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故鄉三味兒散文隨筆

故鄉三味兒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記得很清楚,多年以前辭別故鄉時,在家吃的最後一頓飯叫面腰,是大姑做的。那天家裏人都起來得早,天還沒亮,飯就吃畢了。離別的場面自不必說了,單說這叫面腰的飯食,印象最是深刻,不光今次吃了,記憶裏每次有重要活動,招待親朋,早飯好像都是這個。除此之外,有人病了,沒胃口,也會拿面腰來調養。這儼然已不是一頓普通的飯食了。

故鄉三味兒散文隨筆

可是,它又的確很普通。用現在人的眼光來看,就是一頓普通的酸湯麪而已。但那時卻是上品。面腰的面有一指來寬,純手工擀出來的。煮好以後,碗裏着柿子醋,蔥花,芝麻,幾滴香油,澆麪湯拌勻,即可食用。簡單、方便、快捷。至於這面腰名稱的來歷,沒有考證過,我琢磨可能因爲面比較寬,狀如褲腰,故此得名耳。

這樣的麪食平日裏是吃不到的.,慣常早飯都是玉米糝配紅薯熬粥,就鹹菜——現在看來是健康食品,美味,但那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吃,都吃怕了。面腰纔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美食哩。因爲面腰是用白麪做的,有油腥味兒,而且還是香油。

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候日子過得很恓惶,打一斤油,能吃一年。家家都有一個盛油的油罐,油罐裏除了可憐的一點點油之外,還有一根夾着布條的竹筷。這根竹筷就是炒菜的時候,蘸些油在鍋底抹油用的。爲了節省油,只好用這種辦法意思意思了。

印象中好像很少炒菜,甭說七碟子八碗了,就是平素弄一兩個菜,也是很少見的。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一回像樣的菜——大燴菜。許是過年哩,仔細了一年,人們此時此刻,對自己再也不吝惜了,該割肉的割肉,該蒸饃的蒸饃,該過油的過油,大燴菜當然也不例外了。這大燴菜和麪腰一樣,也是當地的一大特色。論做法很簡單,打來的肉煮了,用煮肉的湯,將蘿蔔、白菜、紅薯粉條、肉丸、肉片(煮過的肉切片),燉在一起,這便是大燴菜了。最有意思的是,這燴菜燉好以後,吃之前,會給街坊鄰居,每戶都送上一碗,既是禮節,也算是美食共享吧。如此這般,家家如此,戶戶效仿,經年累月便形成了民風民俗。

吃的時候更是一道風景,每人端一碗燴菜,夾兩個蒸饃,蹲到大門外,村街兩邊,倚着牆或石墩,邊聊邊吃,很是熱鬧。此時此刻,燴菜的香味兒,瀰漫了整個街道,飄散在小村的上空。這味道既是菜香混合着肉香的味道,也是年的味道,更是忙碌了一年的,農民身上的味道。

當然了,過年還有一樣美食自然也是少不了的,那就是麻糖。這個麻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糖果,而是用油拌着面和麥芽糖炸出來的甜品。麻糖的形狀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圓形的,狀如月餅,一面有花紋,一般是福、祿、壽,或者是蓮花,用模子印出來的。還有一種是長條形的,長約一拃,寬約三指,一指來厚,正面用刀輕輕劃出兩道印痕,兩端切透,過油以後,真就如同手指一般活靈畢現。還有些做得更大的,約尺來長,手掌寬,透着豁達與豪放。

這麻糖除了犒賞自己和家人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就是走親訪友的時候,作爲禮品來使用。那時候物資短缺,這麻糖就成了走親訪友必不可少的佳品。還記得每次到舅爺爺家去,祖父就用籃子裝了滿滿的禮品:豆包,菜包,花饃,麻糖,末了用白羊肚手巾覆在上面。有錢人家會順帶買包用黃皮紙包的點心,算是稀罕物品,多數人家即爲以上四樣禮。

麻糖放個十天半個月的壞不了,而且越放越好吃。尤其是回了油以後的麻糖,酥軟、甜香,越嚼麥芽的香氣就越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