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道德綁架議論文

道德綁架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那要怎麼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道德綁架議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道德綁架議論文

道德綁架議論文1

這世間鮮有勇者,敢於隨心行事,愈是長大,愈發彷徨。而我只願做蘇東坡筆下的那隻鴻雁,揀盡寒枝不肯棲。學會拒絕,堅守本心。

爲何要怪罪一個孩子的做法?清澈的童心早已將惡善辨別,難道善良和罪惡之人應同等對待,那善與美存在的意義又何在?

昆德拉曾言,這世界上最令人反感的遠不是醜陋,而是她的漂亮面具。我們應該學會拒絕,象孩子拒絕送給另外兩個人請柬一樣,我們有太多東西應該拒絕。我們明知對錯,卻不敢指錯。否則,我們怎麼會在希臘古建築上看到中國人的塗鴉;我們又怎麼會被外國人調侃“中國式過馬路”;我們更不會讓摔倒在地上的老人和車禍受傷的孩子一直躺在地上無人援助。我們不敢拒絕,不敢向黑暗,向冷漠,向粗鄙拒絕。

傲心不可有,傲骨不可無。縱觀中國史,不憚於死的文人自古皆有,而爲了理想忍受塵世摧殘的英雄卻僅司馬遷一人。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憑藉一個文人的良心寫下一本偉大的書。拒絕虛僞的吹捧和所有不實的謊言,他讓千秋萬代的後生看到了一個文人的傲骨和堅守,一種無畏一種正氣。司馬遷拒絕篡改歷史而成爲歷史長河中最浩瀚的一顆星辰,而張大千硬是用柔弱的畫筆挺起了抗戰時期中國人民的脊樑。面對日本人的威逼利誘,遇借其手粉飾太平,張大千嚴聲拒絕。這是一顆剛毅的心,一顆不畏權勢敢於拒絕的不屈之心。這樣堅定的拒絕曾經鼓勵了多少救亡圖存的中華兒女。

那位叫作加萊亞諾的作家,用他堅定的拒絕溫暖了南美洲底層人民的心,毫不留情的拒絕、反抗,鞭撻那些暴力與野蠻。這世界中終有勇士與黑暗鬥爭,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和同樣的勇敢向邪惡發出挑戰,他們都是倔強,頑強,勇毅的戰鬥者,心中有着從未熄滅的光。讓他們在四海潮生中無比耀眼,擁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拒絕是一把火焰,以最炙熱的溫度發出了對現實最有力的叩問,帶給那些麻木之軀最深沉的反思,並帶給這世界最純粹的愛。讓我們不要把麻木冷酷的“有的人”變爲“很多人”,讓我們把善良正直的“那些人”變爲“所有人”。願人人內心堅定,有鋼鐵般的力量,拋開所有謊言與粗鄙,學會拒絕,讓這世界回到春天。

道德綁架議論文2

所謂的“道德綁架”,只可能是在用聖人的標準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或混淆政治義務和道德義務的情況下才成立。比如,要求一個人捨身救人,否則就要譴責,這就是道德綁架;要求一個人掏錢支持希望工程,這儘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個人不掏就要譴責,這也是道德綁架,因爲這並非他的道德義務。“道德綁架”之所以發生,除去人的精神結構不談,根源就是道德判斷邏輯的混亂。對於“道德綁架”的理解,社會觀點大致可分爲以下兩種,分別代表了“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想。

觀點一(保守主義):但是,如果一個人連道德底線都沒達到,連道德義務都沒盡到,用道德底線的標準、盡道德義務的要求對他進行道德判斷就不僅不是道德綁架,相反是在捍衛作爲一種“公共善”的道德。那些把什麼都稱之爲“道德綁架”的人,等於連這樣的道德底線和道德義務都要取消。

