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說明文作文 > 盂盆蘭節的由來說明

盂盆蘭節的由來說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中元節的真正來由可能在中國陰曆曆法。道家道術對陰陽五行的理解最爲深刻,運用也極爲廣泛。

盂盆蘭節的由來說明

道術把古代陰曆的一、七、十月的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認爲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爲地官赦罪日,下元爲水官解厄日。有這樣的見解呢。

其一、按陰曆一年十二月劃分,七月正在一年之中,稱作“中”恰如其分;

其二、按日月會辰,七月爲“申”月,屬於陽氣盛極,陰氣暗生之月,陰氣即殺氣、鬼氣;其三、按二十八宿運行規律,七月裏強調死亡、災難、拯救、慈悲之義……所以個人認爲,正是這些死亡、災難、拯救、慈悲之義演變出中元節、孟蘭盆會、水陸大會、祭鬼拜祖等一個個節目。

據《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烏藍婆拏。盂蘭,譯作“倒懸”(人被倒掛),盆是指供品的盛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衆生。

釋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喚目犍連(簡稱目連),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稱,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通過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爲焰灰,目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訴他,必須集合衆僧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西晉時,《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爲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儒家傳統的孝順父母的思想相符,普受君王的讚揚和重視,並在中國廣爲流傳。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自此往後,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城中的寺院也要備辦供品,陳列於佛像之前,十分虔誠。

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儒家祭祀父母祖先等活動結合,構成中國乃至東亞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七月十五這一天已演變爲民間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親,並且盛行放河燈超度孤魂野鬼活動。

到了清代,對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祭奠活動,更爲重視,各地寺、院、庵、觀普遍舉行盂蘭盆會,並在街巷設高臺誦經念文,作水陸道場,放焰口,演《目連救母》戲,有的還有舞獅、雜耍等活動,夜晚還把扎糊的大小紙船,放入水中,點火焚化,同時還點放河燈,稱之謂“慈航普渡”,十分熱鬧。除外,當時各家各戶,都要在門外路旁燒紙錢,以祀野鬼。

早在佛陀時代,印度就有興辦盂蘭盆會的活動。《大盆淨土經》記載,當年印度的頻婆娑羅王、須達長者和茉莉夫人等,爲求滅除七世父母的罪業,都曾經依照《盂蘭盆經》造五百金盆供養佛和僧衆。

盂蘭是梵語,翻成“救倒懸”。三惡趣的痛苦無法描述,只能以倒懸作比喻。(倒懸:頭向下吊着。)盆是盛食物的清淨容器,一切碗鉢都稱爲盆。盂蘭盆,就是用種種乾淨的碗鉢盛種種淨潔美食,供養十方僧衆,能救累世父母猶如倒懸之苦。倒懸是所救,盆是能救,能所合起來,叫做盂蘭盆,就是“救倒懸盆”的意思。

《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佛陀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證得神通之後,想要救度父母得離業報,以報親恩。於是,運用天眼通的能力遍尋,卻看到其母墮於餓鬼道之中,皮骨相連,不得飲食。目犍連立刻以鉢盛飯,用神通力送食物給母親吃。不料,其母由於受惡業之果報,飯食未入口皆化爲火炭。目犍連尊者爲拯救亡母脫離此苦,於是向佛陀請求開示解救的方法。

佛陀告訴目犍連,由於母親業報太深,不是目犍連一人的能力可以救度,必須在七月十五衆僧結夏安居圓滿的日子,用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衆,依仗十方衆僧修行的力量,以及供養僧寶的功德,即能救拔現世父母、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出三途之苦。

目犍連尊者照着佛的指示去做,果然使其母得脫餓鬼道之苦。目犍連又問佛陀,如果未來世中,有佛弟子欲行孝順,是否也可以奉行盂蘭盆供,救度現在的父母乃至七世的父母,佛陀答說:“行孝慈者,皆應爲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施十方自恣僧,乞願便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

根據《佛祖統紀》的記載,梁武帝首次根據《佛說盂蘭盆經》的儀式,創設盂蘭盆會,由於梁武帝大力提倡,民間各階層人士無不效法遵行。到唐代時,民間不但重視盂蘭盆會,而且場面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