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探討唐劉兩姓的溯源

探討唐劉兩姓的溯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唐、劉二姓是兩個古老的姓氏。兩姓同根同源,都是唐堯後裔,皆出唐縣。

探討唐劉兩姓的溯源

 唐姓

《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慕容翊撰,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以下簡稱《姓典》)載: “唐,唐氏,亦曰伊祁,出陶唐之後。堯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縣是也。”唐縣古爲中山國轄地,中古爲唐侯國,治所即今唐縣長古城村。伊祁是唐堯原姓。

唐堯之父帝嚳,高辛氏,都城孤邑。《中國歷史地名辭典》(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名辭典編委會 1986年出版,以下簡稱《地名辭典》)載:“孤邑,戰國趙地,在今河北省唐縣東北”(即今唐縣城東北10裏的北高昌村)。唐堯之母慶都,孕十有四月生堯 于丹陵(即今唐縣與順平縣交界處的堯山,又名伊祁山)的堯母洞。唐堯名放勳,姓伊祁,嬰幼時隨母居於堯山(今唐縣城東北20裏的南固城村北),後又隨母慶 都成長於慶都山(原名黑龍江,靈源山,後因慶都長居而改名慶都山、都山)。堯山、慶都山兩山南北相望,距10裏,堯長大後常在堯山一帶活動,思念母親時登 上堯山南望慶都山,因而留下了史籍上多處記述的'“北登堯山,南望都山”千古佳句;西漢時這裏置縣,也依此佳句爲名“望都”(即今河北省望都縣)。

據清光緒《唐縣誌》載:“放勳十五歲被其兄帝摯封爲唐侯,治所就在今唐縣城南八里的長古城 村。長古城,堯之封國城也。”唐縣中古時爲唐侯國,不但有史籍記載,還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唐侯國碑”爲證。

舜繼帝后,復封堯子丹朱爲唐侯,治所依舊。

經千餘年繁衍,唐堯後裔人口漸成規模。約公元前1050年,周成王滅唐(國),唐堯後裔子民 遷往各地(詳情參閱《姓典》)。爲懷念唐堯,思念唐國,不忘祖宗,遷往各地唐國子民以國爲姓沿襲至今。這就是唐姓的起源和來歷,也是唐姓源於唐縣的歷史依 據。唐堯是唐姓始祖無疑矣。

 劉姓

劉姓始祖亦是唐堯。《姓典》載:“劉,帝堯陶唐之後,受封於劉(國),其地在今定州唐縣是 也。”

放勳15歲被其兄帝摯封爲唐侯。摯在位九年,政績不佳 ,而唐侯放勳有盛德,諸侯歸之。摯亦服其義,乃率羣臣造唐(唐縣長古城),將帝位讓給其弟放勳,史稱“禪讓”。是年放勳20歲。

放勳踐帝后稱唐堯,號陶唐氏,先封兄摯爲唐侯,國都遷至陽邑(即今唐縣東北20裏的南固城 村,因地處堯山之南故名陽邑,《中國歷史地圖集》有明確標識),至今遺址猶存,爲縣級文保單位。《中華字典》(中華書局按1935年版縮印本)釋陽條 載:“陽,地名,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於陽,即今唐縣東北。”

堯帝在陽邑執帝位十餘年後遷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西)也是從古陽邑正南5裏的濁鹿山西遷的 (引自河北社科院地方歷史編寫組1998年出版的《河北古代歷史編年》)。濁鹿山在今縣城東北10裏的北高昌村西,爲一小山丘,山頂有近二畝的小平原,舊 有龍坡寺。

堯在帝位七十年,沒把大位傳給嫡子丹朱,而傳給布衣賢者重華,開創了選賢繼位之先河。

重華繼帝位後,稱虞舜,號有虞氏,先將帝堯故都陽邑改稱唐邑(見《中國歷史地圖集》),復封 堯子丹朱爲唐侯。爲避免丹朱干擾,遷都至上虞(即今浙江省上虞縣)。《中華大字典》釋虞條載:“虞,上虞,地名,舜避丹朱於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縣北 有百官橋,又稱百官鎮。”

禹繼帝位,史稱夏禹,復將國都遷回堯之故都唐邑(即今唐縣南固城村)。《中華大字典》釋唐條 載:“唐,地名,帝堯夏禹所都之墟,漢置唐縣,屬冀州中山國,即今直隸唐縣治。”今唐縣的南固城村,中古爲唐堯、夏禹兩帝都城無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