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藏與露作文6篇

藏與露作文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1藏與露

中國有句話:“智者深藏不露。”顧名思義,聰明的人是不會輕易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底細的,就像許地山所說的花生,飽有內涵卻不外露。海明威說自己的寫作如海上飄浮的冰山也是同樣的道理,細節描述點到爲止,留給讀者限的想像空間,這便是藝術中深藏不露的魅力。從某種程度上說,過分的表露反而淺薄,而深藏不露卻是智慧的表現。

藏與露作文6篇

深藏不露,不是對才華的扼殺,而是讓智慧昇華。就拿楊修來說吧,這位風流才子可是衆所周知的,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是千年難得的天才,可最終卻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楊修太有才了,而又恃才傲物,鋒芒畢露,最終慘遭殺害。而相反,清朝的紀曉嵐同樣才思敏捷,但就乖巧多了,從不炫耀,不僅替皇帝解決了大大小小的難題,還造福於人民。深藏不露不僅沒有扼殺他的才華,還使他懂得用智慧遊刃有餘地立於官場,並受到皇帝的重用。可見,做人不必表露無遺,有時候深藏不露方是大智慧,此所謂“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吧。

深藏不露,不是使個性泯滅,而是讓魅力迸發。挪威小提琴家歐雷·布爾從小就學習拉小提琴,在他第一次開始巡迴演出時卻受到一位音樂評論家的批判,說他是一位未經正式訓練的音樂家。他忙向老者請教。老者說,雖然你有天賦,但你過快將其表露出來會使你輕狂而無法超越自己。於是音樂家收起暫時的“光芒”,回到家裏重新練習,終於在他再次舉辦音樂會時,轟動了整個歐洲。正是因爲歐雷·布爾收斂“鋒芒”,潛心修練,才鑄就了後來的一代宗師。所以說,深藏不露並不是將個性泯滅,恰恰相反,它讓個性展現得更加完美。

深藏不露,不是貪生怕死,而是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正如諸葛亮隱居,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樣一條臥龍深藏不露,他在耐心地等待明主的到來。“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他在韜光養晦中等待,終於迎來明主劉備的三顧茅廬,並最終成就三國鼎立的偉業。試想,如果諸葛亮張揚個性,在董卓、呂布、袁術之流前顯山露水,又有何意義?深藏不露,讓他爭得了最好的時機。

因此,儘管社會競爭激烈,儘管有人鼓吹當仁不讓,我們還是要適當地深藏不露的智慧,這樣才能夠成就大文章。

  2藏與露

藏者,收斂畢身鋒芒,將絕世才智都收納在蘊袍敝衣,粗茶淡飯之中,安心於平靜無爲。只待天時到來,明主臨世。

露者,傾盡畢生之學,嘔心瀝血,以其經天緯地之才幹撫民安邦,建下不朽之盛事偉功,名垂青史。

藏與露是自古而今的有才之人所要面臨的難題。到底是出世清修,不問世事,還是入世爲官,造福社稷?這多是取決當時的政治情況。

《易》中有一卦:乾乾爲天,乾下乾上。爻辭曰:初九,潛龍勿用。

若是遇到昏君臨政,奸臣當道,政治黑暗,前途渺茫之時,最好應忍性克己,潛龍勿用。即潛伏起來,暫不發作,不要輕舉妄動,應藏鋒守拙,待機而動,如龍潛深淵。

勿用並非不用,而是選擇最佳時刻來用,在時機未到之前,過於鋒芒畢露,容易招來禍端。

昔者王安石變法,司馬光雖極力反對,但又無可奈何,遂辭官回家,著書《資治通鑑》。在王安石當權,司馬光並未選擇與其硬碰硬,而是選擇“藏”,這爲他後來重新掌權創造了條件。

昔者竹林七賢目睹官場種種污穢、黑暗,故隱居竹林,任他人呼我爲官,我也不往。將才學和能力全都隱藏起來。

以上兩種人皆現實與他們的理想相背離,故“藏”之。但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當然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充分展現自身能力,可惜生不逢時,不遇明主,只好暫且“藏”之,若是時機成熟,必會將才能“露”出來。

諸葛孔明,世人稱之“臥龍”,因生逢亂世,羣雄並起,但又無明主,故在南陽隱居,後因劉備三顧之恩,便不再保留,盡心輔佐,終成天下三分大勢。劉備白帝託孤,面對後主,他仍忠心不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藏並非是封閉自我,露也不是狂妄自大,兩者看似是相對立的處世態度,卻相互聯繫。“藏”爲方式,“露”爲目的。