觀點二(自由主義):“道德”一詞的存在目的在於個人的修身養性與精神發展,並進而形成羣體性的“寬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於並高於法律,沒有任何強制性和規範性,是一種對模糊的“善”與“美”的渴望與追求,紮根於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論社會對“道德底線”和“道德臨界點”的所在並沒有一個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線”一詞本身概念極其模糊,哪怕一個人跨越了“道德底線”,但凡他的行爲還在法律範疇允許之內,其行爲就可以被接納和理解。僅有對逾越法律底線的行爲,社會才能夠比較客觀地評價其行爲爲“錯誤”。但在一般情況下用“個人道德標準”或是毫無明確定性的所謂的“社會道德標準(公共善)”,即“道德底線論”對沒有違背法律法規的行爲進行的道德批判(例如對“不給老弱病殘讓座”進行批判),從根本上即是“道德綁架”。所以,正因爲“道德”

本身並不存在“義務”屬性,“道德義務”一詞犯了邏輯上的錯誤,本身不應存在。

自願是慈善的前提,再合理的訴求也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表達。高調公開的慈善策劃,與道德捆綁的求助活動,也許在短時間能起到放大愛心、擴大關注的效果,成功於一時,但是傷害的卻是慈善事業的基礎。試想,哪位董事長如果不借款,是否就貼上了“爲富不仁”的標籤如果借了款,其他需要幫助的人羣起效仿,是否會給公司正常運作秩序帶來影響不理性的“尋善”活動,終將阻礙行善的步伐。

如今,慈善觀念已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個人、企業都投入到了慈善事業之中,健康的慈善環境對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愈加重要。現代慈善理念、行善積德的氛圍、大批慈善家、慈善捐贈平臺是慈善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慈善走上良性軌道的堅強支撐。這既需要慈善方的責任、熱情,也需要受助者的真誠、冷靜,還需要社會的寬容與理性。

此外,還應該明確:慈善只是社會救助體系的一部分。既要促進慈善事業發展,更要完善醫療保障制度。

道德綁架議論文3

中華民族亙有華夏民族、禮儀之邦的美稱,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源遠流長。在千百年前,《世說新語箋疏》中就早有記載:“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於是在中國幾千年來的發展過程中,謙讓的意識也漸入人心,仿若每一個人必須遵守的規範,但是如今,謙讓似乎成爲了我們的一種負擔。

在兒時的記憶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景:“媽媽,表弟翻我的玩具,弄壞了小汽車,我搶回來它還打我!”面對弟弟的胡鬧,滿地的狼藉,心中難免充斥着委屈。我們渴望着公平的對待,期待着有個人能站出來說出我們作爲長者的心聲。而等來的卻是家長口中“你比他大…他弄壞就弄壞…你應該讓着他”這樣類似的言語,於是,“謙讓”便衍生成爲我們肩上不得不擔負起的使命。其實,在我們在嚴格死守道德底線的同時,已然被安排在了不同的起跑線上,我們做了正確的事情,卻遭到了那些以道德爲名的約束或阻擋,最後被顛倒了黑白。於是我們大膽發問,何錯之有?真相便是我們都盲目於“道德”的旗號,而被進行了行爲上的“綁架”!

像是去年的天津塘沽爆炸事件,在各界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組織天津重建之時,馬雲的微博卻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蓋。不少網友指責馬雲“你不捐款,我也不淘寶了”“首富就應該捐1個億”……好在逼捐的網友聲勢浩大,反對逼捐的人也不在少數,“你有錢就得多捐”,在邏輯上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慈善的首要原則就是自願,哪怕他是中國的首富,他也有權力決定捐與不捐、捐多少,無人可以強迫,更沒必要揮舞道德的“兇器”,去脅迫其他人要怎麼樣去做。就像韓愈在《原毀》中言:“不以衆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於人,吾未見其尊也。”道德是一種修養,不是一種義務,我們應該去呼籲人們去做,而不是由此化爲了利器,去責備他們爲什麼不做;我們做好事,也不應該勉強別人也照着我們的樣子去做。道德最適合來約束自己,而不適合拿來壓制別人。

人們推崇道德大抵也是因爲它的無害,能夠逐漸增進社會的安寧和諧,平息糾紛與風波。可如果道德成爲人人手中強制他人的利器,就必然會成爲每個人氈上的針、背上的刺,設法拔去。

