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東坡肉石

東坡肉石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導語:東坡肉是我國十大名菜之一,那麼東坡肉石又有什麼特點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東坡肉石

瑪瑙石種類繁多,其中就有一種長相類似肉的石頭,俗稱肉形石,瑪瑙類礦物在大自然中,由於經過漫長歲月的累積,在不同的時間點,雜質影響乃至生成的顏色不同,呈現一層一層不同的色澤。製作此類肉形石的工匠,將原來質感豐富的石材加工琢磨,並將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都逼真展現的作品。

“東坡肉形石”、“翠玉白菜”、“毛公鼎”並稱爲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臺北60多萬件文物,會基本按照3個月一次的頻率更換展品,而這三件文物卻不會進入輪換名單,一直在展廳永久向公衆展出。

東坡肉形石出自內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時供入內府,現爲中國四大奇石之一,色峯紋理全是天然形成,是一塊天然形成的石頭,屬瑪瑙質玉髓,其礦物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硅。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硬邦邦的石頭,都有一種想咬它一口的衝動,因爲怎麼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無論是色彩還是紋理,都可以亂真。人們似乎都能聞到紅燒肉的香味。

曾近在爲期一週的海峽兩岸交流會在臺灣花蓮縣開展,張家口民間收藏愛好者於瑞軍先生收藏的兩塊“紅燒肉石”與遊客一見面便引發千人爭睹。在開幕式上,中國觀賞石協會會長壽嘉華在致辭中甚至將其與《富春山居圖》相提並論。

據於瑞軍介紹,自己的這塊“紅燒肉石”不論是皮、膘、肉,還是皮上毛孔,均是真正的紅燒肉,肉皮呈焦黃色,層次分明而富有膠質感。皮下的脂肪層潔白細嫩,如白玉凝脂。瘦肉部分質地鮮嫩,色澤紅潤,尤其令人驚歎的是,肉皮上的毛孔粒紋清晰平滑,呈地道的品字形或三角形狀,排列有序,與豬肉真皮毛孔的特徵完全吻合。他說,自己的與臺北故宮的鎮院三寶之一的“東坡肉石”均出自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其形狀和石質相同,她們同根、同宗,血脈相通,堪稱爲一對兒“姊妹石”。

我們大中華的玉石瑪瑙品種繁多,而肉形石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卻有着異乎尋常的地位,

象形石的動感與色彩

奇石中的象形石,是最具特色的一種造型石,可謂是奇石中的驕子。象形石大多出現在山石中,其中以人物石爲首選,其次爲動物石等。它因形體生動、逼真傳神和感染力強而深得收藏者的喜愛。

鑑賞象形石,首先要看其形體比例是否得當,厚薄是否適中,石身有無累贅之物或大的缺失。比例失恆、多餘或凹缺的部位,極易造成奇石的畸形,不宜作爲象形石收藏。

其次,一塊好的象形石,其頭面部應特別容易辨認。如果只是形體好,而無面部或面部根本無法確認的,最好不要作爲象形石來收藏。因爲,這樣的奇石容易使人產生歧義,引不起觀賞者的共鳴。對於“缺頭少面”的奇石,如果一味採用“名姓”的手法來固定觀賞者的思維,其後果將會適得其反。

再次,有無“眼睛”、“動感”和“色彩”,也是衡量象形石優劣的標準。眼睛,是象形石的“靈魂”,它除了能增加象形石的亮點外,還能彌補象形石形體或色彩等方面不足。它猶如一扇打開的窗戶,給人一種“明亮”的感覺。雖說都是“眼睛”,但長的也不盡相同,有的突出,有的凹下,有的只是一個平點。而不同的眼睛又會表現出不同的情感:“突出的眼睛”呈現出一種渴望,“凹下的眼睛”流露出深沉,而“平點的眼睛”則顯現着悠閒;它們或悲或喜或驚或憂,無論身處何地或面對何人,都能將“心靈”展露無遺。長眼睛的象形石向人們顯示的,不僅僅是“活”的藝術,更是一種雖歷千古而凝聚不散的靈氣。

