏的小鬼。”那些平時很是淘氣的孩子這會兒卻你推我、我推你地忍讓起來。

“我來!”小魯迅先生走上臺去,讓梨園的'人畫了個花臉,然後拿起一把鋼叉就舞起來,戲臺下連忙響起喝采聲。他寫意極了,舞得更得勁兒了,小搭檔們都很是服氣他的勇氣

魯迅先生12歲那年,被父親送進了一所叫“三味書屋”的學堂就讀。初入學時,魯迅先生對百草園中的那些小精靈很是感樂趣。他在園中想起昔人東方朔說過有一種蟲叫“怪哉”,用酒一澆,便會消逝蹤不見。魯迅先生很是想曉得這到底是怎樣一回事,便悄然地問學堂的師長老師:“師長老師,這‘怪哉’蟲是怎樣一回事呢?”

師長老師卻板着臉,很不開心地回覆:“不曉得!”

厥後,魯迅先生慢慢體會到弟子應該唸書,師長老師不喜愛弟子問各類瑰異的標題。於是,魯迅先生起頭刻苦唸書。開初不凡很是峻厲的師長老師也起頭喜愛魯迅先生的聰明刻苦,立場逐漸和悅起來。魯迅先生爲了鼓勵自己進修,建造了一張小書籤,書籤上有10個正楷小字:“唸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唸書時,他把書籤夾在書裏,每讀一遍就從上往下蓋失一個字,讀過幾遍之後,就用默讀來加深對課文的瞭解理睬,用不了多久,他就能諳練地把課文背出來了。厥後,同窗們也都向魯迅先生進修,紛紛建造“唸書三到”的書籤。

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 篇4

施洋搓腳夜讀

二·七大罷工著名的工人領袖施洋,幼年家道貧寒,買不起燈油。村裏有一座叫隆興觀的古廟,廟裏點有一盞長明燈,他就在古廟裏讀書。冬季寒冷,腳凍得難受。起初他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後來覺得這樣浪費時間,便削了一根圓滑的木棍,放在腳底下,一邊讀書一邊來回用腳搓木棍,搓暖了腳,他又能安心讀書了。

魯迅賣獎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爲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裏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裏流淚,嘴裏唏唏,頓時,周身發暖,睏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王亞南綁在柱子上讀書

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客輪行至紅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這時,戴着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着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爲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後,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讚歎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

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xx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衚衕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準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臺、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曹禺真讀書假洗澡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準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書步入內室。一個鐘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鐘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裏,一手拿着書看,另一隻手拿着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 篇5

蘇洵發憤

蘇洵是宋朝有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年夜家之一。他小時辰很貪玩,直到二十七歲才理解到唸書很主要,以後起頭髮憤唸書,抓緊一切時刻進修。有一年端午節,蘇洵從晚上起來就紮在書房裏唸書。他的妻子端了一盤糉子和一碟白糖送進了書房。將近午時時,夫人料理盤碟時,發現糉子曾經吃完了,碟裏的白糖卻原封未動,而左右硯臺上竟有不少糯米粒。本來,蘇洵只顧埋頭唸書,誤把硯臺當成了糖碟。恰是憑着這種細心刻苦的精力,蘇洵成爲了文學大年夜家。

【感悟】從古至今,年邁立志進修的事例也觸目皆是,青少年年邁就不能進修了嗎?當今知識爆炸的.年代,今世科學文化迅猛生長,使知識的更新期大大收縮,活到老學到老是期間的要求,它要求人從年少到垂暮都要不終了地進修,不消說人到中年,就是老年照舊必要保持進修,否則趕不上期間的步調。

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 篇6

唐汝洵苦讀書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時候是個既聰明又可愛的孩子。誰知,他5歲那年,不幸得了天花,這場病使唐汝洵的世界從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麗風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夥伴們臉上的笑容 ,也看不到自己的親人了。他痛苦極了。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他逐漸適應了沒有光明的日子,並且開始積極地面對生活。

哥哥們上課的時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細地聽,用心地記;雖然他很堅強,但在學習過程中也遇到了困難,因爲他看不見,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別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時候,課文很長,他憑耳朵聽根本就記不住先生講的內容,只好學古人用結繩記事。他還喜歡上了詩歌,因爲詩歌中所描繪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體味到;經過不懈努力,唐汝洵終於成爲了明朝著名的學者和詩人

【感悟】唐汝洵沒有埋怨命運的`不公,更沒有生活在別人同情的懷抱裏,而是用不屈的精神和堅強的鬥志去激勵和感召他人,使自己弱小殘缺的身軀顯得高大、偉岸。一個健康的人要獲得如此成就,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一個歷經坎坷的殘疾人都能如此面對生活,我們正常人不更應該熱愛生活嗎?

