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融合的作文【熱】

融合的作文【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融合的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融合的作文【熱】

融合的作文1

人類的每一個領域中的每一項活動,幾乎都包含着“融合”。當一種化學藥劑與另一種化學藥劑相遇、相互反應並生成另一種全新的物質時,這就是物與物之間的融合;當兩個互相深愛着的人步入婚姻殿堂,許下諾言,開始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

這應該是人與人,或者說是心與心之間的融合。當“地球村”這個概念逐漸被人們接受並深入人心,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到不同人種之間、不同國家之間,甚至是不同社會形態之間的融合了。人類活動中有太多事例證明,創新、愛、和平這三大要素,無一不是通過各種各樣的融合後而得到的結果。化學實驗告訴我們,兩種物質從相遇到合二爲一,不過就幾秒或幾分鐘的時間;然而,兩個人從陌生到相知並相愛直至死亡來說,至多也不過幾十年時間,而這短短的幾十年的融合與整個人類歷史相比較又是何等的短暫啊!縱觀歷史,真可謂是“融合”無處不在、從不間斷。由五帝時期的無數個部落融合到周武王時期的“天子統天下”,再到晉魏時期的三國爭霸,直到經過幾千年分分合合朝代更替而形成這樣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新中國。

雖然世界上其他國家基本上都是經歷了一個個分合融合的過程才建立起各自的'國家,但諷刺的是,這種創造了“和平”的融合,絕大多數都是借用“戰爭”這一手段達成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話固然不能說完全正確,但人類現在還是無法完全避免戰爭的陰影。這就說明了一點:和平往往是戰爭的產物。人們通過戰爭爭取和平、爭取融合。可以這麼認爲,除了一些小規模戰爭之外,整個人類依賴於二戰後形成的和平環境延續至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融合態勢。比如德國,戰後反省了德意志民族並不是可以凌駕於一切其他民族之上的!還比如我們中國,也是通過長期的戰爭,包括抗戰和內戰,找到了一個融合全國50多個民族大融合的方式,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世界上其他國家之間的交往與合作,也是通過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相互瞭解,互相包容,才能融合在一起,才能達成一些重要共識。如今,放眼世界,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包容及友誼融合也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只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才會深切感受武力融合的殘酷恐怖,只有生活在安全繁榮社會環境裏的人才會感受到相互融合的溫馨美妙。

作爲人類的一員,衷心地希望這個世界上有更多的包容,更多的愛,更多的融合。

融合的作文2

“民族大融合”“世界大融合”對我們來說並不是陌生的字眼,從小的歷史書上有,語文書上有,政治書上也有,對於“融合”,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某某東西融合了各處的精華。“融合”看似已經滲透到了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凡是一提到融合,我們便會聯想到“多種特色”“兼具”等等,但我們應該瞭解,融合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也不是“取其長處,避其惰端”的取長補短,融合是一個不易掌握的複雜變化。

中國歷史上就有過多次“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時期,湖人佔領中原,中原地區的漢人自然是對其鄙夷不易,但事實已成定局,爲了避免人民內部矛盾日益激烈,孝文帝想到了“融合”。他帶領文武百官穿起了漢人的服飾,學起了“孔孟之道”,漢人也開始借鑑胡人的生活習慣,漸漸地,小馬紮取代了席地而坐,胡人的食物也開始出現在漢人的餐桌上。這是一次成功的融合,因爲這次融合使一個國家得到了安定的發展。

同樣也是少數民主佔領中原,清朝的統治者的“融合”就讓人唏噓不已了。一開始,他們強硬地推行“剃髮令”,一紙“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激起了本來就排斥外來入侵者的漢人多大的憤怒!這種強硬的`融合的後果只能是使兩個民族的矛盾愈演愈烈。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那些本應在馬背上長大的八旗子弟也學起了漢人書生的樣子,但他們是貴族,他們有世襲的官位,因此他們不需要努力考個功名。也正因如此,他們就成爲了騎不得快馬,拉不開強弓的滿族公子哥兒。斗轉星移,經過兩百多年的失去本性的融合,一個偌大的清王朝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土崩瓦解。

由此可見“融合”談何容易?既不能通過強硬的手段一面適得其反,又不能失去自我。沒有一把標尺可以去衡量。以美國爲例,當年的歐洲殖民者在美洲大陸的大肆掠奪與血腥屠殺是不爭的事實,而後來的黑奴買賣更好四人類歷史上黑暗的一頁,儘管有了《解放黑奴宣言》,儘管種種法律相關條例規定不應有種族歧視,儘管馬丁路德金人人敬仰,儘管美國有了個黑人總統,凡此種種,儘管有了這些融合,但種族歧視仍然是一個美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就是融合,對於產生問題和衝突逃不開,躲不掉。