毋庸諱言,在五千年地域文化的光輝下,道德已然深入人心。現實中我們最愛拿道德說事,道德是砝碼,道德是武器,揮舞道德的“利器”,習慣於道德綁架,這種做法顯然不合適,反而會煽起羣衆的躁動,輿論下的風波;反而違背了遵守道德的'初衷。莫不如理性的面對,去還原事情的本真,也是時候將道德放回它原本的位置,在運用中以事論事,這樣在許多問題上也會少些偏頗。

道德綁架議論文4

9月4日下午1時許,武漢801路上,一位坐在老年座位上的年輕人因沒讓座,遭幾名老人暴打。據目擊乘客說,老人們就站在男青年身邊,可能是沒有站穩碰到了他,男青年罵了幾句,老人稱不讓座也就算了,何必要罵人。爭吵拉扯中,一名老人打了幾拳。

誠然,該事件中的兩個“主角”都有錯。年輕人火氣大,“漢罵”掛嘴邊實屬不該;老年人因年輕人沒讓座而拳腳相向也令人大跌眼鏡。“該不該讓座”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火,燒的可謂是愈演愈烈。

固然,讓座是一種美德,但僅僅因爲沒有通過讓座來彰顯美德就對不讓座的行爲進行譴責,這是對道德的誤讀和濫用,是對權力與義務的混淆,筆者認爲,讓座是道德層面的自律,而非公民的義務。乘客買票乘車,即與公交方面達成了契約關係,乘車時支付了相同的票款,就擁有了相同的權利,故而乘客享有做出讓座亦或是不讓座行爲的權利,僅因爲乘客沒有讓座就對其進行道德“轟炸”顯然是不公平的,而通過暴力手段來索取所謂的道德權利更是不可取的。

瀋陽一女孩在公交車上爲老人讓座時,因嘟囔了一句“爲什麼偏是我讓座”,遭到老人家屬暴打;杭州一位小夥因沒給抱着孩子的年輕夫婦讓座,被扇了5個耳光;石家莊一70歲老人因向一女孩索座被拒後竟一屁股坐在了女孩腿上……近年來,類似這種強制讓座、暴力索座事件層出不窮,讓筆者不禁想問,是誰給了這些“弱勢羣體”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肆意辱罵,甚至是襲擊他人的權利?

長久以來,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讓座是文明的舉動,是一個人素質與修養的體現,那麼,不讓座自然就站在了文明的對立面—不文明、不道德!正是因爲這種慣性思維,使得我們在面對他人不讓座時,自然而然的將這種行爲與社會冷漠、道德淪喪聯繫在一起,由此導致了部分“弱勢羣體”理所應當的接受他人讓座,甚至是強制、暴力脅迫他人讓座。殊不知,買票乘車是大家共同享有的權利,讓座是將自己的權益過渡給別人,不讓座也一點兒錯沒有,套用甄嬛傳裏熹貴妃的一句話:“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

當然,“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愛幼”亦然,只有公衆自覺踐行“尊老愛幼”的道德行爲、主動弘揚美好道德的社會風尚,我們這個社會纔會更加和諧。同時,筆者在此呼籲大衆,遇到問題時多換位思考,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希望他人怎樣待你,你就怎樣去待人,切忌用道德綁架美德,不發自內心意願,又怎能稱得上美德呢?

道德綁架議論文5

還記得前幾天在微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羅一笑事件嗎?且不論該事件的真假,單就轉發該事件的朋友圈來看,就足以讓筆者感慨萬千。

我是在上體育課的間隙玩手機刷朋友圈時看到衆朋友同學都在瘋狂轉發羅一笑的募捐文章的。說實話,我一直是不喜歡發朋友圈的,除了剛玩微信時興致勃勃地發了幾條朋友圈外,就一直處於潛水狀態,但每當我看到朋友圈大肆轉發同一條募捐信息時,都會在指間猶豫,要不要跟風轉發,可是我真的不喜歡發朋友圈,而且覺得轉發的信息也不一定是真實的,於是之前我一直堅持堅決不發朋友圈的原則,可是,這次我卻妥協了,也許是因爲同爲文人,對賣文章募捐這一新形式有種深深的同情,也許是因爲這次太多人轉發,特別是微信裏的同學全都轉發了,自己如果不轉發,會不會給同學留下冷血的印象,我覺得是後者的原因爲主,於是,我在道德綁架中無奈地點擊了轉發,轉發後,覺得自己的良心得到了釋然,但又覺得自己像個被強權打倒的士兵,狼狽不已,只不過,這次的強權變成了人們高尚的道德。