動感,可謂是象形石的“生命”。有動感的象形石,不僅表現在舉手投足之間,更多的是體現在細微的變化之中,如:側身、仰首、飄動的衣襟等。有動感與否,對象形石而言,是“生與死”、“靈與肉”的區別。但是,有些象形石是不能要求有動感的,如靜坐觀音、面壁高僧等。這一類象形石如有了動感,可能要破壞其整體視覺效果,其涵義也將會隨之改變。然而,靜態的觀音和靜態的魚,卻是不可相提並論的。觀音儘管無動感,人們仍然認爲她活着,因爲她是神;而無動感的魚,毋庸置疑地是失去了生命。

色彩,是象形石的“服裝”。目前,單色的象形石較多,複色的較少,而複色的暖色象形石,更是鳳毛麟角。暖色象形石,煽情性強,時時都能洋溢着吉祥和幸福的笑容,所以特別惹人喜愛。當然,有多種色彩、且又搭配協調的象形石,自然是奇石中的上品,其價值也不言自明。

另外,還要看象形石是以何種形式出現的。單體象形石較普遍,雙體以上的象形石特別罕見,到目前爲止尚未發現。之前,我們常常看到的所謂雙體或羣體象形石,其實大都是意象石。無論從哪個層面去欣賞,它都無法與象形石相提並論。

除此之外,象形石還是一種天然的圓雕藝術品。水石中的象形石,大多圓潤、古拙而富有韻律感。而山石中的象形石,大多呈現了粗樸、雄渾和蒼勁,其陽剛之勢十分搶眼,尤如“秦漢”圓雕風格再生。無論是水石象形石或山石象形石,其鮮明的個性和立體視覺效果都特別強烈。尤其它那多個“可視點”的優勢,就足以讓其他造型的奇石望塵莫及。因爲,你無論從哪個角度去審視它,都不會有脫離主題的感覺,反而能使你增添一些新意和美感。這即是象形石的魅力所在,也是山石最具代表的特徵之一。

動物象形石貴在靈氣

在奇石的自然造型中,動物象形石較爲常見。它以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反映了某種動物形象,具有再現與表現的意味。動物象形石以其各具特徵的造勢,表現出瞬間的勇猛、頑強、恬靜的形神美。因此,鑑賞此類奇石只要捕捉到它的靈氣,便可獲得較好的審美效果。

根據動物象形石常見的形體結構,一般不苛求其軀體完整,四肢齊全,而是主要看它是否具備“活相”,即所謂的靈氣。動物象形石中有一種造型,頭部清晰,軀體完整,四肢齊全,變化顯著。另一種造型雖然頭部清晰,但肢體模糊。從審美角度上講,無論鑑賞何種形態的造型石,只要它形神皆備,煥發靈氣,具有表現力度,一般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

有的動物象形石,它的軀體、四肢完整,但是由於某些結構缺少變化,必然會顯得呆滯、木納和缺乏靈氣,難以激發起人的審美情趣。有的動物象形石,它的軀體、四肢不完整,較難反映出類似動物的全貌。因此,其頭部構造的完整和局部變化的適度就成了整體造型的關鍵。

總之,這類奇石必須要有逼真的形態、生動的靈氣。讓人一見就能將其與現實世界中的某種動物聯繫起來。鑑賞時要有寬容的心態,不計較它隱身藏足,只要頭像真實且有靈氣,能夠表現出典型的瞬間動作或狀態,就可獲得滿意的審美效果。

鑑賞動物象形石,還應注意石體厚度是否達到一定要求。有些動物象形石,正視時輪廓清朗、形象鮮明,每一部位的結構都較合理,十分逼真。但是,側視時由於石體偏平、單薄,往往給人一種失真的感覺,大大降低其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爲此,奇石愛好者在收藏動物象形石時一定要對它進行全方位鑑別判斷,遇上“勢單力薄”的造型,寧可捨棄。按照奇石的評審標準,石體飽滿、構造和諧是放在第一位的,它直接關係到動物造型是否真實,也關係到其整體形象是否豐滿,以及所能產生的生命力量。

