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陶兒冢散文

陶兒冢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每當踏上由洛南至華陰的旅途,人們就會驚奇的發現,在洛華路畔、在洛河與石門河交匯的地方,有一個隆起的石丘,它三面臨水,形似小島。島上綠樹掩映,村舍青青,與大道上的行人、車輛彷彿是那麼近,近在咫尺;又彷彿那麼遠,遠在古代。它的面積那麼小,距水那麼近,上面竟還居住着人家,不由得使人產生一種迷戀,不由得使人產生一種嚮往。

陶兒冢散文

帶着這種迷戀和嚮往,我於十年前的春天率妻兒踏上了這塊神奇的土地。

聽說解放前這裏人們的生活非常困苦。民間有“有女不嫁洛河岸,窮山惡水亂石灘,一年四季無吃穿,逃荒要飯在外邊”的說法。我邊走邊想,建國已經快五十年了,這裏應該有很大變化了。然而上島的路很窄,僅能勉強過一輛架子車。島上自西向東有兩排房子,捱得很近,皆座北向南.島上本來地方就不寬,又都自西向東建有一排豬舍,島上的路就更窄了。上島的路只有一條,出島的路也只有這一條。島的東頭倒是有一小片很高的樹林,地勢卻很險,很難走出。島上的房屋都是土木結構的,都很小,看來都很有年代了。島上沒有人,只是在小島面南的田地裏有人在幹活。一切顯得那麼古老、遙遠,又那麼寧靜。我們彷彿來到了陶淵明描述的桃花園裏。

我的目光漸漸地移向島的周圍。小島的南面是一片綠色的麥田,再往南便是洛河了。挨着小島的地畔小坎上有許多樹,他們都很高,小島恰似他們懷抱的小孩。我忽然擔心起洪水,望着腳下的小島,目測着小島的高度,從島上至河灘僅有三米多高......

我們悻悻地來到河灘,支好車子,坐在石子堆上,看小島的北面。齊棱棱、四米多高陡峭的石崖被環繞小島的林子包裹着,島邊長着樹,陡峭的崖棱上也長着樹,老遠望去,島上的房屋只能從茂密的樹林縫隙艱難的看到一點房屋的背面。包圍小島的.樹林被石門河西岸堤上的樹林連着,順河一直向北延伸而去。

和暖的陽光,綠色的麥浪,綠色的原野,靜靜的河水,還有槐花的馨香氣味,算是我們特別的享受了。小兒鬧着下河捉魚去了,我和妻子相依在河灘,望着藍藍的天、高高的山、於和暖的陽光裏聽憑春風擺弄衣角。彷彿眼前的這一切是大自然特別賜予我們的,這世界的一切彷彿又都是我們的了。

不遠處,一位老者支起篩子,一會兒彎腰揮钁刨石,寧靜的河灘裏不時地傳來他撿起仍去的石頭撞擊石頭的聲音;一會兒,他又操起鐵杴有節奏地彎腿、鏟沙,然後扭動腰姿,揮臂把沙石拋向篩子,靜謐的環境裏便又傳來“譁--,譁--”的聲音。

望着妻子去了河裏,我向篩沙的老者走去。

老者一邊幹活,一邊和我交談起來。他告訴我,這幾年生活好了,娃們有錢花了。他篩沙子是爲了尋點事做,隨便尋點零錢......慢慢地,話題轉道了這小島上。老者對我說,這小島叫陶兒冢,是洛南的一大景觀。“四十里糧塬陶兒冢,路過天橋摘星星”三大自然景觀裏便有陶兒冢。陶兒冢上居住的人家屬南坪村。這些年來,人們嫌島上交通不便,紛紛遷址把房修到公路沿線去了。島上原有十一戶人家,現如今只有三、四戶住在那兒。“那上面高,洪水再大也衝不了那上面。”老者思索着說“民國那一年發大水。東河坡根水都上了人家炕了,這上面仍然好好的。”老者還給我講了當年全國勞模張學英的情況,並指着河東告訴我“他家就在東河”。老者又給我講起了東河坡上洛南古人類遺址的事......,小兒的叫聲打斷了我們談話。

原來,魚兒沒有捉到,還是別的孩子將他們捉的小螃蟹送小兒了一隻,於是高喊着蹦過來讓我看。我在河裏撿了個塑料代盛些水,將小螃蟹放進去,讓小兒提着一同朝回走。不知不覺,我們走進了村莊。房屋都是磚木結構的,其間還有不少樓房,都是近幾年才修的新的,靠河邊的田地裏還建起了個個蔬菜大溫棚......

從陶兒冢下來時的抑鬱心情沒有了,我們還是被農村紅火的日子給吸引住了。眼前,一條平坦的柏油馬路直通潼關、直通關中。

我忽然醒悟了,陶兒冢之所以仍然這麼寧靜,這麼古老,這麼原始,這麼遙遠,那是人們對這塊自然景觀的珍惜、愛護和思考。

一晃十年過去了。我謀算着,一定要再去看看陶兒冢,看看陶兒冢所在的南坪村在構建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大潮中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