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說禮的作文

說禮的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禮的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禮的作文

說禮的作文1

俗話說得好“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民的禮儀。中國是“禮儀之邦”。謙虛禮貌是一個民族文明進步程度的標誌,也是一個國家社會風貌的實際反映,對一個人來說,它反映着這個人的思想、道德狀況和文化教育程度。

正如《孔融讓梨》,他把最小的梨留給了自己,把最大的讓給他的哥哥吃,他這種品質是多麼的崇高啊!又如《楊時程門立雪》一文,寫出了楊時懂禮貌的事蹟。他有一道題不會做,想去請教老師,可是老師正在睡午覺,同學幾次想去叫醒老師,可都被他攔住了,他說:“老師一定累了,我們要是把他吵醒,那太對不起他了,也太不懂禮貌了。你連這麼點都受不了,又怎麼學到更多的知識呢?”於是,他們就在門外等。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一樣的,在學校裏,難免回跟同學發生爭吵、爭鬥。有一次,小明剛要做作業,就發現筆寫不出來了,於是,他就用力地甩,可是,一不小心,把筆裏的墨水甩到了前面同學的衣服上。小明想:“哎,如果被他發現了,告訴老師怎麼辦呀?”正想到這裏,他突然看見胸前飄動的紅領巾。“對,我是少先隊員,有錯誤就要改正。”於是,他走到前面同學的身邊說:“小紅,對不起,剛纔我不小心把筆墨水甩在你身上了,請你原諒我。”“沒關係,回家洗一下就沒事了。”這種精神令人敬佩不已。於是,他們倆都笑了。只要寬容待人,一切矛盾都會隨風飄去。

從中,我體會到了我們要懂禮貌,對父母要恭敬孝順,對老師尊敬愛戴,對兄弟謙讓友愛,對朋友熱情誠懇,無論在學校或家中,都應該講禮儀,從身邊的事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只有這樣,才能把中國的美德發揚光大。

說禮的作文2

生活在一個以文明著稱的時代,“禮”必不可少。上到三歲兒童,下到花甲老人,人人以禮對人。

那麼有人便發問了,這個“禮”到底是什麼呢。我認爲這個“禮”不只是見人一句“你好”分別一句“再見”,“你好”不簡簡單單一句話語,一個與人搭訕的詞語,而是對人的問候,對人的關心。那麼這個“禮”到底是什麼呢。

現在的人都是把文明把禮貌掛在嘴邊,但是真正的“禮”是要銘記於心的,是要從內而外散發的。對待人或物都要以“禮”對人,與人初次見面時,要打招呼,要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這樣你纔會有機會以“禮”對人,若是朋友則更應該以“禮”對人,所謂“朋友”就是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而不是虛心假意。面對朋友要向對待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手足一樣。朋友有難要將心比心,因爲誰也不能確定自己永遠不需要他人的幫助。對待同事,要向對待自己的上司一樣,因爲誰也不能確定自己的同事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是自己的新上司。對待動物,要向對待自己一樣,因爲誰也不能確定自己落魄時動物會陪伴在你身邊。所以對待任何事物都要用心,都要以“禮”對人。

說禮的作文3

禮是一個人爲人處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爲人的一個標準。我們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所以我們要有禮貌,使每個人都是“禮”的象徵。

在“禮”兩個方面的屬性中,等級制度爲“禮”的本質。也就是孔子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倫理道德方面的屬性則爲等級制度的外在顯現。封建禮數實際上是通過向人們灌注孝、慈、恭、順、敬、和、仁、義等,把這些外在於人的倫理道德觀念變爲人的內在需求,去束縛人們的思想,限制人們的行爲,把人們變爲統治階梯的忠實奴僕,以達到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目的。正因爲如此,所以中國封建社會的歷代統治者都把封建禮教作爲維護其統治的不二法門。自從民國以來,中國的禮儀制度在不斷變得簡單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鑑的模式。“禮”,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爲規範,已經脫離了原先爲封建時期森嚴的等級制度服務的本質,而是維繫社會良好風氣的'道德規範。