然而融合仍是一項必須進行的過程,面對不同地區的差異,我們應該接受,那是他們驕傲的文化;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地區發展的差異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民族大融合,城鄉攜手發展“勢在必行”。融。融爲一體;合不僅是合衆,更要合適。在融合中,我們要注意方法,也不要失去自我,更要堅持到底。

融合的作文3

徐徐回憶過去,我發覺有很多事,很多人已深深融進我的生活。我記不清是誰第一次教會我笑着面對堅強,記不清什麼時候我學會了用包容來與他人相處,記不清有太多的年少無知的歲月,我是與誰度過的。但我想,我是喜歡融合這個詞的。

融合是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們整理過去的最好的方式。把過去融進我們的生活,就不會忘記過去帶給我們的種種感覺,卻又能讓我們站在過去展望未來。

融合是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淡雅卻含有力量。生活一直在前進發展,因爲上海的城市水平一直在帶給我們驚喜。它的高速發展也讓市民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城市的快節奏發展,也是因爲它融合了舊上海的歷史文化,從而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大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很多人都喜愛外灘,我也是。我愛那一排排壯闊的建築物,愛那片飽含深沉的黃浦江水。時間慢慢地從生活中溜過,而那些舊上海的記憶見證了上海的不斷成長。如果那些建築物能開口說話,它們說的會是怎樣的內容?是它們的輝煌,是它們的意義,還是它們所見證的種種歲月留下的痕跡。但正是因爲舊上海的.歷史遺物補充瞭如今上海的文化背景,添加了它的魅力,纔會有這麼多人感受到它的震撼。

然而,融合是困難的。因爲我們有不同的生活習俗,不同的價值,因而纔會出現所謂的“歧視外來農民工子弟”現象。他們是無辜的,只是因爲有對上海的嚮往,有對更美好的未來的追求,他們離開了自己心中的淨土,轉而投向新的城市。沒想到,有這麼多的人歧視他們,有這麼多的人忽視他們。他們是可憐的,但又是值得尊敬的。他們明白自己的不同,但沒有頹廢,而是選擇了更智慧的方式。要想生存,就要有生存的資本。所以他們的激情給予了學習,給予了生活。但我們內心都是有着相同血脈的中國人。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沒有人生來就是局外人。我們應懷着一顆包容的心,去融入他們的生活,也讓他們融進我們的成長歲月。只有彼此的融合,才能更有利於社會的和諧,更有利於我們對未來的美好期待。

生活的融合,也是一種心靈的融合。我們應靜靜聆聽融合的美妙音符,感受它的優點。融合,一直都在我們的生活。

融合的作文4

融合,從淺層意義來說,可以是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結合,可以發揮物質本身以外的更多作用。但更多的,是指精神或靈魂之的共通和昇華,而這樣所產生的力量又究竟有多大?從某種程度上說,貝多芬是一個很可悲的人,他既沒有平凡人都擁有的眼睛,也沒有能夠聆聽美妙聲音的耳朵,他看不見,也聽不見。他更沒有富裕的生活,事實上他一路走來都是窮困潦倒伴隨着他。

但他又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他能夠將自己熱愛音樂的最高尚的`靈魂和藝術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而平凡的人卻是不能夠做到的。基於這種力量的支撐,他從沒有過放棄,一生都只爲音樂藝術而努力着,奮鬥着。無論是《命運交響曲》亦或是《月光奏鳴曲》,我們都可以聽到,聽懂他對音樂的滿腔熱愛和他在藝術領域極高的造詣。他的作品流傳至今,他的名字會永遠被世人所銘記。而他自己,也光榮地成爲了藝術道路上一塊堅實的里程碑。融合的力量,就是摒棄物質與肉體,使真正的熱愛藝術的靈魂得到昇華,得到永生。她,是一個很聰明的女人,因爲她是唯一一個得到兩次諾貝爾獎的人。她,是一個很美麗的女人。有多少貴族子弟爲之傾倒。

她,又是一個不拘一格的女人。她把得到的獎牌給孩子當玩具玩,貴族子弟對她的青睞她卻不屑一顧。是的,這個獨特的女人便是居里夫人。世間如此之多的榮耀與人人都想要得到的美貌她都擁有,但是她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她一心投入到自己那片科學的小天地中,探索着,挖掘着。化學具有放射性物質的冶煉侵蝕了她的雙手,憔悴了她的容顏,但她也從未放棄過,所以她成功了。她之所以成功,因爲她沒有被世俗的一切所羈絆,包括世俗的壓力,和親人離世的悲痛,她的堅強中透着自信的美麗。但她更成功的,是將自己最美麗的靈魂與科學結合在了一起,使之更理性,更加別具一格,實爲世間美麗所不能堪比的。因爲她懂得,暫時的榮譽不可能永遠存在,吸引人的美貌也不可能青春永駐,只有將其融合進靈魂裏,才能得到永存。

