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顏氏家訓十名實篇

顏氏家訓十名實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顏氏家訓》是漢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作者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顏氏家訓》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歷代統治者對《顏氏家訓》非常推崇,甚至認爲"古今家訓,以此爲祖",被後世廣爲徵引,反覆刊刻,雖歷經千餘年而不佚,可見《顏氏家訓》影響之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顏氏家訓十名實篇

【原文】

名之與實1],猶形之與影2]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容色姝麗,則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於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子鏡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忘名者,體道3]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懼榮觀之不顯,非所以讓名也;竊名者,厚貌深奸,幹浮華之虛稱,非所以得名也。

人足所履,不過數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顛蹶4]於崖岸,拱把之樑5],每沉溺於川穀者,何哉?爲其旁無餘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誠之言,人未能信,至潔之行,物6]或致疑,皆由言行聲名,無餘地也。吾每爲人所毀,常以此自責。若能開方軌7]之路,廣造舟之航8],則仲由之言信,重於登壇之盟,趙熹之降城,賢於折衝之將矣。

吾見世人,清名登而金貝9]入,信譽顯而然諾虧,不知後之矛戟,毀前之幹櫓10]也。子賤11]雲:“誠於此者形於彼12]。”人之虛實真僞在乎心,無不見乎跡,但察之未熟耳。一爲察之所鑑,巧僞不如拙誠,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讓卿,王莽辭政,當於爾時,自以巧密;後人書之,留傳萬代,可爲骨寒毛豎也。

近有大貴,以孝著聲,前後居喪,哀毀逾制13],亦足以高於人矣。而嘗於苫塊14]之中,以巴豆塗臉,遂使成瘡,表哭泣之過。左右童豎,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謂其居處飲食,皆爲不信。以一僞喪百誠者,乃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讀書不過二三百卷,天才鈍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犢珍玩,交諸名士,甘其餌15]者,遞共吹噓。朝廷以爲文華,亦嚐出境聘16]。東萊王韓晉明17]篤好文學,疑彼製作,多非機杼18],遂設讌言,面相討試19]。竟日歡諧,辭人滿席,屬音賦韻20],命筆爲詩,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韻21]。衆客各自沉吟22],遂無覺者。韓退嘆曰:“果如所量!”韓又嘗問曰:“‘玉珽杼上終葵首,當作何?’”23]乃答雲:“珽頭曲圜,勢如葵葉耳。”24]韓既有學,忍笑爲吾說之。治點子弟文章,以爲聲價,大弊事也。一則不可常繼,終露其情;二則學者有憑,益不精勵。

鄴下有一少年,出爲襄國令,頗爲勉篤。公事經懷25],每加撫卹,以求聲譽。凡遣兵役,握手送離,或齎26]梨棗餅餌,人人贈別,雲:“上命相煩,情所不忍;道路飢渴,以此見思。”民庶稱之,不容於口。及遷爲泗州別駕,27]此費日廣,不可常周,一有僞情,觸塗難繼,功績遂損敗矣。

或問曰:“夫神滅形消,遺聲餘價,亦猶蟬殼蛇皮,獸迒28]鳥跡耳,何預於死者,而聖人以爲名教29]乎?”對曰:“勸也,勸其立名,則獲其實。且勸一伯夷30],而千萬人立清風矣;勸一季札31],而千萬人立仁風矣;勸一柳下惠32],而千萬人立貞風矣;勸一史魚33],而千萬人立直風矣。故聖人慾其魚鱗34]鳳翼,雜沓參差,不絕於世,豈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蓋因其情而致其善。

抑又論之,祖考35]之嘉名美譽,亦子孫之冕服牆宇也36],自古及今,獲其庇廕者亦衆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猶築室樹果,生則獲其利,死則遺其澤。世之汲汲37]者,不達此意,若其與魂爽38]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註釋】