可是有些人卻沒有這個“禮”。最近電視上總是報導一些“碰瓷”事件。那些人之所以“碰瓷”,就是想要得到更多的錢。還有一些老人被撞倒了,有些路人出自好心給老人扶起來,卻被老人誣陷是ta撞倒的,他們沒有禮,反而更有理。從小,老人在我的心目中都很善良,慈祥和藹。可他們卻不是我心目中的那樣。還有報導一些人出去旅遊,總愛在一些文物上或者牆上亂塗亂畫,不但不禮貌,還會被人們藐視。在公交車上,一些人看到老人,孕婦或者殘疾人都會給他們讓座,而另一些人卻無動於衷。有的老人覺得年經人工作辛苦,還會給年輕人讓座。前幾個月電視報導在一輛公交車上,一個女孩沒有給老人讓座,竟然出手打那個女孩。

看來,並不是所有人都懂得了“禮”,可我想隨着中國的一步步發展,“禮”無與倫比的魅力必將會再度大放異彩,使世界眼中的中華民族,是一個文明、開放的民族,而中國當然就是一個文明、開放的國度。可以說,中國的形象,將會因爲“禮”而更加亮麗,清新。

說禮的作文4

古人云: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其實這句話正說明了禮的重要性,告誡後人無論在怎樣的境況下都要以禮待人,切不可做事失禮。

中國自古就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社交禮儀,還是家庭禮儀,都可謂是做的一絲不苟。國人們將“禮”發揮的淋漓盡致,深得外族的讚揚。“禮”看似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名詞,其實裏面卻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我們的生活也早已和禮融爲了一體。可禮的真正含義又是什麼呢?

在學無止境的宋代學者楊時眼裏“禮”是尊重。那日,楊時和遊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但當他們來到程頤家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雪,而程頤又正在睡午覺,於是楊,遊二人就站在門外靜靜地等候,直到程頤醒來。楊時的等待,即尊重了程頤,也體現出自己的知敬懂禮。由此可見,“懂禮”是多麼的重要。就如《禮記》中所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我們要真正從心裏懂得自我謙卑和尊敬他人,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禮”是相互的。乾隆五十八年,英國政府派馬戛爾尼來中國給乾隆皇帝祝壽。但在覲見時如何行禮這個問題上卻發生了爭論。中方堅持一定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而英方卻不同意,說只有對上帝才能下跪。在爭論了一個多月後,雙方各退一步最後達成共識———決定屈一膝覲見乾隆皇帝。每個國家的禮儀都是不同的!如果雙方互不謙讓,執意要用自己國家的禮儀來衡量別人對自己是否尊重,這樣就難免產生誤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但若雙方都各退一步,以禮相待,就能化干戈爲玉帛。

時光的年輪把我們帶到了21世紀。如今,我們共同生活在“中國”這個社會主義大家庭裏。文明禮貌地處事待人,是我們每個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作爲祖國21世紀的建設者,我們一定要講文明懂禮貌。向外族展示出一個優雅的中國。

說禮的作文5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故禮也,立也。

——題記

歌德曾經說過:“舉止是映照每個人自身形象的鏡子。”孟子也曾告誡後人:“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禮”,自古以來就是炎黃子孫所追求的道德規範。人無禮,無以立。

那麼什麼是禮?禮是原則,是尊重,是遵守,是適度,是自律……禮是彬彬有禮。“禮”作爲儒家思想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求人們做到孝、慈、恭、順、敬、和、仁、義等等。它對於中華民族的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可以說,中國的形象,將會因爲“禮”而更加亮麗,清新。如何做到禮呢?

  禮也,尊重也

要想有禮,首先便要做到尊重。尊重要求我們在生活中,要尊重對方,不損害對方的利益,而且又要保持自尊。同時,尊重他人會使你得到他人的尊重,使自身的價值得以提高,這對提升自身道德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更是“禮”的彰顯。一次讓步,一個微笑,就是尊重,就是禮。學會尊重,便有禮。故禮也,首先便是尊重也。

  禮也,遵守也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遵守是人們一直所追求的。遵守規則,遵守制度,遵守交通,這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也是責任。如今,馬路上闖紅燈,翻越護欄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便不是遵守,也不是禮的行爲。在學校,有些學生吸菸打架遲到頂撞老師,這也不是遵守校規遵守班規,更不是禮的行爲。所以,要想做到禮,我們必須遵守所有的規則與制度,真誠友善。故禮也,遵守也。

  禮也,適度也

適度,也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與他人的交往一定要適度,把握好分寸。對人禮貌,謙和,落落大方,不卑不亢,適度的交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素養,會使他人感受到你的禮貌與尊重。故禮也,適度也。

