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中國散文詩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沈尹默

中國散文詩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沈尹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記得魯迅先生說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稱得上是勇士。”當然,寫出第一首白話新詩和散文詩,也需要過人的勇氣。胡適命名其詩集爲《嘗試集》,就是嘗試如何“吃螃蟹”嘛!沈尹默(1883--1971)毫不猶豫地第一個抓起來吞食之,這是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創舉。

中國散文詩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沈尹默

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雜誌4卷1號上,居然有非絕句、律詩,也不同於詞曲的白話詩9首發表了!不歌詠帝王將相、大人先生,卻有兩個人歌詠人力車伕,豈不斯文掃地!作者有三人——胡適、劉半農、沈尹默。沈尹默的《月夜》,是中國的第一首散文詩!1919年出版的《新詩年選》,在《月夜》詩後,有詩人康白情的評語:“這首詩大約作於1917年的冬天,在中國新詩史上,算是第一首散文詩。其妙處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附錄的《詩壇略記》也說:“第一首散文詩而備具新詩的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它發表後有讚揚必有攻擊。在封建遺老遺少們看來,這“非驢非馬”的什麼玩意兒呢?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詩,完全是個“怪胎”; 所寫內容更不靠譜,簡直是“驢鳴狗吠”!其實,這恰是沈尹默這首散文詩的藝術特點。

“霜風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採用雙聲疊韻。“呼呼”象聲,“明明”象形(光),一爲聽覺,一爲視覺,視聽通感,貼切地描摹出秋夜的意境。妙在無敘述贅言,用直抒胸臆的率真,不說“我在一個深秋的有月光的夜晚如何如何……”,首句“霜風”兩字點出季節,夜晚有月之“明明”而不用“朗朗”,使聲音減弱光感增強,更輕而亮些,若換“朗朗”,則如鐃鈸鏗鏘,破壞了動靜節奏; 出典在曹操的四言詩:“明明如月”句。第三、四句寫我和樹並排獨立,爲什麼特別說明我不倚樹而立呢?猶如中國畫的'空白,讓讀者自己去領會去想象去解讀吧!

包括《月夜》在內,沈尹默總共寫了17首新詩,都發表於1918年至1920年間,我最喜歡的還是他的《三絃》。三絃是江南特有的伴奏彈詞開篇的樂器,常常會撥動我的鄉愁。它的聲音是屬於河房廊沿的,屬於古鎮小巷的。沈尹默的《三絃》,不寫彈三絃的人,也不寫彈的什麼樂曲,時間是沉悶的炎熱的中午,長街悄無人跡,一處破敗的院落和低低的土牆,“擋住了個彈三絃的人,卻不能隔斷那三絃鼓盪的聲浪。”此詩分三個自然段,寫三段意境,不分行,完全是散文寫法,卻處處見詩的內核,故可謂標準的散文詩。沈尹默的散文詩,印證了散文詩這種新生文體的難工,語言並非吐口水似的隨意出之,他足足費了一個月的工夫推敲,使這首散文詩不僅具有必須的內在韻律,而且使語言的音韻合古典詩詞的規律,取李清照的《聲聲慢》雙聲疊韻之先例,又有西方象徵派如魏爾倫、瓦雷利、馬拉美等擬聲的意韻,給後世的詩人戴望舒的《雨巷》營造雨聲淅瀝的樂感,乃至穆木天的朦朧水聲以極大的啓發。說它是中國古典和西方現代散文詩的形式碰撞閃現的火花,也不爲過。據音韻學研究家稱:此詩有十一個字是雙聲,摹寫三絃的聲響,又將四個陽聲字和七個陰聲字參錯雜用,顯出三絃的抑揚鼓盪。我想指出的尤其是此詩的最後一段:“門外坐着一個穿破衣裳的老年人,雙手抱着頭,他不聲不響。”他是誰?和三絃有關麼?他在聽絃聲還是不在聽?他是破落的江南士子麼?他是失去土地的老農民麼?他是路過走倦了休息的,還是從院內被逐至門外的?我以爲,這位神祕客是詩中憂鬱的上帝!它超越時空的存在,給這章散文詩以無窮的意味。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沈尹默是中國散文詩的拓荒者,他的散文詩必然載入史冊,雖然他一生只寫了17首。他的舊詩詞倒有《秋明集》《秋明室雜詩》《秋明長短句》等傳世,但還有多少讀者認真去讀呢?相反,他的散文詩《月夜》《三絃》卻久經傳誦。一個人的成就難以預料,青年時代的沈尹默很了得,爲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出謀劃策,積極推薦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陳辦《新青年》,他自然成爲編委會的得力干將,成爲新詩開路三健將之一,他在主題、題材、形式和風格方面大膽探索和革新,寫出中國第一首散文詩。後來,沈尹默東渡日本遊學,停止了新詩的創作。回國後從事教育,曾任北平大學校長,晚年以書法著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