總而言之,鑑賞動物象形石,必須掌握其頭部特徵、輪廓線條、體態變化、形神意蘊等方面,其中頭部特徵居首位。我們可以通過這類奇石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多維多寓的藝術意蘊,感受其靈動的魅力,挖掘其含蓄的內涵。收藏奇石不但是收藏一種眼光,而且是收藏一種雅趣。因此,缺乏生命力的動物象形石必然難以激發起人的審美情趣。我們與石對話,就是要從它的靈氣中去感悟生命的價值,創造生命的奇蹟,從而提升自己賞石的審美境界。

人物象形石的'線條美:集藏各種狀如動物、人物、器物、植物等天然造型的奇石

當今奇石收藏熱中又出現了一股“象形熱”。所謂“象形熱”,就是指奇石愛好者鍾情於集藏各種狀如動物、人物、器物、植物等天然造型的奇石。在各類象形石中,人物象形石倍加受寵,這是因爲這種奇石的出形率極少,尤其是形體完整、造型生動的人物象形石,更是可欲而不可求。

雖然奇石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但它的鬼斧神工卻超過了人的創造能力而勝似藝術品。所以,我們在甄別鑑賞人物象形石時,一定要用藝術的眼光去衡量,切莫見“好”就收。

形體變化大的人物象形石多數出自碳酸鹽巖、石灰岩和泥質灰巖的山地石,質地疏鬆,易受水漬侵蝕,容易出形。形體變化小,或者結構不完整的人物象形石,以江河中、沙漠裏的硅質岩、石夾巖、粉砂岩、瑪瑙巖等水衝石、瑪瑙石爲主,質地堅硬,經常受力滾動,較難出形。因此,我們在鑑賞人物象形石時,應當根據其各自特徵,從不同方面加以區別。

山地石類的人物象形石,一般石表嶙峋,形體變化較大,造型結構較完整。鑑賞此類奇石,要求人體比例合適,線條勾勒流暢,輪廓顯現清晰,性別身份顯著,造型形神皆備。只有達到上述審美條件者,纔可視爲上品石。由於這類奇石埋藏於地下,背面多爲扁平狀,因此,鑑賞時不能忽視石體的厚薄體積,否則會致使人物形象失真。

水衝石類、瑪瑙石類的人物象形石,石體大多圓鼓,形狀頑拙,變化拘謹,線條呆滯,輪廓簡約,難以與山地石的誇張造型相比。鑑賞時只須要求其人物頭部與軀體自如地連結,肩身過渡合理流暢,形象結構和諧,即可視爲上品石。

在奇石收藏羣體中,每個人的生活經驗與藝術素養各不相同,審美能力自然也就存在着差異。有些奇石愛好者出於求真求實的審美標準,一味追求形似,鑑別人物象形石時,總是刻意尋找石體上的每一個細節,尤其是對人物造型的頭部,更是橫挑鼻子豎挑眼,把本來“無意味”的紋理或石表變化,當作是“有意味”的結構因素,背離了賞石藝術“似與不似”的審美原則。其實,對於自然美造就的“再現”形象而言,過份真實反而變得不真實。筆者認爲,鑑賞人物造型的奇石,應避免在頭部五官上下功夫。因爲它們的自然造型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鑑賞人物象形石貴在感受它線條輪廓的別樣美。

在此,筆者告訴一些喜愛狩奇獵怪的奇石愛好者,當你鑑賞人物象形石時,首先看人物頭部是否清晰,人物的站、蹲、坐姿是否與整體比例協調,然後再按照它的外形輪廓所勾勒出的不同曲線,確定它屬哪一類人物造型。另外,還可以從頭部特徵中確定是哪位特定形象人物,通過豐富聯想,將自己意象中的人物形象與現實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比對,最終取得滿意的審美效果。