融合的力量,就是讓真正的美麗使之堅強,使之永恆。人的精神與靈魂在融合,人與人之間在融合,民族與民族之間在融合,世界之中都在融合。所有的一切在融合,都只爲營造出那一片真正光輝,理性,絢爛多彩的精神世界,只屬於那些擁有精神,擁有高尚靈魂的人,脫離物質,遠離喧囂,不斷昇華。而那些只想着眼前的物質,爲物質所困的人只能永遠渺小地站在一旁,哀嘆着命運的不公,自欺欺人罷了。

融合的作文5

不知怎麼的,想到了先聖孔子,或許是出於民族心理,每每想到融合,就自豪地想到逐漸興起的漢語學堂與聲名遠播的儒家文化。

正如文題所言,融合爲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從古至今,不外乎於此。而依我所思,融合二字,應是建立於,文化與經濟之上,又此而發,方可施爲。

時常於文言文中看到譬如蠻夷之輩的詞藻,至如今早已如煙雲飄渺隨萬史長河逝去,文諸君爲何,諸君必定答曰“融合”,是的,漢民族文化的包含性,吸納性與同化性是極強的,這不是靠着武力亦或其他強制性的外因,而在於漢文化中的禮、文、德,亦或君臣父子之綱等浩大的文化底蘊的存在。

於此我便想到了“人生若只如初見”的作者納蘭性德,憂怨如離殤,情濃如浩瀚的'《木蘭花令》如今誰能想到是個善於騎射的滿族人所作,而到了康熙年代,則有律令,生爲滿族兒女當會騎射,善哉,甚至強烈反感官員們與漢人通婚,這是怕極了漢文化的那“溫柔而不知不覺中”的融合。文化融合之強,可見一致。

而在唐朝年間,更是早有了萬國來朝的“大融合”,除了文化傳播的因素,便在於帝王們懂得且樂於與外交流。經濟上的商貿便得到極大發展,這些事我們耳熟能詳的,便不多綴述。而相比於清朝末期的閉關鎖國,孤傲自大,使得文化與經濟的停滯,從而引發了國難,這也是極有利的論證了文化經濟的交流融合的重要性。

至如今,東西方融合亦是大勢所趨,現代化的世界,文化信息的傳播速度之快是驚爲天人的,大量文化涌入,無數理念的衝擊。雖然有優劣之分,但不可因微暇而掩其光輝。

而經濟的交流更是立國之本,唯有於外相助相輔,才能屹立於這片土地,孤家寡人,只能貽笑大方。

淡止於此,躊躇一番後不得不說,在融合的大背景之下,不可忘了“根”,唯有存在了特有文化,獨有的精神,一個只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心理”,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民族”,否則便不是融合,而是“被同化”。

我們的民族,因其古老,所以一直伴隨着憂患,到如今的安定,五千年的文明與經驗,相信足矣使我們很好地與世界融合,文化與經濟的充分交流更足矣與各個領域相融。

融合,乃大勢所趨焉!!

融合的作文6

《三國演義》宮過數萬,開頭卻是“話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縱觀我國曆史,每一次的“民族大融”之後,必是一個盛世;清廷閉關鎖國也難擋世界經濟融合的洪流,在炮火中叩開了國門。無論人力如何阻攔,融合並不會就此停滯。因此,融合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並不爲外力所改變。

無行有常,天地運行自有其規律,不會無緣無故的創造或毀滅。融合也有它的目的。

融合的目的在於進步。世無完美,融合卻能使它更臻完美。漢武帝時期,政治融“禮”“法”於一爐,創造了一個盛世。“儒表裏法”,剛柔並濟,這樣的手段,比暴虐的“秦”,寬鬆的“周”更具約束力。漢雖然也在歷史的`長河中消亡了,但只能說明他不夠完美,這以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我們無法阻止融合,是否有什麼方法使融合變得更加柔和、輕快呢?