既然龍潛深淵,待時已久,等機會一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龍豈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現如今,我們面臨人生中許多挑戰,我們要做的就是積蓄自己的實力,切忌浮躁,把自身的實力都“藏”起來,安心地增強自己,最後一展身手,在世人面前驕傲地鋒芒畢露。

每個人都像一罈酒,有的人未經發酵就開壇,沒有酒香;有的人沒發酵完,不夠香醇;而有的人經過時間的積澱,在最後,發出了最迷人的芳香。

  3藏與露

爲人處事“氣不可盛,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否則會走向事物的反面。一個人“藏”得太深,只能孤芳自賞、形影相弔。藏與露,是做人的藝術,但過於“藏”或過於“露”,必將適得其反。所以,藏與露,要恰到好處。

藏與露應適可而止。一個人應該始終記住一句話,“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每個人都不可能脫離所處社會羣體而孤立存在。當你被社會所忽略時,你實現自身的價值就沒有了舞臺,因此要展現自己,讓社會關注你的存在,再“藏”下去,恐怕立足之地也難尋。當你已光彩照人,衆人矚目,可能會招來嫉妒的目光,此時若再毫無顧忌地“露”下去,可能遇到料想不到的煩惱、困擾,但若低調處事、謙遜待人卻會贏得更多的支持,競爭對手也能成爲合作伙伴。所以說,藏與露是爲人處事的藝術,藏要有深度,露要不輕浮,纔會使價值體現,使美麗變得更美。

藏與露應審時度勢,鋒芒畢露時不妨藏,無人問津時不妨露。李白才華橫溢,“斗酒詩百篇”,可正是因爲過於恃才傲物,目無天子,故終不得志。楊修學富五車,可正因爲“雞肋”事件遭來殺身之禍。諸葛亮飽讀詩書,胸藏玄機,雖隱居深山,可劉備仍三顧茅廬,慕名而至,終使一個大智者才華發揮的淋漓盡致。主張露的人認爲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自己縱然功高蓋世,才高八斗,可不善於自我推薦,又不曾遇到慧眼“伯樂”,最終還是深人未識,碌碌無爲。所以說,藏與露度的把握至關重要。高中作文

把自己藏得太深,什麼事情都總是謙讓推辭,別人就會體會不出你的個性。你在別人眼裏就無足輕重,可有可無。況且,一個人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個性,不可能沒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有了認識和觀點,卻不能表達出來,釋放出來,總是壓抑着自己,長年累月,就成了消極的能量,就會轉化爲有害的阻礙,慢慢侵蝕你的機會,剝奪你的發言權。因此,藏與露要恰到好處。

藏與露,得體方顯美麗。

藏與露,恰到好處則爲可貴。

  4藏與露

古人論書法時說:“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神。”由此看來,藏鋒是一種收斂,彷彿身上裹上一層無形外衣,將自身的思維、情感內化,只供“伯樂”發掘其鋒芒。藏鋒是內斂,是謙虛。而露鋒則是一種外放。是張揚,是自信。

“藏鋒”似乎吸收了中華武術的精髓。含而不露,身體裏有一股旁人無法看見的“氣”。周身浩大的氣場無法觸覺卻早已料定形勢,蓄勢待發。將陰柔的智慧隱藏在四兩撥千斤內。

而“露鋒”更像硬拳硬腳的空手道。憑的是外在的力氣與技術。

藏鋒偏向於守,露鋒專注於攻。

藏鋒如卡梅隆者,導演《泰坦尼克號》獲得巨大成功後,毫無動靜。直至12年後,又推出一部驚世駭俗的年度鉅作《阿凡達》。他潛心於自身創作,力求在每個細節上趨於完美。12年間,他彷彿從人間蒸發,12年後,他又捲土重來。藏鋒者是爲了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修煉自己,積蓄巨大的勢能,待其展露鋒芒時,驚豔世人。

露鋒如姜文者也令人佩服。導演馮小剛曾說:“姜文的思維太快,每次我都繞着他的想

法走,想拼命插上一兩句話,又顯得笨拙。”姜文太聰明瞭,不論是他的專業度,對生活的領悟能力,對角色的把握程度都令同行人敬佩。姜文的鋒芒展露於外,是對自身的自信,也是自身獨特的行事方式。

藏鋒與露鋒都是在有其鋒芒,有才能的基礎上而言的。現代人說:“善藏鋒者與善露鋒者皆成大器。”不論何者,都經過了苦心修煉,有其鋒芒。而藏與露則是之後的事了。那又是什麼原因致使有才能的人藏鋒抑或露鋒?我想,這和他的生活環境與職業有關。