  禮也,自律也

什麼是自律?在我看來,自律就是懂得控制自己,檢查自己,使自己以一個完美的姿態展現在他人面前,與他人交流交往,這便是自律。一個懂得自律的人,必定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必定是一個有禮守禮的人。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這也是一種自律,能讓人進步的自律,是禮的基本要求。故禮也,自律也。

禮也,尊重也、遵守也、適度也、自律也……禮,更是立也。就像瑪.沃.蒙塔古說的:“講禮貌不會失去什麼,卻能得到一切。”一個有禮的人,必定會成大氣,讓人佩服,能在社會上穩穩地立足。這便是禮的重要作用。

不學禮,無以立。同學們,讓我們學會禮,用禮來開闢我們漫漫人生的輝煌大道!

說“禮”,說人生。

說禮的作文6

子曰:人無禮,無以立。我國是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禮儀的國度,富有優良的文明禮貌傳統,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就被譽爲“禮儀之邦”。幾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培養了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禮儀。

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說到禮儀就不得不提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爲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東漢的孔融讓梨,到宋代的程門立雪,再到近代老毛給老人敬酒。這些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故事,無不體現着中國的禮儀傳統。

可是在當今社會中有些人卻把中國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精華遺棄了。

前幾天在《青年文摘》上看到了教育部前發言人王旭明說的一段話,講的是被中國年輕人交流的方式“嚇三跳”。“參加世界語言大會,一出車站,幾個蘇州大學志願者便嚇我三跳:你們是來這兒開會的嗎?嚇我一跳;你叫什麼,自己在這兒找,嚇我二跳;在這兒等吧,還有兩個呢,嚇我三跳。”他說這種現象不怪孩子們,是怪大人,怪家庭,怪學校。漢語之美也在於謙詞敬語以表彬彬有禮。這雖說是講的缺少漢語之美,但也同樣反應了現代人禮儀缺失。

這種變化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長久積累下來的,一代人不注意傳給了下一代人,慢慢累積,最後釀成這樣的後果。所以要改變現狀,使中華民族再次成爲全球公認的“禮儀之邦”就要從現在做起,從我們這一代做起。

說禮的作文7

禮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社會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

現在,禮儀是交往中體現出來的人們互相尊重的意願,就是與人交往中的程序、方式、以及實施交往行爲時的外在表面現象的規範,包括語言、儀容、儀態、風度等等。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中適用的一種藝術,一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溝通的技巧。然而在生活中,禮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或許有很多人想做一個正人君子,可是當他們情緒激動的時候,卻忘記掉了禮儀,變得粗野。

尊老愛幼,是我嗎時常掛在嘴邊的詞,可是,卻仍有人無視它們,欺負弱小,誰都得不到他的尊重,然而他他們那無理的行爲也使他們也漸漸失去了他人心中的尊敬。有些老人,也倚老賣老,仗着自己是老人,理應得到他人尊重,到處教育年輕人,什麼事都是他人的錯,與他無關。

然而對於這種人,我們不能以強制強,對他們也無理,這樣,整個社會或許就亂了,人與人之間也沒有了禮儀。對於這些人,見面時不能失禮,但是,我們可以儘量遠離他們,減少爭吵,是整個社會更加和諧,互相之間沒必要爲了一點小利而大打出手,我們可以和談這樣也可以使社會少一分吵鬧,多一分安寧。

或許當我們不再以冷漠對人,臉上少一分霸道多一分笑容,對他人少一分不屑多一分熱情,對弱小者少一分鄙夷多一分幫助,這時,我們也許面對的不再是侮辱和欺騙,而是誠信與尊重。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創建文明社會,從我做起。

說禮的作文8

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禮議之邦,禮儀也有許多。

可是五千產年後的今天也是這樣嗎?讓我們來看:

地鐵上,一個年輕人,拿着大屏手機,抖着二郎腿,分貝十分高地寫別人打電話,。身邊的人眉毛眼睛都快團成一團。可那個年輕人一點也點沒有停下來或者降低分貝的意思。口中一句句不文明的話從他的嘴裏爭先恐後地跑出來,。這時,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可是沒有一個人爲老人讓座。

景區裏:

滿牆的"xxx到此一遊"文物被糟蹋的面目全非。更有些人把垃圾滿地亂丟。甚至有人把之"遺"留在景點。在景區的外國人會怎麼想我們?

