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中國古代國慶節溯源探究

中國古代國慶節溯源探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唐朝的國慶節 也叫千秋節

中國古代國慶節溯源探究

“國慶”指國家喜慶之事,普天同慶。“國慶”一詞最早見於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在中國古代,持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普天同慶莫過於帝王的登基、婚娶、誕辰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爲“國慶”。

長期處於農業自給自足經濟的中國,勞動生產力水平低

下,統治者重農抑商,農民對於豐收有着強烈的訴求,因而中國傳統文化節日中,大多是曆法、氣象意義上的節日。爲某個人物、事件而設立的節日絕少。如今意義上的“國慶”,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爲“國慶”。在我國,國慶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的10月1日。

國慶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晉文學家陸機的《五等諸侯論》:“尋斧始於所庇,制國昧於弱下,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共害。”不過彼時的“國慶”並非此時的“國慶”,其意義大相徑庭。在《五等諸侯論》中,“國慶”是指國家喜慶之事,主要包括歷代帝王登基的.日子和誕辰日,而並非國家建立的日子。由此可見,我國古代沒有真正的國慶節。

從夏、商、周至元、明、清,我國曆經了無數次改朝換代,可爲什麼就沒有一個國慶節呢?縱觀我國的傳統節日,多爲時令節,像什麼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冬至節等,記念人物和大事件的節日很少。翻閱《周禮》、《儀禮》和《禮記》等記錄禮儀的書籍,也沒有發現關於國慶和生日禮的記載。原來,魏晉南北朝以前,古人都不太重視紀念日,也沒有過生日的概念,更談不上擺酒設宴慶祝了,沒有國慶節也不足爲奇。

魏晉之後,人們漸漸有了過生日的習慣。《顏氏家訓·風操篇》中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爲制新衣……自茲已後,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嘗有酒食之事耳。無教之徒,雖

已孤露,其日皆爲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生日這天,要爲孩子置辦一身新衣,要做上一桌豐盛的酒菜;即便自己的父母不在了,每逢生日,也要大吃一頓,以示慶賀。

給皇帝過生日,最早始自唐朝。唐太宗對生日很重視,定爲降誕日。所謂降誕就是誕生之意。唐太宗曾對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說:“今日吾生日。世俗皆爲樂,在朕翻成感傷。詩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何以劬勞之日,更爲燕樂乎?”可見,李世民並沒給自己大肆操辦生日的心思,到其重孫唐玄宗時,情況才發生了改變。

唐玄宗是位勵精圖治的君主,也是位貪圖享樂的君主。開元十七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源乾曜和張說的奏請,以他的生日八月五日爲千秋節。那天,唐玄宗宴百官於花萼樓下,大陳歌樂,傾城縱觀,天下諸州皆令宴樂休假三日,編入律令。到了天寶七年,唐玄宗又改千秋節爲天長節,意爲人壽比天長,千秋無限期。

千秋節對後世影響很大。其一它是中秋節的源頭之一,這兩節捱得近,合流是必然的事兒。其二就是此後皇帝紛紛效仿玄宗,把自個生日當節過,而且每個節名稱都不一樣。唐朝自玄宗之後,有多個的“國慶節”,有肅宗天成地平節、敬宗慶成節、武宗慶陽節、宣宗壽昌節、懿宗延慶節、僖宗應天節,連末代皇帝昭宗、哀帝也有嘉會節和乾和節。可惜這些“國慶節”名字再動聽,也改變不了唐朝覆亡的命運。

唐以後的五代和兩宋也繼承了這項“傳統”,很多王朝如曇花一現,但照樣舉國同慶給皇帝慶生。後梁有大明節和明聖節,後唐有萬壽節、應聖節和千春節,後晉有天和節、啓聖節,後漢有聖壽節、嘉慶節,後周有永壽節、天慶節和天壽節,宋代有長春節、乾明節、壽寧節、承天節、乾元節、壽聖節、同天節、興龍節、天寧節、乾龍節。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也“學有所成”,遼代名千齡節,金代名天壽節,元代名聖節。幾乎每個皇帝的壽節名稱都不同。

到了明清兩代,皇帝的國慶節名稱終於固定下來,叫萬壽節,取萬壽無疆之義(其實這是剽竊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壽節)。

古人怎樣過“國慶”呢?一般全國放假三天,舉行慶祝活動,所謂朝野同歡。在京城羣臣會向皇帝賀壽,皇帝也會舉辦盛大宴會,並賞賜百官。民間節日期間會禁止屠宰,舉辦燈會、歌舞戲曲表演等活動。

明清兩朝擡高萬壽節,與元旦和冬至並稱爲三大節。把天子的生日與朝歲、祭天的節日並列起來,這樣便增加了萬壽節的莊嚴氣氛,使其帶有了更加崇高的意義。

唐朝時期,李隆基則把自己的生日固定下來,作爲國家的法定節假日,名爲“千秋節”。這一天,皇帝大赦天下,普天同慶,王公貴族歡聚一堂,黎民百姓把酒言歡,場面好不熱鬧,人們好不快活。這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國慶節,不過

主題仍然是圍繞皇帝的生日展開。從那以後,歷代皇帝爭先效仿,都將自己的生日定爲法定節假日,而民間也大行賀壽之風,一時間,生日成了一個重要的節日。

與現代國之大慶意義較爲接近的要數唐玄宗以慶賀自己生日,並作爲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千秋節”,每年唐玄宗生日這一天,朝臣敬賀,百姓奔走把酒言歡。以後歷代君王多有效仿,相沿成習。唐宋以後,隨着佛教的興起,佛誕日等其他宗教節日被迅速地世俗化,逐漸成爲少數人的一個紀念日。

中國古代歷經多次改朝換代,沒有史料記載有關“國慶”的內容。“國慶”在古代的中國人眼裏,國富民豐便值得慶祝,勞動人民辛苦豐收之後,在中秋、冬至舉行慶祝活動,期盼下一年的風調雨順。即使是身居皇宮的帝王也在每年春天舉行春耕大典,祈求國泰民安。

華夏民族是一個崇尚和平與團圓的國度,國人對於平安和豐收的祈求,成爲一種內心深處的寄託,把季節和時令作爲紀念日性質的節日,這也就不足爲奇。所有人都會在中秋月圓時親人團聚賞月吃月餅,在冬至時圍爐吃餃子,普天共慶團圓美好祥和的生活,這應該是中國古代的舉國大慶方式。這是一個慶祝國泰民安的國度,崇尚和平,樂於分享,普天之中,同慶日月光華。爲了風調雨順,爲了和諧安康,爲了國家富強,總會有那麼些日子,值得我們去慶賀。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