1]名:名聲。實:實質,實際。

2]影:指從鏡子等反射物中反映出來的物體的形象。

3]道:事理,規律。

4]顛蹶(jué決):顛仆、跌倒。

5]拱把之樑:兩手合圍曰拱,隻手所握曰把。拱把之樑,即很小的獨木橋。

6]物:這裏指別人。

7]方軌:車輛並行。這裏指平坦的大道。

8]造舟:連船爲橋,即今之浮橋。

9]金貝:指貨幣。

10]幹櫓:盾牌。

11]子賤:即宓子賤,春秋末期魯國人,名不齊,孔子的學生,七十二賢人之一,小孔子30歲。爲人有才智,仁愛,孔子贊其爲君子。

12]誠於此者形於彼:在這件事上態度誠實,就給另一件事樹立了榜樣。

13]哀毀哀毀逾制:居喪時悲傷程度及其做法,超過了《喪禮》上的規定。

14]苫塊:寢苫枕塊的略稱。古人居父母之喪,以草墊爲席,士塊爲枕。

15]餌:以利誘人。

16]出境聘:擔任兩國間同好的使者。“聘”,古代國與國之間通問修好。

17]韓晉明:北齊時人。北齊宋德郡王韓軌之子。後主高緯天統年間(565—569)改封爲東萊王。晉明有俠氣,諸勳貴子孫中最留心學問。

18]疑彼製作,多非機杼:懷疑這位士族的文章不實際值自己創作的。製作:創作。機抒:指織布機,這裏比喻作文的立意構思。

19]遂設讌言,面相討試:“讌言”,指宴飲言談。“面相討試”,要當面試一試。

20]屬音賦韻:泛指作詩聯句。

21]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韻:這位世族拿起筆來一揮而就。但那詩歌卻完全不是過去的風格韻味。造次:草率,輕率;造次即成:草率成章;了:全,完全;向:以往,從前;韻:詩歌風韻。

22]沉吟:沉思吟味。

23]玉珽杼上終葵首:全句意思是:玉笏板與“終葵”這種方頭椎一樣,以有刃的一端爲上。玉珽,即玉笏,天子所持的玉製手板;杼上,把上端漸漸削薄;終葵,一種方頭椎,上寬下窄;首,頭部。24]珽頭曲圜,勢如葵葉耳:珽頭彎而圓,像葵葉那樣。這位士家子弟誤將“終葵”這種方頭椎分拆開來,將“葵”誤解成是葵菜葉般形狀。

25]經懷:經心。

26]齎(jí):以物送人。

27]遷爲泗州別駕:提拔爲泗州別駕。泗州,今安徽泗縣和江蘇泗洪一帶;別駕,即別駕從事,漢置,爲州刺史的佐官。因其地位較高,出巡時不與刺史同車,別乘一車,故名。魏、晉、南北朝沿設。

28]獸迒(háng):獸跡。

29]名教:指以正定名分爲主的封建禮教。

30]伯夷:註釋見前注。

31]季札:春秋時代的賢者。姬姓,名札,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季子。吳王壽夢最小的兒子。吳王壽夢想傳位於季札,季札推薦長兄諸樊繼承王位,自己避居於鄉野。壽夢死後,壽夢長子諸樊再讓季札,季札推拒,諸樊於是即王位,聲明自己死後,季札繼位。諸樊死後,壽夢次子餘祭再讓季札,季札還是不當。餘祭讓他治理國內一城,季札被封到延陵。季札有治績,後來季札被稱爲延陵季子。壽夢三男餘眛死後,派使者迎季札繼承王位,季札不去,反而逃走。王位最後由吳王壽夢庶長子吳王僚繼承。

32]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獲,字禽,“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諡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據說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春秋時期魯國人,今安徽利辛縣展溝鎮柳林村乃是展禽故里。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柳下惠被認爲男子在兩性問題上的作風正派的典範:一次出遠門,晚上住在都城門外。當時天氣嚴寒,忽然有一位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凍死,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生越禮的事。於是留下“坐懷不亂”的成語故事。

33]史魚:名佗,字子魚,也稱史鰍。春秋時衛國大夫。衛靈公時任祝史,故稱祝佗,負責衛國對社稷神的祭祀。史魚爲人正直。衛靈三十八年(前497),衛公叔子曾設家宴招待靈公。他告誡叔子說:“子富而君貧,必將遭禍,免禍的辦法,只有富而不驕,謹守臣道”。他多次向衛靈公推薦蘧伯玉,“進賢(蘧伯玉)去佞(彌子瑕)”。臨死囑家人不要“治喪正室”,以勸戒衛靈公,史稱“尸諫”。孔丘稱讚他正直:“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季扎也稱讚史魚爲衛國君子、乃柱石之臣。

34]魚鱗:魚的鱗片。這裏形容密集相從。雜沓:衆多雜亂貌。參差:不齊貌。此二名意思是:聖人希望天下之民,不論其天資稟賦的差異,都紛紛起而仿效伯夷諸人。

35]祖考:祖先。生曰父,死曰考。

36]冕服:古代統治者舉行吉禮時所用的禮服。冕指冕冠,服指服飾。

37]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38]魂爽:即魂魄。

【釋文】

名與實的關係,就像形與影的關係。如果德行豐厚才藝全面,那麼他的名聲一定很好;如果相貌俊俏靚麗,那麼鏡子裏的影像也必定美麗。現在不修養自身而到世上求好名聲的人,就如相貌很醜卻想要從鏡中得到美麗的影像一樣。品德高尚的人忘記名聲,一般的人樹立名聲,沒德行的人竊取名聲。忘了名聲的人,能合乎道德,享受着鬼神的賜福保佑,不是用來追求名聲的;樹立名聲的人,修養自身謹慎行事,害怕榮譽德望不彰顯,不是用來求取名聲的;盜竊名聲的人,表面上忠厚骨子裏奸詐,追求不切實際的虛名,不是用來求得好名聲的。

