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迴歸老屋抒情散文

迴歸老屋抒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我曾發表過拙文《難忘老宅》。老宅是一棟走出過經偉、經元善、經亨頤等三代鄉賢的戴着歷史光環的江南大宅。後來經亨頤將老宅捐公辦了“大同醫院”;後來抗戰爆發,醫院倒閉;再後來老宅變爲糧站,便壽終正寢。所幸老宅的東院、一幢小四合院歷經歲月滄桑,在風雨飄搖中頑強地生存下來。這就是我的出生地、我的家、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屋。

迴歸老屋抒情散文

1983年,長守老屋的先母仙逝,我因在春暉任職,便攜妻兒共四口移居白馬湖畔,或教書,或打工,或讀書,以校爲家。後來,隨着至今未降溫的“圍城”熱,一家人成了城區居民,老屋便一關二十餘年,漸漸地,老屋樑斷椽殘,瓦傾牆坍,成了“幾間東倒西歪屋”;天井裏,花木凋敗,荒草悽悽,變爲真正的百草園。我雖常去看望老屋,但每次都爲老屋的荒涼破敗而心寒,我真不忍心看着老屋變爲一堆廢墟。因爲,我愛老屋,愛大宅一部分的老屋;因爲,“金窠銀窠,不如屋裏草窠。”因爲,老屋是祖宗傳下來的,而我的祖上都是心地善良、有作有爲的賢人。於是,四年前,我傾其所有,較徹底地把老屋修緝一番,修舊如舊,並把擱在閣樓上的大宅“敬修堂”堂匾高懸在正廳上,權當我保衛了敬修堂老宅,傳承了敬修堂遺風,也覺着自己不愧爲敬修堂傳人。

修好老屋,大宅的'光環似乎真的落在老屋身上。經亨頤曾稱大宅爲“聽秋老屋”,我也便叫老屋爲聽秋老屋了。老屋在驛亭老街西頭的老樟樹旁,坐北朝南的四間高平房,以前天井東南西三側各有一排小屋,形成小四合院。因戰亂和貧窮,保車丟卒,小側屋先後廢傾,只留下四間正屋。這一來,天井反而變大了。庭院裏,兩株桂花,一叢臘梅,半架凌霄,擠滿了天井南側。庭院中間又綠着玳玳橘、含笑、黃楊、杜鵑等花草。北側靠屋廊的一半是石板道地,石桌、石凳、石鼓、石礅和數盆花草佈置其間,整個屋宇庭院倒顯得古樸雅緻、清新自然。雖幾間陋室,倒也有一種“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美感,真可謂“花草一庭欣有主,圖書四壁可留人”。

修好老屋,我就隔三差五去老屋住住,即便一個人也不覺寂寞,因爲我可以“花發尋知己,書開見古人”。入夜,靜靜的老屋燈下,我可以領略“書中乾坤大,筆下天地寬”的樂趣,並有一種“無上清涼”的感覺。我得意於拯救老屋的明智之舉,因爲老屋不僅使我復有家鄉的棲身之所,也博得了友人支持和社會關注。這些年來,浙江電視臺、中央電視臺“搜尋天下”欄目攝製組先後到老屋攝景,市委宣傳部領導、數任鎮委書記等曾來老屋走訪,市文管所專門對老屋作了測訪,作家顧志坤還把老屋照片印到新著《春暉》書中,網友也把老屋搬到了網上,公之於衆。老屋已經煥發了第二個青春。

日前,幫完春暉百年校慶籌備工作後,我決定真正迴歸老屋了。這不僅僅因爲我愛老屋,還因爲我愛故鄉驛亭。驛亭古鎮,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是先人開創了這處美好的浙東勝地。故鄉是魚米之鄉,是楊梅之鄉,更是文化之鄉。白馬湖春暉這聲譽遠播的文化聖地,就在老屋隔象山之陽。身居老屋,就覺得離白馬湖文化更近了。家鄉雖還不算很繁榮,然子不嫌母醜,我何不奉暮年薄力於故鄉呢。回老屋不久,我便參與了鎮鄉賢研究分會的組織工作。爲了學習、工作方便,我從城區搬來電腦,裝好寬帶,僻靜的老屋與精彩的世界一線相連,歷經二百年的老屋也透露出一絲新時代的氣息。

年屆七旬,已無奢求,只圖安享晚年。談不上“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卻也不願在這冷漠的老屋裏只聽秋聲,不盼春風。迴歸老屋,吟老屋詩幾句以記:曾經滄桑飄搖中,陋室而今呈新容。更期東風西雨沐,笑看秋色夕陽紅。