不同的文化背景緻使人思維模式不同,也使他們對藏與露有不同見解。中國人在儒家道家思想薰陶下,力求含而不露。像古時大家閨秀訓練時要求“笑不露齒”。而西方則追求真實、大膽、率性。

職業的差異也與其有關。身爲打假鬥士的方舟子,作家韓寒等均在鍼砭時弊時鋒芒畢現,針針見血。他們的鋒芒透出的是對社會的關注,是知曉自身責任的體現。龍應臺稱韓寒爲“公民韓寒”,對其具有的公民意識大爲讚賞。這是對他露鋒的欣賞與肯定。

藏鋒與露鋒都蘊含了一種智慧。不論是“包其氣”還是“縱其神”,都有實力作基石,皆能成大器。

  5藏與露

紛繁複雜的世界存在着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有的喜歡隱藏自己,有的喜歡顯露自己。我覺得該顯露的時候就顯露,該隱藏的時候就隱藏,這纔是最好的做法。

這就如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積累兵力,隱藏實力,待時機成熟後才顯露自己的實力,並最終獲得了勝利,這應該是藏與露完美結合的最佳範例。

倘若當時的勾踐按捺不住仇恨,未待時機成熟就妄自行動,等待他的無疑是一個失敗的結果。材料中的落花生也是如此,在播種時就將種子深埋地下,待成熟後累累果實才會顯露出來。

像這樣的審時度勢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伽利略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他提出的天體理論和宗教的教義相矛盾,他在嚴刑拷打下隱藏了自己,得以在流放途中寫出了一部更偉大的著作。

就因爲伽利略懂得隱藏和顯露的道理,才使自己既保全了生命又取得了更輝煌的成就。只有那些懂得什麼時候該隱藏就隱藏,什麼時候該顯露就顯露的人,才更容易是自己活動成功。

水滸傳》裏的主題曲中有一句歌詞“該出手時就出手”,講的也是該隱則隱、該顯則顯的'道理。人在不該顯露的時候顯露,往往會招致挫折、失敗甚至是殺身之禍。岳飛精忠報國,整日忙於出征、佈陣和廝殺的忠臣卻不懂得如何隱藏自己,卻忘記了在昏君奸臣面前隱藏自己,最終導致了自己被殘忍殺害結果。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鮮花在盛開的時候爲人們顯露了自己的美麗,花朵凋零的時候就隱藏自己化作春泥,默默爲大樹提供養料。這是何等偉大的情懷,無論顯露還是隱藏都懷着一個共同的心願:爲別人奉獻自己。它向我們昭示一個道理:我們審時度勢或隱或顯的標準在於“做一些有益於別人的事,做一個造福社會的人。”

該藏則藏,該隱則隱。將促使我們接近完美、走向成功。

  6藏與露

花生的果實埋在地裏沒有人去欣賞它,可是,等秋天一到,它那成熟後散發香味的果實展現在人們眼前時,卻能贏得人們的喝彩。花生的果實埋在地裏是藏,等它最後展現自己的時候是露,如果沒有先前的藏,哪能有後來的露呢?所以我認爲,藏是爲了更好的露。

我個人比較欣賞陶淵明,他那清新隱逸的詩常令我陶醉,他當官的時候並不得志,作品也不多,可他隱居田園,過上“帶月荷鋤歸”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當他把自己“藏”起來時,便創作一首又一首的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這些詩流傳後世,讓世人記住了這個藏而不露的陶淵明。他的“藏”便是爲了更好的“露”。

越王勾踐,當他面對國土淪喪,國破家亡的慘景時,沒有選擇繼續同吳王抗爭的“露”,而是選擇苟且偷生的“藏”在,在這個“藏”字下,他受盡屈辱,爲吳王“前馬”,只爲了有朝一日的“露”,回到越國後,他十年臥薪嚐膽,終於有了後來的“三千越甲可吞吳”,倘若他當初繼續抗爭,也許就身首異處,哪有後來的展露鋒芒?

三國時期,作爲曹操的門客,楊修得到了展示才華的機會,可是,他卻鋒芒畢露,不懂的藏,最後遭到曹操的殺害。倘若,楊修不那麼恃才傲物,而是保持低調,他又怎麼會被殺?也許還會得到重用呢!他的死怪就怪在光芒太露,甚至蓋過曹操的光芒,歷史上這種功高蓋主最後被殺害的例子不在少數,可又有幾人能領略到“藏”的奧祕呢?

今天,我們作爲高三學子,就應該保持謙虛的態度,不要驕傲,把自己埋藏到這無盡的知識海洋中去,只有這樣,等到來年的高考,在考場上,我們纔會有資本大展拳腳,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學,笑傲考場。

露源於藏,藏即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