我看到世上的人,清廉的名聲樹立起來了,然而錢財卻裝入了口袋;誠信的名聲彰顯了,然而答應別人的話卻不能兌現,真不知是不是自己後面的矛戟,刺毀了自己前面盾牌啊。慮子賤說:“我在這裏講誠信就在那兒表現出來。”人們的虛實真僞雖然藏在心裏,但沒有不在言行中顯露出來的,只是一時未觀察清楚罷了。一旦被觀察清楚,巧妙的僞裝還不如樸實真誠,(如果不能經常保有其德),必將遭到更大的羞辱。伯石三次辭讓卿位,王莽多次辭去官職,在當時,他們自以爲做得巧妙周密;但後人卻把這種行爲記載下來了,並且傳給子孫萬代,(後人看了),可以使骨髓發涼汗毛豎起,(令人非常吃驚)。最近有個大權貴,以孝出名,前後兩次居喪,悲哀消瘦越過常制,也足以超過一般人了。然而曾在守孝的茅屋中,用巴豆塗在臉上,使臉上長出瘡,表明是哭泣太厲害而造成的。伺候他的童僕不能掩蓋這事,(告訴了別人真相),更使外人認爲他以前的居處飲食都是不真實的。因爲一次僞裝喪失了一百次誠信,這是不停地貪圖名聲的緣故啊。

有一士族,讀書不過二三百卷,而且天資差,但家世殷實富裕,一向認爲自己爲了不起,常用醇酒美味和珍寶古玩等來結交各位名士,那些從他那裏嚐到甜頭的人,就一個接一個地吹捧他。朝廷也認爲他真有文采才華,也曾讓他出境訪問。北齊東萊王韓晉明很喜歡文學,疑心這人的詩文並不是自己寫的,於是就設宴敘談,要當面同他討論試探他,宴會從早到晚歡樂和諧,文人墨客滿座,定好音韻賦詩,(一比高低),這人很快就寫完了,但完全不同於先前的韻味。各位客人正專心自己寫詩,竟沒人發現這一點。韓晉明退席後感嘆道:“果然不出所料!”韓晉明又有一次曾當面問他:“玉珽杼上終葵首,究竟是什麼形狀呢?“這人答道:“珽頭彎而圓,像葵葉那樣。”韓晉明是一個有學問的人,他是忍着笑給我講了這件事。

修改潤色子弟的文章,用這樣的辦法來擡高他們的聲望和地位,這是極不好的事。一是因爲你不可能永遠爲他們修改文章,終有暴露真相的時候;二是子弟們心中有了依靠,會更加不努力學習。

有人問道:“(一個人)的精神滅亡了,形體消失了,遺留下來的名聲和評價,則如蟬殼蛇皮,鳥獸足跡,毫無意義,怎麼同死去的人有關呢?而聖人卻要用他們的名聲教育後人,(這是爲什麼呢?)”我的回答是:這是爲了勸勉。勸勉大家樹立好名聲,就能獲得實際的名聲。而且褒獎了一個伯夷,就有千萬人樹立起清廉的風氣了;褒獎了一個季札,就有千萬人樹立起仁愛的風氣了;褒獎了一個柳下惠,就有千萬人樹立起貞節的風氣了;褒獎了一個史魚,就有千萬人樹立起正直的風氣了。所以聖人希望他們像魚鱗鳳翼一樣優秀傑出的人,都能雨後春筍般不斷涌現出來,難道不夠偉大嗎?天下悠悠衆生,都是愛慕名聲的,聖人大概就是順着他們這種心情引導他們努力向善罷了。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上講,祖上的嘉名美譽,也是子孫的衣帽房屋,自古及今,獲得他們庇廕的也太多了。修善行立美名的人,也像是在造房子種果樹,活着時就獲得他的利益,死了就贈給後人。世上那些急於追名逐利的人,不領會這個深意,希望他的名聲能與魂魄一起飛昇,能像松柏一樣茂盛,真是太糊塗了啊!

【簡評】

此篇論述名與實,即一個人的外在名聲和品德修養的關係,提出了一些至今仍需遵循的看法或格言,如:“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世人追求名聲的三種境界:“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上士忘名,反而實至名歸;下士竊名,儘管能矇騙一世,結果必然大白於天下。作者舉出諸多實例,如以巴豆塗臉騙取孝名的“大貴”,假裝關懷百姓的做官“少年”,“多以酒犢珍玩,交諸名士”以哄擡名聲的“士族”,最後皆真相大白,爲世人不齒。所以作者告誡世人:修改潤色子弟的文章,用這樣的辦法來擡高他們的聲望和地位,這是極不好的事!作者最後還談到樹立典型的重要性:“勸一伯夷,而千萬人立清風矣;勸一季札,而千萬人立仁風矣;勸一柳下惠,而千萬人立貞風矣;勸一史魚,而千萬人立直風矣”,這些皆值得今人借鑑參考!

作者簡介

顏之推(531年—591年以後),字介。顏氏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於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承聖三年(554年),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爲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樑朝,之推南歸之願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隋代周後,又仕於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