罕見的唐代青灰色石質的船形石硯

船是水運工具,古稱爲“舟”。《詩?北風》:“二子乘舟,泛泛其逝”。《史記?夏紀》:“陸行乘車,水行乘船。”

船,是人類最熟悉不過的交通工具,可是把船作爲硯的形體,確不常見。這件青灰色石質的船形石硯,長方橢圓船底爲硯堂,硯底部爲魚腹形,爲平穩置放,下有三隻柱形圓腿。造形典雅而優美。硯長19釐米,寬6釐米,高4釐米。出土於福建浦城地區。浦城,後漢爲侯官縣地。建安初置漢興縣,三國吳改吳興,唐改唐興,又改武寧。天寶元年,更名浦城,以城臨浦而名。明清屬建寧府。浦城縣的浮蓋山,是閩北的一個風景名勝區,山上有個仙壇洞,是古代道人修煉的地方,仙壇洞附近出產這種硯材。從唐代開始即用來制硯。曾起名“仙石硯”。我們知道,古代做各種實用工具的原料,多是就地取材。用這種石料做的石硯,亦流行於福建及周邊地區。各地的工匠,在創作實用器物的藝術取向,也是隨所居地區民族的風俗習慣。南方河道縱橫,雖有山區,但多爲水鄉。在某些地區船是漁家的居室和獲取經濟來源的工具。這位制硯工匠,以船作爲硯的形體,設計的非常巧妙藝術。

磨墨的硯堂,根據當時人們書寫坐姿的情況,採用前低後高的形式。當時磨墨有兩種方法:一是手持墨錠,旋轉研磨;一是手持墨錠,推拉研磨。這種硯即符合後一種研磨方法(推拉研墨的方法,曾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現在很多人,還沿用這種方法)。研出的墨汁,流向船頭和船幫結合的最低處,供書寫之用。

天高雲淡,秋風送爽。閒暇無事,靜坐書房東窗之下,展玩心愛寶硯,聞着硯上飄出的墨香,這可是人間別有情味的一種享受。雖研墨而不動筆,這也是我向大家介紹的另一種不同的玩硯方法。

自然丹青繪就象形石:“奇石不厭千番讀”

有人說:“奇石不厭千番讀。”的確,這三方奇石,每當我凝視它們的時候,總能感受到它們的奇妙和耐人尋味。

這三方奇石皆得於江蘇儀徵境內江邊或河灘。一方名爲“母子情深”(圖1),該方巧奪天工、景出自然的奇石,高8釐米,寬5釐米,厚3.5釐米,石體大小適中,土黃質地上間以褐白斑點。該石主體畫面狀如用畫筆勾勒出兩頭形態逼真的母子鹿。那母鹿豎起尾巴,正回頭張口長鳴,似在抒發幸福之感;子鹿仰頭伸頸,似欲吃奶。兩鹿的神態皆表現得惟妙惟肖。另一方“虔誠”(圖2),石高9釐米,寬5.5釐米,厚4釐米。此石畫面、造型獨特,難見與之相似者,稱得上是奇中之奇。石皮土黃色,石面上一位黑人男子呈朝拜狀,全部人物畫面由黑線勾勒而出,輪廓分明,線條清晰,惟妙惟肖。人物周圍有一圈黑線,似有被黑暗所包圍之寓意,這位青年男子祈求上帝保佑,希望得到自由和好運。惟有造物主的神奇之手方能創造出這樣的傑作。第三方“列車車徽”(圖3),石高7.5釐米,寬7釐米,厚5.5釐米。質地蒼黑色,該石主體畫面酷似列車車徽,是大自然這位丹青能手用它那飽蘸黃色顏料的畫筆勾勒而出。面對畫面,在反覆品味之餘,不由得聯想起《紅燈記》中李玉和手提紅燈爲列車引路的場景來。此石質地堅硬、形態逼真、色彩鮮明,整體畫面富有立體感,具有一種耐人尋味之美。

天地之間,萬物通靈。億萬年前上蒼就在石頭上打造出如此美妙動人的畫面,怎不令今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