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劉長春的散文讀書筆記

劉長春的散文讀書筆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一起來看看劉長春的散文讀書筆記,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劉長春的散文讀書筆記

  劉長春的散文讀書筆記1

我閱讀了《大地筆記》,對作者的印象比先前的印象更清晰了,已有的感受也更深刻了。我的感覺是,劉長春那些看似歌吟風花雪月的散文,在讚頌山水之神奇,花木之瑰麗之中,托出的是對自然的造化、天然的情趣的崇尚與留連,背後還常常孕有對景物的日趨頹變與文明的悄然流失的慨嘆與惋惜。因而,那看起來像是“頌歌”的作品,讀着讀着就變成了“輓歌”,引人同他一起由欣忭到悵惘,由若有所失轉入一種若有所思的境界

江南無雪,這在今天人們已習以爲常的現象,其實並非正常。劉長春在《江南無雪》裏,記敘了他在童年時代的“關於寒冷和飄雪的記憶”:那時候的“故鄉的冬天”,“被風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轉着,左右飛舞着,飄飄灑灑,疏疏密密”;“小河結了厚冰,聽不見流淌的聲音”;而現在的江南,“沒有寒冷,也沒有雪”,以至於在孩子那裏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問號,“冬天怎麼不下雪了?”作者在自己過去有雪的冬天和如今孩子無雪的冬天的兩相比照中,寫出的不只是童趣的演變與缺失,而還內含了對“大氣污染”、“地球變暖”等生態失衡現象的憂思與憂慮。與這篇文章恰成反比的,是《三九聞雷又遇冰雹》一文。這篇文章由隆冬時分的先是高溫天氣居高不下,接着是某日“天地忽然黑暗,混沌一片,雷聲大作,風雨撼窗”,描繪了江南天氣日見異常的另一種表現。有意味的是,作者在結尾處寫道,“傾聽驚雷,傾聽冰雹,傾聽暴雨,傾聽大風,其實也是傾聽大自然的教訓。”話語不溫不火,箇中自含深意。還有《魚之憂樂》,寫因人們的過度捕撈而使靈河的“將軍魚”幾近“滅絕”;《不見大雁》寫因自然環境的惡化使大雁絕跡從而也使天台八景之一的“清溪落雁”成爲歷史的記憶。在這些篇什裏,作者由天氣、景緻與物種的變異與消失,就生存環境的現實危機發出了一聲聲嘆息,也就維護環境的時不我待發出了一聲聲呼籲。

另有一些篇什,則是由來憶往,撫今追昔,在一種現場的勝景遊歷與超然的精神遨遊的相互連結之中,慨嘆文明的'流失與文化的退隱。《遺憾的西安》的寫作,系作者的西安之行的有感而發。對於西安,他懷着美好憧憬乘興而來,然而,沒有王維詩中“青青柳色新”的那種景緻,有的只是“枯竭的河水”、“狹窄的河牀”和“裸露着的石子灘”;而“灞柳風雪”不僅毫無蹤影,壓根就“找不到古灞橋”。最後,只好與古都西安“黯然傷別”。《古城牆漫步》一文,由西安因保留了城牆帶來的自豪,說到北京因拆除了城牆留下的遺憾,爾後又說到台州府城臨海的古城門的被拆除、古城牆的被改建,以及一些歷史文化名城所流行的“仿古熱”,歷數了一樁樁、一件件令人“可惜”的古建築拆除,臨了一句“如何看待與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感喟,詰問中不無憤懣,簡潔中透着深沉。作者是遠足旅行的愛好者,更是賞鑑文明的有心人,在他的筆下,古代文明正與我們漸行漸遠,近代文明也在種種名目的蠶食之下岌岌可危。現代著名散文家陸蠡在天台平橋鎮的故居,因無人把它當回事,已日益“頹敗”(《陸蠡故居》);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在臺州中學的故居——“佩弦樓”,經歷了一番“拆與不拆”的爭論後,“到底還是拆了”(《台州中學的“佩弦樓”》)。在講述這些事件時,作者沒有太多的議論和直接的評斷,但溢滲在字行間的失落與遺憾卻殷殷可感,那同樣也隱隱撞擊着讀者,讓人爲之惋惜,引人深長思之。

劉長春的散文,入手平實,行文自然,似乎是信手拈來,確乎又鉤深致遠;這在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外在上雖不有意刻削,而內裏卻有一條情思的主線,並用它來串結細節,連綴感悟。這種“外鬆”而“內緊”的狀態,正是好的散文作品的重要品質之一。其次,我還很喜歡他的散文語言,那總體上說是簡樸又雅緻,敏動又感性,間或在敘事中躍然而出的感嘆與感喟,常常精警又凝練,怡情又悅性。很是值得一讀。

  劉長春的散文讀書筆記2

《美文》創刊以來,開設了許多專欄,這些專欄文章後來都出了書,在社會上影響廣大,比如鮑鵬山的《再讀聖賢》、韓羽的《信馬由繮》、朱增泉的《觀戰筆記:一箇中國將軍眼中的未來戰爭》。劉長春也是在《美文》上開了專欄,也是要結集出版了,作爲《美文》雜誌的工作人員,我真爲他高興,也爲《美文》高興。

劉長春開的欄目是《人·書·史》。文章不斷刊出後,我推薦給文學界的朋友去讀,我說,浙江那邊的人太會弄文了,行蹈能大方,落筆又燦爛,而且柔密中有一股峻勁。我又推薦給許多書畫界的人士去讀,讀過了也是讚賞有加。我就想,這一類的文章並不是劉長春獨自寫的,過去也常有人寫,要麼是壓根兒不懂書畫,隔靴搔癢,說不到點子上;要麼不會寫文章,就事論事,味如嚼蠟。劉長春經年浸沉於文學和書畫中,他涉獵廣泛,因摯愛而對書畫史上的人和事弄得清晰,文章就搖曳得開也升騰得起,在再現這些人事中,說自己的讀法,發自己的見解。讀這種文章又重在讀法和見解,在我以前讀過的這種文章,常常不滿的是有些文章要麼用歷史的人事套自己的觀念和觀點,斷章取義,強詞奪理,以示高明;要麼以己之腹揣度他人之心,暴露出小人相來。劉長春的好處是心態健康,是學習的態度,是認識的態度,是梳理的態度,在此基礎上若有話說,那必然不同常語。如果說遊名山、讀奇文、見偉人可以養我們的浩然之氣,劉長春的文章論說的是偉人和名帖名跡,一併讀來,實在是開卷有益。

以文會友,劉長春在專欄上寫了很多文章後我們才得以相見。他絕然不是江南人的模樣,塊頭很大,氣飽勢壯,我笑着說:“好,南人北相!”南人北相或北人南相者都不是庸常之人,我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但見到的事實是這種人能把南北的長處集於一身。我歷來喜歡讀外國人寫中國事的書,也歷來欣賞浙江水鄉里的那種白牆黑柱的房子,欣賞翁同龢和沙孟海的書法,本來是很柔的地方能生出硬的東西,這就十分的厲害了。我是北方人,我害怕我的文章粗糙呆板,我喜歡劉長春的寧要雄泰華不意小玲瓏。25年前我在華山遇着一道人,書贈我四字斗方:海風山骨。這四個字我一直記着,並書寫了贈予幾個朋友,若再見到劉長春,我會再贈他一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