難道這就是我們的禮儀嗎?當然不是!那只是少數。

那個地鐵上有人把老人扶到了座位上。司機對那個年輕人發出了警告。

景區有人把惡行公於衆讓人們引以爲戒

我們一定可以把這些"個別"給去掉,但首先,我們也一定要有"禮"提醒他人不讓上述事件發生。讓我們延續中華文明。

說禮的作文9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懂禮知禮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體現的是作爲中國人所有美好道德品質的精神核心。作爲炎黃子孫,“禮”不但是我們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必備品質。

那麼究竟什麼是“禮”呢?有人說小孩子懂禮貌是禮;也有人說,文明出行,遵守公德是禮;還有人說,君子的謙讓友善,尊重他人是禮。而我要說,“禮”的意蘊深刻,內容廣博,它不僅是修養的體現,還是文明的標杆,是所有美好素質的載體。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說的是禮;言談有方,舉止有度,說的是禮;尊老愛幼,謙和友善,說的均是禮。

由此可知,“禮”有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禮”代表的是講禮貌。這是言談上的“禮”。早在孩童牙牙學語時,父母便教導我們要懂禮貌。見到長輩要問好,與人告別說“再見”,受到幫助要說“謝謝”,做錯事情要說“對不起!”這些耳熟能詳的禮貌用語,便是禮的最初“啓蒙”。

第二種境界,“禮”意味着講文明。這是舉止上的“禮”。隨手撿起一片垃圾,投入垃圾筒,這是愛護環境的禮。公交車上主動給老人和孕婦讓座,這是尊老愛幼的禮。公共場合保持肅靜,不在非吸菸場所抽菸,是遵守公德的禮。文明之禮在生活中處處可見。或許是一個微笑,或許是一個手勢,或許是一個彎腰,或許是一個起身,在這些普普通通的行爲中,文明之花已悄然綻放,“禮”已經在人們心中默默傳遞。

第三種境界,“禮”的意蘊昇華爲君子之心。何爲君子之心,是謙遜有禮,是互相禮讓,是尊重他人,是平等之心,這些都是君子的美好品質,同時也是禮的深刻內涵。對待他人的無心之過,一句“沒關係”是禮讓;面對他人的讚美,一笑而過是謙虛;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是尊重;不強人所難,將心比心,是理解;不歧視弱者,保持公正理智,是平等。一個人只有真正做到了這些“禮”方可稱之爲“君子”。

這就是我心中的“禮”,不僅僅是言談舉止上的“禮”,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君子之心。

願“禮”的教育代代相傳,願“禮”的傳承生生不息,願天下人人皆懂“禮”之深刻意蘊,願人人都保有一顆君子之心。

說禮的作文10

孔子一生都在夢想恢復周朝的禮制,認爲周朝的禮制能夠使各安其位,井然有序,社會安定。“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鑑了夏商兩朝,真是豐富多彩呀!我遵從周朝的制度。在論語裏,他由始至終強調“禮”的重要性,對於不合乎禮的人和事進行了辛辣的批駁與諷刺,有的則避而遠之。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孔子所說的“禮”僅僅理解爲禮節、禮貌、禮儀等。孔子所說的“禮”,是一系列做人做事的行爲準則,是整個社會的行爲規範。它規定了許多細節,有的甚至是繁文縟節,用今天的眼光看起來近似“迂腐”。但是,“禮”是用來維護秩序的,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若是大家都依禮行事,那麼,整個社會、家庭的秩序就會井然安泰;否則,則會雜亂無章,老實人、善良人受欺負;小人、壞人大行其道、爲非作歹,那也就人不成人,家不成家,國不成國了。

因此,我們有必要稍稍看一看孔夫子所強調的“禮”都在那些方面,或者說,他爲什麼總是強調要遵守禮制。

孔子對於“禮”的重視,可以從他與顏淵的對話中管窺一斑。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把“禮”上升到極高的程度,說剋制自己,言行都符合禮,就是仁德,而“仁德”是孔子心目中最高的標準。並強調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告誡大家一切言行都要遵守禮,符合禮。

首先,“禮”是立身處世的基礎,是做人的根基。俗話說的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孔子曾教導自己的兒子孔鯉要好好學禮。他問:“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有一天,孔子看見兒子孔鯉從院子裏走過,就問他:你學過禮儀了麼?兒子回答說還沒有。孔子就說:不學好禮儀,在社會上就無法立足。現在的人不懂得必要的禮儀,也是到處碰壁,舉步維艱。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說,廣泛地學習文獻知識,又用禮來約束自己,就不至於離經叛道了。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說:詩歌讓我振奮,禮法使我立身,音樂陶冶使我修身養性,成就高尚人格。

