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歲月留痕》自序散文

《歲月留痕》自序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自序

《歲月留痕》自序散文

當我把這本文集呈獻在親愛、尊敬的讀者面前時,我即將進入70歲,因此,權當以此作爲我70歲生日的獻禮吧!

我出生在農村,祖輩世代爲農,面朝黃土背朝天,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從我這一代起,算是徹底跳出了農門。1968年4月初,我響應祖國徵召應徵入伍。作爲新中國的一名青年、農村基層幹部,本想參軍盡一份保衛祖國的義務和責任,沒曾想入伍一年半就被提拔爲幹部,在部隊工作生活整整十九年。1986年12月底轉業,87年元旦凌晨回到家鄉灣沚,從此一直在蕪湖縣文化館從事行政管理工作。

計算一下,我從事文字工作雖已達四、五十年之久,及至華髮蒼顏,舉動遲緩,思想呆滯之期,回頭一看,文學創作成績竟是如此單薄貧乏,且似無補救之力,內心的苦澀滋味,富於同情心的讀者,可想而知。在部隊工作期間,我一直從事政工和文祕工作,長期與各類總結、報告、調研材料等打交道,從沒想到過進行文學藝術創作。而轉業地方後,雖在文化部門工作,但大部分時間也都是奔波忙碌於各類行政事務,即使要弄幾篇文字,也只是起一個點綴和拋磚引玉、或叫做帶頭作用而已。直到退休,我在文學創作上幾近一片空白。2007年元月退休,單位於2009年3返聘我回館,從事一項全新的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另兼任信息工作。這期間,由於受縣作家協會一些同志的影響,特別是廣大業餘作家和文學愛好者濃厚的文學創作氛圍的感染,我決心拿起這支使用了四十多年的筆,在文學創作道路上開創新的征程。

文章千古事,詩書傳聲遠。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文學水平的提高,固然不一定讀萬卷書,但只要多讀書,多學習,思想便會豐盈;只要勤思考,多筆耕,筆端便會如泉涌。而寫作更多的是一種感受,當你學會大大方方的投入大千世界的懷抱,世界必將回饋給你更靈動的文字。人生路漫漫。從參加工作起,我也恍恍惚惚走過了近五十個春秋,畢竟經歷過一些事情,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些記錄也是應該的了。把這段經歷以及所見所聞所感寫出來,是紀念自己走過的這段經歷的最好方法,於是我就開始這樣做了。此書稿是我近幾年來利用工作之餘,伴着深夜的皓月繁星整理出來的。文集包括四個部分,即心靈感悟28篇、閱盡世事37篇、文化符11篇號、別樣風景14篇,另加自序和後記,共92篇,冠名《歲月留痕》。採用記敘、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既有見聞、寫意、記事,又有記人、論學、感悟等,還包括遊記、隨筆、雜談等。如此看來,真有點像雜貨簍子。不過,我倒覺得,雜有雜的好處,就像人需要五穀雜糧一樣,只有吃各種不同種類的食物,嘗酸甜苦辣鹹五味,才能保持健康的體魄。況且,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雜碎”,都是“隨遇而作”。可以說,這裏面都是我人生的履痕,有對學識的研究,有對工作的思考,有對生活的眷戀,有對親情的展現,有對鄉情的懷念。內容大都取材於身邊的人和事,並用清純的文筆,敘說着心中的愛憎和感受,自然率真樸實地表達心中集存的情愫。這些,都是我一生曾經迷戀過的希冀和期盼。它雖有點稚嫩和淺薄,或許對文字硬度有所損傷,但它紀錄了我的思考和探求,以及對生活的深度介入,或許還有幾許夢想。有些文字雖是自己的一些看法、感受,或許文筆有些僵硬,語言也不那麼流暢、優美,但通過不斷學習和打磨,筆耕不輟,最後總算有所收穫,我把它們整理編輯出來,權當是野叟獻芹吧。當你翻開那一頁頁的紙張,上面記錄的都是我的心路歷程——所思、所想以及美好心情,它們真實詮釋了我的心靈。每當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就覺得完成了一件大事,那時的心境真的很平靜,很恬淡。每一次的閱讀和寫作,總能把我的心境帶入一片寧靜的天空。

我之所以想要出書,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讓一些親友、同學、朋友、同事和讀者,通過我所寫的這一篇一篇的小東西,能夠受到某些啓迪。說實在的,如果我所寫的這些小東西,人們閱讀了之後,能夠不由自主地去品味自己的生活,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一點人生的小情趣,我也就心滿意足了。至於其它的,我從來也沒有深思熟慮地去想過。我的社會生活挺簡單,我的心靈挺透明的,我的思想也是挺純粹的,我根本就想不出來什麼深刻、複雜,以及那一些功利性的社會問題,也琢磨不透現實生活當中那些深奧的、玄妙的、實惠的事情。因此,所有文字都非常直白,

散文是離人生最近的文體。我覺得,生活遠比寫作要豐富和多元。擁抱真實的生活,遠遠勝過抒寫一些可能深刻的文字。生命的質量,又決定着散文的'品質。近幾年的寫作,我努力保持着一種高度的自覺:堅決擯棄譁衆取寵和虛張聲勢,真實地紀錄生活,而不是生動地再現生活。散文具有開闊、明朗的獨立形態,它的本色是生命的質樸和心靈的真誠。寫作,使我更好地生活着,並用平靜溫情的目光去注視這個世界。境界的昇華是散文創作的靈魂。“文似看山不喜平”,寫文章一般忌諱平鋪直敘,就事論事,應當有起伏,有高峯,有靈魂,讓精神把零碎的素材統領起來,這樣才能出韻味、出境界。古人曰“行文之道,神爲主,氣輔之”,“氣隨神轉”,說的就是文學創作要注重精神的統領,境界的昇華,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描情狀物上。我寫的這些文字,有的是懷人記事,有的是哲思短語,還有的是攬勝記遊,凡此,都比較注意境界的把握。譬如,讀書,既講了古人爲官一般都是讀書人,即使不以科舉舉士,一些世家大族也以“鍾鳴鼎食之家,翰墨讀書之族”爲榮;又講了今天我們的黨員幹部同古代官吏雖不能相提並論,但爲官之道,讀書識理之道是相通的。因此,讀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培養樂處,發現樂處,養成習慣。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黨員幹部如能認真讀點書,就能既增長智慧,增強本領,陶冶情操,淨化精神,又解民生之憂,這樣就無形中提升了讀書的境界。人生問題,既談到在面對感情、事業或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在穿越時光隧道經歷不可逆轉的無數困惑、苦難、憂愁、鬱悶面前,始終保持一顆平靜、平常之心的重要,更談到對待生活,看待命運,居高不足喜,處低不必憂,功成不足傲,失敗何必嘆的道理,只要信守平靜、平淡、平常、平凡,自然“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又何妨“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對於一些遊記,也不僅僅侷限於介紹景點,而是通過狀物述景,折射出紛繁的社會現象,透視出其中的哲理,並試圖讓這些表述在文章中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成爲文章的靈魂,從而讓 閱讀者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受到深刻的啓示。

其實人生的成長主要是心理的成長,人生的感悟更多是心理上的感悟。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軌跡,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又有着自己的心靈感悟,記下自己的故事,述說自己的感悟,當在那久被壓抑的心底激起了瞬間的共鳴,也許這就達到了寫作此書的目的。以後的人生之路還很漫長,我還會一邊走着一邊記着!一邊玩着!一邊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