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古人如何減少長江航運事故

古人如何減少長江航運事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2015年6月1日,“東方之星”號遊輪在長江翻沉,400多人遇難。長江作爲中國第一大河,由於水道險惡、江水洶涌,古今江難時有發生。爲避免和減少航運事故,古人採取了提升造船技術、鑿灘疏流、加強航道安全管理等多種手段。爲引導船隻安全航行,還在崆舲峽、折桅子灘等險要處的礁石或懸崖上刻上醒目的“對我來”三字,船隻只要直衝過去,即可避開危險;如遇惡劣天氣,救生局會升起“止渡旗”,船隻必須立即停航靠岸……

古人如何減少長江航運事故

  古代長江航行事故有多少?

唐昭宗時沉船“唯奶嫗一人隔夜爲駭浪推送江岸而蘇”

整個長江航運史,其實也是一部事故史。舟船沉沒、船毀人亡這類惡性江難歷代不絕。

早在公元前十世紀,長江流域便發生了一起震驚國人的江難,周王朝第四代國君昭王姬瑕,葬身江底。這次江難事發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據《帝王世紀》記載,周昭王乘坐的是造船工人做了手腳的“膠船”,到江中間解體,致“王及祭公俱沒於水中而崩”。

在古代,長江上游段可謂“死亡行程”,即便到航運條件已大爲改善、造船技術發達的唐朝,仍是這樣。

李曄(唐昭宗)當皇帝時的乾寧年間,名叫劉昌美的人出任夔州太守,時值夏季雨水汛期,江水大漲,航行太危險,只好停船等江水平穩再出發。而當時的朝官李蕘帶着一家老小從蜀水往江陵來,因爲朝廷詔令催促,李蕘堅持出發,結果剛發船就遇險了,岸上送行官員眼睜睜看着李蕘的客船翻沉。李蕘一家及全船120人遇難,只有一名老年奶媽落水後,過了一夜被江水衝上岸生還。

這次沉船記載於唐孫光憲《北夢瑣言》:“州將目送之際,盤渦呀裂,破其船而倒。李一家溺死焉,唯奶嫗一人隔夜爲駭浪推送江岸而蘇。”

長江上類似的事故還有許多記載。據唐載孚《廣異志》“李惟燕”條,時爲建德縣令的李惟燕,在唐天寶末年,乘船沿江東下時也曾遇險,船在江中觸灘折櫓沉沒,事發時也是夜間,幸好李惟燕抓到一支木櫓,得以生還。

不僅上游多險,相對平緩的'中下游和支流也是事故頻發。唐虔州(今贛州)參軍崔進思押船運錢去長安,結果行至瓜州(揚州附近)江面時,船被風浪打翻。唐武德年間,巴州刺史乘官船赴任途中,在嘉陵江中遭遇大風浪,船翻人亡,全家60餘人無一倖免。

由於長江水路艱危,歷代雖然都對長江航線進行了整治,明清時還加大了治灘鑿礁力度,設置安全航標,但即便到民國時仍常有事故。據統計,從民國八年到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19年至1942年),僅長江的川江段就發生重大沉船事故22起,至於小木船船翻人亡的事件更是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