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山裏人的中秋散文

山裏人的中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K 次

老家在深山老林裏,偏僻得只有幾十戶人家。山裏人每年只過四個節,就是大年、清明。端午和中秋,春節自然是最熱鬧的,其次就是中秋節,此時正逢秋收來臨,每家每戶都是喜滋滋的,節當然就過得像模像樣的。

山裏人的中秋散文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山裏人與山外人略有不同,山外人說月宮裏有個叫嫦娥的女人,不但長裙廣袖,而且長得漂亮迷人。但山裏人卻說,月宮根本就沒有嫦娥,卻有一個漢子叫吳剛,一顆桂樹和一隻玉兔,還有一個三條腿的蛤蟆被稱爲“金蟾”。

爲了證明這一點,村裏有個白鬍子老先生翻開詞典,指着年輕人的鼻子,不無炫耀的說:蟾宮折桂,成語,蟾宮指月宮。就是攀折月宮桂花的意思,懂不?

據他說,當年吳剛學仙離家三年,因犯錯被謫到月宮砍伐桂樹,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重新癒合,他就只能天天做着這種徒勞的無用功。吳剛之妻阿女憐憫吳剛,就叫最小的孩子飛上月亮,陪伴他的父親,這個孩子溫順善良,就變成了小白兔陪伴父親。

與憨厚的吳剛不同,那個嫦娥卻不地道,她是偷吃了丈夫羿從西王母那裏要來的不死藥,把丈夫孤零零地拋在人間,她一個人飛進月宮的,大概是西王母懲罰她的過錯,就把她變成了搗藥的蟾蜍。

傳說歸傳說,在山裏人的心目中,吳剛爲人老實厚道,兔子和金蟾又是十分的親切與和善,於是,到了中秋節時,善良的村民們總是要供上新鮮的水果和月餅,熱熱鬧鬧地祭奠一番。

一般來說,村子裏的祭奠很特殊,是有着嚴格區分的,大體分爲拜月和賞月,拜月是女性的專利,中秋夜裏,在窗臺設上香案,擺上西瓜、蘋果和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是絕對不能少的。待到皓月初升時,女人們便開始當空禱拜。

在村子裏的女人看來,月亮裏的神,是主司婚姻和主管繁衍後代的神,是村民心目中天人合一的神。因此女人拜月,是在祈禱着自己的美好願望。待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願是尋求找一個好夫婿,新婚少婦則是把“求子”作爲一個祈禱的主題,其它的女人大都是期盼閤家團圓。

這個習俗如何來的,已經說不清楚。村子裏的老人籍貫大都在山東,是當年“闖關東”時來到大山裏的,推測這個習俗也是他們帶過來的,對此他們有些沾沾自喜,談起來更是津津樂道。

他們說,山東有個東平縣,位於魯西南,西臨黃河,東望泰山,是水滸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水滸傳》作者羅貫中的故里。在東平縣城東3公里的龍山腳下,有個很大的無鹽村,村裏有個姑娘複姓鍾離,名春,又名鍾無鹽。

無鹽姑娘相貌奇醜陋,大額頭,深眼窩,高鼻樑,還呲着兩顆齙牙,幼年時便虔誠拜月,期望着有朝一日能改變容顏,長大後亦癡迷不變。後來雖以才華入得宮來,始終因相貌問題未被寵幸。

時年八月十五,齊宣王來到東平湖賞月,忽然,一襲白衣映入眼簾,很是驚豔。月光在她的臉頰上泛光,深深的眼窩滿含嫵媚,厚厚的的嘴脣盡顯性感。

莫非是鍾離春?問話者熱血沸騰。

正是醜女無鹽!回答者眼含秋水。

於是,齊宣王把她引進寢宮,無鹽脫卻華服,盡顯古銅色肌膚,那別類的美,也一樣的傾國傾城。

如靈魂出竅一般,只這一夜,齊宣王便喜歡上了鍾離春,遂立她爲皇后。國人聽之,無不紛紛效仿無鹽拜月。中秋拜月就由此而來,一段離奇的故事也代代演繹了下來。

老人說的`痛快,年輕人卻大爲不解,後宮佳麗粉黛比比皆是,齊宣王卻爲何被無鹽所折服,不解歸不解,這個月夜邂逅的故事還是流傳着,只不過拜月的程序簡單了許多。

拜祭之後,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還要爲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這儀式也就結束了。

但相對女人拜月來說,山裏的男人一般是不拜月的,他們只是“賞月”。一方面月亮主陰,男人主陽,哪有陽拜陰之說,即使是陰盛陽衰也不能拜。另一方面,月亮皎潔明亮,金蟾的背後竟然是美麗的嫦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男性們難免會對她情有獨鍾。因此男人不拜月就沒了“男女之嫌”。

那麼,同在中秋的一輪明月之下,男人幹什麼呢?古人當然要在月下對月飲酒,對酒吟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酒沒喝得蕩氣迴腸,詩卻寫得餘香嫋嫋。現今村裏的男人不懂詩歌,瞅一眼月亮,燉一鍋小雞燉蘑菇,喝一盅苞米小燒,不一會就摟着月光睡着了。

而今,離開了山村,生活在鋼筋水泥構築的城市裏,看月亮的視線總是被高樓所擋着,難以找回童年賞月的心境了,但山裏人的情懷依舊不變,一江明月一杯酒,醉了月夜,也就醉了心情,那情景,雖沒有詩意,但有着濃濃的鄉情。

其實,管它用什麼形式拜祭,無非都是以此寄託着對未來的嚮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