道德綁架,是指以道德爲砝碼,要挾個人或衆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我覺得道德綁架現如今已沴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連自由的微信,都受到了束縛。

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道德綁架,或許就在公交車上,公車的讓座問題,本來是種自發的美德,現在卻成了年輕人的道德綁架,老年人一上車,年輕人就必須讓座,若有不讓座者,輕則被指責,重則被毆打,年輕人不讓座反被老人掌捆的事件已不少見,讓座本來是爲了讓年老體弱者提供更舒服的條件,可現在有些老年人每天退休生活過得舒適,精神飽滿,有些身體素質比年輕人還好,站一會可能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相比之下,每天忙忙碌碌的年輕人疲於生活,勞累了一天,剛想在公車上眯一會,卻被不分青紅皁白的所謂道德給要求讓座,如果只是勞累還好,還能強撐下,讓就讓吧,站會也沒什麼,可若年輕人遇到身體不適時,是否也要強行站起給健壯的老年人讓座?我的朋友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那天她正好身體不適,頭暈的很,本想去醫院看病,可就在公交車上,遇到一位老人,一上車看到她沒有主動讓座,就在她身邊喋喋不休地指責她,說她沒有禮貌,不懂得尊老,最後我朋友無法,只好撐着站起來給老人讓座,而她自己卻差點暈倒。我聽了她的講述後不禁唏噓,如果不讓座就被視爲道德敗壞,那麼這種衡量實在是太偏頗了。

而在虛擬生活中,如微信中的道德綁架,也讓人頭疼不已,就像前文中提到的,當朋友們都轉發了募捐信息,或轉發尋物啓事,這時,你是不是也要必須轉發諸如此類的信息,方能顯得你有愛心,不冷血,有人情?這樣或那樣的道德綁架,不管是在現實生活還是在虛擬網絡中,都如蜘蛛絲般纏繞着我們,讓我們逃脫不得,感到厭惡的窒息。

道德如法律般,本是起着促進規範作用,讓人們有更良好的行爲,但美德的形成應是人人發自內心的實踐,從而傳播開來,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道德綁架卻讓這種美德成爲了個人的作秀,人們做得不情不願,每每在道德的高壓下做出所謂的善行,都會感到一種噁心與反感,這樣的善行,在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會不會引起人們的逆反心理,從而索性不做了,如此這般,又怎麼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而善行,本來是人們發自內心做出的,人們之所以做善行,是爲了獲得內心的愉悅,可是被道德綁架的人,是在不自願的情況下做出的,他們無法在踐行美德後獲得內心的愉悅,也就無法形成良性循環拒絕道德綁架作文議論文拒絕道德綁架作文議論文。這樣的美德,在下次沒有道德的監控下,會不會變成一種可怕的冷漠?

我們尊重道德,但拒絕道德綁架,讓道德在空氣中自由的呼吸,比將它強行加壓到人的身上,會更讓人喜愛。

道德綁架議論文6

子貢贖人而不取其金,在多數人眼中看來這是聖人之舉,是行善的標杆。可孔子卻不加讚賞反而批評他的所作所爲。誠然,子貢的行善本意十分純粹,但他的一個自以爲更加高尚的舉動卻無形中提升了道德的準則,縱然人人都渴望向子貢學習,但是世人對於行善之後是否該領取獎金的態度已然悄悄發生了轉變。

