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文明基因孝誠愛徵文

關於文明基因孝誠愛徵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泱泱中華,禮儀之邦,道德傳統,源遠流長。古人云:“百善孝爲先”,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含辛茹苦哺育我們,恩情天高地厚。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16家風家訓徵文2000字,希望大家會喜歡!

關於文明基因孝誠愛徵文

  【關於文明基因孝誠愛徵文1】

美好的事物總被人所珍視,美好的人,總讓人願意好好珍惜。儘管,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所有的美好都不是不變。但我們依舊願意追隨美好。

也許,這追隨的心無關其他,只是一份天性使然。也許,這美好不是必然,只是因爲心之所向。

孝、誠、愛、德。這世間的一切,都逃不離一顆心所能觸及的美麗。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孝

百善孝爲先,孝道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着極大的比重。在儒家學說裏,孝道亦是重要的一部分,儒家經典著作《孝經》中便體現了這一點。孔孟儒學更是認爲,“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

儘管歷代封建當權者所推行的“孝行孝道”是爲了穩定其統治,但不可否認,這一行爲對於孝文化的推廣具有一定的作用。儘管此行爲使得孝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其本身的世道人倫,從而出現了一些“愚孝”的行爲,但並不能磨滅“孝文化”本身的正面意義。

在我們的生活中,“孝”確實是良善的起點,是“仁德”的根本。家七經之一的《孝經》中記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論語·學而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也。”。由孝而忠,由孝而仁,這些皆是對孝爲仁德之本的體現。

“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父母之恩,即便盡心侍奉也難以報答。唯有盡心盡力,方能報答一二。侍親以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確的看待和推崇孝道孝行,也是修心的根本。

  仁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

“孝”是一切德行的起點,“仁”則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孝”是“仁”的基礎,“仁”則是“孝”的最終目標之一。

“仁”是儒家學術中道德規範的最高準則,在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中,“仁”字出現了一百多次,由此可見“仁”在儒家學術中的地位。

仁的內容包容甚廣,孔子把“仁”定義爲“愛人,”也就是指對他人的友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能推己及人,方是“仁”的最終體現。

“仁”是一個人道德品格的基本體現,是對於人權的尊重,是一個人爲人立身的根本,“仁”更是禮的靈魂。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針對不同的對象,所應遵從的“禮”不同,“仁”亦不盡相同。

“克己復禮,仁在其中”,“仁”的境界並不容易達到,只有通過不斷的自省和反思,才能使自己更加接近“仁”的境界。

  智

作爲儒家“四德”之一,“智”是知識智慧的象徵,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質之一,所謂“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儒家看重人的自身修養,認爲人的知識和智慧在人的自身修養中至關重要。要達到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與人的知識和智慧不可分離。

無論是知還是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非常重要。無論是通過書本學習的知識還是在日常交流中從別人身上學到到智慧,如果能吸取並善加運用,對於我們的生活必然會有一定的影響。

“朝聞道,夕死可矣。”是對知識的尊重,“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對比自己與別人從而學習和反思。

人的自我覺醒不可能離開知識和智慧,只有通過學習,使得自己的思想精神達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完善自我。

  信

信,即誠信,人言爲信,指待人處事誠實不欺,言行一致。

誠以待人,誠以待己。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在現實生活中,卻並不那麼容易做到。然而,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就必須要待之以禮,待之以誠。

信包括信自己,信別人以及被人信。如果待人不能真誠守信,在語言和行爲上不能真實無妄,那麼便很難取得他人的信任。而自己,如果不能信人,那麼很難得到真正的快樂。

《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信”不僅是一種個人修養,更是誠實、信任,甚至信仰。我們的每一天都有很多種可能,每一種可能都是一種未知,而誠信的對待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則是這些可能更加美好的根本。

  【關於文明基因孝誠愛徵文2】

孝,是生命的本質力量,是生命的覺悟和智慧,是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延續。

那麼,問世間,誠爲何物?

《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是天道,是宇宙的真相,是本來如此的存在。是的,世界就是這樣子的,就是原原本本的那個樣子。它是一種真實客觀的存在,它就是萬物和萬物運動的規律。誠,就是真實客觀的世界。

《中庸》還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是的,世界本來如此,真實無妄,童叟無欺。承認這一點,認識到這一點,還世界本來面目,這就是人應該做到的“誠”。

人的認識和客觀存在的完全融合統一,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就是“誠”的境界。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哲學內核,可以說,集中地體現在了“誠”字上,“誠”,是世界本身,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

世事無常,變幻無方;大千世界,瞬息萬象。宇宙從何處來?又去何方?我的朋友, 你從哪裏來?又要去何方?草何以長,鶯何以飛?落葉又爲誰而枯黃?小溪涓涓,又爲誰流淌?人在遠方,又爲誰而彷徨?正如那位搖滾明星崔健所唱:“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關於文明基因孝誠愛徵文3】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中華民族具有孝親愛老的傳統美德,不孝子孫常常被人們譴責。孝老愛親是做人的根本,我們作爲新時代的小學生,要把這種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小時候,父母親就給我講了“孔融讓梨”、“臥冰求鯉”的故事,我就像一顆小樹苗,在孝老愛親的環境裏茁壯成長。

今年寒假,我爺爺生日那天,我送了一包豆奶粉、四個綠豆沙“事事如意”、六個月餅“六六大順”。爺爺看了,笑着說“我的大孫女真乖,等她長大我就享福了!”我高興地說:“將來,我要買一棟大房子,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住進去,裏面有空調、電視、電腦。以前你們沒見過的高級裝飾,我還要請一位手藝精湛的廚師和一位開車技術高超的司機,而且功夫深厚,我還要帶你們去環遊世界旅行。好不好啊?”他們聽了,激動地流下了晶瑩的淚珠,說:“孩子長大了,懂事了,知道報答父母了,真好!"我自信地說:“今後,我要好好學習,奮發圖強,當國之棟樑,長大了,工作了,我要掙好多的錢,讓你們盡享清福吧。”他們滿心歡喜對我說:“沒有辜負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對你的期望,記住你說過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就是孝老愛親!”

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就好比人已經失去了靈魂,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經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呢?孝敬父母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只有這樣,長大後方能爲父母撐起一方晴空,讓他們老有所依,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