融合需要兼容幷包。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以其無雙的勇武,率蒙古鐵騎統領大片領土,卻不到百年已是分崩離析。歸其根源,是因爲森嚴的民族等級。只有兼容幷包、一視同仁,纔是融合。使用武力,強行拼接,那只是組合。組合是不會長久的,更不會完美。以寬廣的胸懷去看待與自己不同的一切,試着去包容他,這纔是融合。

融合需要取長補短。世上稱得上偉人的並不多,但鄧小平絕對是一個,他以寬廣的胸懷,取長補短,將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加入到我國的體制當中,走出了一條獨一無二的道路。安於現狀,不去主動的行動,取長補短,卻去被動的接受,融合會變的亢長,無奈。使融合缺少動力與方向。

融合也不是海納百川,必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我們在吸收文明的同時,也吸收了詬病。正如一位哲人所說“偉大與遺害是雙生子。”融合之中,必須去除有害物質,否則融合之後,只會是一個“更好”卻“更壞”的世界。

融合是絕對統一嗎?答案是否定的。君子合而不同。古老的八卦圖,太極生兩儀:兩儀四象循,四象生八卦。雖然它們融合,但它們不同,才衍生出無窮。融合中允許個體的不同,因爲這是融合的材料;因爲我們需要一次次的融合、一次次的進步。

融合,融之爲一,合之不同。

融合的作文7

何謂融合?在我看來,融合就是在保留自己精華的部分的同時吸引別人的精華。

縱觀歷史長河,我們不難發現那星星點點的融合之光。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現存的古國。對於它那頑強的生命力,最好的解釋就是融合,正因爲漢族文化那強大的融合能力,我們才能在五胡入華,蒙古族滿族接連執政,鴉片戰爭等一系列衝擊中屹立不倒。也正因爲它那絢爛的融合之光,我們才能看到現今的漢文化!

或許融合帶來最重要的是-----和平。若不是在南北戰爭中林肯頒佈的一部部保護黑人的法律,若不是美國的白人願意接受黑人,若不是那黑與白的融合,南北戰爭怎會如此迅速地結束,美國又怎會從此踏上平穩發展之路?

融合帶來的是和平,但缺少融合的地方往往能見到鮮血。若是卡扎菲政權能稍微懂一些融合,若是他們願意融合一下百姓的心聲,那麼又怎會落到身死他鄉的命運。若是東非各個宗教中能加上一條關於融合的教義,選擇接納其它宗教而不是絕對的`排斥,那麼每年也不會有那麼多得宗教徒白白受傷犧牲。

或許融合的好處有千千萬,要融合的理由亦有千千萬。但我覺得,一切與這一條比起都稍遜一籌。看看我們腳下的土地,那是我們生存的星球,地球。而地球那球體的外形不正給了你一種融合的感覺嗎?不僅外形如此,它的演變過程亦是如此,正因爲他在誕生過程中不斷吸納外來岩石,它才發展至今。地球亦須融合,何況人類呢?

還記得“三國演義”中開頭第一句即是,“縱觀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想,這樣的理論如今已不適用了吧!縱然,我們生存的地域是分離,但因爲融合,我們心靈空間是相通的。

我也像馬丁。路德金一般有一個夢想,我夢想有一天,宗教之間不是相互排斥,而是互相融合。我夢想有一天,兩個信仰不同的宗教徒能夠並肩走在一起,有說有笑,而不是一見面就互相廝殺。我夢想有一天,人人的心中能夠擁有融合從而達到世界大同。我夢想有一天,因爲融合,我的夢想不再只是一個人的夢想而是成爲每個人的夢想。

融合,這樣的事在過去很少發生,現在偶爾發生,未來,我們希望它能天天發生。

融合的作文8

融合,它不僅是一種文明,更是一種精神。

我們都知道在四大古國中,中國是唯一沒有被歷史的河流沖走的國家,屹立千年不倒,靠的是什麼?有容乃大。五十六個風格迥異的民族在這片生他們養他們的土地完美的融合,用一顆顆火熱赤誠的心包容他人,熱愛祖國。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二戰時期耳熟能知的猶太族,猶太族一向以他們的孤僻,獨特的嗜好被人不理解,排斥。他們流浪在世界各國的每個角落,然後又遷移,奔波。直到他們來到了中國,他們被這裏的和諧,友好征服——人們的笑容是那樣友好,人們的內心是那樣善良……漸漸地,猶太人民被我們所同化,有了同樣的信仰,同樣的文明。

還記得去年的世博會麼?上海吸引了數百萬的遊客前來參展,國外的旅客更是絡繹不絕,對此有關部門便頒佈了一項新指令,世博家庭。電視臺專程採訪的片段剪輯成一部小短片,我們看見那些黃頭髮藍眼睛的老外與頭髮白花花的.老太學包餛飩。他們的雙手佔滿了麪粉,笨手笨腳的用筷子挑起餡放在麪皮上,眼神專注又認真。老太太一手操作着,眼睛彎成了可愛的小縫,笑眯眯的看着他們。末了,老外與老太太同坐一桌,對着鏡頭豎起了大拇指,用他們不太字正腔圓的發音:“中國,真可愛!”那一瞬間,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融合,文明的融合……

