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鬆遊故道上的尋蹤者散文

鬆遊故道上的尋蹤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年輕的時候濛濛朧朧地喜歡上了詩歌,以爲把長短句子排列好就是詩。父親知道後對我說,去讀一讀《鬆遊小唱》吧,清末,我們灌縣有個同鄉叫董湘琴,寫了一首《鬆遊小唱》,那才寫得好哦。

鬆遊故道上的尋蹤者散文

十幾年一晃就過去,直到父親從雙流調回都江堰,我也沒找到董湘琴的《鬆遊小唱》,倒是父親在教學之餘,得友人幫助收集到了六七種《鬆遊小唱》的版本。原來父親一直在研究董湘琴的《鬆遊小唱》。父親給我看了他初步標點的《鬆遊小唱》,我才第一次對家鄉流傳甚廣的這部傳奇詩歌及其作者董湘琴有了初步的瞭解。

董湘琴先生名朝軒,號玉書,又字香芹,四川省灌縣(今都江堰市)人。董湘琴先生是清末灌縣的著名文人,其所著詩歌《鬆遊小唱》尚未刊印便不脛而走,爲世人所謄抄傳閱,廣受好評。尹席珍老先生在八十八歲時爲《鬆遊小唱》作序時說,他曾與董湘琴“琴歌酒賦,常相往來,同人皆以玉堂人物目之。蓋其精妙之思,有非朋輩能望其肩背者。”

“橐筆往西遊,灌陽鬱郁閒居久,幾番魚書催促後,辭不得三顧茅廬訪武候,把行期定在九月九。走!”《鬆遊小唱》開篇就以不受約束的文體形式,一路走,一路吟唱,從灌縣一直吟唱到松潘。“三堖九坪十八關,一鑼一鼓上松潘”,在川西和松潘高原一帶,至今這些詩句還廣爲人們傳誦。

父親在閱讀和翻檢《鬆遊小唱》的各種版本時發現,由於年代久遠,無論是刊印本還是手抄本,謬誤不少,不僅標點有錯,許多註釋也不準確,有的甚至以訛傳訛,造成誤會。於是父親就靜下心來研究,要搞一個相對完整準確的《鬆遊小唱》校勘本。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收集資料,比對版本,走訪專家,作校勘筆記,第一輪工作作下來,父親就發現疑點和難點太多,有的查資料可以解決,有的是光翻資料是無法找到答案的'。當時父親正在都江堰職業高中任教,一邊上課,一邊還要編寫鄉土教材《天府明珠都江堰》(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作《鬆遊小唱》校勘工作是擠別人看電視和喝茶的時間在做,進展非常艱難而又緩慢。

有一天父親叫我到他那兒去,對我說他買了一個照相機,叫我教他使用,我問他要幹啥,他說他要沿着董湘琴先生《鬆遊小唱》上所描繪的鬆遊故道走一趟,實地考察,一方面感受《鬆遊小唱》所描寫的“鬆茂古道”上的風光,領略《鬆遊小唱》所抒發的詩情畫意,更主要的是考證《鬆遊小唱》註釋中的訛誤。其時父親的年紀也不小了,卻有如此認真執着的精神,確實令我佩服。父親對我說,做學問,寫文章,白紙黑字,來不得半點馬虎哈。

父親一路風塵,翻山越嶺,行程七百餘里,沿途對照《鬆遊小唱》逐一考查,收穫還真不小。如“丙子本”詩中“夕陽無限,金烏西落”之後有“旅邸有張羅,鬆坪溝小酌”句,經考察,鬆坪溝在校場西北,距大棧營一百多裏,且不在鬆茂古道上,詩人不可能離開茂州沒多遠就“鬆坪溝小酌”,故毅然刪改了疑爲後人增補的句子。父親回來講給我聽,我也認爲說得有理。

父親說,註釋,力求溯源探本,窮其所以,遇有疑難,則結合考證詮釋,儘量做到持之有據,言之有理,力戒信口開河,臆想當然。

父親對《鬆遊小唱》進行校勘,歷時三個寒暑,作了幾萬字的《鬆遊小唱》“校勘札記”,並整理成一篇帶學術性的文章《董湘琴及其“鬆遊小唱”》。《鬆遊小唱》新校勘本和文章同時刊印發行,一經問世,便受到了熱愛《鬆遊小唱》的讀者和研究者的關注和好評。十多年過去了,至今還有不少熱愛《鬆遊小唱》的讀者和研究者在關注這本小書。惜乎一場大地震將父親存書毀之殆盡,有愛好者索書無果,甚爲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