一筆贖金對於子貢這樣的大戶人家來說或許並不算什麼,然而對於辛苦躬耕一輩子的農戶人家來說將是不菲的鉅款。未聽聞子貢之事時,他們遇見魯人會毫不猶豫的贖回,而後坦然接受應得的嘉獎。如若魯國君主將子貢事蹟大肆宣揚,人盡皆知之後,我們不妨假設,普通農戶再次遇到魯人時定會有所猶豫,他們會想到,從國家拿回先墊付下的贖金可能都會遭到世人的非議,甚至糾結之下他們選擇了漠視需要幫助的人。子貢一舉,已爲當時之人造成了無形的道德綁架。

如今,世界的經濟巨頭頗多,他們在爲個人謀取利益的背後仍然保有一顆行善濟世之心,實在值得我們的稱讚。比爾蓋茨宣佈過世之後捐出全部敵國的財富,巴菲特拍賣個人午餐所獲金額如數捐出,索羅斯、戈登摩爾也都捐獻了過半的資產。然而巨頭行善的背後卻無形中帶來了道德綁架,在大多數普通人眼中捐款似乎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尤其是對於那些富可敵國的商業大亨來說。天津爆炸案之後,千萬網友竟在馬雲微博評論中紛紛留言逼捐。“你這麼有錢,爲什麼不捐一個億?”“你不捐款,我們就抵制淘寶!”......這樣的言論一番番地攻擊着馬雲,萬千網友躲在電腦屏幕之後握緊了腰包,暗喜自己的“高尚”。

行善本爲一件好事,然而在太多人潛意識之中卻還只是一個標榜自己的工具。他們在有意無意之中,炫耀着自己的高尚之舉,他們將向善的道德起點一步步哄擡着,漸漸“取不取”“捐不捐”並不再可以由一個個體所能決定了,平凡的百姓開始選擇漠視,佔據較高社會地位的人們被推上了道德的邢臺。無形的道德綁架就此形成,道德觀發生了質的偏差,行善不再來自於我們一顆崇高的濟世之心,開始成爲了社會人物維護個人形象的.無奈之舉、被迫之舉。

這樣的綁架實在可怕,麻痹了普通人的善良之心,挾持着社會人物的選擇權利,這樣的行善早已成爲壓在心中的負擔。如若當打破無形的道德綁架,每一位行善之人實屬關鍵,他們應當有一顆純粹之心,應當低調而行之,更應當時刻注意而非肆意擡高着行善的門檻。

道德綁架議論文7

最近有兩則新聞比較吸引我的眼球,一則是周立波在節目裏,讓一個女孩子跟親生父母相認;一則自然就是天津災區,需要多位有錢人來捐款救災!

兩則新聞看上去都情理之中,孩子與親生父母相認那是認祖歸宗,捐款救災那是人之常情,但這兩則新聞都被批上了中國數千年來,最爲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道德綁架!

當然這兩則新聞大家肯定都很清楚,或許也知道了裏面的一些內幕,但確實也需要拿出來說一下!

女孩子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請上臺,並被周立波一次一次用語言攻擊,甚至動用道德,親情,看似合情合理,但爲何女孩子卻並不想與親生父母相認,這自然也就造成了不一樣的分歧!

有人認爲那是自己的親生父母,那是血溶於水的親情,但又有人認爲,父母有生她之恩,卻沒有養育之恩,甚至有爆料是將該女孩賣出!

我們很多人都喜歡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女孩最終不肯與父母相認,必然有她的難言之隱,而根據播出的節目來看,女孩現在養父母的家庭條件似乎遠遠要優於女孩的生父母,這也是一個原因!

其他信息大家都能在網上看到,但爲何道德綁架卻流傳了出來,而且還是在如此公開的節目!

沒錯,親生父母確實最大,但作爲一個主持人有沒有想過女孩子的感受呢?而周立波卻只是一次次的用道德,用親情來逼迫女孩與父母相認!

甚至還有很多網友說女孩沒有人性,如果是自己,哪怕不願意也會叫一聲!

接着就是天津災難,當我們還沒有從災難中緩過神來的時候,我們已經被英雄和逼捐的新聞炸翻了天!

報道英雄事蹟自然沒錯,但在前幾日還沒有捐款新聞的時候,絕大多數網友要的是真相,現在捐款出來了,當看到那些明星沒有捐款的時候,衆多網友便開始逼捐,作爲名人你不捐那你下輩子都這樣的言論,在網絡上並不少見!