然而這並不是全部,昨天的一起新聞便徹底震撼了我,少女被車撞倒在地,十八名路人走過熟視無睹!這是爲什麼?爲什麼他們這樣冷漠?!爲什麼他們這樣自私?!他們就忍心看正值花季的少女這樣無助的臥倒在馬路,看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離去!何其殘忍。冷漠,無情,自私矇蔽了他們的雙眼,他們的內心硬如石塊,毫無溫度,只有麻木。這樣的人要怎樣才能被感動,怎樣才能融合?融合是一種精神,它是樂於助人的精神,心存善念摒棄浮躁我們才能更好地融合。它也是心與心的貼近,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交融。是的,融合,它是一種至高無比的精神。

唯有融合,人們纔會由心而發的感到幸福;唯有融合,社會纔會溫暖,纔會有人情味,纔會發展;唯有融合,才能使國泰民安,社會安定。是的,唯有融合!

融合的作文9

當世界成爲一個各國共同參演的大舞臺,融合的意義已不僅浮於表面。這種理念已滲透進每個領域。於我之言,最成功的融合乃是將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的結合起來。

日新月異的發展之下,並不意味着侵蝕古代文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蘇州的園林......一些文化古蹟接連遭到破壞。這一現象不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並提出質疑。難道古代文化和現代文明當真就水火難容,無法相調劑融合麼?

北京四合院象徵的是一種樸實、正氣。在寒冷的冬季,滿地的陽光中,怕是更別有一番滋味了。青藤順着殘、殘垣破壁往上攀爬,向外望去,則是滿目的空寂蒼穹。此等蒼廖豈能被破壞?北京作爲我國首都,亦是政治經濟的中心,發展固不可少。但是在忙碌中留有一方心靈的淨土,也不失爲一種完美的融合啊!

上海的石庫門,坐落於一條條用石板鋪砌的小巷中。它有着詩人一般的情懷。尤其是下着綿綿細雨的天氣,霧氣環生。思緒便一下子被拉回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不遠處走來一個穿着旗袍的女子,手中是繡着碎花的皮包以及帶有油墨香氣的油紙傘,哼着天涯歌女的小調漸走漸遠。這是一種婉約與精緻的`結合,不也正與這大城市的繁榮相得益彰嗎?

蘇州的園林中,山山水水可謂是醉人啦。而觀其歷史就更能知曉那股韻味從何而來。就拿滄浪亭來說吧,官場失意的蘇子美泛舟來到蘇州,在此建了這亭子,紓解其壯志難酬之情。白天,與一羣朋友享享如斯美景,吟詩作對;夜裏,品一壺美酒,月下獨酌,更是別有情調!這是千百年來歷史的積澱,這種經歷過歷練而留存世間的文化應得以保全,而不該被現代文明侵蝕。

此等例子,枚不勝舉。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實力不應該僅僅是經濟的蓬勃發展,還體現在其文明的保存。只有珍惜其自身所持有的文化纔有面向世界的資本。因此,將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是一個社會多元化的基本要求,更是一個國家對外交流的前提。

我衷心的希望,我們的後世子孫能夠實現這一種融合,是中國成爲一個融匯着古典韻味與高度現代化的國度。

融合是一種趨勢,更是我們所需要追求的境界!

融合的作文10

融合,顧名思意就是將原來分離的事物合二爲一轉化爲一種新的事物,其後從而讓新事物發揮它的優越性,它可以存在於社會生活的每個領域,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走得更好更遠。在平日的社會教育中融合往往是關鍵,三四十年前,北大清華等高等學府中農村學生的比例佔了近70%,因爲他們的吃苦耐勞,並不養尊處優的個性,使他們完全能有同等的受教育機會,近年的比例已降至10%,歸根究底是他們無法融入城市的生活,儘管政府已出臺相關措施但卻沒有找到癥結所在。城裏的學校新制定了一條校規:貧困的農村孩子可以免費使用“特困生免費自行車”,上面有醒目的橙色條形碼,讓別人都能知道你“特困”,果然無人來借。他們缺少的不是物質一種,更多的是一種使他們融入城市生活的力量,那可以是人文關懷,是心理疏導,弄幾輛特困自行車就能將他們融合於城市生活嗎?