孔子這樣說,並且這樣做。論語裏,記述了許多有關孔子依照禮行事的細節,即便在病中,也不違背禮制。如“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待食於君,君祭,先飯。”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坐席,先品嚐;國君賜給生肉,一定要煮熟敬奉祖先;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豢養着;賠國君進食,國君飯前祭祀神靈,孔子先吃飯,替國君品嚐。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國君去看望生病的孔子。孔子朝東躺着,把禮服蓋在身上,配上束腰的大帶。即便在病種行動不便,不能起牀,也儘量使自己的行爲符合於禮。

“入太廟,每事問”。進入太廟,對每件事都像別人請教。當有人懷疑孔子不懂得禮儀時,子路回答說,老師的行爲就是禮啊。

還有“寢不屍,居不容”:孔子睡覺時不像死屍那樣挺直這,家居時也不像接待客人那樣端坐着;還有:“食不言,寢不語”,等等。

孔子自己踐行禮制,同時也提倡大家要學禮,並且把是否懂得禮儀作爲選人用人的一個標準。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孔子說,先學習禮樂,然後做官的,是庶民百姓;先當官,然後再學習禮樂的,是世襲的貴族子弟。要是我選用人,我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

其次,禮是一個人處事的行爲準則。一個時時、處處、事事都彬彬有禮的人,會給人美好的感覺,使人願意與之合作共事;否則,則會讓人生厭。

子曰:“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說,君子把義作爲行事的根本,依照禮節來實行它,用謙遜來表達它,憑藉誠信來完成它。這樣的人才是君子啊。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說,一個人如果缺乏仁愛之心,禮儀對他有什麼意義呢?一個人如果缺乏仁愛之心,音樂對他有什麼意義呢?

再次,禮是用來處理政務,治理國家和上下級之間和睦相處的前提。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定公問君臣之間相處如何做纔好。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孔子回答說:君主依照禮使用臣下,臣子盡忠奉事君主。

子曰:“居上不寬,爲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孔子說,居於上位的不能寬宏大量,禮儀活動不能恭敬嚴肅,參加喪禮不悲痛哀慼,這樣的情形我哪裏能看得下去呢?因此,禮是須臾不能離的。

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不能禮讓爲國,如禮何?”孔子說,如果能夠用禮儀謙讓來治理國家的話,那還會有什麼困難呢!要是不能夠用禮儀謙讓來治理國家,那禮又有什麼意義呢?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孔子說,在上位的人依禮行事,老百姓就容易使喚了。

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說,禮的運用,以和合爲可貴。先王治國之道的好處正是在這裏。小事大事都按這個原則去做。但也有不能這樣做的情況。只知道要均衡而一味地求和合,不依禮來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尊禮重禮的結果是使人的言行規範,社會和諧穩定。那麼,不遵守禮的後果是什麼呢?換言之,不重視禮的結果會怎麼樣?孔子用一段話給予了明確的闡述。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耐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他說,恭敬而不循禮就會勞苦,謹慎而不循禮就會懦弱,勇敢而不循禮就會作亂,直率而不循禮就會尖刻傷人。因此,大家都要重視禮,依禮爲人處事。

最後,禮要講究實效,而不能爲了“禮”而“禮”,要注重內容,而不是隻看重形式。否則,就不是真正地循禮行事爲人。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林放問禮的本質是什麼。孔子說,這個問題的意義重大呀!對於禮儀,與其奢侈浪費,不如樸素節儉;對於喪事,與其禮儀周到,不如真心哀慼。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孔子說,禮呀,禮呀,難道僅僅是供玉獻帛嗎?樂呀,樂呀,難道僅僅是鳴鐘擊鼓嗎?”

但有的時候,禮的形式又是很重要的,必須堅持。譬如:“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子貢(端木賜)想要免去每月初一祭告祖廟用的一隻羊,因爲每次祭告都要殺一隻羊,子貢覺得有點可惜。孔子說:端木賜呀!你愛惜那隻羊,我卻珍惜那種禮呀。

因此,要重視禮的實質,而不僅僅是禮的表象。有些形式可以省略,有些形式則是必須的。但最好是內容與形式的協調統一,相得益彰,即便在今天,這樣做的人和事不也是最讓人尊敬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