我們不得不看清一下自己的位置,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用自己的道德去抹殺別人做的事,就好像我們整天喊着如果打美國我們捐多少,如果打日本我們第一個上前線,但看到小偷就縮了嘴,在網絡上我們天不怕地不怕,罵人從來不怕閃到舌頭,但真正做起事來,哪裏都找不到我們的名字!

作爲名人,做爲公衆人物作爲表率捐款那是情有可原,但是就像幫忙一樣,幫你情分,不幫你是本分,難不成不捐就變成了道德低下了?

甚至無數的網友評論,如果我是誰我肯定捐的比他多,你看看人家捐了多少,你再看看你捐了多少,一問到自己的時候,我沒有啊,我怎麼捐,如果我有的話我肯定捐啊!

多麼高大道德觀念,如果我有我肯定捐,這就好比,如果是我是習同志,我一定讓中國統治世界一樣,關鍵我不是,既然我不是,那我就要恨鐵不成鋼的讓你是,要是你也不是,那我就得罵你,我就得逼你,因爲你有那個能耐,必須做到!

這就是我們中國現在的道德觀念,不捐,不幫,不助就得罵你,誰讓你是公衆人物呢?

我們經常在網絡上職責別人做的不好,罵他人,如果自己在肯定會怎麼樣,做的肯定比他好,然後一個勁的說自己是好人,自己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只是因爲自己不在現場,只是因爲自己能力不足,如果自己是他的話肯定做的比他更好!

從周立波這樣一個公衆人物用道德綁架女孩與父母相認,再到衆多網友用道德綁架逼迫名人捐款,甚至很多網友認爲這是合理的,既然合理爲什麼你不做,其實在我看來,只要自己不做,一切都是合理的,反正不是自己的事,自己的錢!

道德綁架議論文8

有一個女兒,要帶自己的家人去看病,他只給老人買了動車的半程票,半程過後,拿着車票的女兒把老人給‘請’了起來。那個女兒要求大學生與其與老人同坐,但是學生因爲怕老人生病而拒絕,因而不願意。兩人爭執,最後一位中年男人給老人讓座,這時候女兒就說了:“年輕人啊,應該多學學。”

對這件事情我認爲這是一起道德綁架事件。那位女兒因爲自己給老人買到了半程的車票結果因而讓別人給自己讓座,讓別人擔負起這樣不應該由自己擔負的責任,這樣的行爲是一件道德綁架事件,我們不應該因爲這種行爲的道德綁架性質而屈服。因爲這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題中的女兒說自己想要盡孝心所以纔給老人帶去看病,並且因爲想要盡孝因而道德綁架,讓其餘的人收到原本不應該自己擔負的責任,這種行爲只讓自己的老人受到屈辱而不會得到被尊重被孝順的感覺。

我們反對道德綁架,但這個任務卻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因爲這是一個並不怎麼容易辦到的事情。就像是教師和醫生的職業很容易被人道德綁架一般。作爲一個老師,普通人普遍認爲是應該敬職敬業,這點本來是沒有任何的錯誤,但因爲他應該敬職敬業因而要求他無私奉獻,無論怎樣都必須要做到爲學生考慮,而不應該把自己放在某個位置,理直氣壯的要求着他們做到一切,需要他們用無數的時間去做孩子的保姆,這種事情甚至還有人認爲是理所當然。然而老師並不是孩子的保姆,他們只是一羣給孩子授課的人,他們也是如孩子一般的人類,也應該有自己想要的自己所想要做的,不應該因爲自己的私慾而要求別人如何如何。老師也需要自由,老師沒有義務爲他人的私慾而失去自己的身體健康。

我們現代社會,無論是現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古代的‘任意禮智信’無不要求我們腰符合自己的道德觀,而別人的一切都不應該我們去做出抉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道理誰不知道,但爲什麼卻還是這般多的人不願意用這樣的觀點去看問題,去做出不道德綁架的事件?

我們堅決反對道德綁架,我們也堅決不對他人做出道德綁架,我們應該是如他人一般,做好自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