當務之急是減小城鄉差距,使兩者共同發展,有了這樣的“融合”,中國纔能有更多的優秀人才。中國的一國兩制,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構想,是我以爲是最完美的“融合”。將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向港澳的資本主義制度緊密相融,留其精華,剔其糟粕,才能一方面推動大陸的對外開放,另一方面使港澳臺佔更加繁榮、穩定。使兩岸的文化緊密相融,就好比留下了澳門70%的賭場,暫不論賭場是好是壞,它是澳門收入來源的80%,我們能作爲中央領導政權將其全部廢除嗎?當然不,我們應學會融合,將對事物發展有利的一部分留下,即便是賭場都有它可以被留下的.理由,更不用說我們兩岸的傳統文化了。事實證明,只有這樣的融合,纔是對中國最有利的。當今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最開始是源於他國對我國的尊敬。周恩來逝世時許多國家領導人都命令應爲總理降半旗,他所獲得的尊敬是源於他的一句“求同存異”,他倡導和平共處,世界共同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人民更應友好,取長補短,相互融合,世界人民都才能幸福。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中說到面對之前主人留下來的大房子,徘徊不敢進入的,全部佔爲己有的,都是昏蛋,我們應當將其中的煙槍煙桿取一部分拿到藥店作爲藥材使用,另一部分就在博物館警戒後人,姨太太則一眼也別看。這就告訴人們要學會佔有、挑選。而這也是“融合”的最根本原則。將好的融合,不好的揚棄,纔是真理。大到國家,小到家庭,只有接受融合,才能進步。

融合的作文11

世界的發展昂首闊步般日新月異地更迭着,新穎前沿的理念層出不窮。但任其有那般看似如何高深莫測的改變趨勢,融合卻是永恆不變的唯一主基調。

融合,好比是熱衷於牽線搭橋的好事者。他將獨立單一的模塊夫妻,苦口婆心勸說他們重歸於好,從此緊緊捆綁,使其密不可分。結果雖不免遭到市場的冷落,但更多的時候會收到意料之外的可喜的社會效應,是使其愈發多元化盛行的根本所在。

融合的理念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像被大地寵愛着隨風飄散的蒲公英種子,充滿着能量與希望,漫野都可見它散播的可感產物。

其中有觸手可及的便利。在電視、商場、公交車上每天滾動播放的各種獨樹一幟的廣告,其實就是通過一種有影響力的媒介,大肆宣傳,將其與某產品緊密融合。反之,每一件產品,其實都是融合的產物,它包含了工人的勞動力,資源,物力,經營管理等各種不可或缺的因素。較有知名度的產品,更要經歷推銷,包裝各個環節的整合,才能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其中有無形可感的知識。文化產物也經歷了長時間的融合和鍛造。我們如今汲取的知識,字裏行間的一字一頓,都是經過細緻慎重的篩選與過濾的。在茫茫無垠的學海中,課本上所呈現的,只是弱水三千中的一瓢罷了。另外,可追根溯源的知識也是跨時代的產物,它是悠久歷史的.沉澱,是多代人致力研究的真理,是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源泉。而我們,擁有了這份幸運,去感悟那些經歷考驗,融合多代人勞動成果的知識。

其中有引以爲傲的盛事。去年夏天的那場狂歡,如今仍歷歷在目。世博會如期在上海召開,上百個國家的參與組成了無可替代的“地球村”。每一個形態各異卻獨一無二的主題館,集各種先進設備與高端技術爲一體,給我們以強烈的衝擊感。慷慨相助的志願者的盡其所能,蜂擁而至的觀光者的友好守序,酷暑難耐的夏日中的貼心設計,一點一滴的微小的細節凝聚融合在一起,所有的付出,厚積而得到薄發,是衆望所歸濃墨重彩的一屆世博。

融合,正在順應整個世界發展的大背景,一步步走向不可揣測的巔峯。其大跨度的伸縮性,點綴了發展的各個領域,亦逐步成爲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就讓其蓬勃生長,共同見證閃爍着融合的光芒的嶄新時代吧!

融合的作文12

還記得那些弄堂裏的故事嗎?上海的弄堂也是上海的一大特色,但隨着一座座高樓大廈的建立,真正能稱之爲弄堂的事物也漸漸消失。只是曾經住在弄堂裏的人還在,那些人也搬進了高樓將那些文化融進了鋼筋水泥的世界。

我還記得住在桃源坊的那段時日。“桃源坊”是一條弄堂,也有好幾百年的歷史。那時間,整條弄堂里門對門,窗對窗哪家裏住着哪些人都清楚的很。晚上時,一棟樓裏,一家人起了油鍋,上下樓層的都能聞見。又是兩家人家在一個廚房裏燒飯,許多瓶瓶罐罐的混淆着放在一起,不必區分這瓶醋是哪家的,那瓶油又是哪家的。或許因爲一條弄堂的人都像一家人。沒有血緣的羈絆,也拉不開坦誠相見的鄰里情。

至今想起來,仍是對那種時光想念的很。它被我放在記憶中,然而卻彷彿不能再現了。後來我們搬離了那裏。在離開的那天,我看着來來往往的陌生面孔,看着慢慢關上的窗戶,揮了揮手。我一位再也看不見它們了。

