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珍惜生命,遠離股市名人故事範例

珍惜生命,遠離股市名人故事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我進入股市的時間是2006年7月,也就是我研究生畢業的時候。因爲幾個月前中國股市大盤指數跌破了1000點,我認爲最佳入市時機已到,就找人借了10萬塊錢去炒股。

珍惜生命,遠離股市名人故事

那個時候錢真好掙啊,不管買什麼股票都在漲,每隔幾天就能撞見一次漲停。但是我並不滿足於跟着大盤漲,還想賺得更多。我開始買書來看,把什麼《股票大作手回憶錄》《波浪理論》《巴菲特致股東的信》等有關股票投資的“名著”都找來看了一遍。

那時有一種幻想,覺得靠炒股票賺錢很容易,以後就可以靠這個吃飯了,也就懶得去找工作。此前還打算跟幾個朋友一起創業,那10萬塊錢既然被我用來炒股,創業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2007年股市到6000點的時候,我大概賺了有20萬。大概在4000點的時候,我就把借來的10萬塊錢還給人家了,所以剩下的錢就都是純利潤。這一年的生活花費也都是從股市裏出的。如果從這個時間點來看,我用了一年零三個月掙了20多萬,這對一個碩士畢業才一年的人來說已經很不錯了。

但是當大盤指數從6000點開始下跌的時候,我在過去一年多掙的錢就開始一點一點往回吐了。這時候我發現,自己曾經非常得意的那些“炒股技術”,沒有一種是真正有用的,買什麼股票都會跌。一直回吐到3600點,虧得還剩不到10萬塊錢了,我終於受不了了,斬倉出局,把剩下的錢全部轉回到銀行卡上,從此退出股市。這個時候算下來,在接近兩年的時間裏,我實際上只掙了大約10萬塊錢。即使純粹算一個收入賬,也變得非常不划算了。

更要命的是,這個時候我再去找工作,已經變得非常困難。因爲同一屆畢業的同學,都已經工作了快兩年了。一般比較好的大公司大企業會給應屆畢業生提供一些很好的崗位,一旦不是應屆生,就會對工作經驗有要求。我既不是應屆畢業生,又沒有足夠的工作經驗。我連續給一些大企業投了簡歷,卻沒有收到一個回覆。

沒有辦法的時候,我纔想起來重新回學校去讀書。還好我考試的功力還是有的,經過幾個月的準備,我終於考上了博士。後來就一帆風順起來了,我去了劍橋、哈佛、麥肯錫,出版了《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

那一段炒股經歷,讓我刻骨銘心。我知道了什麼叫作“珍惜生命,遠離股市”。

人的一生,從20歲到30歲這一段時光——如果你不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是比較艱難的。包括像任正非、柳傳志、馬雲、劉強東這些白手起家的大牛人,他們在這個年齡的生活也是比較黯淡的。因爲這一段時期,從學校走進了社會,要自食其力,但是資歷、經驗、關係網絡等資本都不具備,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

這段時期應該是一個半工作、半學習的時期。即使去機關、企業工作,也帶有學習的性質。所以機關或企業並不會按照你的付出程度支付“足夠”的報酬,因爲你的.工作能力和其他各方面還很不成熟,他們同時也在爲你提供一個學習進步的環境。

如果不考慮家庭因素,同齡人之間在20歲到30歲這段時期並不會拉開很大的差距。沒有飛來橫財的話,大家都過着一樣平凡的日子,默默地爲自己的理想奮鬥着、努力着。但是過了30歲以後,差距就會拉大了,成功的人可能非常成功,變身爲社會名流;而沒有成功的人可能會原地踏步,還是原來那樣的地位或收入。

正因爲如此,年輕人如果把時間放到炒股上,每天被行情的波動折騰得對本職工作心不在焉,最大的損失不是錢,而是耽誤自己能力素質的提升。

股市上掙的錢能夠立竿見影地看到:行情最火爆的時候,一兩個月就能翻一倍,是很刺激的。但是時間長了你會發現,炒股根本不掙錢,掙到的還會賠回去,得不償失。在工作學習上所花的時間,短期內很難掙到什麼錢,你工作努力一點還是敷衍一點,上班時間是一有空就看看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書籍,還是偷偷摸摸地打開電腦看股票,每個月都是那麼一點工資收入,並不會增加。但是,從長遠來看,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最終會在關鍵時刻讓你脫穎而出,並因此而受益終身。這種回報,比股票市場上能夠掙到的錢,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可靠多少倍。

股票市場制度的設計,本來就不是讓普通人賺錢的。一個人要想穩定地獲得某種形式的收入,都要對應一種這個人所掌握的資源。他要麼掌握生產性要素進行創造獲利,要麼掌握破壞性要素進行破壞獲利。

比如,你精通計算機軟件,那麼你就可以通過編程賺到工資;如果你精通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你就可能成爲一位成功的企業家。

還有一種相反的情況,就是從別人手裏掠奪財富來獲得收入,這叫“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

不管是生產性還是破壞性要素,你總得佔有一樣。如果你一樣都不佔有,純粹就是去賭錢玩,那麼最後一定會得到一個平局:一會兒輸錢,一會兒贏錢,最後不輸不贏。

但是在真正的賭場裏,輸錢的總是賭徒,賺錢的總是莊家。這是因爲莊家掌握了“破壞性要素”,就是可以通過操縱規則和作弊來掠奪賭徒的錢。

那麼到了股市——這個不停波動的市場裏,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們掌握了什麼資源可以參與股票市場的財富分配?有生產性要素嗎?沒有。那些能夠經營企業上市的企業家纔有。有破壞性要素嗎?還是沒有。那些操縱股市的莊家纔有。那我們這些普通的年輕人,憑什麼能賺到比錢存在銀行吃利息更多的錢呢?相信什麼波浪理論、什麼趨勢線,你能玩得過那些金融、數學專業畢業的研究團隊嗎?

把這個道理想清楚,我們就不難發現,我們去股市賺錢,最好的結果,就是不虧本,能夠不被別人掠奪,掙點跟銀行利息加社會最低工資標準差不多的收入就到頭了。

不管是哪一種結果,我們的時間都耽誤不起。有人會聽信關於“價值投資”的謊言,說我就長期投資,學習巴菲特,放在那裏不動,又能掙錢又不耽誤本職工作。這種想法同樣是行不通的:如果你只用很少的一點錢去炒股,比如收入的10%,這點長期“價值投資”的收益其實對於你的生活沒有任何影響;如果你投入大錢去炒股,股市的波動會影響你的生活,那麼雖然你心裏想着價值投資,但還是會變成一個賭徒,每天除了關注股市行情以外,什麼事情也做不好。

在我們年輕的時候,能夠掌握的那一點點資金,根本不值得我們浪費時間去“理財”。最需要“理”的“財”,是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如果我們真的要玩股票,學習巴菲特、索羅斯,那應該做的不是拿着自己的錢去玩,而是像他們一樣,學一個金融或者數學的學位,然後進入金融行業工作,爭取成爲基金經理,拿着別人的錢去玩,賺了拿提成,虧了也不管。

如果你不打算這麼幹,那麼,請遠離股市,最好是碰都不要去碰;如果你已經進入了股市,最好馬上清倉,把所有的錢轉回到銀行卡里,然後專注於自己的夢想,把它一點一點變成現實。

如果你還是對股市戀戀不捨,還做着一夜暴富的美夢,那麼,你生活的價值,無非就是花一些時間在電腦屏幕上觀察布朗運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