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 篇7

韋編三絕(wéi biān sān jué)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因爲不斷翻閱,導致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十分勤奮。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在竹簡上寫字,一根竹簡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爲熟牛皮繩最爲結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周易》讀了很多遍,又附註了很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捲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爲,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能夠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 篇8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爲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佈。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爲“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爲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 篇9

王冕放牛聽講

王冕,字元章,元末浙江諸暨人。他小的時候,家裏很窮,父親讓他去給財主家放牛,賺幾文錢來補助家庭生活。

王冕幼年好學。他每次牧牛從鄉學門前經過,聽到裏面琅琅的讀書聲,便停下來了,把牛拴在樹上,在門外聚精會神地聽個不止。有一次,他在鄉學門外聽課,一直聽到天黑,竟把牛給跑掉了。父親聽說丟了財主家的牛,又怕又氣,狠狠地打了他一頓。但是他並不“悔改”,以後出外放牛,路過學堂時,依然像以前一樣專心地聽老師講課。

有一天,王冕的母親對他父親說:“王冕這個孩子既然如此癡呆,索性任他去吧!”父親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從此,王冕便到一座寺廟中,白天替廟裏做些雜事,賴以餬口;到了夜晚,就一個人坐在佛像的膝蓋上,藉着佛像前面的長明燈光讀書。由於王冕專心一意地刻苦學習,學問長進很快,後來終於成爲一個出色的`詩人。

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 篇10

孫康映雪夜讀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官至御史大夫。

孫康幼時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攻讀,可家中貧窮,沒錢購買燈油。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牀上默誦。

一天夜裏,他一覺醒來,忽然發現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屋頂白了,地上白了,樹上也白了。整個大地披上一層銀裝,閃閃發光,使他眼花繚亂。他站在院子裏欣賞銀裝素裹的雪後美景,忽然心中一動:映着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裏,拿出書來對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一盞昏黃的小油燈要亮堂得多呢!

從此孫康不再爲沒有燈油而發愁。整個冬天,他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讀到雞叫。即使是北風呼號,滴水成冰,他也從來沒中斷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於成爲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

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 篇11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文學家之一。可是,在歐陽修他少年時代,他的學習條件是很艱苦的。

在歐陽修四歲失去父親,全家就只靠他母親一個人來維持生活。母親不願歐陽修失學,於是,自己當了教師。家裏貧窮,買不起文具,歐陽修的母親就想出了別的辦法。她看到沙灘上有鳥獸走過的足跡,認爲在沙子上面也可以寫字。

於是,她就讓歐陽修到沙灘上搬些沙來。她在家裏選了一個光線比較好的地方,挖成深坑,然後,把沙倒下去鋪平。這樣,小小的沙坑便代替了筆墨紙硯。學習的時候,他的母親折斷一根荻草,在沙面上畫出一個生字,等歐陽修他學會了,便用手把沙子弄平,再寫一個。歐陽修也利用這個地方來做練習。

母子兩人,一教一學,教的認真,學的'起勁。後來,歐陽修在文學上的許多成就,就是因爲有這個小小的沙坑幫他打下良好的基礎。

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 篇12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學者,他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的造詣,是當之無愧的一大名儒。顧炎武從小就勤奮學習,對待學問非常認真。長大後,每當外出旅行時,他都用馬或騾子馱着沉甸甸的.書,真正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在遊歷中,顧炎武還非常重視第一手資料的蒐集和整理。如果他走到某地,發現那裏的地理、風俗等情況與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會打開相關的書本進行覈對、校正。

顧炎武就這樣手不釋卷,刻苦攻讀,終於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顧炎武憑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衆多學術領域成就非凡,開啓了一代樸實學風。

青少年學習要像顧炎武一樣具有求真務實、刻苦鑽研的精神,這樣,才能夠在獄中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從而在未來的社會中施展身手。

名人勤奮讀書的短故事 篇13

路溫舒是西漢時人。他幼年時家裏非常貧窮,靠放羊爲生。他很有志向,雖然買不起書,但經常從別人那裏借書來看。可借閱的書總是要歸還的,路溫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冊書帶在身邊,一邊放羊一邊讀書,那該多好啊。

有一天,路溫舒去放羊,偶然發現蒲草的'葉子很寬。他靈機一動,心想:蒲草的葉子這麼寬,要是把它們編成席子,這樣不就可以在上面寫字、抄書了嗎?於是,路溫舒趁着放羊的時候割草、編席,然後再把借來的書抄在編好的席上。

通過這種方法,他積累了很多知識,最終成爲西漢有名的法官。

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一個人只要從小立志,並克服一切困難,努力朝着目標奮鬥,相信總有一天會成功的。西漢路溫舒幼年貧困,但他善於想辦法,堅持不懈地學習,最終成爲了有名的法官。青少年置身於現代化文明管理的監獄中,擁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多樣化的學習機會,要珍惜一切學習時間,用知識充實自己,用技能武裝自己,爲出監後就業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