搬進了高樓間,心間那一塊空地似乎不能彌補。我曾認爲或許永遠的。它將空在那兒。

直到那一天,我在家中練習着鋼琴,門卻忘了關,叮咚的聲音傳了開去,在風中輕輕的飄揚,着陸在鄰家一位小妹妹的耳朵裏。等我一曲奏罷,稀拉的掌聲引得我回過頭去看。那妹妹瞪着一雙善良的眼睛從門外望着我,一會兒眼骨碌一轉有看向鋼琴。那興趣盎然的樣子讓我毫不猶豫的打開了門請她進來。那一個下午。她和我玩了很長時間,離開時,似乎是下定了決心要學琴,也是那一天我的心被填滿了。隔了兩日,她帶着她爸爸來到我家,和我媽媽聊了許多關於鋼琴的.事兒。再後來?在又來我和她們家便熟絡了起來。

原來要讓曾經美好的鄰里情回來是如此的容易,只要打開了那扇門,就有的時光就會融入新的時光,人在心在,文化間就會滲透打破那層冰冷的玻璃。

因爲這件事,我開始放眼觀察那曾經一位再也不會有的細節。每次看見那對父女,我都要揮一揮手,笑一笑,彷彿是在慶祝與它的重逢。那一扇們便再也斬不斷那些鄰里情。

其實融合已然成爲一種驅使,但它仍是離不開人,脫離了人又談何融合,沒有了記憶,沒有生機的文化永遠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只要人在,即使時過境遷,那些舊文化,包括弄堂文化,亦或是那種鄰里情就會改變它的模樣,融入新的文化, 然後在跟隨着人類的步伐進前,等待下一次的改變。

融合的作文13

所謂“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正是因爲不完美的客觀性,才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相補足,也就體現了融合的重要性。

回顧歷史,且看項羽和劉邦二人。從他們個人出發,論修養,論才幹,劉邦都是遠遠不及項羽的。那爲何劉邦能將項羽逼至四面楚歌的境地,最終不得不自刎於江畔?

答案是顯然的。劉邦自知能力不足,故而籠絡人才,有善於打仗衝鋒的韓信,又擅長處理軍力的蕭何。正是融合了這些人的才幹,纔是漢軍強大了起來。反觀我們的西楚霸王,剛愎自用,不僅錯失了鴻門宴這一天賜良機,還將自己手下的謀士氣跑了。縱使項羽再怎麼威武強大,以一人之力對衆人的智慧才幹,項羽又如何能勝呢?

可見,真正的領導者,並非是自身有多麼的優秀,而是他能融合個人之所長,裝備自己,從而使自己更完美。

不僅人是如此,生活中許多事物亦然。

園林中有一技稱爲“借景”,即將園外之景拉入園內,用以增色。蘇州園林,圓明園等都使用了這一技法。而“借景”恰恰體現了園內園外景物相融合的境界,從而使遊者能在有限的範圍內獲得無限的風光。

其次,在文化上,中國的統治者也深諳融合的道理。儒家的仁,倡導以德治國,獲取民心,是統治的基礎。而面對訴訟案件和姦佞小人,則需要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同時,陰陽家的鬼神之說可以賜予統治者“天子”的身份,有利於地位的穩固。因此,當統治者提出“獨尊儒術”時,那儒術,已不是簡單的儒家,而是融合各家之長的新學術。

融合能使原本單一弱勢的人或事物,變得豐富強大起來。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提放同化的`危害。

在西方文化肆虐的今天,吸納西方文化是跟隨時代進步的必然趨勢,但也意味着文化“西化”的危機。這時,就需要我們深思而慎取了。選其精華而去其糟粕,不斷完善中華文明,只有這樣的融合纔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面臨着許多新課題:環境與發展的融合,城市與鄉村的融合……這些,都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

合理地運用融合,將是我們更加出色;合理地運用融合,將是我們的文化更加璀璨;合理地運用融合,將使我們的世界更加五彩斑斕。

融合的作文14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古人以睿智的目光看透了萬物互相包容的道理,更昭示了當今社會的特質——融合。隨着現代化的高歌猛進,融合已成爲一個國家、一片區域、一個民族屹立於世界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融合能讓人取長不短。北魏時期,孝文帝決意通過改革來富國強兵,自上而下開始改姓氏、着漢服、習儒家文化,並頒佈了一系列政策要求民衆學習漢族文化。果然,民族融合給北魏帶來許多益處,而孝文帝的舉措歷來被推崇爲明君的典範。每個民族都有其優劣性,中華民族的炎黃之孫勤勞踏實,德意志民族嚴謹慎思,法蘭西民族熱情奔放……這些無一不是良好的美德,我們在融合的過程中將其嫁接到自己的土壤中,必定會長出枝繁葉茂的大樹,在風雨中巋然不到。

融合能讓人內心豐富,從個人的角度而言,“交換一個蘋果,每個人手裏還是一個蘋果;交換一種思想,每個人就擁有兩種思想。”與人溝通,在盈盈燭火中傾心長談,不覺夜已深。因爲思想的海洋如此深不可測,每個人拾取得貝殼也不盡相同,與其獨自欣賞,不如拿出來,與朋友的放在一起,看到的就會是更多更美的'貝殼。不只思想可以融合,見聞、感悟、藝術都是能從外界信息中獲取的。一個人的心胸、氣度便是這樣培養出來的。馮友蘭先生回憶起初見蔡元培先生的情形,說從他身上感受到一種光風霽月的氣象,大抵就是一種海納百川的胸襟吧。

融合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違反趨勢必遭欺凌。清末朝廷的閉關鎖國便是最好的例子。當洋人的大炮、**以破竹之勢打開舊中國社會的大門時,有識之士終於奮起反抗,“師夷長技以制夷”,只有先學到敵人的技術,纔有資本去剋制他們。融合的作用可見一斑。

當然,融合並不是指把白絹丟到染缸裏去浸染,而是在素色絹布上點綴幾筆以美化本身。一味地照搬他人,只會導致畫虎不成反類犬。《圍城》中寫裁縫仿製西服,“在長褂上釘一排無用的鈕釦”,可真是貽笑大方。上海的海派文化,以融合多國文化風俗見長,但又保持了一部分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使海派文化成爲標新立異的代表。由此可見,我們追求的是你“西化”而非“同化”。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古人或許因爲距離、交通的限制而無法靠近。但如今的我們已不會被這些客觀因素約束,所需要的,只是心靈的接納。敞開心扉,擁抱世界,終將發現這是一個多麼絢麗的萬花筒。

融合的作文15

兩顆水珠,彼此靠近,一經觸碰便成爲了一體,再難以分離——融合最初的,也是最純粹的體現,就這麼悄聲無息地存在於世間。在這樣平靜而又平常的表象之下,融合,作爲一條自然規則,有着不爲人知的力量。

或許是生於這樣的自然之中,人類,作爲自然之子之一,有着使用並且嚮往融合的本能。從最初的人類將紛繁的金屬煉成瑰麗的青銅,到資本主義引導的`經濟全球化;從大航海時代之前各地區文明之交匯,到大航海時代之後全球貿易、信息的大爆發,一切都本能地一步步向融合邁去。

所有紛繁的物質融合,構成了這個世界;而一切無形之物的融合,則成就了人類的發展史。自從人類降生於這個世界,就被賦予了兩顆種子;而人類今後的發展,則與它們的萌芽與融合密不可分。

第一顆種子,我們稱之爲情感。人生來有情,而每個個體的情感又是如此不同——時而熱烈,時而冷漠;時而開放,時而閉塞……千變萬化,層出不窮。而正是這種各異的情感,將我們這個種羣緊密聯結在一起,難以分離。

水滴的融合,需要觸碰;而感情的融合,我們稱它是——愛。

這種融合,可以跨越許多阻礙,不論是地域,甚至於種族。大愛,這種神奇的融合,將人與人連在一起,同悲同喜,患難與共;將人與動物連在一起,生活在同一星球,相互保護;將人類與植物連在一起,它爲我們提供生命的寶貴養料,我們去栽培愛護它們。

另一顆種子,我們稱之爲思想。思想的存在,讓我們走上了物種的頂峯;思想的融合,則讓我們發展。

其實,思想的融合並非易事,往往需要通過覺醒來完成。正如100年前的那次輝宏革命——那時閉塞的中國好比什麼都吃不進的硬石頭,但因有了那些志士的覺醒,使得各式偉大思想跨越了國界,跨越了迂腐與傳統,植入、融合,不可磨滅。而有時,思想則由共鳴而融合。書本中的文字若缺了那珍貴的共鳴,既可能永遠也進不了我們的思想中,那麼前人的思想與我們間斷,我們的思想也自然無法傳遞下去——這樣的人類,應是早該滅亡了——但由於思想的融合,我們存活了下來,並且活得光榮。

最終,這兩顆萌芽並且茂盛了的種子的枝葉交融在了一起,從現今望去,已然是青蔥一片而不分彼此了。而正是這樣的融合,本能而亙古不變的,成就了“相互矛盾卻又高度統一的,人類的容顏”,讓人類這個奇蹟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